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因为永乐皇帝五征蒙古,虽然后两次效果不大,但还是为大明打出了十年、二十年的和平。
史书上那句“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可不是吹捧,而是事实。
相对比军事上来说,内政上朱棣花的心思少,于是问题也就很多,朱高炽将重心转到内政是很合理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任务。
新中国也是这样,抗美援朝后立刻开始经济建设,对越反击也是为了国内的经济建设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朱高炽略一沉吟后笑道:“年前的时候,明达说日后大明应当以内政建设为中心,大治十年,朕却没想到,明达会突然提起外事,不若明达将想法先向诸卿都讲一下。”
李显穆眼中闻言一黯,他都有些怀疑十年这个词是不是有毒,周世宗曾经说“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然后突然崩殂,现在洪熙皇帝也命不久矣。
若是洪熙皇帝真的能活十年,他今天不会在这里提出外事,可惜朱高炽活不久,有些计划就不得不改变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廷政策也是如此,政策延续是奇迹,朝令夕改才是常态。
收起心中沉重,李显穆拱手道:“陛下,经过先帝连年用兵,漠北蒙古诸部如今对大明威胁不大。
无外患则必有内忧,大明北部诸边,昔年由塞王镇守,自先帝靖难后,内迁诸塞王,而削诸王护卫,以皇帝镇守国门,以禁军抵御外敌,到如今有近二十年。
东起东胜、大宁,中连宣府、大同,西至肃州,连绵军镇众多,皆设重兵,其中有总兵镇守二十余年,俨然独立王国。
臣以为不妥!”
这下殿中群臣皆恍然大悟,李显穆这是担心边境武人拥兵自重,有前朝藩镇之祸。
“明达所言甚是有理,明达的意思是将诸将召回京中,而后呢?”
召回京中之后,肯定还要放回去,毕竟这些能镇守的总兵,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不可或缺。
“臣建议,依照诸边军镇距离来区别,诸如宣府、大同等靠近京城的军镇,乃是腹心,最重要也最危险,每两年上京述职一次。
诸如大宁、东胜等千里外的军镇,每四年述职一次,再诸如宁夏镇、甘肃镇等两千里外的军镇,每六年述职一次。”
“妙!”朱高炽击掌赞叹,他立刻就想到了李显穆此举,不仅仅是为了让皇帝了解军镇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让镇守军镇的总兵,能够直达天听,这样就可以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以免发生一些朝中奸臣蒙蔽天听的事情。
“除此之外,臣还建议每隔六年将各大镇守总兵的位置进行对调,以防止其久在一地,生出对朝廷不利的祸患。
不仅镇守总兵对调,若是总兵有功便将其调入五军都督府,掌管京城三大营,内外可调、外外可调。
对武人要做到‘用其能而制其势’!”
朱高炽顿时坐直了身子,总兵是掌握军队的地方实权,五军都督府则是掌握最高军事权但有些虚。
李显穆这话就很明显了,那些立下大功在地方太有威望的人,就把他调入五军都督府,不掌握直接的军队,又能借用其势镇压地方,而且朝廷可以问政军事。
从这一系列的举动中,能看得出李显穆对武人的防备心很重,而且是切实想过其中问题诀窍的,否则不会提出这么有针对性的办法。
其实李显穆真没想那么多,他不担心武人敢造反,大明中央集权程度很高,五军都督府、兵部各自制衡,没有武人造反的土壤。
他是担心武人养寇自重,以及和漠北各部搞走私,大搞权钱交易,最后搞成宋朝那一套制度,那大明军队的战斗力不就直接废了?
朱高炽已经微微皱起了眉头,转而问其余人道:“诸卿以为呢?”
“臣赞同!”
