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82节

第228章 相谈

  寒门法令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并未因士子的暂时退却而停下。

  皇帝将郑欢和李显穆的奏章留中不发的态度,让一众在文庙之争中一败涂地的朝臣,犹如秃鹫嗅到了尸体的味道。

  皇帝不支持李显穆!

  这是李显穆和郑欢的个人行为,纵然慑服于李显穆的赫赫威名,可朝臣毕竟不是没有功名的士子。

  李显穆也不是刘瑾、魏忠贤那样凶名赫赫的奸宦。

  他们对李显穆有敬畏,却不至于畏之如虎。

  很快一封封反对的奏章就呈递了上去,甚至不仅文官,还有极多武将也上书反对。

  ……

  “显穆,你这次是真的太冲动了。”

  英国公府。

  英国公张辅坐在上首,面容严肃,眼角带着些无奈冷然,“你不该主动提出这件事,很多人都对你颇有微词。

  你这是在消耗你好不容易才得来的政治威望。

  这么下去,你注定将会成为孤家寡人!”

  这世上从来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作为大明如今次顶级的世家贵族,李显穆这么做,被人所诟病太正常了,没有群起而攻之,已经是英国公和他联合起来的政治威望足够高。

  须知,历史上张居正几乎“摄政”的情况下,朝野之中依旧有大量的反对党存在,更何况李显穆并没有张居正那样的权势。

  英国公的声音中带着深重的叹息,“我知道你有崇高的理想,可你要知道,如果你被下属抛弃的话,你就会失去权力,你有再多的理想都只能空埋黄土。”

  李显穆拱手郑重回道:“岳父大人。

  当初您问我为什么在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一定要置山东上下官吏于死地。

  为什么不把他们收下当狗,壮大自己的势力。

  兵法上说兵贵在精,而不在多,我认为政治势力也是如此。

  我手下最精锐的人,都是在这十年仕途中,从各部以及科举中挑选出来认同我的士子。

  在这些精锐之外,有诸如郑欢等后来招募投靠的官员,到了这一步,我就停下了扩张的脚步,因为再多,就不仅无法保证战斗力,反而会被赘余所拖累。

  山东那些官员,让他们加入我的政治势力中,只能顺风摇旗呐喊,可一旦稍有挫折,就会变节,甚至跳反。

  岳父您说我会成为孤家寡人,如果我花费了十年时间所挑选的这些人,连这件事都不能支持我,让我成为孤家寡人,那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将会失败!”

  英国公府的正堂中回荡着李显穆铿锵有力的言语,英国公也从凝重中渐渐缓和,李显穆正色道:“我这一生不想做一个普通的膏粱子弟,我挑选的士子也都将同我一道!”

  英国公却摇头道:“你未免太过于自信了,他们当初出身贫寒,自然能谨守初心,可人总是会变的。

  家境贫寒时觉得世家豪门阻碍了自己的上升道路,等到一朝翻身,立刻就开始阻碍后来寒门子弟的进阶通道,这种人我见得太多。

  你麾下那些人,也不会例外。”

  屠龙者终成恶龙,这是人性的诅咒,张辅是过来人,一颗心早就硬如坚石。

  “显穆,你一向聪慧,但你出身豪贵,有些事却不清楚,你知道为什么每一个人在历经艰辛爬上来后,最后都走向了反面吗?”

  李显穆平静望着英国公,他知道,但他想听听英国公怎么说。

  英国公冷然道:“因为底层太可怕,生死操持在胥吏、乡绅手中,稍有不慎就会凄惨死去,甚至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为什么而死。

  先帝时期被杀的官员数不胜数,可即便如此,当官还是比当百姓好,当官的都死了,百姓难道还能活着吗?

  从底层拼尽全力杀出来、考出来的人,决不允许自己以及家族后代再回到那个无力的境地之中!

  可官位就只有这么多,总有人要被统治,那么关闭底层通道就是唯一的办法,这就是现实,你改变不了的现实!”

  张辅说罢,却见李显穆依旧是平静从容之态,神情没有丝毫的变化,不!

  李显穆的神情中带着一丝,不以为意!

