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187节

  朱翊钧想了想,又看向张宏。

  这些日子,东宫产业的日常经营他都交给张宏,只有查账的时候朱翊钧才会过问。

  张宏说道:

  “铺子里的几种货物销量都稳定了,白糖只在东城西城的铺子里卖,我们的价格低于福清白糖,销量还算是不错,但是京师白糖本身就供不应求,福清白糖的价格也没有变化。”

  苏泽微微点头,看来张宏确实是太子的心腹,而且他也是个细心的,还关注着福清白糖的价格。

  既然白糖价格没有波动,那新制白糖并没有冲击到京师的糖商。

  交趾糖的供应还不稳定,就这么一座糖坊产量也有限,还没能到引起京师糖价变化的地步。

  但是苏泽知道,这个变化很快会来到。

  国舅李文全,已经开始组织澎湖商屯了。

  蔗糖这东西,规模化供应起来是非常恐怖的。

  历史上的英国,只用了短短三十年,就是让蔗糖从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接着又用了三十年,让蔗糖成了工厂里最穷苦劳工在茶歇时候的慰藉。

  而且比起英国在满世界找适合蔗糖的殖民地,大明周围适合种植蔗糖的地方可是近多了。

  澎湖、吕宋、交趾,以及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大片区域。

  这些都是蔗糖的高质量产区,运回大明也非常的方便。

  苏泽将思绪拉回来,张宏又说道:

  “最近殿下又进了一些米来卖,但是亏了。”

  “亏了?”

  张宏说道:

  “前阵子京师的粮价降了,殿下觉得有利可图,就让店铺进了一些粮食,可没想到粮价还在一路降,殿下最后清空了这批粮食,最后还赔了点银元。”

  苏泽似乎瞥见了什么联系,但是又有些抓不住,他看向张宏继续问道:

  “除此之外,店铺没遇到其他事情了吧?”

  张宏点点头笑着说道:

  “这些可都是东宫的店铺,谁敢造次。”

  苏泽想了想说道:

  “殿下,都察院还没有上奏,这事情还没到那一步。”

  “且让臣去调查一下,知道这幕后主使,再想办法。”

  朱翊钧感动的说道:

  “那就有劳苏师傅了!”

  东宫这么多的讲官中,真正帮着自己着想的,也就是只有苏泽和黄骥两人了。

  这也是两人有别于其他讲官,在太子心中拥有不同位置的原因。

  苏泽看向朱翊钧,又安抚了两句,他没有返回东宫的公房,而是直接回到家中。

  这些日子苏泽上衙比较随意,赵令娴也没有多想,只是送上了解暑的莲子汤。

  苏泽坐在书房中,拿出了那份【事后画册】。

  他画册上写下了“都察院弹劾太子事件经过”这几个字。

  紧接着苏泽合上了画册,等他再打开画册时候,一张类似于《清明上河图》样子的大幅群相画卷出现在他的面前。

  首先是一名身穿官袍在中老年官员,他正在一群人中喝酒。

  这群人都是身着绸缎,但是在腰间扎着一块麻布,这打扮一看就是京师的商人。

  这名官员应该就是五门巡城御史陈景了,下一张图是陈景在书房奋笔疾书,接着又来到都察院召集御史们上书的场景。

  这段内容是苏泽已经预见到的,他看向另外的一段。

  从第一幅图开始往下,接着是陈景离席后,这群商人继续喝酒的场景。

  接着场景换到了一间账房内,还是这群商人坐在圆桌上,为首的商人是个圆脸的矮胖商人,他手里拿着算盘正在盘算着什么。

  而这个账房的窗户外,可以看到堆积的粮袋,这应该是一家粮食商行。

  苏泽紧接着又看到一个场景,刚刚那个商人来到城外的田间,他身后的家丁拿着木棒,正在雨夜中,破坏庄稼?

  然后是有人在村中的市集散步消息,紧接着就是村民向京师城内逃难。

  最后一个场景还是刚刚商人开会的账房,众人拿着报纸大小,账房中都堆满了粮袋。

  苏泽思考了一下,似乎摸清了事情的脉络。

  这些商人应该是京师的粮商。

  前些日子的大雨,给京师附近造成了灾情,但是灾情似乎并不严重,是这些粮商偷偷破坏的庄稼。

  然后粮商雇人散布灾情的消息,让城外百姓入城避灾。

  而这些商人已经囤积好了粮食,就等着用灾荒的消息来囤积居奇?

