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亲不能结婚正常,大明严禁同姓宗亲和不同辈分之间结婚,不要说五代,就算是十代,只要还在一个族谱上,也不能结婚。
在明朝时期,甚至同一姓氏、姑舅两姨子女之间的表亲通婚也被明文禁止。
但不同姓氏间的表亲结婚很常见,亲上加亲很多人这么干。
“这是为何?”
不仅皇帝想问,其他人也很好奇。
李显穆正色道:“先父说,近亲结婚不易怀孕,且生下的子嗣,极其容易夭折,而且出现畸形儿的可能性非常高,就算是正常长大,也有很大可能是痴呆儿。
所以父系这边不能近亲结婚,母系那边也不能近亲结婚,三代后血缘关系就会基本上变淡,五代后从血缘上,就如同陌生人,这时再结婚,才能尽可能生下健康的孩子。”
这下朱棣是真的坐不住的,帐中其他人也是哗然一片,“你说的这些可有依据吗?”
但其实有人已经有点相信了,因为他们身边基本上都有表兄弟结婚的,也的确是见到过畸形儿出生,那些胎儿刚刚出生就被溺毙了。
“陛下,此事只是一直以来都无人在意,父亲生前曾经著录过一本书,名为《大明千问书》。
其中有一篇就是记录此事。
父亲对此产生怀疑后,就命人追踪记录一千对新婚夫妻,其中五百对无血缘关系,五百对是表亲结婚。
一共生下了将近四千个婴儿,其中表亲结婚的两千个婴儿中,新生儿夭折和畸形率,基本上是另外五百对夫妻的三倍左右。
甚至有一对夫妻接连生下五个畸形儿,这血淋淋的数据,想必可以确认,此事为真。”
古代虽然没有科学体系,但却不是傻子,四千个婴儿,三倍,这两个字眼说出来后,还能怀疑什么?
朱棣被震撼的甚至开始喃喃自语起来,“景和以前从来都没有说过此事。”
“父亲在世时,这个实验还没有记录完,是臣在后来一一记录的,况且此事没法说,毕竟也有很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的孩子。
而且父亲说过,这些看起来没问题的孩子,可能只是问题不大,很可能是不聪明,只是还没到痴呆的程度。
民间常说隔代传,这一代不传也可能传给下一代。
对了,以前的日本伪天皇就是代代近亲通婚,于是造出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皇族,否则皇族代代娶美人,本该是越来越美的。”
李显穆这话让众人想起了些不太好的回忆,日本皇室那些歪瓜裂枣,真是让人怀疑人生,明明日本美人是很不少的,这十年来送到大明的很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按照李氏的说法,那就很正常了。
“总之,断绝近亲结婚是李氏的祖训。”
这下帐中其他大臣也都有些不安起来。
到了他们这种地位,为了门当户对,相互之间姻亲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勋贵,那是真的互相嫁娶。
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结婚对象,几乎全都是表姐表妹,那就是古代勋贵人家的真实写照,相互联姻的必然结果。
朱棣已经断了让朱瞻基娶李显穆女儿的想法,万一皇后没生出来,以后让李淑夏的儿子当了皇帝怎么办?
傻子皇帝?
一想到那可能出现的事,朱棣简直比做噩梦还可怕。
李显穆和朱棣都默契的没再聊方才的话题。
“显穆,若此事属实的话,朕是不是应该在全天下都颁布法令,让百姓都不得通婚呢?”朱棣迟疑道:“毕竟明知此事的危害,却不做些什么……”
李显穆苦笑道:“陛下可以宣传一下此事的危害,而后禁止百姓不要两三代以内通婚即可,真的全面禁止五代通婚,恐怕百姓只会悄悄违反禁令。”
古代社会流动性比现代社会小太多,一个村子甚至隔壁村子沾亲带故太正常,若是五代以内都不能通婚,那很多人甚至娶不到媳妇。
让他们流动出去又不可能,大明的户籍制度非常严格,将每个人都束缚在土地上。
在城市容纳不了海量人口的时候,只能如此。
朱棣也想明白了,叹了口气,收回了不切实际的想法。
“待回京后,将此事编纂成册,下发到县中,亲表兄妹不得婚姻,三代建议不结婚,五代以内,则看百姓自己想法。”
“圣上仁厚爱民,臣为百姓庆贺!”
