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52节

  【是否使用200点威望值,保证奏疏被完全执行?】

  【剩余威望:312点。】

  果然,既然皇帝本来就支持登莱开港的事情,那支持直沽开埠也不难吧?

  只需要两百点威望点,就能直沽开埠,苏泽果断选择了执行。

  【剩余威望点:112点。】

  ——

  御书房。

  这些日子,隆庆皇帝都没有去翊坤宫。

  他倒不是因为李文全的事情疏远李贵妃,而是因为李贵妃那副怨妇样子实在让他生厌。

  原本李文全进献龙涎香,隆庆皇帝是非常满意的,要不然也不会赏赐他。

  可外朝一封奏疏,让李贵妃大失方寸,搞得现在皇帝十分的被动。

  李芳走进御书房,小心翼翼的说道:

  “陛下,贵妃又上请罪书了。”

  隆庆皇帝更加心烦了。

  这些日子,李贵妃一家老小不停的上书请罪,没罪的事情都变成有罪了。

  “太子呢?”

  李芳小心翼翼的说道:

  “太子这次不肯请罪,还说李国舅做的没错,贵妃将太子留在宫里教育呢。”

  隆庆皇帝叹了一口气。

  作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命令李贵妃放了太子。

  但是作为丈夫,在后妃教育儿子的时候,他有时候也要保持沉默。

  而且这事情,外臣其实说的也有道理。

  皇室追求龙涎香的这点小心思,也不能讲述给七岁的太子。

  简单的说,作为当爹的,隆庆皇帝是乐意别人给他献龙涎香的,但是如果以后儿子继位以后这么干,他大概也是不开心的。

  所以李贵妃教育太子,他也算是默许了。

  “派人盯着点,不要责罚太过。”

  “仆臣明白。”

  “苏泽上书没有?”

  李芳连忙说道:

  “目前还没有。”

  “真是奇了,这登莱开港是他首倡的,苏二疏竟然能熬到月底都不上疏?”

  皇帝急需要苏泽的奏疏下台,但是苏泽却不上疏了。

  没办法,这次群臣的议论太汹涌,内阁弹压不住。

  而且如今外面拿出“谄媚君上”这个杀器,就连张居正和高拱也不敢妄动了。

  内阁辅臣也怕背上这个骂名。

  这时候,皇帝能想到的就只有苏泽了。

  就在这个时候,陈洪举着奏疏进来:“陛下,苏泽上疏了!”

  而负责市舶司的冯保也走进御书房说道:

  “陛下!登莱市舶司的船归航了!还带来了断贡已久苦兀、奴儿干都司诸部使者!”

  “诸部仰慕天恩,正在莱州港,请贡天朝!”

  听到这个消息,隆庆皇帝站起来,但是他却问道:“登莱的消息外廷知道吗?”

  冯保立刻说道:“消息是直接送到司礼监的,外廷还不知道。”

  冯保偷瞥皇帝的表情,似乎看到皇帝的嘴角微微扬起。

第167章 贡使入京师

  冯保暗暗道,外朝的那些文官要倒霉了。

  市舶司的迷航船只归航,还带来了外邦贡使,这自然是大大的好消息。

  而那些因此攻击登莱开港的文官们,就要面对皇帝的反击了。

  冯保想着要怎么将这个消息传递给张居正,又暗暗感慨这苏泽还真是好运气啊!

  就在他上书的时候,正好赶上这样的好消息!

  冯保又开始思考起来,如果直沽开埠已经成了定局,那直沽市舶司太监的人选也要尽快定下。

  和登莱不同,直沽的位置要关键多了。

  登莱虽然距离京师也不远,但是还需要陆运一段路,然后将货物卸到运河才能送达京师。

  所以登莱开港以后,货物的吞吐量其实一直不算太大。

  但是直沽就不一样了。

  在元朝的时候,因为黄河泛滥漕运淤塞,所以元朝就用海船运输粮食,就是走的直沽通道。

  直沽和京师之间有运河相连,海港卸下来的货物直接可以换上漕船,无论是运输效率还是成本都要低于登莱。

  登莱开港的成果就这么大,可以想到一旦直沽开埠,那是多么大的利益啊。

  冯保又瞥了一眼身边的李芳,上次登莱市舶司太监被他拔了头筹,这一次李芳肯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但就算是抢不到首领太监的位置,也要安插几个自己人进去。

