“子霖兄!六科和都察院打起来了!”
苏泽疑惑的看向沈一贯。
腊月十九日,苏泽的奏疏递交到了通政司,就这样石沉大海,【手提式大明朝廷】也没有任何反应。
难道是被通政使扣下了?
苏泽对通政使李一元的了解,他没这个胆子啊?苏泽都差点忍不住冲到通政司,询问李一元这个通政使不是把自己的奏疏搞丢了。
苏泽忐忑了一天,今天也就释然了。
反正威望点已经扣除了,系统一定能完成目标的。
可没等到言官弹劾自己,却等到了六科和都察院互掐,苏泽问道:“到底怎么了?”
沈一贯气喘吁吁的说道:
“子霖兄!六科的几名给事中上书弹劾都察院,现在都察院也揪着六科弹劾呢!”
“啊?”
沈一贯说道:“还不是为了孙翰林的事情,都察院用访单作威作福,京师百官已经忍了很久了,这次孙翰林烧炭自杀,六科给事中弹劾都察院,总算是做了点正事!”
苏泽却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他问道:“六科用什么理由弹劾都察院的?”
沈一贯说道:“这次六科的理由倒是新奇,六科翻出来的祖制,说太祖设都察院,是用来督查两京十三道的地方官的,现在都察院借京察之便,将监察权伸到了京官头上。”
“都察院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盯着六科给事中弹劾,听说奏疏已经堆满了通政司!”
接着沈一贯问道:
“是不是因为这件事,通政司将子霖兄的奏疏给漏了?”
苏泽摇了摇头,自己可是当日就将奏疏亲自送到通政司,这其中一定是发生了自己不知道的变化。
但是这场风波在苏泽看来实在有些奇怪,六科和都察院虽然有摩擦,但是更多时候是共同进退,如今却因为京师官员的督查权争了起来。
腊月二十三日,局势有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136章 准奏颁行
腊月二十三。
大明已经有类似小年的说法,也就是在这一天官府和百姓都会进行祀灶的活动。
此外,还有“官三民四”的说法,也就是军户、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日祀灶,民户腊月二十四日祀灶。
苏泽觉得也许这个“官三民四”,就是日后南北方小年日期不一样的源头。
苏泽也是官户,徐渭早早地准备好了祭祀灶神的贡品。
清理灶台,打扫卫生,接着苏泽又焚香祷告,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护佑家宅平安。
而就在苏泽在家中祭祀灶神的时候,都察院内却热闹非凡。
——
都察院。
其实本来都察院都已经锁衙了。
但是因为六科和都察院之间的争斗,左都御史王廷又宣布重新打开了都察院的衙门。
王廷是刚刚从南京调任京师的。
看着下方激愤的御史们,王廷有些头疼。
他是昨日才抵达京师的。
王廷原本是南京礼部尚书。
南京有一套和京师一样的六部班子,但是南京的户部、吏部都是空心化的部门,所以南京礼部是南京六部第一,南京礼部尚书,也和南京镇守太监,南京五军都督并列为南直隶三巨头。
这是南直隶份量最足的职位,也被称为外官第一。
有趣的是,大明的外官第二也在南直隶,这就是驻节在淮安的凤阳巡抚。
凤阳,也就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朱元璋的老家。
巡抚凤阳,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
但是凤阳现在就是一座大型皇家监狱,所以凤阳巡抚的衙门在淮安。
而淮安又在大运河南北要道上,所以凤阳巡抚又兼任漕运总督。
凤阳巡抚,又称之凤抚或者淮抚,是含权量第二大的地方官。
剩余的官员,就算是总督巡抚,都远远比不上这两个职位。
而左都御史,是都察院的一把手,是大九卿中仅次于六部尚书的职位。
按理说,王廷从南京礼部尚书升任左都御史,也算是高升了。
但是王廷却高兴不起来。
他的调任,是前任首辅徐阶离开京师之前的最后一道任命。
据说是徐阁老恳请皇帝,才通过了王廷的调令。
刚通过任命,徐阶内阁就垮台了。
等王廷接到命令的时候,徐阶都快要到松江了。
徐阶为什么要自己做这个左都御史,王廷自然是非常清楚。
徐阶返回松江之前,甚至还专门来了一趟南京,和王廷谈了一天。
对于京师的政治局势,王廷是不想要掺和,于是他又找理由又称病,在南京赖了很久。
堂堂都察院的一把手长期空缺,隆庆皇帝也看不下去,在派遣了两次行人司前去催促后,皇帝也失去了耐性,让行人司的行人给王廷带去了狠话,如果再不上任下次就派锦衣卫了。
王廷这才无奈动身离开南京,这一路上磨磨蹭蹭的,王廷终于在最后期限前抵达了京师。
可刚到了京师,就遇上了六科和都察院的大战。
王廷早上还在家里祀灶,然后就被属下敲门拉了出来,打开了已经锁院的都察院。
想到往年春到,春暖花开泛舟于秦淮河上,如今却要在这苦寒的京师,听着手下御史们的争吵,王廷更加怀念南京的日子。
早知道这样,宁可辞官也不要趟这浑水啊!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资深监察御史冲进了都察院。
“苏泽上书了!苏泽上书支持六科!还支持六科督查都察院!”
