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61节

  管事的也用劝说的眼神看着王世贞,但是王世贞却固执的说道:

  “好客怎么能没有好酒,速速去备酒来。”

  看到申时行还要劝,苏泽微微拉了一下他,递给了申时行一个眼神,申时行只好作罢。

  但凡是能够成为文坛宗师的,大抵都是情感充沛、爱憎分明的,要不然也写不下锦绣文章。

  王世贞的性格也是如此,他对待友人是热烈的,对待仇敌也是恨之入骨的。

  当然,文人报仇的手段也就是笔杆子“杀人”,严嵩父子的历史地位这么低,很多段子就是王世贞的手笔。

  要知道严嵩虽然是奸臣,但是他的文学水平极高,和王阳明湛若水等心学宗师都是笔友,也是文坛宗主级别的。

  但是从严嵩倒台后,他在文坛的地位完全被抹除,也可见笔杆子杀人的厉害。

  而他和张居正反目成仇后,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少有关张居正的段子。

  不过此时王世贞还是很感激张居正的,他自己的文集《弇州堂别集》还专门邀请张居正写序,张居正婉拒后还是给他写了一篇文章,也被王世贞收录到文集中。

  管事的送来酒宴,王世贞拉着三人赴宴,又畅谈起了文学。

  在场的都是科举考试的佼佼者,还是出自苏州府这种文化昌盛的地方,自然是越聊越投机。

  而王世贞确实是文坛大佬,各种金句信手捏来,他的文学主张和徐渭有些类似,主张“真情论”,也就是文章的情感要发自肺腑。

  这一点苏泽倒是极为赞同,等到王世贞说完了自己的真情论,看向苏泽问道:

  “苏子霖执掌《乐府新报》,对时下文坛有什么看法?”

  申时行和王锡爵也看向苏泽,他们也好奇苏泽的文学理念。

  文学理念和学术理念不同,但也是一个士人的重要标签。

  苏泽在学术上的标签是实学,但是他撰写的文章以说理为主,很少卖弄辞藻,甚至当官至今,都没与什么诗词作品流传。

  要知道这年头写诗词应答赠别,或者交友赠诗,也是极为正常的事情。

  苏泽想了想说道: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世贞端着酒杯,笑吟吟的看向苏泽。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妙!”

  王世贞眼睛一亮,连忙放下酒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王世贞身体前倾,眼睛中满是炽热光芒,他问道:

  “第三境呢?”

第173章 王世贞也写禁书?

  苏泽说道:“第三境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听到这里,王世贞直接拍案叫绝。

  其实苏泽也不准备抄这个,但架不住王国维的文学理念和王世贞的真情论实在是太相似,苏泽也只能抄了过来。

  只能说,真情之说,确实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门。

  矫揉造作的文章,总比不过真情实感的流露。

  辛弃疾这首诗用在文学境界上,正好写出了洗尽铅华后,让文学回归本真的玄奥。

  在场的申时行和王锡爵仔细思考,也觉得苏泽这三词用的极妙,王锡爵看向苏泽的眼神也不同了。

  读书人的三重属性,唯独文名是最吃天赋的。

  这点看赵阁老就知道,赵贞吉可是孜孜不倦写了不少诗,还自费出版诗集,结果是无人问津,根本就卖不掉。

  而王世贞的官不大,但是文章写的极好。

  传说有人将他的文集背下,在宴饮上拆开组合使用,竟然获得了文豪之名。

  当然,苏泽也不是真的要文抄,他用这三大境界和王世贞拉近了距离,这才说道:

  “弇州先生,近日俺答起兵,我向陛下上书,请求朝廷遣使草原,止休兵戈,不知道您以为如何?”

  王世贞疑惑的看着苏泽,原本是谈论文学,怎么说到了边事?

  不过王世贞倒是不排斥这个话题,他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历任,对于军事也是很了解的。

  他和戚继光也是好友,也经常和戚继光写信讨论军事上的事情。

  王世贞说道:“我虽然没有去过大同,但是九边之弊其实也就两个,‘不敢打,打不过’。”

  申时行和王锡爵对视一眼,这个不是废话吗?

  但是王世贞接下来的话,让苏泽明白他是真的调查过九边情况的。

  王世贞说道:

  “不敢打,这是朝廷不敢打,边境士兵也不敢打。”

  “朝廷不敢打,原因也简单,自从成祖后对九边的战事都是胜少败多,朝廷自然不敢动兵。”

  “但是边境士兵不敢打,则是因为打赢了没有功劳,打败仗却要被惩罚,此乃卫所制度之弊也。”

  苏泽赞同的点头,卫所制度的弊病就是这样,一个卫所的职位都是世袭的,能够跳出这个制度天花板的人少之又少。

  缺乏晋升,明军逐渐成为拿钱办事的军队。

  等到了万历年间,士兵每战都要讨赏,如果不给赏钱就不肯出战,而打完以后也要求赏,已经变成了唐末五代十国的牙兵。

  王世贞又说道:

  “而打不过,则是我朝又一大弊,遇到难打的仗,往往还没出征就已经在谋败了,卫所军头将军队视作私人财产,上阵就想要保全自己所部,战事顺利就蜂拥而上,战事吃紧就一触即溃。”

  苏泽点头,王世贞确实是在一线见过的,他说的也是明末明军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卫所军头将军队当做私人财产,上阵就不愿意拼命。

  这些军队都是内斗内行,外战外行,容易的仗争着打,打完就想着抢劫。不好打的仗就跑的比谁都快,几路大军只要崩溃一路就全部崩溃。

  苏泽问道:

  “那以弇州先生所见,应该要怎么做?”

  王世贞说道:“以我所见,兴武举是个好办法,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革弊军制,但是太难了!”

  武举就是在卫所制度之外的武将选拔制度。

  国初的时候不定期举办,在景泰年间变成定制,三年一试,分为乡试会试两级。

  比如俞大猷就是武举出身,他家世袭的不过是百户,在考中武举就授了千户,突破了家族的限制。

  苏泽暗暗记下,他也想要改革军制,但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大同的军改效果不错,但是大同的情况特殊,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藩王可以打的。

  王世贞的思路倒是有可行性,还是从选拔人才入手,选拔出合格的武将。

  “弇州先生也认为,现在不该开战了?”

  王世贞点头说道:

  “大同北上就是恒代之地,这里自古就是适合骑兵作战的地方。”

  “俺答部骑兵熟悉地利,呼啸而来呼啸而去,但我军却要被辎重补给所累,无法深入。”

  申时行问道:

  “如果直接攻打板升呢?”

  王世贞摇头说道:

  “俺答筑城,却和我们中原城市不一样,在板升耕种的也都是北逃汉人,如果真的大军杀到,俺答弃城是不会犹豫的。”

  “而且这个季节,俺答还可以逃遁到阴山以北,那就更没办法打了。”

  看到王世贞如此了解军务,苏泽就更放心了。

  外交手段是政治和军事的延续,如果不懂得军事的外交官,就会被对手的军事威胁恫吓住。

  只有对军事有充分理解的外交官,才能搞清楚什么是真的军事威胁,什么只是虚张声势的军事讹诈。

  当然,正式的圣旨还没下来,苏泽也不可能这时候告诉王世贞自己推荐他出使草原,总不能说是系统已经通过了吧?

  这顿饭是宾主尽兴,等酒到浓时,苏泽问道:

  “听闻弇州先生和神医李时珍相交,不知道李神医现在何处?”

  李时珍和王世贞关系密切,《本草纲目》在没有成书之前,就藏在王世贞家的藏书楼里。

  王世贞以为苏泽是家中有人患病,于是说道:

  “东壁先生定是又去哪里寻访草药了,如果苏郎有急需,我可以修书一封请李神医来京。”

  果然王世贞和李时珍的关系极好,苏泽连忙说道:

  “弇州先生误会了,晚生是想要向李神医约稿。”

  “约稿?”

  苏泽说道:

  “苏某父母早亡,见过不少因为缺少药石而亡的惨剧。”

  “这世间的名医难有,所以想要请李神医写几个常见病的方子,用《乐府新报》传出去,让普通百姓在生病的时候也能用些药。”

  王世贞赞许的说道:

  “苏郎这份仁心,东壁先生必定不会拒绝,我这就修书一封,请东壁先生写几个常见病的药方,用药也选些黎庶能用得起的药草,如果真的能救人,也算是苏郎的功德了。”

  苏泽连忙表示感谢,他又向王世贞说道:“那弇州先生是否也可以帮着乐府新报写几篇文章?”

  王世贞坦然答应,四人将买来的酒都饮尽,苏泽这才返回家中。

  但是今天苏泽最好奇的事情,还是没能得到解答,那就是《金瓶梅》到底是不是王世贞写的?

  可《金瓶梅》这样的禁书,又不能像《西游记》那样,直接向王世贞约稿,这也没办法在《乐府新报》上刊登啊!

  看来只能和王世贞的关系熟了以后再打探了。

  ——

  五月二十二日,皇帝突然降旨,同意了苏泽向俺答派遣使团的奏疏。

  而内阁的动作也很快,迅速阁推王世贞为使团正使,前往草原议和。

  这一套动作将外朝打得措手不及,甚至接到任命的时候,王世贞也在苦笑,原来苏泽那日询问自己草原军务,是存了这样的心思。

  当然,王世贞对于这个新差事并不抵触。

  原本王世贞猜想,自己复起的职位是一省的按察使或者参政。

  没办法,王世贞不是庶吉士,职场天花板明显,一省封疆大吏就是他职场的顶点了。

首节 上一节 161/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