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如果是我,我是绝对忍不了的。”
朱高燧愈发口无遮拦起来,“我是无所谓,反正不管大哥还是二哥当皇帝,我都是亲王,就是为二哥你鸣不平罢了。”
若是朱高煦在互联网上混过,直接就能听出来朱高燧这挑事的经典言语——“反正我是绝对忍不了”。
朱高煦重重将酒杯砸在了桌子上,“别说了!老爷子在,我敢做什么?”
这话将心思赤裸裸的暴露了出来,朱高燧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只要他这个二哥还有心思就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想到快意处,朱高燧轻轻饮下一口酒,二人喝了些,略有些醉意,而后各自倒下昏昏大睡起来。
……
“汉王真的这么说?”
“没错家主,一字不差。”
李显穆沉吟起来,从二人的谈话中,能判断出来,汉王和赵王都没有起疑,“依旧每日在酒中放入微量的迷药,记住千万不能多,略微放一点,让他们以为是自己喝醉的即可。”
“是!”
李显穆当然不会完全依赖汉王的粗心大意,那么多金属锡被运进了皇帝的营帐,若是心细如发的人,早就察觉出不对了。
这些时日李显穆一直在给汉王和赵王下微量的迷药,就连太孙他都没有告诉。
任何对亲王真正动手的事情,他都不会明面上去做,以免召开忌惮。
所以一直以来,他说的都是需要太孙决断,这叫间不疏亲,也叫对皇族血脉有本能的敬畏。
古往今来没有几个人能沾染皇帝亲兄弟之血,还能有好下场的。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李显穆不想对汉王动手。
好在汉王很配合,愚蠢的脑子想不到李显穆竟然这么艺高人胆大,明明皇帝已经驾崩,竟然能瞒的这么天衣无缝。
从皇帝驾崩那日起,军中就没有丝毫的变化,照常从榆木川起驾,一路往长城以内而去。
李显穆一直盯着汉王,掌握着汉王第一手的消息,确认汉王一直以来都未曾怀疑,朱瞻基和蹇义经过初期的紧张后,发生一切都相安无事,也渐渐放松下去。
大军又行进了五日,才陡生变故!
……
“京城方向有持着天子旌旗的军队前来!”
斥候回报的消息震动了整支大军,几乎所有人都懵住了,怎么会有天子旌旗从京城而来呢?
可无论是虎符还是圣旨,都没有丝毫的错误,而且太孙朱瞻基以及兵部尚书李显穆,直接就放了这支大军入营。
还晓谕全军各自扎营,不许妄动。
三千全副武装的骑兵以及五千全副武装的步兵,几乎瞬间就控制了大军局势,北征大军虽然人数众多,可没有着甲列队,只不过是待宰的猪羊而已!
实际上现在大多数人都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了。
天子旌旗从京城过来,八千全副武装的骑兵和步兵,控制北征大军军营,而直到现在,皇帝陛下都没有出现。
“英国公!”
军中那些懵逼的武将和勋贵,更是震惊的发现一个绝不应该出现的人出现在了这里。
张辅眼见自己带来的人已经完全控制住了局势,汉王和赵王也没机会再串联其他人,终于放松了下来。
朱瞻基、李显穆、蹇义三人终于彻底松了口气,连日来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
“英国公,你这是何意,带着大军前来,难道是要造反吗?”
朱高煦心中已经有极度的不妙之感,立刻出列质问。
“汉王殿下可真是污蔑微臣了,臣奉陛下之命前来,统摄北征大军,按序返京,和造反全无干系,此乃圣旨。”
“什么陛下,陛下就在军中,如何不见踪影,你又是奉了谁的命!”
朱高煦再蠢也隐隐约约猜到了一些事,朱高燧更聪明,直接就猜到了真相,脸色顿时苍白如雪,缓缓后退,将朱高煦护在身前,大事邸定,他不愿意再掺和其中之事。
“让本宫来告诉诸位吧。”
朱瞻基上前高声道:“大行皇帝病逝于榆木川,临终前遗诏传位于太子,内阁大学士杨荣携带遗诏回京,太子已然在京城登基,如今英国公携陛下圣旨前来,谁敢不从?”
