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高拱,雷礼又叹了一口气。
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政治上的继承人,甚至要比自己的政治前途还要重要。
高拱前面只有一个内阁首辅的位置,而自己这个工部尚书已经做到头了。
雷礼更加羡慕高拱了,有了苏泽这个政治上的继承人,高拱的政治理念就能继续下去。
而自己这半个继承人王之桓这么不成器,被苏泽两句话忽悠就去修运河。
这么下去,就算是王之桓做了工部尚书,岂不也如同工地上的骡马一样,任由苏泽差使?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工部官员又匆忙走进来禀告道:
“雷尚书,角楼的事情又吵起来了。”
雷礼捏了捏太阳穴。
上元灯会是让皇帝爽了,但是紫禁城一个角楼却因为灯会不小心走火,燃烧了起来。
也亏着等会之前内阁首辅李春芳有了预案,角楼着火后很快就被扑灭,仅仅烧毁了半个角楼,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
但是紫禁城角楼烧毁,工部这不就来活了吗?
皇宫损毁都是大事,所以这次修复角楼的工程,工部尚书雷礼担任营造使,工部各部门都参与进来。
可到了二月底,角楼修复工程还在吵架。
凡是涉及到宫廷的工程,大明的决策流程是由宫造局和工部各自拿出一套预算出来,然后交给内阁票拟,最后送给皇帝拍板。
预算通过后,由工部采买,工部负责营造,宫造局负责监工,完工后再由皇帝亲自验收。
但是第一步,宫造局和工部的预案,就吵的不可开交。
凡是做过工程招标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工程两方报价,那报价高的那一方就会被人怀疑有猫腻。
工部的报价要比宫造局高了足足一倍,结果就是这份预算连内阁都通不过。
已经连续两次被驳回了,如果再不通过预算,那皇帝和内阁就要认为自己这个工部尚书无能了。
所以雷礼干脆邀请宫造局的太监一起实地勘察,商议拿出一个两边差不多的报价来。
结果就是今天约着官员去勘察,两边直接当场吵了起来。
雷礼万分的头疼,重修角楼是个小工程,但是涉及到皇家也不能怠慢。
角楼又是紫禁城最边缘的建筑,一座半烧毁的角楼一直废弃在那里,让外朝怎么议论?只能说是工部无能。
而且角楼还有警戒皇宫的作用,你工部拖延角楼不修,到底是何居心?
京察在即,雷礼也想要尽快开展工程。
但是按照宫造局的报价,连修复成本都不够,工部也完全没办法开工。
——
二月。
过完年,京师就开始回暖。
自从隆庆皇帝继位三年以来,大明都是风调雨顺。
这次上元灯会,也算是与民同乐了一次,京师中称颂皇帝是圣君的声音更多了。
其实对普通百姓来说,风调雨顺,皇帝和朝廷不折腾,就是难得的盛世了。
沈一贯风风火火的冲进报馆。
“王之桓出任淮抚,潘季驯复起为工部侍郎!”
其实苏泽早就知道了这个结果。
【在你的奏疏帮助下,王之桓担任凤阳巡抚,领工部侍郎,总督漕运。】
【王之桓走访地方,确定了泇运河计划可行。】
【一年后,泇运河比历史上提前开工,大运河徐州段和黄河分离,漕运畅通无阻。】
【大明国祚+2】
只可惜这次没能加威望值,苏泽猜想可能是工部的事情关注的人不多,所以没能增加什么威望。
不过也无所谓,等一年后自己再上书请修泇运河,到时候就能猛涨一波威望值了。
而潘季驯起复,则是苏泽和高拱商议的结果。
高拱查过了潘季驯的吏部档案和往年奏疏后,也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和雷礼通气,给潘季驯腾了位置。
当然,廷推潘季驯,是在王之桓离开京师之后的事情了。
就是不知道这位王侍郎知道自己前脚刚刚离开京师,后脚内阁就让重启启用潘季驯代替他工部侍郎的职位,心中要作何感想?
这样的事情,苏泽也只能无可奈何。
高拱要将手插进工部,复起潘季驯是正常操作。
雷礼的资格可以不站队,但是下一任工部尚书肯定要站队。
王之桓这种在工部成长起来的官员,自然不如空降的潘季驯更好控制。
这是阁老层次的布局,就不是苏泽能控制的。
而且王之桓的运气实在是不好。
遇到潘季驯这样的千年一遇的治河天才,无论是业务还是情商上都要被碾压。
如果他能将泇运河修好,好歹也能在史书上留个名字吧。
看到苏泽无动于衷,沈一贯盯着苏泽问道:
“子霖兄,你早就知道了是吧?!”