李显穆是真心实意的称赞,这次皇帝是真的爱民之心,才下发了这条完全对朝廷没好处的政令。
————
早在洪武年间,那个还完全不曾有遗传概念的时代,李祺就通过对比实验,摸索出了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遗传病概率大增的现实,这种实验方法,在往后的数百年中,被广泛运用于各项研究,豌豆遗传定律便是通过这种实验方法而推导出。——《遗传学史》
————
在滚滚向前的时间浪潮中,不能适合新时代的儒学被远远抛下,在一众儒门圣人中,李祺卓然而傲立于新时代,这位以心学而名躁一时的儒学大宗师,在数百年后,却以广博的杂学驰名于后世。——《李祺传》
第239章 帝崩
六月的草原,暴雨说来就来。
上午还是万里无云,午后不久,浓重的乌云便如天崩般压顶而来,直到蔓延至无穷远处的山顶,吞噬了最后一缕天光。
草原被笼罩在一片令人窒息的昏黑之中。
明军营中修建了各处拒马,防备可能会有的敌袭,各个将领都守在营中,以防在这种恶劣天气下,出现可能有的炸营。
李显穆从自己帐中走出,往皇帝大帐而去,进入六月以来,军中粮草已经渐渐不足。
“今日这场暴雨一下,怕是就要回京了。”李显穆暗自想着,“若是回到京中再驾崩,那倒是简单了。”
突然一道惨白的闪电撕裂天际,如同神明震怒,亦入灯火照亮四野,那些在狂风中剧烈摇摆的野草,显在眼前。
当李显穆走进皇帝大帐后。
轰隆!
哗啦啦!
震耳欲聋的惊雷随之炸响,仿佛就在头顶翻滚,暴雨以倾覆天河之势轰然砸下。
“都到齐了,那朕也不废话了,北征以来,我军已经搜寻了近一千五百里的范围,不见阿鲁台的踪影,他怕是已经远遁到白山黑水。”
白山黑水。
那不是大明的势力范围,朱棣也不可能带着这么多人去那里追亡逐北冒险。
“陛下是想要撤军了?”
“没错,粮草已经不足以再支撑远征,本来想再寻找几日,可今日这场雨下完后,草原上就不适宜行军了,朕打算直接撤军。”
朱棣语气中带着深深不甘,在他生命的最后,他终究是没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他终究要回到京中,而后死在深宫之中。
群臣自然不会反对,他们来这里就不是建功立业的,谁都知道阿鲁台肯定不会出现找死。
“此时大军距离长城有两千里,草原人随时可能出现,听从朕的军令,按部就班撤退。”
撤军是个技术活,比进军还难。
帐中响起皇帝的声音,天地间则响着雨水的哗啦声,不时有风掀起帐篷,洒进些雨水来。
透过敞开的缝隙,能看到外间的雨势愈发的大,草原葱绿的地面,来不及吸收的雨水,夹杂着泥土,竟然汇成浑浊的激流。
风声、雨声、皇帝声,声声入耳,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支激昂的乐曲。
李显穆耳中接受着皇帝的言语,思绪却早已飞到了爪哇国,他望着接天连地的雨幕,在思索如何才能有效的解除草原的威胁。
这个问题他和父亲讨论过很多次,历史上各个王朝都付出过努力,但都不算成功,到他父亲去世前,也没有商量出一个适合大明的办法。
后世治理最成功的是满清,但满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其出身塞外,本身是小族临大国,统治大国力量不足,于是能够引入蒙古贵族,组建满蒙联盟。
大明是绝不可能将蒙古人引入统治阶级的,甚至后宫中连有蒙古血统的皇子都不能出现。
自古以来,中原异族女子从来都不缺,但宫廷中从来都不曾听过混血儿,其背后的血腥可想而知。
唐玄宗当初一不小心生下了个混血女儿,叫李虫娘,未曾给予公主封号,甚至不承认是他的女儿,可想而知对这方面的忌讳。
父亲的言语不时在他耳边响起,“穆儿,你要记住,如今的草原和曾经的草原是完全不同的。
曾经的草原只不过是一摊散沙,他们今天叫匈奴、明天叫鲜卑,后日又改名叫柔然。
他们没有历史,没有荣耀,也就没有尊严和一切,于是他们轻而易举的臣服,族名轻而易举的湮灭。
