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情难测,其患一也;女真侵逼,其患二也;边民流窜,其患三也。”
“臣请在朝鲜王都设朝鲜通政署,其利有四。”
“军情速递,朝堂可远知倭情。”
“调停边讼,辽民与鲜民争地事,就地勘验,免酿边衅”
“引导朝贡,校正贡道文书。”
“宣播德化,岁刊朝廷邸报,颁赐鲜国州县。”
苏泽还在奏疏中说明,这通政署只是负责传递消息,绝对不干预朝鲜的内政。
杨思忠也不得不承认,苏泽的办法确实不错。
朝鲜通政署一旦设立,大明朝廷就能清楚知道朝鲜的情况。
只是这通政署的主事人选?
这差事要常驻朝鲜,试问哪个京师官员愿意离开繁华的大明京师,去往朝鲜鸟不拉屎的王都?
但杨思忠想到了刚刚说自己坏话的冯学颜,他夹着奏疏走向内阁。
既然事关通政司,自己去递送奏疏,阁老们必然也要询问自己的意见。
到时候就推荐冯学颜好了。
——
杨思忠来到了内阁,却发现只有高拱和张居正两位阁老在。
向中书舍人打听,杨思忠才知道是城外的火炮工坊,造出了新式的炮弹,兵部邀请赵贞吉观摩试炮。
中书舍人说,新炮弹不是以往那种实心的铁弹,而是用木质托盘绑住的铁珠霰弹。
工部那边造炮的官员说,这种火炮是专门用来对付近距离冲锋的士兵的。
炮弹发射后,就会如同天女散花一样飞射出去,炮口射程范围内人畜皆伤,杀伤力大的惊人。
杨思忠不懂军事,但是听完中书舍人的描述,也知道这是一种强大的火器。
据说等兵部验收合格,这些炮弹就会送到大同,送到东胜卫的棱堡中。
杨思忠夹着苏泽的奏疏,走入内阁中,将苏泽的奏疏递给了次辅高拱。
高拱看完了奏疏,提笔写下了赞同的意见。
张居正看完后也同样写下了赞同意见。
两人都是政治高手,明白苏泽的奏疏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朝鲜。
而随着大明逐步开海,高拱张居正这些有识之士,都看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那作为大明海陆屏障的朝鲜,确实需要加强控制了。
等两位阁老批完,高拱向杨思忠问道:
“杨大人,通政司内可有得力人才,能苏子霖奏疏中重任的?”
杨思忠立刻说道:
“右通议冯学颜,机敏谨慎,熟悉通政司事务,可以派往朝鲜。”
高拱捏着胡子,回忆起这位新晋升的右通议,将他的名字记在心里。
按照苏泽的奏疏,这朝鲜通政署的主司,只需要五品就可以了,而这个级别的官员,是不需要廷推的,只需要吏部文选司定下人选就行了。
高拱又说道:“烦劳杨大人送入宫内了。”
杨思忠又拿着票拟后的奏疏,亲自送到了司礼监。
司礼监最近的氛围有些紧张。
作为消息灵通的通政使,杨思忠清楚这是司礼监三巨头,为了争夺下西洋舰队的正使,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在这次下西洋的差事中立功,那司礼监就要再出一位秉笔了。
而无论这个新秉笔是谁的人,司礼监内三巨头的势力均衡就要打破,内廷就要进行一轮新的洗牌。
所以当杨思忠送来苏泽的奏疏,司礼监三位巨头都放下手里的公务,领着杨思忠来到御书房内。
递上来苏泽的奏疏,皇帝认真看完后,又看向在场众人。
“苏子霖所奏,可有前例?”
如果是以前,司礼监三巨头都会尽量避免倾向性的回答,以避免被外廷安上一个太监干政的罪名。
但是现在到了争夺正使太监的关键时刻,为了增加在皇帝面前的话语权,冯保也顾不得藏拙了。
“陛下,成祖曾经设安南通政司,专司安南政务流转,苏翰林所奏是有旧例的。”
听到冯保这么说,隆庆皇帝想起成祖朱棣曾经征服过安南。
又想起了成祖的丰功伟绩,他不再犹豫,御批朱批通过了苏泽的奏疏。
——
就在皇帝通过奏疏的时候,苏泽也看到系统的报告。
【使用5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朝鲜通政署设立,右通议冯学颜出任首任主司。】
【冯学颜在朝鲜任职多年,素有威望,朝鲜国主君臣多次请留。】
【十五年后,倭国一统,倭国野心再现,出兵攻打朝鲜。】
【通政署主司冯学颜及时送回情报,大明提前部署军队,赢得抗倭援朝战争。】
【大明国祚+5】
好家伙,这次的模拟信息量也不少。
首先是这个右通议冯学颜还真是个人才,外交官的个人魅力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是倭国一统的时间加快了?
