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第224节

  而张居正刚刚返回内阁,首辅李春芳将手头上的事情都交给他,果断向皇帝乞休告假去了。

  隆庆皇帝也不得不批了李春芳的假期,内阁又恢复成三名阁老的状态。

  和高拱那边的清闲相比,张居正这边的事务比较多。

  北疆要开放互市,在哪里开放,这些都是户部要研究的问题。

  王世贞和宣大总督王崇古上书,都请朝廷多开马市,张居正也明白多开马市的好处,但是朝廷要有这么多官吏呢?

  管理一座马市,需要能写能算的吏员,还需要能处理边疆问题的官员。

  张居正更加明白,为什么苏泽坚持要开吏科试了。

  现在的大明朝廷,就像是一家扩张中的商铺,要赚更多的钱就要多招人开办分号。

  开放马市需要人手,东南几个省也上书要开埠,同样也需要人手。

  苏泽上了《请奏四方来朝疏》后,朝廷也商议过了,准备在松江府上海县、福建省泉州、广东省广州开埠通商。

  但是看到了开埠的好处后,地方上纷纷上书,包括宁波、福州、澳门等地也上书请求开埠。

  张居正还是压下了这些奏疏。

  原因也很简单,朝廷没人手。

  更确切的说,朝廷没太监了。

  张居正都觉得这个理由有些讽刺。

  开埠通商,就要设立市舶司,就要内廷派遣镇守太监。

  而如今市舶司的工作繁重,对于镇守太监的要求极高。

  隆庆皇帝也是一个谨慎的皇帝,他明白镇守太监的业务能力,决定了能不能将市舶税收上来,这些都是入内帑的钱,必须要派遣可靠的人选。

  所以直沽市舶司的镇守太监,隆庆皇帝亲自面试了几个人,最后才选中了人选。

  现在又要选派上海、泉州、广州的镇守太监,司礼监都愁得很。

  如今皇宫内,营造学社已经成了和司礼监一样,成为太监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大明在内廷设司礼监,就是专门给太监读书的地方。

  随着时代发展,司礼监逐渐成为内廷决策机构,司礼监掌印秉笔也被称之为内相。

  但是司礼监还有教导太监读书的职能,翰林院每年要选派翰林去司礼监教书。

  现在除了司礼监外,营造学社也成为香饽饽。

  如今内廷最吃香的太监,就是在司礼监读过书,又在营造学社上过课的。

  比如这一次被皇帝简拔,派往直沽的太监张鲸,就是拥有司礼监和营造学社双重学历,他越过一众品级比他高的太监,获得了直沽市舶司镇守太监这个好差事。

  营造学社担任教习的是钦天监的周相,很多太监因为基础太差,都被周相逐出了营造学社,能够完成营造学社学业的寥寥无几。

  而这些能结业的太监,择业选择也很宽泛,比如留在皇城里的宫造局,审计工部的造价,再比如去内帑担任司库。

  甚至东厂都抢着要人,如今镇抚司下的民讼衙门,也需要精通算学和刑律的官员坐镇,而东厂要监督镇抚司,也需要同样的人才。

  司礼监三巨头都急得不行,他们向皇帝建言,请求营造学社放宽结业的标准,多培养一些人才出来急用。

  但是教习周相却十分的执拗,他坚持算学之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算学没有办法速成,如果皇帝觉得他这个教习不行,他就辞职追随少史黄骥去修历去。

  这下子连隆庆皇帝也没办法,钦天监中能看懂黄骥留下教材的人,也就只有周相一个,他要是撂担子,这营造学社也就关门了。

  最后周相也做了妥协,延长营造学社的教学时间,给学社成员一次补考的机会,只要补考通过也算是结业。

  上海、泉州、广州的镇守太监好不容易凑齐,实在没办法继续开埠了。

  不仅仅内廷缺人,外廷也同样缺人。

  这一期顺天府吏科试的事情完毕,张居正也准备推动在南直隶进行吏科试的改革,在南直隶募新吏征收商税。

  先把南北二京的商税收起来,这一带的读书人最多,商旅也最发达。

  等南北二京的问题解决了,再对其他富庶的省份下手。

  张居正放下奏疏,他突然发现隆庆三年的内阁要比去年忙碌了很多,就连他都有些吃不消了。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张居正回忆起苏泽第一次上疏的那个节点。

  好在下个月王世贞就要从草原返回了,首辅李春芳已经上疏请求增补阁臣了。

  处理完手里的奏疏,张居正拿起桌上的报纸,他翻开了《乐府新报》。

  自从长子去了登莱后,张居正最喜欢的版块变成了山川地理版块,张居正最喜欢看的内容,变成了介绍海外风土的文章。

  前些日子长子写信过来,他已经入学了登莱的市舶司海务教习所,信中张敬修写了不少他在莱州港口和海员交谈的消息,其中就不乏海外风土人情。

  张居正看这些文章,也是为了能和长子交流。

  这一期的山川地理,又是苏泽亲自撰文,写的是欧陆一个名叫威尼斯的海上城邦。

  建造在海上的城市?

  张居正还是很好奇的,除了风土人情外,苏泽还介绍了威尼斯的特产玻璃。

  苏泽讲述了威尼斯人通过保密技术获取巨利的事情,还说一片等身透明玻璃就能在欧陆卖出天价。

  但是让张居正意外的是,紧接着苏泽就将玻璃的制作工艺大大方方的刊登在了报纸上!

  从玻璃原料,粗筛,助溶,玻璃药(添加剂),制作的过程,苏泽都详细的刊登出来。

  不同的玻璃药,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的玻璃,而要制作纯色玻璃,需要用到一种名为“回青石”(钴蓝)的矿物。

  欧陆视若珍宝的玻璃制作方法,就被苏泽这样刊登出来了?