轰!
轰!
几乎所有人都被惊得口干舌燥,瞠目结舌,陛下竟然在榆木川时就病逝了,这么多天,竟然没有任何人知道!
“陛下病逝,你们竟然敢假传圣旨,蒙蔽我等?”
朱高煦如何还能不知道,自己被骗了,皇帝早就死了,但是李显穆却说皇帝只是病了,不见外人。
李显穆厉声呵斥:“汉王果然不懂吗?
大军回京途中,若是骤然说出陛下崩殂,岂不是军心大乱,若是一个不慎引来外敌,如何交待?
汉王乃是军中名将,难道就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吗?”
“你……”朱高煦还想再说,他心中积蓄了无穷的懊悔,这么好的机会,竟然就这样从手中溜走了。
在悔意的冲击下,他几乎就要失去理智。
可望着周围全副武装的甲兵以及英国公,他终究还是无力的闭上了嘴,从英国公控制军营开始,他就彻底的一败涂地了。
“圣上有命,以本公为征北大将军,统摄北征大军回返京城,军中副将以上,悉数到本公帐前听命!”
英国公要梳理一番军中位置,彻底解除掉一切威胁。
第243章 内阁时代
大军在英国公的统摄下,再没有掀起任何波澜,即便是汉王心中再不甘心,也没有做什么小动作。
大势已去。
这就是横亘在所有人心中的一个念头,从正统、政治、军事,汉王一个都不占优,还拿什么去争?
大军回京后,士卒各自归营,卫所兵回到各个卫所之中,将军们都纷纷回到了各自衙门之中,短短两天,北征大军烟消云散。
一直横在大明上空的那一朵阴云,也仿佛在瞬间散去,天高云淡,让人心头唯有快意。
大行皇帝的遗体回来后,丧礼终于可以开始运转,准备了许久的礼部按部就班开始布置。
一众重臣则入殿商议身后事,庙号和谥号,没什么可讨论的,大行皇帝生前最推崇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太宗又有正式继承的意思,于是自然便定下太宗文皇帝!
这个在开国之君外,基本上最上等的庙号和谥号。
永乐二十四年八月初三,盛大的登基典礼在皇宫中进行,朱高炽正式登基,于次年改元洪熙。
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太孙朱瞻基为太子。
在朱棣遗体回京的时候,朱高炽就已经接连下了许多命令。
当初那些在夺嫡之争中被下狱的太子党,全部释放,官复原职,这些人之中,比较惨的,甚至坐了十几年牢。
还有包括那些被贬斥到蛮荒之地的,诸如被贬斥到交趾的解缙,也都召回京城。
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真是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太子登基,当初那些东宫潜邸的官员,都是朝堂之上的新贵。
最让人艳羡的便是内阁阁臣,内阁大学士杨溥在监狱中困顿十年,出狱后官复原职为正五品学士,仅仅半个月时间,就升任正四品翰林学士,且多次被召进宫中,谁都知道,这绝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其余内阁阁臣,诸如杨士奇、杨荣、金幼孜等,皆在短短一个月时间之中高升四品、从三品,只是依旧在内阁行事而已。
在永乐朝愈发权重的内阁,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英国公张辅进封太师,加禄米五百石,声望愈隆。
朝野皆望向了李显穆,想知道李显穆会得到什么官职,要知道如今的李显穆已经是兵部尚书了。
华盖殿中。
朱高炽和李显穆相对而坐,略忧愁道:“显穆,如今六部尚书、侍郎的人选都已然齐全,我希望能够给士奇、子荣等阁臣升官,却不知该如何去办。”
李显穆眼中闪过一道精光,“陛下对内阁这个机构如何看待?”
朱高炽沉吟道:“协调六部、辅佐君王,实在是大明不可或缺的机构,若是没有内阁,大明皇帝纵然是疲累至极,也管不好天下之事,必然生乱。”
“既然内阁如此重要,那其中自然需要最杰出的人才,杨士奇、杨荣等人,皆是天纵之才,且都在内阁任职多年,若是将他们调入六部,岂不是荒废了其才华?”