  冯保突然又有些难受。

  登莱市舶司首领太监是他的干儿子,在登莱干得不错,但是也多次向他写信,抱怨登莱市舶司的事情难做。

  市舶司和其他外派机构不同,专业性极强,不仅仅要为人圆滑,还要精通数算和贸易的事情。

  如果不懂这些,很容易就会被手底下的人架空。

  是啊,如果连账本都看不懂,那还怎么管理市舶司?

  而宫里的太监,能读好书的本来就不多,别说再精通这些数算财货之术了。

  对了,要不要再找几个人,去营造学社学习一下?

  不仅仅冯保这么想,就连李芳和陈洪也这么想,他们都在盘算将自己的人塞进营造学社中去。

  ——

  方学民府上。

  站在方学民对面的,是一名留着八字胡的书手。

  这书手名叫沈敬,就是沈思孝的那位沈师爷。

  沈思孝被罢官后,却没有返回家乡,而是逗留在京师附近。

  方学民知道沈思孝的心思,他是想要在京师活动谋求起复。

  方学民刚开始的时候还恼怒沈思孝连累自己吃了处分,但是很快在沈思孝的金钱攻势下又和好如初。

  沈敬则往来于京师城内外,串联沈思孝和方学民。

  比如这次对登莱开港的弹劾,方学民能够掌握这么多登莱的消息,也都是沈思孝提供的。

  “方御史,此次弹劾李国舅,您可是在京师扬名了!”

  方学民摸着自己的胡子,露出得意的笑容。

  不过一名还没承袭爵位的外戚,还不值得他这个资深御史出手,他的目标是登莱巡抚涂泽民,甚至剑指背后的苏泽。

  沈敬又说道:

  “听说苏泽这次都不敢上书帮衬党羽,定是畏惧了方御史。”

  说到这里,方学民更加得意了。

  不过方学民也是宦海沉浮已久的老官僚了,他收起脸色说道:

  “《新乐府报》调查的怎么样了?”

  说到《新乐府报》,沈敬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东翁在京师外寻访了很久,也没找到《新乐府报》的报馆。”

  方学民也捏着下巴说道:

  “这也是奇了怪了,五门巡城御史也让巡捕营找了很久了,都没找到这《新乐府报》的报馆。”

  从苏泽开始办报以后,很多民间人士也瞄上了办报。

  众人发现,办报不仅仅是扬名的事情,还是一笔赚钱的买卖。

  刚刚开始的时候,一些小报就是盗印《乐府新报》,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但是随着《乐府新报》的销量铺开,价廉物美的官方报纸还是抢占了这些盗版报纸的空间,于是出现了第二代的小报。

  这类的小报,就不是完全照抄官报了,而是开始刊登自己的文章了。

  《新乐府报》,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很快的,《新乐府报》就在一众报纸上脱颖而出,成为发行量仅次于官报的报纸。

  比如上一次那篇批评四书五经的文章,这种离经叛道的文章在中晚明很有市场,《新乐府报》一时洛阳纸贵。

  这样有影响力的报纸,自然也被有心人看到。

  但是这《新乐府报》十分的神秘,它接受秘密投稿,但是没人见过收稿人。

  投稿人要写下自己的地址,文章一旦被选用,就会有人送上门丰厚的稿酬。

  《新乐府报》态度中立,什么样的文章都刊登。

  无论是批评朝廷的文章,还是歌颂朝廷的文章。

  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让儒生读完都要骂娘,但一些保守的内容就连腐儒都皱眉。

  似乎对于这份报纸来说,写的好不好看,才是刊登的唯一标准。

  但也正是这种态度,才让《新乐府报》能成为销量第二的报纸。

  方学民也学习苏泽,在这一次的朝堂斗争中,也使用了报纸先行的办法。

  他知道自己给《乐府新报》投稿必然被拒,于是选择了《新乐府报》。

  果然效果不错。

首节 上一节 152/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