可从成吉思汗后,草原就不一样了,纵然是我也要承认,那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创造了一个强盛的民族和国家。
他们有了伟大的历史英雄人物,他们有了可以终生为之奋斗恢复的大帝国。
这样的族群和那些曾经在草原上迅速崛起又快速崩塌的部落,已经完全不同了。”
李显穆叹了口气,正如中原破碎时,总有汉人豪杰要恢复江山一样。
草原上的那些人也总梦想着重建大蒙古国,恢复元朝的江山。
他们视成吉思汗为偶像,认为自己是上天的子孙,于是总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在躁动。
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思绪,李显穆便听起了雨声,滴滴落在耳中,如九天长河倾落人间。
……
在回军途中,朱棣便觉得身体不适,至大军行到榆木川时,已然觉得难以忍耐,他没有声张,而是密召李显穆、杨荣、蹇义、朱瞻基几人入内,没有惊动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
其余几人还有些懵,早就知道皇帝要驾崩的李显穆却迅速入内,入内后果然见皇帝脸色苍白如纸,眼中脸上都带着灰暗之气,眼见是不行了。
李显穆一看汉王和赵王没在,心中略松,看来陛下临终前没有糊涂,是要传位给太子了。
朱棣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说不准什么时候就直接驾崩,见几人都走进后,当即强撑着身体说道:“诸位卿家,朕的身体怕是不行,回不到京城了。”
几人瞬间跪在地上,却不敢哭出声,弄出什么异样,此刻局势的危机,几人都清楚。
“显穆、杨荣,你们来写遗诏,皇太子高炽宗家嫡长,人品贵重,朕崩后,兹皇太子即皇帝位。”
李显穆迅速写下,而后交给皇帝看过,盖上印玺,一份有效用的遗诏就这样得到。
传位遗诏写完后,却没有结束,接着还要写遗诏,或者说是皇帝的遗言,对于死后的安排等等。
李显穆的心思已经飘到了军营中的汉王和赵王身上,他在思考要不要直接把二王扣押住,以免有什么意外发生。
可想了想却还是不能做,无故扣押亲王,这罪名太大,甚至会让人联想到建文。
不过他还是决定派人去盯着二王,若是真的有异动,也就顾不得那些事情了。
最重要的是,等皇帝一驾崩,立刻就要派人八百里加急回京城,让太子登基,只要太子登基继皇帝位,一切就都在掌握之中。
而且。
李显穆决定在这个关键时期,写一封信给自己早就退居二线的岳父英国公,如今在军中威望,只有英国公能和汉王相提并论,能够压制躁动的勋贵。
将这些事情梳理完,确保每一步都没问题后,李显穆才回过神来,目光重新落在了正和朱瞻基吩咐的皇帝身上。
恰好皇帝唤他上前,李显穆快步走到近前,这才真正看到了皇帝当前的模样。
往日英武不凡的皇帝,此刻虚弱到了极点,脸色几乎没有血色,嘴唇也白的如纸,眼窝深深陷了进去,眼珠中带着血丝,两侧脸颊有微微的凹陷,这一看就是油尽灯枯之相。
纵然早就数年前就知道了皇帝将崩于永乐二十四年,纵然早已做了很多年的心理准备,甚至针对皇帝驾崩,有一套又一套的准备。
可当这件事发生在眼前时,李显穆却突然觉得悲从中来,极度的悲痛从骨髓中透出,而后迅速席卷了他的骨骼和血液,以及灵魂。
这是他的舅舅啊,从小就对他疼爱至极的舅舅,二十几年来,一步步将他抬举起来的舅舅!
他张着嘴,却没有丝毫的声音透出,唯有颗颗豆大的滚烫热泪滴下,落在朱棣颤巍的手背上。
“好孩子。”朱棣握紧了李显穆的手,而后又将朱瞻基的手拿过来,叠在一起,“朕不行了,可大明还有无数的豺狼虎豹,刀光剑影,以后太子和太孙就交给你了,好好看着大明,朕相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