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北征,更像是去巡边,只是巡的比较深入,巡到了蒙古人的家里面,耀武扬威的展示了一番肌肉。
只是最近几年展示的有点太频繁了,朱棣就好像能感觉到自己快不行了,根本没有待在京城的心思,每次都是粮草耗尽才回来。
当京城当了二十年皇帝,临了朱棣想享受享受打仗的快乐。
李显穆叹了口气,低声道:“年纪时创造过不朽功业的皇帝,到了晚年是不能劝的。
曾经的他们万事皆顺,心中就会生起傲慢,觉得诸事都不过如此。
晚年时人会变得固执,只相信自己的人生经验,而觉得年轻人都只不过是嘴上无毛的愣头青。”
况且。
李显穆心中暗道:“这是皇帝最后一次北征了,甚至有可能驾崩在路上,在这个时候去硬顶皇帝,没必要。”
张婉自动忽视了李显穆刚才说的有些大不敬的话,转而问道:“夫君什么时候上任兵部尚书?”
“应该就是这几日了,距离北征只剩下三个月,再不上任,怕是很多事情都来不及。”
说完后,夫妻二人相拥着,感觉着对方身上传来的香气和暖意,再没说话,有雪从枝头扑簌扑簌而落下,溅起些些斑点。
……
“真冷啊。”户部尚书郑欢将手拢在袖筒中,寒风拂过,脸冻得通红,“明达,陛下可真是看重你,一回来就带你去北征,这可是个好差事,我看你这兵部尚书也坐不长久,吏部尚书才是你的终极。”
确实是个好差事,没有危险、回来后有赏赐、还能添一笔丰富的履历,甚至跟着参与军机事务,对以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确实。”李显穆眸光暗了暗,跟着皇帝北征,万一真的有突发状况,也可以迅速反应。
他可没忘记,那位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的汉王可还在山东呢,那位真的就放下了对皇位的追求吗?不像是汉王的性格。
“明达,我自己酿了一壶好酒,不如唤上三五好友去我府上一聚,恰好近日王艮巡抚南直隶刚回来,你们师兄弟也很久没见了吧。”
李显穆沉吟道:“明日吧,今日我打算去一趟东宫,有些事情要和太子殿下说一下。”
听到有关于太子,郑欢也就不再劝。
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陛下越来越年老了,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作为一个年轻时冲锋陷阵的马上皇帝而言,已经是相当高龄,到这个时候,太子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
二人分别后,李显穆往东宫而去。
朱高炽很是热情的招呼着李显穆,方一靠近却听到李显穆低声道:“太子殿下,行百里者半九十,还是避嫌些吧。”
朱高炽一愣,而后升起了然,顿在李显穆身前,殿门大开,二人相对而坐,朱瞻基伴在朱高炽身边。
李显穆先问了朱瞻基的学业,他是朱瞻基的老师,每周都会给朱瞻基上一次课,守孝期间也不曾停下。
“太子殿下是不是打算去劝谏陛下不要北征?”
“连年北征导致前些年富裕的府库又渐渐枯竭,朝廷各项开支都要钱,今年这场寒冬也要有额外开支,我是希望陛下能延缓两年,待朝廷财政恢复些再北征。”
“殿下宅心仁厚,是大明百姓之福!”李显穆认真下拜道:“臣替天下臣民谢过殿下,可殿下却不必去劝谏了。”
“啊?”朱高炽直接愣住了,他还以为今天李显穆来是为了和他商量劝谏的事情,没想到却是要阻止他。
“殿下,这几年陛下一反常态的不断北征,是有缘由的。
一则是陛下逐渐感觉身体力不从心,于是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二则是他老人家感觉蒙古边患未靖,出击是为了寻找机会能大打一仗,再为大明边境打出个二十年的和平。”
李显穆语重心长道:“无论哪个原因,殿下您都劝不动,陛下心意已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做好陛下安排下来的事。”
“可直言进谏,不是为臣本分吗?”
“殿下!”李显穆声音略微提高,“作为臣子,面对年轻的皇帝、中年皇帝以及晚年皇帝,侍奉的态度应当不同。
陛下年事已高,若是被气出个好歹来,可怎么办,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
这句话一出,朱高炽顿时安静了,他听出了李显穆话中未尽的意思。
皇帝上年纪了。
万一在愤怒的状态下,做出些什么事来怎么办,殿下你有什么想法,等你成了皇帝再去做,现在要忍着。
如果现在惹恼了皇帝,被废掉了太子位,甚至可能没机会再恢复,那这二十年来的隐忍,又算是什么呢?
“明达,我明白了,多亏有你提醒。”
朱瞻基在旁若有所思道:“这就是老师曾经说过,王者要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要自省。
因为臣子实际上是约束不了皇帝的,皇帝毫无节制的使用权力,就会对国家社稷造成伤害。”
“是。”
“实际上在陛下准备要北征时,我便已经和陛下讲过大明如今情况不适合北征,陛下依旧坚持,我就只能帮着陛下减少损失。
因为大明如今只是不适合北征,不是完全不能北征!
除非陛下的行为真的太过于荒唐,就如同当初建庶人逼死湘献王,先父挂冠而去。”
见朱高炽听进去了,李显穆这才又接着说道:“太子殿下,陛下准备北征,必然依旧命您监国。
往后的每一次监国,都一定要保证北征大军和朝廷间的联系紧密。
无论能不能联系上北征大军,每日都要派人将京中事务报送。
记住,是要不间断的每日报送!”
