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81节

  观雪阁中。

  这是公主府中一间专门用来赏雪的阁楼,从窗户向外看去,恰好能看到寒梅绽放,亦有亭台楼阁,一幅江南风光,落下了雪后,颇有一番意趣。

  李显穆、郑欢、杨荣等几人坐在观雪阁中,围着火炉温酒。

  此情此景,让李显穆想起了当初父亲还在的时候,也是每次都叫上三两好友,温酒以畅谈国事。

  当真是代代如此,不曾有什么变化。

  “此事其实早在数月之前,我就和陛下提过,陛下的意思是,不支持也不反对,全凭我们自己去做。”

  李显穆放下手中酒杯,对几人正声,而后便将当初在皇帝那里说过的将科举名额向寒门偏向的想法道出。

  郑欢知道李显穆为何要找自己了,皇帝如果不管这件事,那作为礼部尚书,他在这件事上发言权最大。

  若是他愿意襄助李显穆,这件事的胜算就会大几成。

  可几人都被李显穆这番话震惊到了,自古以来虽说都对寒门颇为同情,可直接把科举名额偏向过去,这太让人震惊了,甚至……

  “这不公平吧。”郑欢失声道:“现在分省考生就已经让江南地区的考生颇为不满了,江南地区的录取率极低,简直是困难模式,现在又要把名额分给那些寒门子弟,这不是直接就炸了,一定会被群起而反对。”

  杨荣本也这般想,可转瞬又想到了些什么,沉吟起来,“明达的意思难道是在省内各自分名额?”

  “省内?”郑欢从震惊中缓缓回过神来,“若是省内的话,每个省分出三四个名额,可能影响不会很大。

  但也不简单,寒门子弟是否是真寒门,当初汉朝的时候,就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事情,我大明朝难道就能够脱俗吗?

  若是这些给寒门子弟的名额,反而被豪门子弟霸占,那又该怎么办?”

  作为一部尚书,郑欢自然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就说到了这项政策的痛点。

  在现代社会的监督下,都有无数冒充贫苦户的,更何况是监管不到位的大明朝呢?

  杨荣也微微皱起眉头,“一个寒门子弟中举后,很快就会富裕起来,若是发现的晚,那到时候就难查他到底是何时发迹了。”

  李显穆斩钉截铁的说道:“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但为寒门子弟开一条路,却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监督难以到位,就加大惩罚,如果这项政策实行,由各省学道按照层级,下放到府、县之中,让他们往上推荐,若是有人冒充,则按照科举舞弊判处。

  官府管控不及的话,允许士子相告,他们总不可能把所有前来考试的士子都捂住嘴。

  他们若是为了举人的名额而冒着杀头的风险,那便杀之。”

  按照科举舞弊来惩罚的话,郑欢等人深深皱起了眉头,杨荣却听到了另外一点,“举人名额?不是进士吗?”

  郑欢也瞬间抬起头来,举人?

  “举人就够改变命运了。”李显穆淡淡道:“进士都是真正的国家栋梁,等到他们中了举,自然就有钱财再供自己读书。

  如果有了请名师的情况下,十年之内还中不了进士,那说明他不是我们要寻找的天才。”

  “妙啊!”杨荣没忍住拍手称赞。

  这个寒门计划的真正目的有两个,一则是给寒门子弟开一条路出来,让他们有希望向上爬,二则是把那些有天赋却请不起名师的寒门天才筛选出来。

  第一个目的,提拔到举人就够了,穷秀才、富举人,大明朝基本上没有举人是穷鬼,就连海瑞都有钱纳妾,按照朝廷规定,纳妾要有五十两银子才允许。

  第二个目的,如果通过寒门计划中了举,有钱学习还中不了进士,那天赋是必然不够的,真正的天才都能在二十五岁前中进士,稍差一点也能在三十岁前。

  郑欢也啧啧称奇的望着李显穆,“明达,我有时候都奇怪你这个脑子是怎么长的,为什么什么难事到了你这里,好像都有解决的办法。”

  “谬赞了,我只不过是喜欢绕过问题思考而已。”

  “绕过问题思考,说来简单,做起来可真是太难了,没几个人能做得到。”

  “仲复觉得寒门计划这件事如何?”

