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年后我会和户部工部商议一个方案出来,稳定的向登莱运送石炭。”
苏泽连忙跟上拍马屁道:“张阁老,有您居中调配,定能解我朝钱法之困!”
张居正摸着他好看的胡子,心中已经思考如何推广新钱。
如果能解决钱法的困局,让地方上有足够的货币,那自己早就想要进行的以钱改粮的税收改革,是不是就能进行了?
张居正看向苏泽,这家伙还真是送给自己一个好大的年节礼物啊!
张居正甚至萌生了一个冲动,将苏泽调入户部,由他来主抓铸币的事情。
但是仔细想想,张居正又放弃了。
人家是高拱的门生,高拱怎么会舍得放人。
而且铸币这种事情又苦又累,估计连皇帝都舍不得让苏泽做这事。
哎,人才难得。
和苏泽比起,张居正觉得自己得意门生都有些不够看了。
张居正惋惜的看向苏泽,对方送了自己这么大礼物,张居正也要回礼。
于是张居正说道:
“等年后样币送到京师,你上个奏疏,我和涂巡抚为你表功。”
再一想,这铸币本身就是苏泽的功劳,刚刚那句话只是表示自己不会贪墨苏泽的功劳。
张居正又说道:
“如此一来,铸币就是大事,需要由户部和工部选派得力的人选去主持,你如果有合适的人选,可以直接和我说。”
张居正这等于是将登莱铸币局的职位交给了苏泽举荐。
如果皇帝真的能接受全盘计划,那登莱铸币局的级别要继续提升,这个铸币局主司至少是个户部或者工部的郎中。
六部的郎中,那是正五品的实权职位,更何况是掌管铸币这样的大事!
无论是含金量,还是含权量,这个职位都足以让人争破头。
张居正这么说,已经不仅仅是酬谢苏泽了,而是对苏泽的完全信任。
与其安排自己人,再去听苏泽的建议,还不如直接安排苏泽推荐的人。
苏泽也没想到,张居正竟然能这么大方,将这样一个职位交由自己来推荐!
登莱巡抚涂泽民是自己人,再加上这个铸币局的主司,那苏泽就可以完全操纵登莱铸币的事务。
这也正是苏泽想要的结果。
苏泽干脆也不客气,直接对着张居正说道:
“多谢张阁老!”
——
从张居正的书房出来,会客厅的众人都向苏泽投来惊奇的目光。
徐渭走上来,对着苏泽说道:
“东翁和张阁老谈了快一个时辰了。”
苏泽这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自己,前面刑部毛尚书,和张居正也就谈了不到一刻钟。
苏泽能和张居正谈一个时辰,这都说明他是多么受到张居正的重视。
苏泽倒是没觉得什么,毕竟他在李春芳和高拱的书房里,也同样待了这么久。
苏泽和徐渭离开,这一次张居正府上之行,可以说是完成了苏泽的计划。
甚至对于苏泽来说,铸币都是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张居正答应统筹煤炭运输,这才是苏泽真正想要办的事情!
所谓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对能源利用方式的革命。
后世有一句话,科技史就是“烧锅炉”的历史,苏泽的看法也差不多。
但中国是个煤炭大国,为什么没有发生英国那样的蒸汽机革命呢?
按照苏泽前世读到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缺乏引发能源革命的驱动力。
说白了,大明的人力成本还是太低了。
在苏泽穿越前,很多国家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当人工成本已经要比机器成本还低的时候,那还有什么理由去使用机器呢?
宋代的汴京城就开始挖掘煤炭取暖了,但是宋代也没有发明蒸汽机。
申时行妻子的娘家,在苏州有千人的纺织工坊,但是主要资产依然是人,所以只能是工坊而不是工厂。
这些工坊主,没有提升效率的动力,也没有改进能源利用方式的需求。
英国的工业革命,与其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如说是历史上诸多巧合,共同推动的一个结果。
黑死病造成的人口急剧减少,地理大发现而出现的巨大市场,英国高涨的用人成本,加剧了资本家改革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人工成本大于机器成本,用机器取代人追求效率和利润,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这才有了英国资本家出资悬赏改进蒸汽机,才有了各种新技术的井喷发展。
有时候,科技发展就是有这样的一个节点。
一旦过了这个节点,那就是爆发式的发展。
而如果过不去这个节点,科技就像是被锁住了一样,怎么也无法突破。
内生性的需求,苏泽无法改变,但是苏泽可以创造需求。
你大明人工便宜吗?但是现在要铸币,你总要炼制采煤吧?
