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77节

  这下子隆庆皇帝惊讶了。

  作为司礼监太监,太监最怕的就是被扣上“私通外朝”的帽子。

  司礼监是皇帝的家仆,旗帜鲜明的和外朝大臣站在一起,那皇帝要怎么想?

  冯保也是司礼监的老人了,是经历过嘉靖朝和裕王府残酷宫廷斗争上来的,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皇帝藏住了自己脸色,平静的问道:“那朕到是要听听你的高见了。”

  皇帝这句话不阴不阳,让冯保猜不出皇帝的真实态度。

  越是大人物,越不能冲动用事,越是不能让下级轻易的猜出自己的心事。

  隆庆皇帝这态度,也是一种试探。

  这一刻冯保已经有些后悔了,自己这么做终究还是犯忌讳了。

  但是既然已经走了这条路,那就更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虽然冯保不清楚隆庆皇帝的真实态度,但是他还是选择继续走下去。

  冯保说道:

  “陛下,养象所和修律的事情仆臣不清楚,也不懂这些国家大事,但是就有一点,无论是养象所的捐银,还是镇抚司的印花钱,都能让锦衣卫多些进项。”

  “这样一来,陛下再授锦衣卫的时候,外朝也没办法再议论了。”

  冯保这回答十分的巧妙了。

  他并不清楚隆庆皇帝是否赞成苏泽的政策,而且作为司礼监太监,他也不方便在这样的大政上表态,万一误判了皇帝的态度,那自己的前途就完蛋了。

  冯保不讲其他的东西,就讲苏泽奏疏的好处,这些银钱收入能够减轻财政支出,还能增加内帑收入。

  不用外朝的银子,日后皇帝再拿锦衣卫百户千户去封赏,外朝大臣也没有话说。

  冯保站在皇帝内臣的位置上说这话,自然也没有任何问题。

  至于这民律能不能修成,那就是外朝的事情了。

  冯保说完之后,隆庆皇帝想起了上元灯会。

  上元灯会内帑也出了钱,效果非常的好,而灯会结束那些外朝大臣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攻击皇帝铺张浪费,京师百姓都夸办得好,上元灯会有盛世气象。

  后面的百戏会和灵济宫大会也都是这样,百戏会是太子用皇室闲置的铺子和内帑库存的旧物赚钱办的,开幕的效果极好,群臣和百姓都称赞太子的孝心。

  而苏泽搞钱的本事皇帝也是知道的,如果真的能挣钱,那日后皇帝在封赏亲信亲戚,也不用再受外朝言官的唠叨了。

  这么想来,修律反而都是附带的了。

  隆庆皇帝下定了决心,他对着冯保说道:“下旨刑部,由刑部侍郎李一元,领着刑部官员议一下,这民律要怎么修,上本奏疏来。”

  “养象所和镇抚司民案司可以先办起来,剩下的事情等法司详议之后,再厘定镇抚司刑案权责。”

第186章 逃不掉的李侍郎

  刑部侍郎李一元自从离开了通政司,感觉整个人生都海阔天空起来。

  刑部尚书毛凯,性格上和首辅李春芳很像,对于刑部的部务很少插手,最近毛尚书也学着李首辅告病在家,李一元就成了事实上的刑部一把手。

  而李一元其实也对刑部的事务不太上心,但是刑部运行自有定制,他这个侍郎只需要在大方向上为刑部争取利益就行了。

  而刑部的事务又相对封闭,国朝自太祖订立《大明律》后,基本上也没怎么折腾过,所以只要没有大案要案,刑部的日子还是很清闲的。

  李一元每次坐在自己的公堂内,回想起当年在通政司的日子,特别是再也不用面对苏泽的奏疏,都快要舒服的轻哼起来。

  今天李一元按时来到刑部,照例查看了刑部各司的公文,简单处理了一下就放下笔,刚刚准备翻开《乐府新报》,就听到手下官员通报,通政副使杨思忠来了。

  李一元有些奇怪。

  自从自己不让杨思忠辞官,但是自己又跑了以后,两人的关系日益冷淡,已经到了基本上不来往的地步。

  李一元其实对这老下属也是有所愧疚的,自己留了一个火坑给杨思忠。

  可好不容易能有一个离开通政司的机会,李一元也不可能放弃,而杨思忠业务熟练,是顶替自己的最好人手,所以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今天杨思忠上门,李一元还以为他是要来修复和自己的关系,于是亲自领着官员来到刑部衙门前迎接。

  “孝夫兄,今日通政司得闲?让你驾临刑部?”

  刚说完这句话,李一元就知道自己失言了。

  这话怎么听起来就这么嘲讽呢?

  李一元暗暗反省,自从离开了通政司自己为官的谨慎都丢了,他连忙找补说道:

  “孝夫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通政司事关朝廷机要,什么事情需要你这个正印官亲自来刑部的,让手下通传不就行了。”

  李一元虽然往回找补,但是杨思忠的脸色更难看了。

  李一元干脆闭上嘴,看样子杨思忠不是来修复关系的了。

  杨思忠不冷不热的说道:“李侍郎,本官来刑部是为了公务。”

  看到杨思忠这幅公事公办的样子,李一元心中涌起了不祥预感。

  果不其然,杨思忠道:

  “圣上有旨!”