苏泽不置可否,沈一贯更加断定,他早就知道了消息,有点破防的说道:
“子霖兄,高阁老有没有和你说,什么时候让你去做选郎?”
不懂玩笑的罗万化立刻说道:
“肩吾兄你怕是糊涂了?选郎要职是要九卿廷推的,又不是高阁老说了算的。”
“哈哈哈哈!”
张位和王家屏实在没绷住,张嘴笑了出来。
而苏泽和沈一贯也被逗乐,整个史馆内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就在这个时候,高拱身边的中书舍人郭准踏入史馆。
“高阁老要见我?”
沈一贯恶狠狠的看着苏泽,彷佛在问他是不是真要做选郎,苏泽对郭准说道:
“请郭舍人稍待,苏某整理衣冠就去。”
沈一贯也知道高拱召见苏泽估计也是重要的事情,也没有继续开玩笑。
苏泽跟着郭准走向内阁,他抬头看向远方,上次上元灯会烧毁的角楼还没有动工。
中书舍人们都是消息灵通的,苏泽和郭准的关系也已经不错了,他八卦问道:“角楼怎么还没开工啊?”
郭准叹气说道:
“还不是宫造局和工部的造价合不上吗?阁老也为这个事情头疼呢。”
苏泽又问道:
“郭舍人,阁老召我何事?”
这下子郭准倒是口风严了起来,他连忙说道:“马上就到内阁了,还是等阁老问吧。”
苏泽点点头,郭准这个前任宰相之子,科举读书不行,但是做官还是可以的,作为中书舍人口风足够紧。
两人来到了内阁的会客厅,苏泽见到了高拱。
比起年前,高拱更瘦了一些,但是双目却更加有神了。
等到苏泽坐下,郭准出去关上门,高拱掏出一份报纸来。
“你看看这个。”
苏泽一看,这是一张泛黄的报纸,样式和《乐府新报》差不多,而名字更是山寨,叫做《新乐府报》。
而这份报纸的版面也基本上是照抄苏泽的《乐府新报》。
这是遇上盗版了?
自己竟然也遇上大明特色的盗版事业了?
大明盗版书行业十分发达,基本上有名的书都有盗版。
大明盗版五花八门,除了盗版印刷外,还有借名出版的。
比如明初有一本工具书,名叫《多能鄙事》,收录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知识,类似于生活大百科全书。
这本书据传是刘伯温所著,包含了农业种植、食谱、简易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在明初就很畅销。
然后到了明代中期,就出现了《多能鄙视续》,《多能鄙事别篇》,《能多鄙事》等等各种盗版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找一些破落文人,也学着原书续写一气,然后冒名出版圈钱的。
明代盗版之猖獗,别说是这种古书,就是当朝名士的书,往往也是一出书就盗版横行。
当今文坛领袖王世贞的文集,就经常被盗版书商盗印,王世贞气的告到官府,可官府也无可奈何。
这些盗印的印刷坊都藏在地下,以大明官府的办事效率,根本就查不了这事。
其实《乐府新报》早已经被盗版了,江南很多地方的会馆送回报纸,就在当地印刷坊盗印,然后再当地售卖。
但是这种只是盗版,苏泽看向这份《新乐府报》,就不是盗版了,而是冒着自己名号,出版的地下小报。
苏泽看了一下,这份报纸印刷要比《乐府新报》粗糙不少。
前面几版的内容,基本上也都是照抄《乐府新报》,但是看着看着,苏泽的脸色也严肃起来。
问题是在第五版。
这一版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是针对近日里实学兴起的训诂之风的。
张四维那篇考证训诂的文章,虽然没能在《乐府新报》上发表,但是在京师却风靡起来。
原因也很简单,讨论古籍没有政治上的风险,这种类似于推理文字游戏的活动,名义上又是注释儒家著作,听起来也很高雅。
高拱和苏泽本来想要提倡的实学风气,却也不受控制的进入到了考据学派的路上。
这篇文章是针对这股风潮作的批判,文章写道:
“夫《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圣人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缺头忘尾,随其所见。”
“后学不察,谓之出自圣人之口也,束之高阁为之‘经’也,却不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呼?”
“纵出自圣人,圣人也是有为而发议,如同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耳。”
“因病医药,方难定执,是岂可为万世不易之至论呼!”
好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