  “我觉得可行,若只是举人的话,便将局势局限在乡试,在省里,而且举人担任官员,毕竟受限,真正的世家大族是不会让子弟以举人当官的,阻力必然会小很多。”

  说完这番话,郑欢琢磨了一下,又补充道:“当然,先前可能是绝无成功可能,而今可能是多了几成概率。

  陛下不支持的话,那就有的吵,做好准备吧,至少两年时间,幸好你如今是户部尚书了,否则就我一个人在前面冲锋,这件事还真做不成。”

  “明年我师兄王艮回京述职,陛下的意思是让他担任浙江布政使,但如今浙江基本上已经是我们的地盘,我的意思是多推他一把,南京礼部尚书出缺,若是他能担任南京礼部尚书,那事情就简单了。”

  “南京礼部尚书……”

  郑欢微微皱眉道:“有点太难了吧,相当于连跳两级半了,不太可能,南京礼部左侍郎倒是可以。”

  王艮如今是正三品的按察使,再进一步就是从二品布政使,布政使再高升就是进京担任正三品的六部侍郎,而后要么就是尚书,要么就是先到南京做尚书混资历。

  “我也觉得南京礼部左侍郎更加合适。”杨荣附和道:“这算是升半级,相当于布政使,下一部可以在南京升尚书,或者回京做侍郎,日后跳过在南京做尚书这一步。

  对于仕途也有好处。”

  宋朝有宰相必起于州部的规定,大明没有宰相,也没有这种规定,很多京官一辈子都在京中做官,包括杨荣也没在地方当过大员。

第227章 震惊海内

  李显穆是官场中的一个异类。

  他当过顺天府尹、江南巡抚、山东巡抚等地方大员。

  又经历过中枢内阁数年的锻炼。

  而后又在工部、礼部、都察院、户部做事,未来大概率还要进吏部。

  基本上大大小小的衙门,他都待过,一大批班底,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郑欢和杨荣这么说,就相当于拒绝了在御前会议上举荐王艮,李显穆沉吟了一下,“南京礼部左侍郎可以,但南京礼部尚书要先空着,否则有人掣肘,我们的计划就不好推行。”

  “可以,但还是要看陛下的意思。”郑欢和杨荣这次松了口,“不过南京礼部尚书一向是闲散的位置,陛下也不会太在意,我们可以用暂时留置,以观诸部侍郎功绩的理由,其余诸部尚书应当不会阻止。”

  这个理由的确强大,毕竟尚书在上面压着,哪个侍郎不想进步呢?

  尤其是那些升迁无望的右侍郎,去南京做个二品大员,未必不是好事,级别上去之后,若是事有不逮,还可以火速杀回京城。

  六部尚书也不可能冒着得罪人的风险,非要压着下面的人不让他们升迁。

  几人三言两语将此事定下。

  “那此事就在新年后,由仲复写一道奏章,送进宫中,内阁那里子荣你看着一些,如今我不在内阁,怕是内阁中,又是杨士奇在管事吧。”

  杨荣顿时无奈摇摇头,“士奇的性格和你类似,天然就是做领袖的人,我可争不过他。”

  李显穆和杨士奇的关系属于半个盟友,二人都是太子党,但除此之外,大致上没有私人交情,主要原因就是二人性格都太过于刚强,一同面对强敌可以,但合作甚至一人居于下,那不可能。

  有点像是高拱和张居正,都有经世的才华,甚至就连政治目标都差不多,按理说该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但实际上却是一山不容二虎。

  “倒也不必太过在意,杨士奇出身寒微,卓然有天下之志,这件事他会襄助我们的。”

  李显穆没有太过于在意,在当前的大明政坛,他已经遥遥领先,现在甚至还不是他的巅峰期,等到太子继位后,他才会迎来真正的巅峰期。

  几人又相谈了一些细节后,郑欢等人便离开了公主府。

  ……

  在新年初一时,李显穆再次进了祠堂,开始每年一次的祭拜。

  以及从父亲这里得到一切珍贵的信息。

  这几年的信息基本上都是蓝色,再也没有见到有紫色的信息,毕竟大明也没有那么多紧急的大事。

  李显穆跪在祠堂中,认真的将自己这一年来大致做下的事情都说了一遍,又将一些疑问道出,万一父亲愿意回答他一些问题呢?

  李祺一边听着儿子在下面说话,一边翻找着这次有用的信息,其中大部分都是大明朝在几几年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之前的山东大旱之类。

  其中有三条都是黄河要决堤泛滥。

  李祺直接跳过,黄河基本上年年决堤,如果说黄河是母亲河,那这一定是个暴躁的母亲。

  把孩子用铜皮带吊起来打。

  李祺看了一圈,都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有用的东西,他最想要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的死亡时间,比如朱高炽的死亡时间,如果李显穆能拿到这条信息,那布局必然是大大不同!