  张居正随即一笑,苏泽就是这样,每当他抛出一个东西的时候,就会引着人继续前进,你永远不知道他的口袋里还藏着什么东西。

  张居正相信在玻璃背后,还有更赚钱的东西,苏泽在藏在身后。

  不过张居正这次倒是冤枉苏泽了。

  苏泽没有将玻璃镜子的全部配方都刊登出来,还是因为锡汞齐的制备太过于危险,这个时代的工匠还没有足够的化工保护意识,只能在小部分技艺高超的工匠指挥下生产。

  而苏泽将玻璃的配方刊登出来,也是为了促进玻璃制造行业的进步。

  威尼斯人垄断技术,将纯色玻璃镜的配方藏了一百多年,这也将光学发展拖延了一百多年。

  苏泽相信,以大明工匠的勤劳和聪明,以大明的生产力,玻璃的价格很快就能降下来,而玻璃的产量也能迅速攀升,很快就能成为大明的出口产品。

  而透光的玻璃可以用在光学仪器上,还可以用在建筑上,说不定明年就可以在京师搭建温室大棚,在冬天吃上新鲜的蔬菜了。

  而镜子则可以作为一种奢侈品,专门在东宫的商铺中贩卖,日后还可以在港口出售,反过来卖给西方人。

  ——

  十一月二十五日,京师下了雪,京师百姓家里也都升起了炭炉子。

  苏泽在改建堂屋的时候,请工部修了暖墙,这样又可以取暖,又不用忍受炭炉的异味和煤灰之苦。

  不过今天一大早,苏泽就离开了温暖的室内,站在京师门前看热闹。

  今天是蓟辽总督谭纶回京述职的日子。

  苏泽身后跟着徐渭,对于这位和戚继光联手在东南抗倭的文臣,苏泽还是很好奇的。

  而且在解决了北境问题后,苏泽开始关注辽东问题。

  京师门前也聚集了一些看热闹的官员百姓,

  在开道的仪仗后,是一名跨马徐行的冷峻中年官员,他已经头发斑白,但是腰板挺直昂首睥睨,穿着高品文官的袍子,却有一股杀伐之气。

  文官身后,是一名差不多年纪的武将,他穿着华丽的铠甲,但是脸上有些局促,似乎对京师的宫阙充满了敬畏。

  队伍后方,苏泽见到了一些奇怪打扮的武士。

  他们有的留着金钱鼠尾,耳悬野猪牙坠饰;有的披发头插鹰翎,脖子上挂着银圈;还有剃光前半额头,鼻子上还镶着骨环。

第221章 《请修长城并编练蓟辽兵马疏》

  女真人?

  苏泽皱眉,从装扮上看,跟在队伍后面的应该就是女真人了。

  如今大明在辽东采取的政策,主要还是以夷制夷,对很多女真部落都进行了册封,还颁发敕书和他们交易,谭纶带一些女真人回京倒是也正常。

  但是苏泽对女真人本能没有好感,也不赞同这种姑息养奸的政策。

  看了热闹,苏泽就回到詹事府上班去了。

  谭纶作为兼领的兵部侍郎,回京述职,首先要去拜见本部长官,也就是兵部尚书霍冀。

  霍冀在兵部大堂接见了谭纶,谭纶又将身边的武将引荐给了霍冀。

  “大司马,这是辽阳总兵李成梁,此番苏子河大捷,就是李总兵的功劳。”

  霍冀只是微微点头,但是李成梁对他行了一个参拜大礼,脸上满是激动的神色。

  谭纶领着他来见霍冀,已经算是破格了。

  论职位,李成梁不过是一个总兵,还是武将,在大明这种体制下,兵部尚书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无数总兵的前途命运。

  霍冀能记住这个名字,已经是李成梁这次入京最大的收获了,两位高级文官交谈,他不敢多听,直接走出门外,自愿当起了看守。

  谭纶觉得有些丢脸,兵部节堂是普通人敢擅自靠近的吗?需要你一个总兵当看守?

  霍冀也对一个辽阳总兵没什么兴趣,他对着谭纶说道:

  “子理啊,如今的朝局和前朝不同,你只要实心用事,必然有出头之日。”

  霍冀其实和谭纶也算是老上下级关系了,以前谭纶在地方上协助胡宗宪抗倭,谭纶就是胡宗宪联络兵部的纽带,那时候霍冀就是负责后勤的兵部侍郎。

  后来胡宗宪倒台,谭纶出身进士,算是清流一派,勉强没有被清算,但是也被边缘化到四川任职。

  霍冀这句话,其实就是告诉谭纶,如今朝堂和前朝严嵩当权不一样,不要想着在京师钻营送礼,而是要好好做出政绩来。

  谭纶自然一下子明白了霍冀的意思,他连忙说道:

  “大司马,这次下官来京师,除了面陛述职外,就是为了整顿蓟辽防务。”

  说完这些,谭纶掏出一份奏疏递给霍冀。

  霍冀看完了奏疏,皱着眉头递还给谭纶,说道:

  “你所奏之事,非是兵部能独断的。”

  “不过本官可以给你指条路,今日下衙后,你去找苏子霖。”

  谭纶这次能复起,都是因为苏泽的《平戎策》,苏泽也算是他半个举主,本来谭纶也是要去上门拜访的。

  何况他的老友徐渭也在苏泽府上做幕僚。

  但是谭纶没想到,霍冀竟让他拿着奏疏去找苏泽?

  不是,霍大人您才是兵部尚书吧?

  当然,作为一名老练的官员,谭纶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拿回了奏疏。

首节 上一节 224/22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