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泽没想到那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前任通政使,竟然有这份能力?
大明真是埋没人才啊!
这么艰巨的任务,老李一年就完成了,等《大明民律》修完之后,可不能浪费这等人才,要再弄点法律上的工作让他干干。
暗暗记下这点后,苏泽又叹了一口气,不情愿的向着户部走去。
苏泽刚刚在山东清吏司的正堂坐下,主事魏恽就拿着厚厚的账册过来说道:
“员外郎,这是莱州盐所上月的账簿,盐运司牒呈我司,请示余盐怎么处理?”
苏泽不由的头疼起来,户部十三清吏司,分管各省的事务,但是往上却没有协调部门。
山东的盐产多了,要调运其他省份,苏泽就要和其他清吏司的主官商议。
更麻烦的是,凡是涉及到这种跨省的事务,做账都十分的麻烦。
没办法,大明的财政就是这样的一笔糊涂账。
简单的说,大明根本就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财政部门,户部虽然掌管全国财计,但其实还是十三清吏司分掌。
比如山东一个卫所需要粮食,那就由山东周围一个县负责这个卫所的俸饷,每年这个县收来的粮食,都要由这个县负责运送到这个卫所。
卫所查收粮食后,上报山东清吏司,就算是交割完毕了。
可除了户部之外,大明还有很多部门可以征税,比如群牧监的“马钱”,工部征收的“木料钱”,这些账也都是不经过户部的。
由于没有一个统收统支的财政部门,地方财政十分的混乱,中枢财政也是一笔糊涂账。
大明这套财政体系,甚至比唐宋还要落后,唐宋就已经知道在宰相下设立三司使,统筹全国的财政工作。
更要命的是,十三清吏司还有大明特色的制衡机制。
比如苏泽负责的山东清吏司,就要负责天下盐课,但是其他省的盐所账目,需要由其他清吏司汇报给山东司。
而山东司要给天下盐所下达命令,也要挨个通知协调辖区内有盐所的清吏司。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设定,那就要问明太祖朱元璋了。
混乱的清况一直到了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后,用白银取代实物税收,这笔账才算清楚。
苏泽也明白了,为什么张居正非要他来做这个山东清吏司员外郎。
户部这种体制,想要办成事情,就必须要主官特别有能力。
也只有苏泽这样的人出面,其他清吏司才会密切配合,不敢搪塞推诿。
如果是主事魏恽出面,怕是连账册都要不到。
苏泽不得不从两日来一天户部,改成了三天来两天户部办公,才能堪堪处理山东司的事务。
不过这段时间,苏泽对于大明户部的事务也上手飞快,他也逐渐对十三清吏司的运行体制有了更深的理解。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了六月二十日,苏泽赫然发现中旬都过去了,他才算是理顺了山东司的公务。
明日就是旬末休沐的日子,苏泽连忙收拾东西返回家里。
苏泽刚回府就见到了门口停着的车马,向门前迎接的小厮问道:
“府上有客人?”
小厮连忙说道:
“老爷,是沈府杜娘子来拜会大娘子的。”
苏泽才想起来,沈一贯出使草原后,留下妻子杜氏和儿子沈泰鸿留在京师。
还是妻子心细,经常邀请杜氏上门做客。
等苏泽进府后,仆役已经通知了后宅,杜氏带着儿子沈泰鸿恭敬的向苏泽行礼。
“苏叔父。”
沈泰鸿今年十三岁,在读书上非常有天分,已经准备参加今年的顺天府乡试了。
苏沈两家已经是通家之好了,苏泽也喜欢聪明伶俐的沈泰鸿,将他当做自家子侄,于是又问了一下他的学业,这才满意的说道:
“嫂嫂,泰鸿今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一定能中举!”
杜氏的脸上却带着忧色说道:
“小叔,坊间都说你今年要出任顺天府乡试主考官,泰鸿今年参加顺天府乡试,若是中举,怕是要惹非议,所以我今日来府上,就是想和小叔商议,今年泰鸿就不要参加顺天府乡试了。”
苏泽惊讶的看着杜氏,又看着一脸失落的沈泰鸿,苏泽立刻说道:“这怎么行!科举是读书人的大事,岂能因为这个耽误。”
“顺天府乡试主考官还未定下,嫂嫂还是让泰鸿好好温书,不要误了秋闱大事。”
送走了沈家母子后,赵令娴担忧的说道:
“杜姐姐其实是担心沈翰林。”
叹气沈一贯,苏泽也露出忧色,草原的情况复杂,就是有【飞鸽传书】通讯,苏泽也不能确保沈一贯的安全。
看到丈夫忧虑的样子,赵令娴岔开话题说道:
“夫君,我听杜姐姐说,城外养象所开放了,大夫也说我脉象稳固,明日休沐能不能过去看看?”
苏泽点头应下,赵令娴又说道:“顺道再去城外的白糖工坊看看!”
