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08节

  李春芳看了一眼正在整理碳炉子的刘珺,对这位印君舍人更是满意。

  坐下后,刘珺递上来热腾腾的茶水,李春芳看向这一期的第四版,却发现除了西游记之外,报纸上还印了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

  “这是?”

  刘珺说道:

  “听报馆那边说,年关将至,报纸上也要沾点喜庆。苏翰林让印刷坊的匠人刻了版画。”

  “听说这一期报纸一份难求,有人说这齐天大圣能祈福避邪,都将版画剪下来贴在门上。”

  李春芳再一看,报纸上的猴子活灵活现,虽然是寥寥数笔,却能看出定是书画大家的手笔。

  再一看,果然是出自徐渭。

  李春芳是知道徐渭的才干的,这猴子画得和他心中的一样,而且苏泽为了喜庆,还不辞辛苦的专门用红色印刷。

  “这猢,苏子霖还真有几分巧思。”

  李春芳脸上的笑容一闪而过,却被刘珺捕捉到,他低着头说道:

  “首辅,中书科多订了几分报纸,今日送到首辅家中。”

  李春芳则摇头说道:

  “让大家都带回家吧,也算讨个吉利。”

  刘珺立刻说道:“那下官就替中书舍人们,谢谢首辅的恩德。”

  就在内阁气氛融洽的时候,通政使李一元,终于抱着苏泽的奏疏来到了内阁。

  滞留大臣的奏疏,通政使是要负责的。

  李一元压了苏泽的奏疏一天,今天大早上就抱着奏疏,亲自来到了内阁。

  这份奏疏递上去,将是怎么样的腥风血雨,李一元已经想象到了。

  昨天,他召回了通政司放假的人员,只等着今天奏疏递上去,再迎接言官的暴风骤雨。

  踏入内阁,李一元见到了李春芳。

  一见到是李春芳,李一元反而一喜。

  他提前来内阁,就是为了先和阁老们通气。

  而李春芳,就是他最想要见到的人。

  圣人无名,李春芳看似在内阁毫无存在感,但是通政使李一元知道,李春芳在内阁有定海神针的作用。

  如同见了救星一样,李一元递上奏疏,对着李春芳说道:

  “李阁揆,这份奏疏请您过目。”

  李春芳看向李一元,通政使亲自送奏疏不同寻常,接过奏疏后,看到上书人的名字,李春芳就苦笑起来。

  李春芳慢慢的将奏疏读完,接着他长叹一声:

  “这猢狲,是非要闹得过年也不得安生。”

  李一元眼巴巴的看着李春芳。

  “取揭纸来。”

  李春芳对着刘珺喊了一声,接着他又站起来说道:

  “等等,这份奏疏我亲自送入宫中。”

  “啊?阁揆,这不合制吧?”

  李一元身为通政使,吃惊的看着李春芳,内阁首辅请求奏对,那也是要通过通政司的。

  而且奏对是奏对的流程,李春芳这算什么?

  李春芳看向李一元说道:

  “所以请李银台随我一起入宫。”

  李一元的脑袋宕机了,这里面怎么还有我的事情啊?

  李一元更加的后悔,他不清楚李春芳要做什么,但是他知道一旦让言官知道自己掺和进了这件事,日后肯定要盯着自己口诛笔伐。

  完啦完啦!

  李一元再次后悔,为什么上次登闻鼓事件后不坚定地辞官,就算调去南京养老也好啊。

  但是李春芳都这么说,李一元也只能点头同意。

  一路无话,李一元就是跟在李春芳的身后,宫中的太监也奇怪为什么是内阁首辅和通政使一起进宫,但是很快皇帝就传召两人前往御书房。

  李一元心中闪现过了无数的结果,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也已经明白了。

  自己唯一的生路,就是皇帝坚定的支持苏泽,压下六科都察院的反对声,那通政司就能安然过年。

  难道李首辅就是为了这个入宫?为了说服皇帝支持苏泽?