“守正公所言极是,这些年臣已经偶有听闻,有武将和蒙古部落做生意,获利颇丰。”
众人纷纷赞同,这种能抑制武将的事情,他们自然没有不答应的道理。
“既然如此,朕稍后再询问一下英国公,若是没问题,就从今年开始实行的,恰好如今诸边的情况,朕也不太清楚,先将诸边总兵一一召回京中,从宣府、大同、绥远三镇开始吧,内阁出个旨意,送到朕这里来盖印。”
“是!”内阁中主要负责这些文字工作的金幼孜和黄淮齐声应声道。
第247章 谋算
被李显穆这么一打岔,朱高炽脑海中顿时多了很多想法。
“朕记得显穆你曾经说过,对帝国叛乱不断的边远疆域,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沐国公府永镇云南的模式。
正是得益于你这个想法,朕才准备让魏国公和韩国公镇守南京。
现在朕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皇帝这番话让殿中除李显穆外的七人大惊失色,大明哪里有什么魏国公和韩国公?
下一瞬,所有人都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向了李显穆。
朱高炽这才反应过来,笑道:“朕准备为徐达和李善长后人复爵,而后去镇守南京祖地,看护孝陵。”
真要复爵!
李氏现在已经如此显赫了,若是再复爵有了公爵爵位,岂非大明第一世家豪门了?
李显穆见众人都望着自己,摆手道:“诸位别看着我啊,我大哥李芳才是嫡长孙,复爵也不会落在我头上。”
众人当然知道李显穆不会要爵位,这不是刚开国时期了,现在的大明政坛,拿了爵位还怎么在文官圈子里面混,最多只能做闲职了。
陛下对李氏可真是钟爱啊,当初先帝为李氏昭雪,就很打太祖皇帝脸了,现在陛下还要为李氏复爵,真是把太祖的脸吊起来打。
可一想到李氏两代扶龙,又多次冒死保下太子的储位,心中顿时什么想法都没了,这本就是李氏应得的。
朱高炽也笑起来,过了一会儿才摆摆手道:“朕记得之前明达你和朕说过一句话,边疆是疆,海疆也是疆。
交趾布政司一直以来都不安分,若非如今建立在交趾的南海城,能够通过海路互通有无,朕甚至有了将其弃置的心思。
如今是否可以派一个国公过去永镇呢?
否则纵然有海路补给,朝廷依旧要耗损大量人力物力,往后十年,朕要修整内政,抑制武事,这些对外的征战,基本都要停掉。”
李显穆只略一沉吟便沉声道:“臣觉得可行,只是南海城周边两百里,朝廷要另外委派一位镇守总兵。”
布政使司衙门、镇守国公、镇守总兵再加上指挥使司,足以保证交趾的政治稳定。
政治制衡,无处不在。
防止地方坐大,是他这个中枢大臣的职责之一。
“那该派哪位国公去呢?”
李显穆很从容道:“英国公镇守京营自然不能去,定国公出自徐氏,魏国公已经镇守南京,那定国公自然要留在京城。
只剩下淇国公和成国公,陛下属意谁呢?”