  “你觉得我说的不对?”张辅一挑眉,奇声问道。

  李显穆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张辅坐直了身子,没有被反驳的愤怒,“那我愿闻其详,错在何处。”

  李显穆略一沉吟,“岳父大人所说的,是古往今来普遍的现实,但只说了过程,却没有结果。”

  “小婿举几个例子,看看岳父大人可否能够给予小婿回答。

  夏商周三代时期,王的儿子做王,公侯的儿子做公侯,卿大夫的子嗣是卿大夫,奴隶世世代代都是奴隶,王侯将相,是天生的贵种。

  后来诸国变法,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了,这难道是王侯将相自己放弃了高高在上的特权吗?

  汉末有袁杨陈荀高门贵族,晋有王谢,南北朝有崔卢李郑高门士族,隋唐有七姓十家,真可谓是累世高门,视百姓如牛马,视黔首为卑贱,垄断了官位,可现在又在哪里呢?

  难道是他们自己放弃了高门之位吗?”

  “不是的,是他们堵塞上升通道的行为失败了,不仅失败,还将整个家族都赔了进去,所谓王谢门阀,最后的结果不过是谢道韫人到中年,亲眼看着丈夫儿子在眼前被杀,甚至就连她自己都是因为被怜悯才苟活于世!”

  “从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明,身居高位的官员之中,寒门子弟的比例越来越多!

  唐朝时魏征贵为宰相,却因为出身寒微而被耻笑的荒谬之事,再也没有了!

  岳父大人方才说,关闭底层通道就是唯一的办法,是现实,小婿承认这一点。

  可关闭底层通道从未成功,这也是现实!”

  李显穆望着英国公张辅郑重道:“封闭上层通道的上层必然会逐渐腐朽,正如只会清谈的王谢二世祖们,没了先祖王导、谢安的能耐,如何守得住晋朝?

  晋朝没了,依附于其上的王谢,也只能轰然倒塌。

  岳父大人觉得如今勋贵二代、三代,能有几个人可以为大明效力?

  若真将他们放在高位上,岳父大人觉得大明还能应对来自蒙古的威胁吗?”

第229章 有恒产者有恒心

  张辅沉默了下来。

  这种沉默让李显穆有些不安起来,他突然感觉有些事情似乎脱离了自己的掌控和预料。

  在他二十八年的生命中,这种感觉出现的次数不超过三次。

  他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言语,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对英国公说这番话应当是合适的。

  可屋中的确是沉默着,良久,英国公才回过身来,他带着感慨缓缓说道:“以前你父亲也和我说过这些话,身为勋贵,与国同休,应当有主人翁的意识。

  可我想了很久,才觉得这些话你该去和陛下说。

  有恒产者有恒心。

  乞丐只希望能得到下一餐的饱食。

  贫民只希望能得到下个月的饮食。

  殷实的人家会思考未来一年的徭役钱从何而来。

  富贵的人家会思考怎么能做官保护自己的家产。

  而我们这些人家,已然富贵至极了,家中的资产纵然是九世、十世也花不完,可终究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衰落,自古以来哪有开国功臣能看到王朝灭亡的呢?

  汉朝开国的彻侯,到汉景帝时几乎就不见了踪影,张良张子房的子孙二代就失了爵。

  唐朝凌烟阁上的那些功臣,又有几个人的家族传承到玄宗时呢?

  大明开国六公二十八侯,以及后来的数十位侯伯,怕是都没想到不到三代家族就湮灭了吧。

  我们这些靖难诸侯现在可谓显赫,可又能显赫到什么时候呢?纵然是我,有你这个杰出的女婿,也只敢想传承到第三代、第四代。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英国公府也不过是那寿命短暂的朝菌和蟪蛄罢了,你和我说那些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后的事情,又有什么必要呢?”