李显穆这是不赞同将他们调出内阁了,朱高炽疑惑道:“可内阁品级太低,他们都是朕的功臣,不给他们升官的话,朕岂不是刻薄寡恩之辈?”
李显穆笑道:“陛下,英国公有从龙之功,陛下擢升其为正一品太师,而不让他署理五军都督府事。
一个人又不是只能担任一个官职,当初臣担任礼部侍郎时,兼任内阁大学士,谁会觉得臣品级低微呢?
如今大明出巡诸省的巡抚,是没有品级的官员,挂都察院御史的职衔才能压得住三司。
这岂不是异曲同工吗?
如今陛下想要为功臣升官,完全可以擢升为六部侍郎、乃至于尚书,而依旧让他们在内阁理事,甚至日后形成定例,凡入内阁,皆以三品以上。”
“妙!”朱高炽双眼放光,他越琢磨越觉得此策甚是奇妙,完美的解决了如今的困境。
回过神来,朱高炽望向李显穆双眼放光,“显穆,你也回内阁来吧,朕依旧将华盖殿大学士赐给你,日后内阁以你为首,朕才能安心。”
以实职兵部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这基本上算是半个宰相,在如今的大明朝廷上,谁也盖不过他去,纵然是李显穆也动了心,当即应下此事。
朱高炽的速度很快,登基不过三个月,十一月时,杨士奇等人就已经第三次升迁,这一次是正三品的六部侍郎,简直是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
实际上在皇帝表现出要重用阁臣时,六部侍郎和尚书都很担心,不知道是哪几个倒霉蛋要被踢出局。
圣旨下来时,可谓震惊朝野,陛下竟然没有将阁臣送入六部,而是直接为他们加了正三品的职衔。
在松了一口气后,这些常年在官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油条,瞬间就意识到了不对!
官场上有一个词叫做“职务含权量”,用低级别的官控制高级别的官员,这是逐渐而为的。
从东汉时期用尚书台架空三公开始,后来一步步演化到了大明。
正七品的给事中,却掌握了封驳尚书的权力,以及备为皇帝顾问的内阁大学士,只有正五品。
这两个职位,虽然品级低,但含权量极高。
可现在不一样了,为内阁大学士高配侍郎、尚书职衔,会大大提高内阁的地位,毕竟一个机构里面,五六个正二品、正三品的官员,谁不畏惧?
内阁大学士成为了朝廷的高级官员,再加上他们实际上掌握的权力,竟然在某种程度上,凌驾于六部尚书之上!
甚至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唐朝的政事堂,在那个时代,中书门下二省是宰相,而尚书省的六部,则是宰相们的办事员。
如今陛下信重内阁,万事都和内阁商议,从前内阁还只是低级官员,在廷议这些事情上说不上话,可现在内阁有了真正的建议权。
很多事情甚至只和内阁商量,而后直接安排六部去做,做的好与坏,自然就由内阁大学士来评判。
这么下去,就必然会有一部分考核权落在内阁之中,这就在事实上形成了不太稳固的上下级关系。
毕竟如此一来,纵然是六部尚书也需要仰仗内阁大学士,才能保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六部侍郎尚且能庆幸自己的官位还能保得住,六部尚书真是越想越难受,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这时他们才想起了李显穆,不知道皇帝会怎么赏赐李显穆,他也是尚书,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内阁大学士骤然骑在他们头上?
在为内阁大学士加职衔仅仅一天后,皇帝对李显穆的第一波封赏终于到了,“兵部尚书李显穆,允文允武,有大功大德、功赞宰辅,朕夙夜不能离也,着李显穆内阁行走,为华盖殿大学士,仍兼兵部尚书职,内阁六部,俱相重之,钦此。”
除了早就知道消息的户部尚书郑欢外,其他四部尚书,只觉得自己就是个小丑,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李显穆和他们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