  李一元偷偷看看前面的李春芳,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祈祷李春芳能说服皇帝,坚定的站在苏泽这一边。

  ——

  御书房。

  隆庆皇帝的心情不错。

  年底户部汇报,今年风调雨顺,夏秋二粮的征收顺利。

  整个隆庆二年,也没发生太大的事件,小股的叛乱也被迅速平息。

  倭乱平息,蒙古人也没有大规模南下,自从谭纶到任蓟辽后,也是剿抚并用,迅速安定了局势。

  国库扭转了往年的赤字,甚至还有所有盈余。

  隆庆二年,可能是近十年来,国家财政状况最好的一年。

  隆庆皇帝明里暗里的暗示,想要办一场元宵灯会。

  但是内阁之中,高拱装傻,张居正反对,赵贞吉也没有支持。

  隆庆皇帝最近在想,如何说动内阁首辅李春芳,让他支持自己办元宵灯会。

  听到了李春芳和通政使李一元求见,隆庆皇帝立刻下令召两人来御书房。

  见到李春芳,皇帝笑容满面:

  “李师傅可是很久没入宫了。”

  李春芳也是皇帝的经筵官,这句李师傅,算是皇帝主动拉近了和李春芳的距离。

  “陛下,老臣今日来,是为了苏子霖的奏疏来的。”

  李春芳不吃皇帝这一套,他捧起奏疏,对着皇帝恭敬的说道。

  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芳接过了李春芳的奏疏,送到了隆庆皇帝的面前。

  首辅入宫是谈正事的,皇帝也觉得无趣,只能看起奏疏来。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

  作为皇帝,隆庆皇帝还是称职的,他读完了苏泽的奏疏,眉头皱在一起。

  通政使李一元的脸色更难看了,如果皇帝立场模糊,那言官就会更来劲,到时候奏疏就会堆满通政司。

  等到皇帝看完了奏疏,揉了揉眉头,隆庆皇帝看向李春芳,他已经明白为什么李春芳这个首辅要亲自入宫,原来是为了苏泽这份奏疏。

  “李首辅,你怎么看?”

  既然是公事,隆庆皇帝就称呼李春芳职务了。

  李春芳躬身说道:

  “陛下,臣以为苏翰林的奏疏可行。”

  隆庆皇帝意外的看向李春芳,自己这位内阁首辅,平时极少发表意见,但是每次发表意见也都能在内阁一锤定音。

  也亏着李春芳在内阁,要不然高拱和张居正立刻就能斗起来。

  历史上也是这样,李春芳离职后,高拱张居正斗争立刻公开化,这也是隆庆皇帝死的早,要不然就是另外一场内阁大战了。

  揉了揉眉头,其实皇帝也对六科都察院烦透了。

  隆庆皇帝又想起了去年的元宵灯会,也是这帮言官反对,内阁才迫于压力不肯办。

  整个隆庆二年,皇帝也是多次惩罚言官的,但是这些人依然不断的闹事。

  苏泽奏疏中那句,“宪纲肃而谠论兴,官谤息而实事举”,也确实让皇帝心动了。

  但是心动还是不够的。

  涉及到言官系统的改革,如果没有内阁的强力支持,强行改革反而会惹得一身骚。

  权术强如嘉靖,有时候面对言官也是无可奈何。

  苏泽对于六科和都察院的改革方案,以六科督导都察院,在以都察院督查地方,用绩效来约束言官,扭转务虚空谈的风气,作为皇帝自然是支持的。

  但仅仅是李春芳一个人的意见,还不足以让隆庆皇帝改变想法,年关将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隆庆皇帝又问道:“是卿一人的意见,还是内阁的公论。”

  李春芳说道:

  “通政使今早刚刚将苏泽的奏疏送到内阁,这是臣一人之见,但是也可以是内阁的公议。”

  隆庆皇帝明白了李春芳的意思,就是这份改革六科和都察院的方案,内阁整体上是支持的。

  也对,无论是高拱还是张居正,都是想要变革的。

  赵贞吉虽然在政治上偏向保守,但是身为内阁辅臣,应该也会支持改革台谏。

  皇帝更加动心了,但是他还是叹气说道:

  “可六科都察院那边?”

  李春芳却智珠在握的说道:

  “陛下只要愿意支持苏子霖的奏疏,臣自然有办法。”

  隆庆皇帝疑惑的看向李春芳,但是看到李春芳不想说的样子,他只能说道:

  “若是能让六科都察院少些物议,那可以按照苏泽的奏疏试行。”

  李春芳得到了皇帝的承诺,又对身后的李一元说道:

  “李通政使,这份奏疏能否留在宫中一阵子,不要发到六科。”

  “这个。”

  李一元迟疑了,滞留奏疏,这是违反工作纪律的事情。

  但是看到皇帝和内阁首辅的目光,李一元这个区区通政使,也只能拱手称“唯”。

  ——

  腊月二十二。

  史馆已经锁衙了,今天一大早,沈一贯就冲进了苏泽的家。

首节 上一节 108/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