  一直以来都波澜不惊的李显穆,生平第一次有些语塞。

  天上地下,恐怕只有知晓后世历史的李祺才知道,靖难诸侯有多么幸福,虽然后期没有权力,但主支嫡系富贵两百五十年以上,从周朝灭亡之后就再也没有过,其他朝代的开国功臣羡慕麻了,红楼梦里面的宁荣二府看到都要嫉妒的红眼。

  不过靖难诸侯能维持两百年,和他们没权力是脱不开干系的,如果真的一直身处政治中枢,下场大概率也不会好。

  李显穆和张辅自然不知道未来,张辅是根据历史经验推算自己的未来,李显穆一时竟然也说不出话来。

  在君主集权制度下,每个人都朝不保夕,不同阶层的人所承受的风险不同,社会阶层越低,受到的生存威胁就越多。

  公卿受到的威胁只来自于皇帝,可皇帝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冷血的人类,它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而是一种独立于男人、女人之外的生物。

  即便以李显穆和皇族的良好关系来看,从他皇外祖父朱元璋开始,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这四代人,只有朱高炽稍有人情味。

  英国公张辅会这么想,恰恰证明了他是有政治智慧的,对皇帝有戒惧,才能更平稳的在这个世道上活下去,那些对皇权没有敬畏之心的,无论权势如何,最终都是身死族灭。

  可对于李显穆而言,张辅的这种心态则代表着极大的问题,甚至是双方同盟的裂隙。

  这是李显穆所不能接受的!

  英国公的支持,是他权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显穆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自己必须说服英国公才行,沉吟良久后同样缓缓道:“岳父大人太悲观了,大明和从前的王朝是不一样的。”

  英国公望向李显穆,却没有说话,只是示意李显穆继续说。

  对于寒门之事,他并不想参与,但如果李显穆真的能说服他,他也愿意再襄助一把。

  “大明和从前那些王朝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支撑皇权的力量不同。”

  “从前的王朝,朝廷是控制不了地方的,在地方上有实力强大的地方豪强、百年望族,那些世家豪门占据着极多的资源,甚至能够有限的对抗皇权。

  于是中枢为了压制地方,就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用外戚等来制衡地方豪强。

  可到了大明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改变,孝康皇后薨逝后,先帝选择了将侧妃吕氏扶正,而不是从当时还在的元勋豪门中再选择一个人座位继太子妃。”

  孝康皇帝是朱标,朱标的太子妃自然就是孝康皇后。

  张辅皱起了眉头,他从前没有想过这些事,可现在经过李显穆提醒,却反应了过来。

  古代史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的地位很低,一般来说,妾一辈子都是妾,在妻子去世后,都是选择续弦,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才会把妾扶正,从风评来看,这不是一件光彩的事。

  而先帝是最为注重这些嫡庶宗法的,况且将吕氏扶正后,甚至会改变嫡庶关系,朱允炆就是通过吕氏扶正获得了嫡子身份。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很多人认为朱允熥才是真正的嫡子,而朱允炆是庶子,因为朱允炆是在吕氏被扶正前生的,这是不符合中国宗法规则的。

  中国古代宗法,从周朝开始,很明确的就是“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儿子的身份是否尊贵,完全看母亲的身份。

  正妻生的大于妾室,在皇室中,皇后生的大于妃子,不同品级妃子生出来的皇子,也各不相同,有的皇子因为母亲身份太过于卑微,甚至会被歧视羞辱。

  即便朱允炆曾经的确是低贱的庶子,但当吕氏获得了妻的身份,朱允炆就会自动晋级为嫡子,他的统序明确是在朱允熥之上的。

  那种扶正前为庶子、扶正后为嫡子的规定,实际上是东罗马帝国的规矩,被称为“生于紫室”。

  所以将侧妃扶正为太子妃的确是不对劲,张辅心中升起了几丝好奇。

  李显穆接着说道:“这不是一个意外情况,而是先帝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了逐步消除后宫干政,于是开始从中低品级遴选未来皇后,若非圣上靖难,接下来朱允炆的儿子也都会选择从中低品级的官员中遴选皇后。

  太子妃是早就定下的且不提,岳父大人您看皇太孙的太孙妃人选,圣上从一开始,就不曾考虑过勋贵人家,按理说,以英国公府和皇室间的关系,早就应当和岳父大人商议此事了。”

  “这有何前朝有和关系,不让外戚干政,不是从宋朝就开始的事情吗?”

首节 上一节 182/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