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世人所称赞的许多措施,都来自于李显穆的建议,朱高炽基本上每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而后就是君臣一心,推行新政。
纵然是对政治一直都有警惕之心的李显穆,也不禁感慨,朱高炽简直就是上天赐给他的皇帝,不枉他李氏两代拼命扶朱高炽上位。
朱高炽所带给李氏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信任,最重要的还是一个实现政治抱负的可能,李显穆觉得父亲曾经和他说过的那些洪武朝的弊病,其中有七成都可能在洪熙朝得到解决。
洪熙元年正月初一!
李显穆满含自信和从容,跪在宗祠之中,向父亲上香,轻快道:“父亲,想必您已经看到太子登上了皇位,他果然如同您所说的,是一位明君,且是一位仁君。
当初您曾经说过的那些事情,儿子会在这一朝一一去纠正,大明必然将迎来最辉煌的时代,李氏也将在这个时代走向一个巅峰。
请父亲在天上保佑家族,也请父亲好好看着儿子是如何让家族兴盛的。
儿子会是您的骄傲,永远!”
说罢,李显穆在地上哐哐磕了几个头,而后才将玉签取出,开始每年例行的事情,从父亲那些祈求信息。
从这次先帝驾崩的事情来看,这些信息的价值简直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若是能再获得类似的信息,几乎相当于窥见未来。
“太上通玄,祖神在上,元月正一,阴阳通冥。
李氏子孙李显穆,恭请老祖,降下法旨,庇佑后人!”
李显穆神情肃穆手持玉签,将父亲交待的咒语一一颂念而出。
这是洪熙年间他第一次使用这件神器,他希望能够获得有用的信息。
李祺一挥手,那块由整块灵玉琢磨而成的镜子悄然出现在他掌中,依旧是熟悉的温润如暖阳初融。
镜面上那薄雾般的光霭悄然散开。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图再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李祺面前,其中不仅仅有大明朝的地图,甚至还有日本的地图在上面。
其中石见银山的地方,非常亮。
李祺向镜面上看去,一眼就看到了一条紫色的信息,其余的都是蓝色和白色信息,他没有犹豫,径直将那条紫色的信息点开。
只一眼,李祺就陷入了沉默之中。
“五月十二帝崩!”
李祺望着跪在祠堂中,正神采飞扬的儿子,大概还在展望着光明的未来,又瞧了瞧手中的信息,更沉默了,但终究还是没犹豫,手指一点,那条紫色信息瞬间裂成滴滴光点。
祠堂之中,李显穆手中握着玉签,未曾等很久,便感觉一热,顿时知道信息来了,而后有紫色光晕透出,他眼中透出惊喜的神色。
这么多年,对于这支玉签的原理他也很清楚的,其中以紫色信息最为重要,蓝色次之,白色再次,紫色信息的次数很少。
当初石见银山的那条信息就是紫色的。
没想到洪熙元年的信息也是紫色,只是不知道是什么,若是一座类似于石见银山的金山就好了。
李显穆脑海中想着,玉签上的紫色光晕渐渐消散,六个大字列在玉签之上。
“五月十二帝崩!”
“当啷!”
在李显穆看到那一行字的瞬间,玉签便跌落在地上,清脆的响声惊醒了李显穆,他连忙将玉签从地上拿起来,上面依旧清净没有一丝灰尘,看了一遍又一遍,依旧是那六个大字。
“五月十二帝崩!”
李显穆眼中满是茫然之色,他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或者说是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
他不断在玉签上摩挲着,希望能够改变上面的字眼,可玉签就在那里,纹丝不动,他好似摩挲在天书之上,飘然温润。
“呵~”
李显穆终究是停下了这等无用之举,跌落在地上,不自觉的笑起来,带着丝讥讽之意。
“五月十二帝崩,当初先帝给出的是二十四年帝崩。”
李显穆实在是太聪明了,这种去世的信息他得到了三次,一次是先帝,一次是母亲,另外一次就是现在。
前两次都记述了年份,全部清晰无误,这一次却没有给年份,而是记录了月份和日份,这代表着什么?
李显穆只要一想就知道,这代表着,就是今年!
就是洪熙元年五月十二,皇帝就会驾崩!
李显穆不愿意相信这个信息,“怎么会这样呢?
等待了二十年的皇帝终于登基了,我也终于走到了大明臣子权势的顶峰。
两者相结合,马上就要实现所有的政治愿景了。
可却这么突然!”
李显穆觉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玩笑,太子那么多年都坚持过来了,结果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
纵然以李显穆这般坚韧的心智,也有些扛不住这番打击,幸好他不是一般人,他是用地阶道具创造出了半圣,有五大特性,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正道”一项属性,快速的将他拉回了理智之中。
李显穆从那种骤然得到又失去的感受中挣脱出来,开始安慰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历史上有那么多人壮志未酬。
生死乃是上天的定数,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或许就是我注定所要经历的劫难。
祸兮福所伏,或许之后会迎来什么更好的事。”
这些话如同心理暗示般刻在了李显穆心中,让他方才有些颓丧的心理,快速恢复过来,虽然不复先前的欣喜,但至少没了那幅随时可能爆发的颓丧之气。
排除掉这条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李显穆不得不承认,这条信息来的非常及时,甚至会影响他接下来的政治布局。
朱瞻基和朱高炽是完全不一样的,朱瞻基的性格更像是朱棣,而且李显穆和朱瞻基的感情虽然也很好,但明显不如朱高炽。
这些不同之处,都会改变李显穆的政治定位,朱高炽的寿命只剩下了四个月零十二天,进入五月后,就可能进入重病之中,那在接下来有限的四个月中,李显穆要悄无声息的做好传承准备。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半顾命,朱瞻基早就已经成年,且文采武略都相当杰出,自然不需要顾命大臣来指手画脚。
但若是能在朱高炽的遗诏中出现,那必然大大提高他未来的政治地位。
想到这里,李显穆不再多想,沉默着又向父亲叩首,而后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宗祠外而去。
宗祠外,李芳和李茂带着一群李氏的后辈儿女侯在外面。
作为亲兄弟,李芳和李茂立刻就意识到了李显穆的情绪不对,有些低沉之感,二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疑惑之色,方才进入宗祠时,还好好的,怎么祭拜了一下父亲,反而低沉起来了?