历史上,抗倭援朝战争是发生在二十二年后,但是模拟出来十五年后就爆发了?
也对,苏泽在大明攀科技,又提前开启全面通商,作为大明邻国的倭国,必然会吸收大明的新技术,加快统一进程。
当然,这次的结果,是系统在大明不出手干预倭国的前提下,模拟出来的结果。
如果能提前介入到倭国事务,是否能避免抗倭援朝战争呢?
第207章 秀荣马场
只可惜大明现在对倭国还是鞭长莫及,甚至连倭国内部的情报都没有。
而苏泽对于倭国这段所谓的“战国时代”的记忆,也都是读书的时候玩游戏积攒的,对于各种历史事件并不甚了解,也就知道几个知名的大名。
算了,还是从长计议吧。
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胖鸽子飞进了屋子里,跳到了苏泽的笔架上。
苏泽掏出一把米,胖鸽子这才伸出脚,让苏泽拆下信笼中的信。
苏泽看着胖鸽子似乎又胖了一圈,也不知道这家伙到底是怎么吃的。
这是从山西来的信。
看到戚继光字里行间的谦恭态度,苏泽只能感慨,在大明做武将太难了。
就是戚继光这种已经突破了武将天花板,做到山西行都司衙门都司的武将,面对文臣也要小心翼翼。
这些日子,都察院山西道的御史,也都对戚继光进行了弹劾。
也亏着大同巡抚王用汲全部都喷了回来,这才压制住了这些言官。
苏泽越过那些废话,看向真正有用的内容。
首先是东胜卫棱堡已经快要完工了,戚继光亲自巡视了棱堡,对棱堡赞不绝口,坚信这是蒙古人绝对攻不下的坚固要塞。
戚继光详细在信中写了东胜棱堡的情况,又将守御布置,东胜棱堡戍卒的军规都写进了信中。
苏泽看完满心感慨,能在史书上留名,果然都是人杰。
在苏泽看来,戚继光已经不是古典时代那种意义上的名将了。
中古时代的名将,需要的是指挥军队,甚至三国时期的猛将还要带头冲锋。
但是到了近代,将领的定位已经改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令”体系。
大明将领在抗倭战争中,已经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战场上瞬息万变,而战争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战场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春秋战国的时候,双方都是约定地点拉开阵仗对决的。
这个时代的战争,敌人会从多点突破,比如俺答入寇京师的时候,自己亲自带领土默特部精锐,又让儿子领兵佯攻,同时还在河套和蒙东地区也发动进攻,整个大明北疆都联动了起来。
东南抗倭战争也是同样的,倭寇不会老老实实在明军设伏的地点登陆,大明军队有时候需要转进多日才能打上一场仗。
这样的情况下,武将个人的勇猛都已经排到了次要的位置,甚至武将临阵指挥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将领的工作,从具体的战场作战,变成了研判战略和训练军队上。
戚继光就是最早意识到这点的大明将领,他编写的《纪效新书》就是一部有关训练军队和建设基层军事组织的书。
戚继光对此的理解,就是“军令”。
他给苏泽的信中总结道:
“士卒不肄艺而驱之赴阵,是谓虐卒!虐卒者必致败亡,上负国恩,下戕黎庶,岂不哀哉?”
“将帅未效庙算而狃於躁进,是谓罔上!罔上者必陷危亡,内耗军资,外丧疆土,罪当何诛!”
简单的说,就是戚继光认为军队建设最重要是训练士卒,并且要在作战前做好详细的应战计划。
这一切也要落实在军令上。
戚继光为东胜棱堡的戍卫士兵制定了详细的军令,包括士兵什么时候能出城搜集物资,什么时候必须锁城,都详细的罗列清楚。
敌人来攻打东胜棱堡,火炮怎么布置,弹药怎么分配,敌人强攻的时候要怎么守,敌人绕路要怎么滋扰,戚继光也都详细写了应对的方法。
守城的细节更是恐怖,从如何对付各种攻城器具,到维持城内士气分配物资,戚继光都事无巨细的做了预案。
可以说,有了这份守城指南,只要是读过书的将领,严格执行戚继光制定的“军令”,都能将棱堡守住。
戚继光还针对炮兵、骑兵、鸟铳手、步卒等不同兵种,分别写了详细的训练手册。
戚继光又总结了车营的战法,提出在车营中增加火炮的想法。
苏泽看完以后,就知道蒙古人今年秋天要撞上铁板了。
从大同送来的情报看,虽然王世贞的使团和俺答汗订立了盟约,但是大明这边在修造东胜棱堡,蒙古人那边也没有闲着。
现在已经八月了,戚继光搜集到的情报,草原上也在整顿兵马。
草原就是这样,草原大汗只是草原共主,俺达汗和大明签订合约,和我蒙古部落有什么关系?
到了秋高马肥的时候,总有一些部族想要南下碰碰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