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给臣几天时间,臣也能做出这样的镜子出来。”
——
制作镜子的工艺确实不复杂,苏泽指挥城外的官窑厂,很快就造出了玻璃。
再将液态的玻璃放在加热的铜板上,用滚筒压平,苏泽就顺利的制作出了平板玻璃。
最后使用锡汞齐,也就是锡和汞的混合物,只不过这东西有毒,苏泽小心翼翼的指挥工匠完成了最后的镀层工作,制作出一面等身高的长镜。
官窑厂的工匠们看着苏泽如此轻松的制作出这么明亮的镜子,都快要跪下来膜拜苏泽。
但是苏泽却一点都不高兴不起来。
镜子制作的工艺没什么技术含量,威尼斯人是靠着垄断才保密了一百多年,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也迅速被各国公关突破。
锡汞齐也不算是什么复杂化合物,大明皇帝热衷炼丹,对水银性质可以说是很了解,苏泽找了一个宫里的方士,就弄出了锡汞齐来。
真正制约大规模生产的,是碱。
以前苏泽看一本小说,说酸碱是近代工业的基石,现在他才明白这句话的份量。
就拿现在东宫的产业来说,制作肥皂需要碱,漂白羊毛需要碱,而制作玻璃也需要添加碱来降低熔点。
但是古法制碱的来源就是草木灰,也就是生物碱,如今京师周围的草木灰都被东宫的商铺收光了。
如果再加上玻璃产业,沿海地区的精制食盐的制盐所也需要碱,生物碱的产量,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产业的因素。
可工业制碱,苏泽也不会啊!
苏泽对制碱法的认识,也就是课本上的侯德榜制碱法,可那是近现代的技术了,大明现在肯定是弄不出来的。
最早的工业制碱,则是诞生于拿破仑时期的法国,好像也是因为欧洲战争让英国封锁了法国进口生物碱,被逼之下法国人才发明了工业制碱法。
但是拿破仑要等一百八十年后才会出生,苏泽只能指望自己了。
算了,看来还是要靠群众的智慧了。
看着刚刚制造出来的玻璃,苏泽想到最近有些消沉的实学。
看来是时候给实学添砖加瓦了。
——
十一月十四日,昨日下了一天的秋雨,今天天气更冷了。
高拱迈过皇宫大门,走在潮湿的宫廷道路上,身上带着暖意。
以往这个时候是朝臣最难熬的时候,还没冷到穿毡衣的时候,但是单衣又冷,秋风冷飕飕的钻入脖子里。
今天高拱的官服下,是他老妻亲手织成的毛衣。
上个月的时候,苏泽的妻子赵令娴来府上问安,带着高拱府上都在家织毛衣。
刚开始的时候高拱还开口嘲笑老妻笨手笨脚,但是今天穿上毛衣后就觉得身子暖暖的。
等到高拱来到内阁,内阁已经燃起了碳炉,高拱更是觉得暖和了,他宽了宽官袍,在自己的座位坐下。
经过内阁四位阁老的奋斗,总算是将近日积压的公文处理完毕了。
新任通政使杨思忠是个勤奋的人,他都会早早送来奏疏。
高拱翻开了他桌子上的奏疏。
第一份是礼部侍郎殷士儋的奏疏。
朝廷非常重视这次的吏科试,所以由殷士儋亲自主持,吏科试已经确定在十一月上旬举行,报名和确认工作已经完成。
殷士儋上疏,是因为这次吏科试报名的山东籍读书人太多,他担忧会引起顺天府地方的非议。
高拱想了想,还是写下了票拟意见,反对殷士儋的上疏。
朝廷说了第一届吏科试不限制户籍,顺天府的读书人自己不报名,就不能怪山东读书人来报名了。
第二份奏疏也是礼部的,王世贞已经用快马送回了和谈的结果,皇帝和阁部已经同意了封贡,皇帝已经下旨由礼部制造敕封用的金印。
这份礼部奏疏就是汇报金印金册都已经照朝鲜例制作完毕。
高拱满意的点头,俺答能顺利封贡,大明北疆就能迎来和平。
高拱票拟了自己的意见,建议皇帝给王世贞加封贡使,将金印金册快马送到草原去,在年前就完成封贡的仪式。
这么看来,王世贞年后回来,就要入阁了。
只能说官运这东西,确实是说不清道不明。
王世贞丁忧结束才半年多,出使了两次草原,就飞速入阁了。
主要还是封贡这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而且王世贞两次出使都可圈可点,扬了大明的国威,皇帝也对他很满意。
高拱倒是不担心王世贞入阁,按照如今内阁的分工,王世贞大概还是要继续做藩属朝贡的事务。
这本来就不是高拱的势力范围,应该头疼的是兼管礼部的赵贞吉。
其实赵贞吉估计也不头疼,赵阁老除了对泰州心学上心之外,更关注军务,礼部这烂摊子他早就不想管了。
只不过王世贞入阁,会不会打破现有的内阁平衡,这就是高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这时候,中书舍人刘珺走入内阁,他见到高拱后向他行礼。
看着刘珺捧着一叠报纸,高拱问道:
“最新一期的《乐府新报》出了吗?”