难道是又想起父亲了?
二人自然不知道李氏最深的秘密,只能归结于李显穆思念父亲。
李显穆走出宗祠,感受着拂来的冬日寒风,纵然太阳高挂在天上,可他依旧打了个寒战。
真冷啊。
洪熙元年的冬天。
眼神有些暗淡。
第246章 诸武
洪熙元年第一次大朝会后,群臣出宫,一些官员则被留在宫中问政。
朱高炽心情很好,永乐时代彻底过去,接下来就是他的时代。
华盖殿的偏殿中,除李显穆略有些沉重外,其余人皆颇为激动。
能在今日来到这里,便说明被皇帝倚重为核心心腹,是本朝的执政核心。
今日殿中共八人,李显穆坐在左上首的位置,显示他在文官中最崇高的地位。
太子太师、右宗人、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
其下左侧有两人,分别是吏部尚书蹇义以及刚被调回户部的尚书夏原吉。
这二人都是太子党的核心成员。
原户部尚书郑欢不是皇帝的心腹,自然不在此列,被调任左都御史,主管都察院。
右侧有五人,乃是阁臣,简称“三杨黄金”,按照排名先后分别是——
兵部侍郎兼谨身殿大学士杨士奇。
户部侍郎兼文华殿大学士杨荣。
翰林学士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
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黄淮。
刑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金幼孜。
蹇义和夏原吉望着对面的五位阁臣,再看看孤零零的二人,心中顿时生出了一股紧迫感。
内阁帮这么强势,他们尚书帮必然就会落后。
二人对视一眼,不过想来陛下是有制衡打算的。
他二人一个管吏部,一个管户部,乃是天地二官,只要李显穆不横插一手,足以和内阁抗衡!
内阁一方三杨黄金五人也在打量蹇义和夏原吉。
内阁要从六部手中夺权,这两个深受皇帝信任的尚书,就是最大的阻碍。
李显穆坐在左上,眼观鼻、耳观心,却对殿中氛围一清二楚。
朝廷上的争斗永远不休,先帝在时,太子党和汉王党明争暗斗,现在太子党得胜飞升,太子党内部就开始争斗。
党外无党,全是帝党,那是皇帝的幻想,党内没有派系,一片融洽,那才是奇怪。
京城可不是平原地区,这里山头多的很。
“诸位爱卿久等了吧。”皇帝爽朗的笑声从殿后传来,而后朱高炽腿脚灵便的走进殿中,方才上朝时的朝服已经换成了十二龙纹章常服。
权力当真是一味迷人的解药,朱高炽当皇帝之后,精神好了很多,甚至走路都不像从前那样带着些蹒跚了。
众人向皇帝行礼,而后有一溜小太监抬了板凳进来,再次谢恩后各自落座。
“如今进入洪熙年间,该有一番新气象,大明如今虽然称不上是百废待兴,但如今建国已六十年,各项弊病已然丛生,诸卿和朕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朱高炽经过初期当上皇帝的欣喜后,这数月以来通过奏章以及臣下的了解,已经大致知道了如今大明情况说不上好。
建极六十年,对很多王朝而言,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明朝却依旧有蓬勃的活力,不得不说朱元璋和朱棣的确是厉害。
李显穆开口道:“陛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今京城诸事大概落定,该问外事了。
先帝在时,每有蒙古略边,每御驾亲征,陛下不喜武事,必然仰仗于武臣,臣请陛下召见诸边总兵。”
后世很多土木堡阴谋论者都会反复说一句话——“蒙古人是怎么绕过宣府,进入大明内部袭击了皇帝的军队,所以这一定是政变阴谋。”
这就是完全不懂古代军事,明末时期皇太极进关一路绕过无数坚城,抄掠山东济南,靠的就是一手来去如风的骑兵。
事实上,早在洪武永乐年间,蒙古人就随意进出宣府,只不过都是小打小闹,朝廷不太在意。
古代军事重镇真正的作用是,切断后勤补给,防止敌人打持久战,那些劫掠是挡不住,也没打算费劲去拦的。
土木堡之变一是明朝防御体系有问题,从一开始对西北防御就不足,后世九边重镇之中,有两三镇不存在,二就是堡宗和王振,过于脑残,且刚愎自用,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但防御体系问题是可以解释的,人不可能应对不存在的风险,从洪武到永乐时期,并没有来自西北的风险,自然不会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去建造军事重镇。
李显穆也不打算那么干,他的军事思想是战略进攻型,九边重镇那种防御型的策略,他想不到,想到也不会提。
殿中众人反应各不相同,从当今陛下上位后的种种举动来看,不太注重军事,他们没想到李显穆会在这个场合中,提出外事,不过想到李显穆兵部尚书的身份,倒也算是合理。
朱高炽不注重外事自然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他没有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