  最终看了一圈,李祺还是决定把黄河决堤之事发出去,这毕竟是个蓝色消息,而且看道具连着提醒了五年决堤三次,极有可能是大堤的修建有问题。

  说不准就能抓住一只硕鼠,在后续的政治斗争中得胜。

  父子二人简直称得上是心意相通,李显穆在收到“十八年黄河崩”的信息时,立刻就皱起了眉头,他曾经是当过工部侍郎的。

  修建黄河大堤也是工部的重要任务之一。

  古代治水是最重要的大事之一,那些不好好治水的国家,基本上都灭亡了。

  李显穆担任侍郎时期,狠抓了黄河大堤的建设,按理来说不该这么快就发生黄河崩之事的,“难道是这几年黄河大堤的维护工作没有做好?我当初在工部定下的章程没有遵守吗?”

  仅仅稍微一联想,李显穆的眉头就皱了起来,而且他清晰的记得,工部给户部支取银两的账簿上,有修缮黄河这一项。

  “父亲给的信息不可能有误。”李显穆自言自语道:“若黄河大堤真的出了问题,那就是有人在其中贪污,导致本就修缮黄河大堤的银两被挪用,该派个人去查一查了。”

  李显穆跪在蒲团上,重重向着父亲李祺磕了三个头,“父亲大人放心,儿子必不会放过这等视百姓性命于不顾的虫豸!”

  ……

  待新年休沐过后,各部衙门都渐渐恢复了运行。

  一道堪称石破天惊的消息很快在京中传开,礼部尚书郑欢上书陛下,请求在乡试中,将举人名额让渡一部分给那些天赋上佳却苦于没有良师教导,屡试不中的寒门士子。

  这道奏章几乎瞬间在京城炸开了锅,六部五府,乃至于街头巷尾,但凡是有井水处,就没人不讨论这件事,百姓说什么的都有,反应最强烈的便是那些还不曾考取功名的士子。

  那些自忖有惊世才华,只是怀才不遇的寒门士子,自然是只觉天降甘霖,可更多士子却觉得不公平,而且是越来越不公平。

  “当初分省定额,以省份来定明显,导致南方诸省的录取率不及北方诸省一半,明明有才华却不能中进士,而现在又要以出身来定名额,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朝廷科举,难道不该注重选取那些饱学之士吗?”

  这番话算是说到了众多出身豪富的士子心中。

  “我们去找礼部尚书问个清楚,为何要进献这等不公的政策!”

  京中以及国子监中的士子,很快就鼓噪起来,要去讨个说法,可还没等他们前去围堵郑欢,就听到了另外一条噩耗。

  户部尚书李显穆竟然上书支持礼部尚书郑欢的奏章!

  甚至高度赞扬为——

  “自古寒门难出贵子,大明有万千寒门,其中出类拔萃者,数不胜数,却囿于没有良师教导,而困顿于茅舍之中,如今若陛下愿意给这些寒门子弟洒落圣恩,必然得到万千寒门士子感念垂泪!”

  相比较礼部尚书郑欢,李显穆的声望那可真不是盖的。

  永乐十七年,李显穆的属性早就已经今非昔比。

  【族长:李显穆(正二品户部尚书)

  家族等级:贵族(临时)(受益于临安长公主而得以跻身皇亲国戚一列,但家族本身没有世袭爵位,外戚身份会伴随着临安公主和李显穆的逝去而跌落)

  儒门经学世家(李祺列入文庙十哲,受天下儒生供奉香火,李显穆名列户部尚书,在世人眼中,是极其显赫的清流文官世家)

  家族权势含量:80(在当前明朝众多皇族藩王、公侯伯、外戚等一众贵族中,排名上等,但依旧有许多人不敢触犯)

  族长声望:80:(十二年间无数实打实的功绩铸就了李显穆的声望,他是心学的领袖,是大明无数士子的偶像榜样,他是圣人学说在人间的代行者,当世无数人心中的天下楷模。)】

  这世上再也没有比功绩更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先前就说过,李显穆是个官场上的异类,他的履历之丰富,远非其他官员可比,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而且李显穆万事不败的名声,也是一种震慑。

  若是郑欢上书,还能说郑欢心怀诡计,定然藏着不为人所知的阴谋,可李显穆也跟着上书,很多人瞬间就打了退堂鼓。

  李显穆这十二年来,想做的事是做一件成一件,这件事大概也能成吧。

  不知有多少人,未战先却!

首节 上一节 181/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