  苏泽突然想起了今天罗万化在报馆的话,顺天府请求赈灾,但是户部认为京师城外的灾情并不严重,拒绝开仓放粮。

  再想到城北粮食价格上涨,城内涌入灾民肯定会引起城内百姓恐慌的,百姓抢购粮食必然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

  好家伙。

  苏泽倒吸一口气。

  他似乎明白了这些粮食商人的意图。

  京师的粮商怕是早已经结成一个同盟,共同操纵粮食的价格。

  前些日子太子涉及粮食生意,应该被这些粮商压价挤出去的。

  但是他们害怕东宫继续参与粮食买卖,他们毕竟只是粮商,不可能让太子也和他们一起操纵粮价。

  所以这一次御史陈景对太子的弹劾,目标就是让皇帝收回东宫的产业。

  好家伙,如此复杂的算计,如果不是【事后画册】,苏泽根本不可能明白这些人的打算。

  这大概也是这些商人,胆敢谋算未来储君的底气。

  利用报纸舆论操纵粮食价格,这些不法奸商的进化速度甚至要比苏泽想的还要快。

  果然,任何时代都有“聪明人”,新出现的工具同样也会被敌人利用。

  甚至《乐府新报》也成了这帮人利用的工具。

  苏泽站起来,他想起今日罗万化的吩咐,连忙向屋外走去。

  如果报纸渲染了城外灾情,那会继续加大城内百姓的恐慌,粮食价格就会进一步的上涨。

  苏泽去了报馆,阻止了罗万化刊登城外灾情的报道,又前往户部核实了京师城外遭灾的情况。

  果不其然,京畿地区遭灾的只有少数地区,所谓逃荒灾民也没有坊间传闻那么多,所以户部才不愿意放粮赈灾的。

  苏泽再次来到东宫,他见到朱翊钧后,对着小胖钧说道:

  “殿下,臣有一个新游戏。”

第194章 《恭陈清厘财用以昭圣治疏》

  范宽从山西会馆中出来。

  范宽是受雇于大同范氏的一名山人,他离开会馆就来到了范氏的粮店中。

  粮店的掌柜将范宽迎接到了店铺后的库房,看着库房内堆积成小山一样的粮食,范宽问道:

  “事情怎么样了?”

  “《新君子报》那边已经打点好了,接下来几期都会报道城外雨灾的事情。”

  范宽点点头,他又问道:

  “其他店铺都没问题吧?”

  掌柜的立刻说道:

  “范先生,这京师粮商就这么多家,大家都是同气连枝的,商议好的事情怎么可能反悔。”

  “只等报道出来,各家店铺就放出缺粮的风声,等粮价拉高后再抛售。”

  “这又不是第一次了,大家都有默契。”

  范宽这才算是宽了心,他说道:

  “买卖难做,东家已经因为登辽海输丢了一大块生意,大同那边的贩马买卖也没法干了,这粮食的事情一定要办好。”

  范宽叹了口气。

  大同范氏是晋商四大家之首,却承受了最大的损失。

  首先是苏泽首倡的登辽海输,抢了范氏在辽东路上运输的生意。

  紧接着就是边关政策的进一步收紧,在戚继光担任山西行都司都司,王用汲担任大同巡抚后,整个大同的走私行业都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往年范氏向草原走私铁器,换取马回来卖的生意彻底做不成了。

  准确的说,从草原上带着马回来卖,戚继光不管,但是走私铁器乃至于火器去草原,一旦被抓到就是全部没收,走私军火更是会被全员砍掉脑袋挂在大同城门上,现在晋商四大家族都不敢继续干了。

  可不运铁器,又能拿什么换马?

  范氏的两大支柱产业受损,只能在其他地方找补。

  范宽串联京师其他的粮商,商议利用雨灾哄抬粮食价格。

  这次范宽用了新的方法,利用报纸的传播力,渲染城外灾情,制造灾民入城抢粮的恐慌。

  如果这一套真的能成,那大同范氏就准备在京师也办一份自己的报纸。

  范宽就是为了这个新报主编的位置,才这么积极奔走的。

  除了哄抬粮价之外,京师粮商还有另外一个要求,就是要拦住太子的商铺从事粮食买卖。

  前些日子,东宫的商铺开始卖米的时候,可把这些粮商给吓坏了。

  粮商联合起来操纵粮价,最怕的就是有人低价砸盘。

  太子和别的粮商不同,不可能被拉入这个粮商团伙的。

  粮商用商业手段,将太子暂时挤出了京师粮食市场,但是这些粮商还是不放心,又请来范宽想办法。

  于是范宽想到另外一个办法,他帮忙游说了五门巡城御史陈景,陈景拿了粮商的钱,想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上疏弹劾太子,请求陛下将东宫产业收回。

  这次的事情办好了,范宽就可以怂恿范氏在京师投资办报了。

  范宽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

  ——

  皇后宫中,朱翊钧对着自己的嫡母陈皇后叩拜行礼后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87/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