第187章 甘蔗种植园的构想
六月二十一日。
养象所开放的消息在京师传开后,不少百姓都涌向城外,想要看看这些难得一见的御象。
京师百姓在以前也能见到御象。
皇帝举行各种典仪的时候,都会拉着御象列队在城门口,但这种典礼都是守卫森严的,大家也只能远远看看热闹。
养象所开放,百姓可以近距离观看,养象所自然被挤爆了。
苏泽带着妻子,加上苏府随行的家丁,一行人来到养象所门前,看到长长的队伍,苏泽只能感慨京师的百姓消费能力还是相当可以的。
养象所的门票并不便宜,一个人就要一枚黄铜币,也就是十分之一的银元。
而且上次休沐的时候,很多百姓带来了各色钱币,为了鉴别各种碎银子和钱币的成色,售票就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一次养象所干脆规定,门票一律只收取黄铜币,其他钱币一概不收。
这政策一开始引起了百姓不满,但是大家很快也发现,黄铜币在京师市面上流通不少,钱币精美币值稳定,使用黄铜币似乎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
队伍虽然长,但是移动速度还是很快的,等到了苏泽前的时候,负责维持秩序的锦衣卫百户王三见到苏泽,连忙热情的冲出来。
王三这样的市井人物,讨好起人来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苏泽坚持要给门票钱,王三也没有继续拉扯,但是他立刻鞍前马后的充当解说,向苏泽一家介绍养象所的动物。
不得不说,王三的业务能力还是不错的。
他对于养象所的动物来历,生活习性都十分的了解,还能说上一两句市井风情的段子,引得赵令娴捂着嘴笑。
到了御象舍前,王三还拿来一些饲料,交给赵令娴亲自去喂象。
看到大象用鼻子卷起食物,慢悠悠的将食物塞进嘴里,赵令娴也发出惊喜的呼声,更是觉得大开眼界。
苏泽灵机一动说道:
“王百户,养象所可以准备些食物,让百姓出资助捐养象,出钱就能喂象一次,这也算是功德一件。”
大象自古就有祥瑞的名号,很多京师百姓来养象所看象,就和去寺院拜佛的想法差不多,都是讨一个吉利。
苏泽这个提议让王三眼前一亮,连忙说道:
“苏翰林真是我们养象所的财神爷!卑职这就去办!”
上旬末的养象所开放一日,赚的门票钱就足够养象所一个月的开销了。
这还是普通旬休,如果赶上了节假日,赚的银子就更多了。
快要离开养象所的时候,赵令娴看到了一块封锁起来的空地,疑惑的问道:
“这块空地是干什么的?”
“回大娘子的话,这是养马场,但是烈马容易伤人,所以就圈了起来。”
苏泽问道:“京师还有烈马吗?”
王三说道:
“原本是没有的,但是前阵子不是戚将军搜套大捷吗?向京师献马千匹,大部分送到了御马监,还有些养不下的就送来我们养象所。”
苏泽来了兴趣,又怕烈马惊到妻子,让仆役留下来陪同赵令娴,自己跟着王三走进马场。
这块马场占地不小,苏泽看到一群马正在马场上奔跑。
虽然只是远远看去,但是这些马成群的奔跑嘶鸣,一看就是好马。
特别是其中一匹公马最为雄壮,见到苏泽出现在马场边缘,挑衅似得猛冲过来,吓得身边几个陪同的锦衣卫上前呵止。
这匹公马猛冲一阵又打了一个急转弯,这才得意的扬长而去。
苏泽问道:“这些马为什么不送到大同前线?”
王三则说道:
“苏翰林,这战马也不是越壮越好的,战场上要的是令行禁止,最好用阉马。”
“戚将军送回来的这些马,大部分都是草原上粗养的马,野性难驯,留作种马还行,直接上战场就不行了。”
这就体现出游牧民族和中原对于马的态度不同了。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马是生产资料,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马背上,他们骑术精湛,他们不吝啬时间花在驯马上。
对于中原来说,马是奢侈品,是战争工具,但马也是消耗品。
所以有一个反直觉的结果,实际上在唐代开始,中原就要比草原民族更擅长养马了。
苏泽又看了身边的王三,没想到他还真的懂养马。
见到苏泽对养马感兴趣,王三又说道:“苏翰林,我家祖上就是养马的,什么马是好马什么马是劣马,我一看就知!”
看到苏泽没有反应,王三干脆翻过马场,对着刚刚那匹奔跑的公马吹了一个口哨。
那匹公马受到了挑衅,直接向着王三冲过来。
王三嘿嘿一笑,竟然绕着马场蹦走起来,而那匹公马更是被激怒,加速冲向王三。
这样做实际上非常危险的,高速奔跑的战马冲撞力不亚于战车,就在这个时候,王三一个缩身,竟然直接钻进了马腹之下。
苏泽惊呼出来,如果王三被奔跑中的战马踏中,那怕是要活不成了。
可没想到王三竟然在电光火石之间抱住了马腹,然后抱着马腹翻到了马背上。
周围的锦衣卫纷纷叫好,显然王三不是第一次这么表演了。
苏泽这才将心放回肚子里,看来这王三还真的擅长驯马。
不过驯马还没结束,这匹烈马显然不愿意有人骑在它的背上,烈马不断弓着身体跳跃,试图将王三从马背上甩下来。
但是王三的屁股就像是粘在了马背上,无论烈马怎么挣扎,都无法将王三从马背上甩下来。
过了大概一刻钟的时间,烈马耗尽了力气,终于向王三屈服。
王三不用马鞍,就稳稳的骑在马背上,他用腿夹住马腹,马就向着马场边上踱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