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04节

  但是苏泽又说道:

  “可贵国实行两班制,若是让国主举荐,怕是又要塞满不学无术之辈了。”

  苏泽的批评很直白,但是许篈却不觉得刺耳,因为朝鲜确实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真的让朝鲜国自己举荐人才,怕是这留学队伍中要塞满了虫豸。

  苏泽说道:

  “所以本官还是想要请奏陛下,日后遣官在朝鲜举行考试,考核合格的才能来大明读书。”

  苏泽又说道:“日后这些学生,也可以参加大明的科举,仿效大唐遣唐使的旧例。”

  听到这里,许篈连忙问道:

  “苏翰林,学生可以来读书吗?”

  苏泽看了一眼许篈,你一个朝鲜弘文馆的官儿,学历等同于朝鲜翰林,跑到大明国子监来考秀才,这事情怕是朝鲜国主听完要疯。

  不过这些小国人就是这心态,唐代时候朝鲜和倭国的遣唐使都赖在大唐做官,死活不肯返回母国,不少都是老死葬在中国的。

  就是苏泽穿越前,南朝鲜年轻人也是最热衷留学移民。

  设立专门的留学生学校,这也是文化霸权的一部分。

  在大明读书的朝鲜人回国,必然也是最亲大明的一派。

  这件事的难度也不大,大明都没人愿意就读国子监了。

  苏泽那位好友,国子监司业沈鲤,整日就在国子监无所事事,让这些藩属国的读书人来留学,也算是给国子监找点事情做。

  苏泽说完了这些,才问起了正事:

  “许书状,你是经过辽东来京师的吧?现在辽东的局势如何?”

第206章 得罪了大银台还想跑?

  辽东?

  许篈这位朝鲜的书状官有些疑惑,他不明白苏泽为什么会关心辽东的事情。

  但是许篈还是老老实实的讲起了自己前往京师的见闻。

  “苏翰林,学生在辽东的时候,遭遇了一次建州三卫的叛乱,驿路曾经一度断绝。”

  “这次叛乱被辽阳总兵李成梁带兵击溃,驿路很快恢复了通畅,学生也得以继续出使。”

  苏泽问道:

  “这次叛乱的是建州女真的哪一部?”

  许篈说道:“还不是建州右卫的王杲。”

  “王杲?”

  苏泽本以为会听到更熟悉的名字,这王杲是谁?

  许篈说道:

  “王杲曾经朝廷敕封的建州右卫指挥使,此人控制了辽东水渡,成为建州女真的首领。”

  “自从前些年辽阳总兵李成梁移镇蓟州后,辽东的女真就经常叛乱,这王杲就经常叛乱,一旦战败就逃到鸭江边上,我朝鲜深受其害。”

  果然,比起大明在辽东的军情战报,朝鲜人其实对建州女真的崛起更关注一些。

  原因也很简单,女真崛起后就经常侵扰朝鲜的北境,朝鲜多次派遣使者向大明求援,但是大明都没有理会。

  苏泽记下了王杲这个名字,准备以后向兵部打听一下建州女真的事情。

  原来在这个时期,建州女真就开始崛起了。

  女真的崛起,其实就是大明朝廷一再放纵的结果。

  最早起源于正统五年的建州卫内迁。

  建州卫原本是大明设置在边疆的羁縻卫所,成员就是归化大明的女真部落。

  在正统年间,辽东总兵官曹义奏请建州三卫内迁,“建州三卫残破,宜徙辽阳东山及苏子河,以固藩篱”。

  结果就是建州三卫占据辽东山险,成化年间频繁劫掠抚顺、清河堡。

  三卫时叛时降,辽东的军事压力倍增。

  成化年间,明廷采用“剿抚并施”,算是重新稳定了辽东的局势。

  成化年间的几次“犁庭扫穴”,焚毁建州村寨五百余处,又强行将建州女真迁到了辽阳等地。

  但是这一次的内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辽东的土地矛盾本来就很大,辽东都司屯田仅拨贫瘠土地予内迁部众,这些内迁的女真人,不仅仅没能成为大明辽东的屏障,反而成了辽东的不稳定因素。

  原本想要通过内迁来“以夷制夷”的权宜之计,最后让辽东女真人成为心腹大患。

  而苏泽关心朝鲜使团,也是因为朝鲜因为女真的劫掠威胁,比大明更加关注女真的情报。

  之所以大明面对屡次叛乱的建州女真没有办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女真人一旦叛乱失败,就会逃亡朝鲜交界的鸭江地区。

  到了这时候,大明的军队就没办法继续追击了,最后也只能采取招抚的方式,姑息女真人的叛乱。

  如果能强化和朝鲜的关系,两路夹击女真,或者干脆利用舰队在鸭江附近建设据点,是不是就能彻底清剿女真的威胁?