朱高炽沉吟了下,而后缓缓道:“让淇国公去吧。”
殿中众人顿时一凛,谁不知道淇国公府一向和汉王勾勾搭搭,当初第一代淇国公丘福就几次建言立汉王为太子。
镇守交趾当然是国朝重事,沐国公府在云南几乎是土皇帝,不逊色王府,但沐国公府在京城几乎毫无政治势力,被排斥在大明政治核心之外,也是事实。
这是约定俗成的政治规矩,在地方势大,就不要再想染指中枢了。
为了弥补在中枢的缺位,沐国公府很积极和在京勋贵联姻,以及往宫中送女儿为妃,历史上张婉就是这样嫁到沐国公府的。
而现在陛下是借着这件事,准备把淇国公府一系政治流放,以防止日后和汉王串联生事。
那李显穆方才说的那番话……
众人不由惊疑起来,按道理来说,英国公三征安南,平定交趾,在安南威望极高,若是让英国公去镇守,才是最好的选择。
“陛下英明!”李显穆立刻恭声道。
他当然是故意的,真把英国公弄到安南去,的确对镇守安南最好,但他的政治势力就会缺失很重要的一块。
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结果。
做事固然重要,但维持稳定的能够做事的基本盘更重要。
李显穆能这么快就聚拢起这么大的政治势力,是因为他并不是个万事理想主义的人,而是一个相当实干的政治家。
他对下属从来不以圣人的标准去要求,他的底线很简单。
只要不残害百姓、害人性命、欺男霸女、辱人清白。
很多不明确违反国法的灰色地带,他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太过分就行。
他自己是什么人,他很清楚,所以他一直说父亲李祺才是真圣人,而他永远也做不成真圣人。
殿中众人即便有怀疑李显穆是故意的,但此刻君臣默契的一唱一和,将这件事盖棺定论,其他人也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再多嘴。
经过这两件事,一场内政会议变成了大明军事政治会议,且参会提建议的全部是文官。
……
洪熙元年正月十五,上元节。
皇帝在皇家园林大开上元宴,在京公侯伯以及五品及以上官员尽皆赴宴。
张皇后亦在其中摆宴,京城中有诰命的外命妇皆携八岁以上女子进宫赴宴。
这是新皇登基后,第一次在皇家园林中大摆宴席,各家都非常重视,希望能够在皇帝以及皇后面前露脸。
后宫皇后那里且不提,皇帝这里真可谓人声鼎沸。
天还不曾黑,但皇家园林中早已是灯火高挂,无数宫人在其中穿行侍候。
在百官最前面,自然是一众超品勋贵,李显穆以右宗人身份,也列在最前面。
歌舞饮酒正酣时,朱高炽将徐辉祖的儿子徐钦和李芳召到御座前。
这异常的举动自然让群臣为之侧目,朱高炽笑道:“徐钦、李芳,你们可知朕唤你们上前,有何事吗?”
“臣等愚钝,不知陛下圣意若何。”
朱高炽先将徐钦唤上前来,道:“先帝曾言,开国元勋不可无继,朕思之念之,诚哉斯言,欲为魏国公复爵。”
这就不得不提为何李芳想和魏国公家结亲了,因为李芳和徐钦爵位相同,算是门当户对。
又同时被派往南京,应对那等复杂的局势,结亲后齐心协力为之,能更快站稳脚跟。
以及很重要的一点,李氏和徐氏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李芳和徐钦却都是当今皇帝的表弟,只是一个是先帝这里算,一个是皇后那里算。
徐钦大喜过望,立刻叩首谢恩。
而宴席中群臣,这时才纷然惊呼起来,因为李芳是和徐钦一起被唤到御前的。
难不成?
没让他们再多加猜测,徐钦起身后,朱高炽便接着笑道:“李芳,尔祖李善长,是佐国元勋,功绩卓著,虽有小过,瑕不掩瑜,你的父亲李忠文公,天下称颂,你的弟弟李显穆,也有大功于社稷。
朕念及你家三代辛劳尽忠,特复你李氏,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爵,世袭罔替。
尔复爵之后,当多思尔父李忠文公之言行,为大明尽忠职守!”
终于来了!
李芳噗通叩首在地上叩谢天恩。
宴席之中,早已是惊呆了一地的下巴,谁都没想到,皇帝竟然真的会给李氏复爵。
众人纷纷将目光投向李显穆,却见李显穆并李茂亦从席中走出,恭敬叩首在地上!
夕阳余晖照在三兄弟身上,却毫无落寞之意,反而如大日初升,朝气蓬勃!
……
【为先祖正名、为祖宗昭雪,这是为人子孙最高的追求,恢复国公爵位,李氏于世道之中声望大涨,从此以后,李氏再也不是一个无根之萍,真正名列豪门。】
【家族声望大涨、家族等级提升、家主声望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