“什么!”
都察院短暂安静了一下,接着爆发出更激烈的争吵声。
王廷在来京师的路上,已经听说了苏泽的战绩,两名世袭罔替的藩王,一名前任阁老,其余的诸如给事中和御史,那都算不上战绩。
这苏泽上书站在六科这一边,都察院自然是群情激奋,但是群情激奋之余,则是色厉内荏。
毕竟苏二疏的名头实在是太猛了!这一次他又和六科联手,都察院就算是人多,也未必是对手。
众人慢慢的将目光放在了王廷身上。
“大司宪!”
又是一名资深御史说道:“大司宪,您是九卿重臣,这件事您可要表态啊!”
“是啊,大司宪,六科宵小跳到我们都察院头上,以后事事要向六科汇报,吾等还如何严正纲纪啊!”
王廷的内心更加绝望了。
就在这时候,又一名消息灵通的监察御史进门说道:
“六科今日也上了不少奏疏,必然是和苏泽约定好的,一起发难!”
“无耻六科!”
“这么看他们是蓄谋已久!六科必定是早有预谋,六科临阵冲锋,苏贼在外呼应!当真好算计!”
这时候,资深御史齐康坐不住了,他站起来说道:
“吾等应该全力弹劾苏泽,压制住这股妖风!”
但是很快,更多资深御史站起来说道:
“此次祸首定然是六科,弹劾苏泽有什么用!”
“对!先揪着六科弹劾!吾等可分成几个组,分别对着六科的十二给事中们弹劾!”
“对对对!六科人少,只要弹劾掉一两个给事中,就能打掉他们的气焰!”
“我有刑科给事中沈束的风闻黑料!我来弹劾他!”
在场的齐康,越发觉得局势开始失控。
人多势众,是都察院的优势,但是如果群起攻之,又会让皇帝和内阁厌恶。
齐康想要劝说同僚冷静一点,找一些切实证据再弹劾,可如今这氛围,也由不得齐康再多说了。
甚至面对这样失控的局势,左都御史王廷都一脸茫然。
事情到了这一步,齐康也只能跟着大潮走了,至于大潮最后冲向何方,就不是齐康能预料的了。
——
腊月二十四日。
当皇帝看到堆满案头的奏疏,对着身边的李芳没好气的说道:
“这就是朕的御史!”
李芳手里拿着一本弹劾刑科给事中沈束的奏疏,这封奏疏实在不堪,甚至弹劾说沈束暗结严嵩?
刑科给事中沈束,在嘉靖二十七年,因上疏得罪了严嵩,被关押诏狱十八年。
一直到隆庆皇帝继位,才将他从诏狱放出来,他结交严嵩?
在诏狱中结交严嵩?
这份奏疏中的罪行,还说沈束没儿子,是因为“家风不靖”的原因。
你被关十八年你生儿子看看?
李芳都摇头,他甚至觉得上书的这个监察御史是反串的。
“国朝优容科臣,他们就是这么纠察大臣的?”
隆庆皇帝提起笔说道:
“具奏《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颁行考成法,以六科羁縻都察院,六科则交考成册到朕处。”
“一应弹章必明注时日、指陈实迹,若钱粮则勘验簿册,刑名则查核案牍,吏治则取证民情。”
“再有以风闻言事而不实者,考课为下,累行不堪者,调出六科都察院任用。”
写完后,隆庆皇帝对着李芳说道:
“送给内阁,再由内阁拟定个具体的章程来,颁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