李显穆的神色有些严肃,朱高炽也紧张起来,有些没明白,朱瞻基却瞬间反应过来,惊声道:“老师你是担心皇爷爷在外……”
“嘘!”
朱高炽和朱瞻基惊得几乎坐不稳。
“陛下上了年纪,打仗又是一件颇为消耗身体的事情,发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历来在帝位交替时最容易发生意外。
信息不畅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况且汉王每每附从北征,若是他号称带着遗诏回京即位,控制了军队那殿下又如何处之?”
若皇帝在皇宫驾崩,那自然是太子即位,没什么可说的。
若皇帝真的在外驾崩,汉王在军队中又素来有威望,若是矫诏登基,说不定真的能克继大统。
朱高炽顿时打了个寒战。
“明达,你真是智才绝艳,而心细如发啊!”
“待我登临九五之日,绝不辜负明达今日之襄助。”
“殿下宅心仁厚,有王天下之风,臣不过有感而附从殿下骥尾罢了。”
三人又细细商议一番,对了一下今日说辞后,李显穆便离开了东宫。
走在殿外,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寒冷的空气顺着鼻腔灌入肺中。
脚步却轻快了几分。
万事俱备,只待山崩。
第238章 拒帝婚
二月末大军在京城基本整装完毕,三月十七从京城出发,直奔入关劫掠的阿鲁台而去。
北征大军的气氛并不是很紧张。
蒙古诸部实力很弱,只敢入关劫掠,不敢正面会战。
第三次北征阿鲁台时因为没有斩获,于是和兀良哈部开战,第四次时基本上没有打过会战,这次大概也不会例外,阿鲁台大概又是远遁。
他们更像是陪着皇帝来草原上怀念逝去的青葱岁月。
太孙朱瞻基、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兵部尚书李显穆、内阁大学士杨荣、金忠,还有许多随军官员,在处理着军务和一部分政务。
这是一个移动的中央朝廷。
“明达不必如何紧张,那阿鲁台部早就远遁千里之外了,我军的斥候遍布四野,但凡有风吹草动,都能知晓。”
进入草原后的情况,和众人所预料的果然相同,阿鲁台部没有丝毫和大明军队硬碰硬的打算。
李显穆微微颔首,却一直保持着警惕,他要时刻观察皇帝的状态,一旦有不对劲的地方,立刻就要将消息传回京中,甚至关键时刻,要先控制住汉王和赵王二人。
朱瞻基自然知道为何,也不禁有些紧张起来。
“显穆,瞻基,你们过来。”朱棣站在地图前笑着招呼二人。
“阿鲁台逃的太快,这次怕是又抓不住他了,恰好给你们讲一下行军的诀窍,日后这北疆还要落在你们身上,不懂军事可不行。”
朱瞻基是从小跟在朱棣身边长大了,无论文治武功都相当不错,算是小六边形战士。
李显穆也差不多,在军事上的天赋虽然不如政治,但毕竟有张辅这么多年的教导,还是足以独当一面的。
二人凑在皇帝身边,听着皇帝的讲解,李显穆只觉有些恍惚。
他好像回到了三十年前,那个时候给他讲解的是先帝,李氏两代都受到了皇帝的重用,有了如今的富贵地位。
虽然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可当初的对错本就众说纷纭,外祖父和舅舅又对他很好。
李显穆又微微叹了口气,不再去想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好好做他的大明忠臣就行了。
至于那些对错、恩怨、是非,就让它随风逝去吧。
……
又是枯燥一日,李显穆在皇帝大帐中同一众文官处理政务。
朱棣坐在上首,不知在想什么,突然问道:“显穆,朕记得你大女儿十二岁了吧?”
这一句问顿时吸引了帐中群臣的注意力,皇帝可不会随意乱问,这是有想法。
“是的陛下,小女十二岁了。”
朱棣若有所思道:“该是选人家的年纪了,可有什么看中的?”
这一问意思就有点明显了。
众臣皆悄然对视着,虽然大明皇后现在从中低级的官员选择,但后宫中其他妃子却有许多出身高贵。
比如朱棣后宫中的张贵妃就是张辅的妹妹,朱高炽的侧妃张氏,是张辅的另外一个女儿,从这里说,李显穆和朱高炽还是连襟。
按照辈分来看,皇帝陛下这是有让李显穆长女李淑夏入太孙宫中,以后定然是个贵妃了。
其他人能猜的出来,李显穆自然也能,他对女儿入宫没什么抵触。
女儿总是要嫁人的,嫁给皇帝又没什么不好,吃得好、穿得好,身份尊贵。
至于什么困于深宫,追求自由,那就说笑了,其他妇人也不能随意抛头露面,没什么区别。
只可惜……
李显穆叹息着摇摇头道:“回圣上,还没有,先父生前立下祖训,但凡有血缘关系的,五代以内不得通婚,堂亲同族如此,表亲也是如此。
这一下子许多比较优秀的人都不能选了,内子也正发愁呢。”
啊?
朱棣本来想说的话,一下子被噎住了,他万万没想到李氏竟然还有这样的祖训,若真有这样的祖训,那他就不可能让李淑夏入太孙宫中了。
李淑霞的外曾祖父和朱瞻基的曾祖父是一个人,这妥妥属于五代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