煤炭的需求增加,煤矿就有了使用工具增加效率的需求。
最早的蒸汽机,就是用在煤矿抽水的。
而最早的铁路,同样也是铺设在煤矿里,用来从矿井里运输煤矿的。
这才是苏泽藏得最深,最大的一个计划。
一旦生产力改变,那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也要改变,那大明就可以轰轰烈烈的进入到真正的变革时代!
苏泽相信,以张居正的执行,一定能从铸币中尝到甜头!
而尝到甜头的张居正,必然会主导进行更大规模的铸币!
更大规模的铸币,需要更多的原料,然后就是需要更加稳定的原料产地,需要能够进行贸易的大船,需要能够维护产地安全的舰队。
舰队需要更先进的武器,需要更职业的军队。
更先进的武器,自然也需要更先进的生产工具。
而这一切,就是从黄铜铸币开始的。
苏泽将这一切命名为“黄铜计划”,现在第一步已经完成。
“东翁,赵阁老家已经送去了节礼。”
苏泽点点头,自己和赵家娘子的婚期已经定下了,就是明年京察以后的四月份。
苏泽和赵家娘子已经是法理上的未婚夫妻关系了,那按照当时的风俗,就不便上门拜访了。
所以苏泽准备好了礼物,早在小年前就送到了赵阁老府上。
苏泽接着又去了另外几家,自己的上司,詹事府少詹事殷士儋,不过殷士儋对苏泽没什么好脸色,所以留下了拜帖就离开了。
左谕德诸大绶是苏泽的直属上司,因为沈一贯的关系,诸大绶还是开门迎接了苏泽,又寒暄客套了一下,收下了一本宋代善本书当做礼物。
翰林院这边,掌院学士是张居正兼任的,苏泽也没有需要去拜会的人。
就这样,今年的拜门算是全部结束了。
回去的时候,天已经快要黑了,苏泽对着徐渭说道:
“文长啊,这拜门也太累了吧。”
徐渭没好气的看着苏泽。
普通人拜门,就是直属上司,也顶多进门说上几句话。
别说是阁老了,就是衙门的正印官,普通人都是进不了门的。
你一个刑部的普通主事,要去刑部尚书家里拜门,你看门房让不让你进。
拜门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就是例行问候,属于去了上司也记不住,不去又显得失了礼数的那种。
谁和苏泽一样,三个阁老一家半个时辰的?
苏泽回到家中,却发现自家门口站着几个人。
走近了一看,原来是沈一贯和另外两个年轻的官员。
沈藻和王任重,苏泽记起了两人的名字,这两人是自己的同年,不过科举名次不高,所以之前在京师观政。
观政结束后,苏泽听了沈一贯的意见,向文选郎张四维推荐了两人。
两人就得以留任京师都察院,担任了山东道监察御史里行。
沈一贯怎么会带着两人过来?
今天沈一贯过来访友是正常的,但是这两个同年苏泽并没有太多的交情。
“肩吾兄,沈兄,王兄。”
沈藻和王任重见到苏泽还记得自己的姓,明显脸色激动起来,沈一贯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这两位同年求到我头上,我只能带着他们来求你了。”
“啊?”
沈一贯苦笑说道:
“还不是子霖兄的考成法,他们都快要将六科逼疯了!”
第140章 盛世
沈藻和王任重一脸的苦涩。
自从皇帝颁布诏令,以六科督导都察院后,上次骂战中狠狠得罪了六科的都察院,就被六科的给事中们给整惨了。
临近过年了,六科倒没有让都察院真的查出什么来,但是要求每一个御史都要在年前订立考簿,要将自己年后需要做的目标定下来。
如果不能够完成考簿上的目标,就要被六科考核为下等,而按照苏泽所上的考成法,屡次下等的御史就要被六科弹劾,调离都察院了。
沈藻和王任重是新科进士刚刚留任都察院的,他们当然不想要离开这个别人眼中的清贵职位。
沈藻和王任重最后还是找到了沈一贯,然后被沈一贯带着求到了苏泽的头上。
王任重是个看起来比较粗直的西北汉子,进了苏泽的院落后,他就说道:
“苏兄,可得给我们二人指条明路啊,要不然我二人就要被考成法拿来‘祭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