  苏泽思考过这个计划,但是他很快意识到,女真人的崛起,其实还是大明在辽东控制力的缺失。

  从建州卫内迁开始,就是大明在失去对辽东的控制力。

  大明的影响力衰退,自然有新的力量填补上来。

  大明因为短视的政策,主动放弃辽东的影响力,那就算是不是建州女真,也会有其他部落崛起。

  所以在清剿女真部落的同时,必须要填补辽东的力量空白。

  只有这样,才能让辽东长期稳定下来。

  好在还有时间。

  现在的蓟辽总督,是曾经协助胡宗宪平定东南倭乱的谭纶。

  而现在的建州女真,也只敢劫掠商路,遇到大明正规军都是要逃跑的。

  而且女真崛起,还和抗倭援朝有很大的关系,抗倭援朝葬送了大明北方的精锐部队,给了女真崛起的契机。

  如今这些条件都还没凑齐,辽东女真在朝堂看来并不是什么大患。

  这也是苏泽很少见到辽东奏疏的原因。

  苏泽送走了许篈这位朝鲜的书状官,开始思考继续加强和朝鲜联系的事情。

  苏泽提起笔,将刚刚的提议写成了奏疏,趁着沈一贯等人去吃午饭的时候,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里。

  ——【模拟开始】——

  《具议朝鲜藩务疏》送到内阁,高拱和张居正票拟赞同,赵贞吉担忧设立朝鲜通政署会影响和朝鲜的关系,写下了反对意见。

  一天后,隆庆皇帝看完奏疏后,发往礼部讨论。

  礼部官员复奏,部分官员认为设立朝鲜通政司不合祖制。

  礼部官员拿出嘉靖朝时候,嘉靖皇帝要求设立安南通政司分司遭遇群臣反对的事情。

  隆庆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50点威望点,确保奏疏完全执行?】

  【剩余威望点:130点。】

  苏泽看完了也是无语,礼部官员拿出嘉靖朝的“祖制”,皇帝就退缩了?

  算了,还是花威望点吧。

  【威望点已扣除,剩余威望点:80点。】

  【请在现实中完成上书。】

  ——

  八月十日,通政司内。

  新任右通议冯学颜,正在和同僚讨论京师近日的新闻。

  年轻的通政司官员说道:

  “冯大人,您听说了吗?朝鲜使团在会同馆边的市场卖纸,卖的都是不值钱的竹纸,但是那些朝鲜商人纷纷高价抢购,这些朝鲜人是不是傻子?”

  冯学颜已经在官场多年了,他当然不会觉得朝鲜商人是傻子。

  只能说苏泽的奏疏实在是太厉害了,一下子让朝鲜使团没办法继续骗赏,只能用这种方式筹措贡银。

  冯学颜向手下解释了一遍其中的因果,年轻的通政司官员感慨说道:

  “苏泽的奏疏真厉害啊!”

  冯学颜连忙说道:

  “在通政司可不要提苏泽的名字!”

  年轻的官员说道:

  冯大人,这是为什么啊?”

  冯学颜身为右通议,自然知道一些上层的秘辛,说道:

  “咱们通政使听不得苏泽的名字,通政使的心眼可小了,你知道副使大人为什么被派到京畿处理驿站事务?”

  年轻的官员知道最近通政副使裴清接了一个苦差事,被派遣到京师附近负责驿站改革。

  听说裴副使这些日子天天风餐露宿,上次回通政司述职的时候晒成了黑炭,年轻官员就打了一个哆嗦。

  他连忙问道:

  “难道是因为副使大人提了苏泽的名字?”

  冯学颜点头说道:

  “所以知道了吧?以后不要在衙门内讨论苏泽的事情。”

  “多谢冯大人提醒!”

  冯学颜满意的点头,他却没注意到,自己和下属交谈的时候,门外闪过的那个身影。

  杨思忠回到自己的公房中,翻开苏泽新上的《具议朝鲜藩务疏》。

  前两天苏泽才上了《请改贡例疏》,今日又上了《具议朝鲜藩务疏》,原本一月两疏的苏泽,已经变成了两日一疏了吗?

  杨思忠捏了捏太阳穴,如果苏泽再照这个频率上疏,自己怕是要死在通政使的任上。

  更让杨思忠头疼的,苏泽这份奏疏,内容除了请求朝廷允许朝鲜士子来大明国子监读书外,还提了一件有关通政司的事情。

  苏泽提议在朝鲜设立朝鲜通政署,派遣大明官员常驻朝鲜,“以通声教、固藩篱事”。

  苏泽奏疏中写道:

  “三患交迫,不可不察。”

首节 上一节 204/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