刘珺连忙将一份《乐府新报》抽出来递给高拱。
高拱翻开报纸,果然在
这就是苏泽所说的,给实学的惊喜吗?
第220章 《驳疟病瘴气论》
《驳疟病瘴气论》。
苏泽这篇文章,是关于疟疫的。
高拱更认真的看了起来。
当年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饱受疟疫的困扰,舰队减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
马上朝廷明年就要再下西洋了,如何防疫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不仅仅是下西洋,如今商旅纵横,如果疟病传到直沽、登莱这些地区,对于京师也是一个严重威胁。
苏泽开篇先驳斥了如今主流的瘴气疟病说。
他写道:
“昔者医家皆言疟疾乃‘瘴气所钟’,山泽秽恶蒸郁而成。然苏某有三问:”
“一曰同处瘴疠之地,有人染病有人安?”
“二曰夏秋多发而冬春少发,瘴气何故择时?”
“三曰居高者仍病,居低者反有无恙。”
紧接着,苏泽又提起了玻璃,他利用玻璃打磨镜片,制作出“显微镜”,利用此物看到了水中的“微虫”。
于是苏泽提出了“微虫”致病的假说。
苏泽提出了三种假说。
“水源说”,也就是污水中藏有“微虫”,疟疾通过污染的水传播。
“蚊虫说”,蚊虫叮咬人体后,将病人体内的微虫,传播给健康人。
“呼吸说”,空气中藏有“微虫”,通过呼吸进入人体。
紧接着苏泽又开始讲治疗疟疾的方法。
他提到南州土人有一种神树金鸡纳树,名为“月神之泪”,树皮制药可以治愈疟疾。
于是苏泽提出树皮制药可以杀死“微虫”的假说。
到了这里,其实苏泽也没有解开疟病的原理,紧接着苏泽的文章开始详细描述了他制作显微镜的方法。
苏泽在文章后面写道:
“昔日郑和下西洋,饱受疟病之苦,今太子怜惜,凡能验证以上猜想,东宫愿意诚以银元千枚以馈。”
同时苏泽还在文章最后写,如果有人需要用到金鸡纳树的树皮来做实验,也可以来东宫或者报馆,苏泽可以免费提供样品。
愿意栽植的,苏泽也提供树苗,但是苏泽也说了,这树和甘蔗一样,只能种在湿热的地区。
看完了这篇文章后,高拱有些兴奋。
这些日子,实学没有什么突破。
原因也很简单,本来就是求实之学,如果没有什么别人能看到的成果,又怎么好叫做实学?
你论证来论证去,总要落到实处才行。
苏泽这篇文章,让高拱明白了一件事。
实学就是要解决问题的!
如果真的有人验证了“微虫致疟”说,解开了疟疾传播的途径,那就能有效防范疟疾。
苏泽又提出了金鸡纳树可以治疗疟病的假说,东宫悬赏能研究出成果,会给一千枚银元奖励。
高拱明白了实学的问题,辩经这方面,实学本来就不是传统儒学和心学的对手。
所以苏泽的方法才是对的,只要实学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实学自然会成为显学。
辩经再厉害,也要解决实际问题才行啊。
高拱明白了实学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苏泽的办法。
在报纸上悬赏解决问题!
为什么不把实际遇到的问题,放在报纸上悬赏呢?
高拱思考起来,准备命令自己的门徒们搜集一些问题,然后刊登在《乐府新报》上,朝廷也可以悬赏解决问题嘛。
就在高拱思路大开的时候,张居正也踏入了内阁。
和高拱打了招呼后,张居正在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张居正在户部督办了半个月,就是为了理顺会计录的编纂工作。
在理解了会计录编纂工作的复杂度后,张居正果断将会计录的工作拆解为两块。
第一版是两京十三省的帐,地方上主要就是岁入和支出部分。
第二版则是京师的总账,包括各衙门的收入支出和库存。
按照张居正的估算,明年三月份会计录的第一版就应该能搞出来,到时候两京十三省的岁入支出,朝堂就能有一本明细账了。
预计明年七月份,第二版,也就是京师六部九卿衙门的账本,包括皇帝内帑的盘存也能做出来,那整个大明的家底就盘查清楚了。
等大明的家底盘存清楚,就可以开始全面的税制改革了。
理顺了后,张居正又返回了内阁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