  李一元连忙让手下官员请出香案,又将刑部内的各司郎中都喊出来,在刑部公堂前迎接圣旨。

  等到杨思忠念完了圣旨,李一元的脸都白了。

  什么叫民律?

  什么叫让刑部详议,拿出法司改制的章程?

  李一元的脑袋如同浆糊一样,杨思忠再也遮掩不住嘴角的笑意,对着李一元和刑部众官员说道:

  “此事皆源于苏子霖的奏疏,他的奏疏本官就不读了,请李侍郎和诸位大人自己看吧。”

  说完这些,杨思忠留下了苏泽的奏疏,潇洒的扬长而去。

  李一元听到苏泽这个名字,应激的颤抖了一下,他连忙拿起苏泽的奏疏,当看完了奏疏之后,他两眼一黑,被身后的官员扶住。

  几名刑部郎中拿过奏疏,看完之后更是面面相觑。

  修律?

  有上进心的官员,当然激动不已。

  但是更多的官员也和李一元那样忧心忡忡,修订律法可是大事,而且按照苏泽的奏疏,要将原本《大明律》中的刑事重罪和民事诉讼分开,又要结合当今遇到的新问题,修订一部民法典,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这样一来,接下来几年时间,刑部估计都不得清闲了。

  李一元终于恢复过来,他拿起奏疏又读了两遍,又看到圣旨御批和高张两位阁老的票拟,他很清楚这趟差使是逃不掉了,只能硬着头皮接下来。

  ——

  史馆中,罗万化拿着苏泽的奏疏,向苏泽询问奏疏上的几条政策。

  罗万化准备在《乐府新报》上开辟一个新的栏目,专门采访相应的官员,在报纸上解释这些朝廷政策的意图。

  罗万化第一个采访目标就是苏泽,而选题自然是苏泽这份搅动刑部诸法司的上书。

  “子霖兄,既然原本《大明律》就有刑律是民律,为何要分开?”

  苏泽说道:“民律要独列于刑律,就是为了轻刑。”

  “轻刑?”

  苏泽解释说道:“地方衙门在办案的时候,遇到一些案件,就会用重刑压制诉讼双方。”

  看到罗万化还是不懂,苏泽说道:“就比如张三向李四借钱不还,原本是借债纠纷,闹到地方衙门后,衙门先以诓骗财物将张三羁押。”

  “张三使人疏通关系,衙门再用诬告一罪将李四抓进大牢。”

  “张三李四受尽了牢狱之苦,最后案子也不了了之。”

  罗万化听完了苏泽的话,他虽然没在地方上任职过,但是对地方衙门的黑暗还是有所耳闻的,赞同的点头。

  苏泽说道:“刑民分律后,日后张三就去民案司状告李四,这案件就只是民律案件。”

  “民案司不设监牢,堂上审结,这样民间之讼有处伸冤,又不至于因为诉讼家破人亡。”

  罗万化连忙记录下来。

  民法典的最大作用,就是将一些民事纠纷轻罪化或者去罪化,从而给诉讼双方一个解决争议的地方。

  历史上的民法典,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这个时代的中外法庭,上庭都是要去掉半条命的。

  西方等到了《拿破仑法典》出现后,民法和刑法分开,打民事官司才不是过鬼门关,司法在经济活动中的仲裁作用发挥作用,反过来推动经济发展。

  说白了,镇抚司改制不在于法条细则,而是要设立一个轻罪法庭,将日常的轻罪和重罪区分开。

  当然,苏泽也知道律法也不是完美的,他也不觉得由人制定的法律有什么神圣性。

  法律就是解决社会争议的工具,公平只不过是副产物罢了。

  刀笔吏要害人,自然还有种种手段。

  但是好歹将司法权力限制住,不要变成清末那样,打官司吃了原告吃被告,衙役用官司来诬陷敲诈百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民刑分开后,再通过修改具体的法律条文,来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

  罗万化又和苏泽的采访写下来,交给苏泽审阅后,夹着稿子向印书坊走去。

  苏泽看着系统几天前弹出的报告。

  ——【模拟开始】——

  一天后,《议养象所改制及镇抚司职司疏》送到内阁,高拱、张居正极力赞同,奏疏被送到皇宫。

  隆庆皇帝同意了你奏疏对养象所的改制措施,对镇抚司的改革犹豫不决。

  皇帝将你的奏疏交给刑部公议,刑部侍郎李一元反对修律,修律之事不了了之。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100点威望点,保证奏疏全部执行?】

  苏泽当然选择了是,强行执行了全部的奏疏内容。

  今天系统弹出了结算报告。

  【使用1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镇抚司改制后,新设立的民案司大体公正的处理了京师的经济纠纷,促进了经济发展,京师的经济活动更加的活跃。】

  【一年后,刑部侍郎李一元带领刑部官员,《大明民律》修订完成,世界第一部民法典诞生在大明。】

  【印花钱的收入越来越高,补充了国家财政。】

  【大明国祚+5】

  【剩余威望值:16点。】

  国祚+5!

  李一元仅仅用一年时间,就将这《大明民律》修成了?

首节 上一节 177/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