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197节

  所有官员都跪在殿上高呼圣上英明仁慈,朱高炽这辈子活了几十年,从洪武朝到现在,从来没见过这幅场面。

  果然财帛动人心。

  殿中许多官员甚至直接哭了出来,哭声中情绪颇为复杂,好像是在宣泄着什么,听的朱高炽又高兴,又如坐针毡。

  虽然这些官员没说一句话,但这些表现却赤裸裸的说明了一个意思,以前俸禄真的太低了,老朱家的皇帝抠门啊。

  如果这是一个游戏世界,朱高炽就会看到官员上脑袋上飘出无数数字来。

  忠诚度+30%

  忠诚度+50%

  忠诚度+100%

  这就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为啥效果这么强,因为上朝的都是京官,京官的穷那是出了名的,地方上的官员有无数盘剥的手段,京官则只能收地方官的孝敬,但大部分官员,都没那个资格收。

  李显穆提出火耗归公,谁来监督火耗归公?

  当然是京官!

  让官员相互斗起来,互相监督,效果自然是最好的。

  朱高炽度过了前期的如坐针毡,就心安理得的接受官员们的吹捧了,今日的大朝会大概是大明建极六十年以来,最和谐的一次大朝会,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就算是能拿到下面孝敬的官员,心里也高兴,毕竟能拿干净的钱,谁愿意拿不干净的。

  “朕怜惜诸卿在京居大不易,出地方为官开销也大,于是促成了此事,朕不求其他,只希望诸卿日后万一即将陷入泥潭时,想一想朕今日之语,想一想这俸禄上的‘养廉’二字!”

  皇帝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回荡,响彻在每一个人耳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李明达有句话说得好啊,杀掉一个官员很容易,可培养一个好官却很难,培养一个能对社稷有贡献的好官更难。

  将心比心,不到万一得已,朕不愿意太过于责罚你们。

  在成为一个好官的道路上,有太多的诱惑和艰难,朕希望今日的这份养廉银,能为你们除去一些路上的艰难。

  日后若是依旧有艰难,朕以及往后的皇帝,朕相信,都会对诸卿伸出援助之手,你我君臣一心,共同兴盛大明社稷,护佑天下万民!”

  这番话情真意切,就连李显穆也不由为之感动,更何况其他臣子,殿上已经有许多人哭出声来,今日的大朝会,看着是不能再议事了,大臣们没心思,皇帝也扶着腰带,觉得有些累了。

  群臣或哽咽、或激动、或感慨着,恭送走皇帝后,这才相互搀扶着往殿外而去。

  而李显穆这里,很快就围了很多人,因为皇帝很明确的说了,这件事之中有李显穆的参与,以如今大明的局势,这很有可能就是李显穆提出来的建议。

  “守正公!此事定然是您向陛下所提议的吧?”

  “是陛下本就有这方面的念想,只是不知道该从哪里提高,我不过是顺势提出火耗归公而已。”

  “果然是守正公!”说话听音,这些朝臣可都是人精,立刻就明白了话中之意,“守正公此番当真是大恩大德了。”

  即便李显穆看不到系统面板,从周围人的眼神之中,也能看到自己的政治声望在刷刷的涨。

  自古以来,给下面人谋取福利,就是团结人心最好的办法没有之一。

  李显穆促成这件事,自然便在官僚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一个愿意给自己人谋取福利的大佬,谁会不满意呢?

  李显穆却表现的毫不居功,谦虚道:“诸位为了大明社稷辛苦,先父曾经说过,不能让人流血又流泪,我深以为然。

  正如陛下方才在大朝会上所言,万望诸位日后能勤恳国事,少做些会让人诟病之事。

  今日陛下给了养廉银,只要大明蒸蒸日上,我相信官员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这最后一句,让人眼前一亮,这句话有点意思啊,李显穆难道是在说,这不是他最后一次出言,以后如果有机会,还会再次建言吗?

  但李显穆不直说,他们也不能问,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涨俸禄的事,皇帝赐下来是天恩,他们主动问,就有点不太好了。

  望着纠结的众人,李显穆摇了摇头,也没再说此事,只是再次道:“好了诸位,该出宫了,一直围在奉天殿前,像是什么样子,衙门中还有诸多事务呢。”

  一想到皇帝可能就在哪里看着他们,群臣顿时如作鸟兽散,这些左都御史郑欢、内阁大学士杨荣、黄淮才围过来。

  杨荣心直口快,振奋道:“明达,你竟然能促成此等大事,自此以后,天下无数官员都要承你一份情了。”

  李显穆不太在意的摆摆手道:“不过是些虚幻的东西,不算什么,该争还是争,该斗还是斗。”

  郑欢作为御史,却笑着摇摇头道:“那可不一样,心学发展迅速,但因为你比较刚正,很多人来来去去。

  如今有了养廉银,很多人就能追寻自己内心真实所求了。”

  杨荣和黄淮同时点头认可郑欢之言。

  让李显穆颇为无奈。

  他相对来说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那种人,类似于截留火耗这种不算贪污的事,他其实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甚至有时候下面人收点礼办事,只要不过分他也没追究过。

  还是那句话,他从来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但好像其他人不这么想,都觉得他光明正义,那些犯了些事的人,自己就自惭形秽的远离他这个派系了。

  李显穆也不打算解释,只是无奈摇摇头,“走吧,子荣,你先回内阁,我要去一趟兵部衙门,今日大宁总兵会回京述职,我要问些情况。”

  几人各自道别。

  待参加大朝会的群臣各自回到衙门后,朝廷加俸禄之事,顿时从各种渠道传遍了京城。

  街头巷尾但凡有人处,都有人在讨论这件事,普通百姓自然只有羡慕的份,那些也在加俸禄范围内的正式有品级的官员,又是一阵激动加叩谢皇恩。

  而后这个消息迅速从京城向顺天府地方以及大明其余十三省而去。

  地方官员的反应自然和京官不同。

  在地方上,能拿到火耗的可不仅仅是官员,还有那些吏员。

  但朝廷这一次所涉及的人,就没有那些吏员了。

  这也算是合理,吏员是贱籍,朝廷怎么可能给贱籍发俸禄,丢不起那个人。

  这次收获最大的实际上是县令,朝廷给县令的养廉银级别是四品官。

  其目的很明显了,就是要“重县令而压豪强,重县令而抑恶吏”。

  总说皇权不下乡,这次就是要加强县令的权力,让皇权能够更加深入帝国的肌理骨髓之中。

  大明有许多欺上媚下、惯从破家的要命县令,但也从不缺立志要做青天大老爷的县令,尤其是许多县令,心中还怀着理想。

  如今养廉银制度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能够控制县中的机会。

  这项制度的深远影响,必然在日后慢慢展现。

  此时的李显穆正在兵部之中。

  “枢臣,大宁总兵的拜帖已经送到,他的亲卫说他去五军都督府述职了,稍后就会来兵部述职。”

  枢臣是对兵部尚书的尊称,出自唐宋时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一职。

  地方总兵在平时接受五军都督府、兵部的双重领导,所以述职也要双重述职。

  如今又增加了向皇帝述职一项。

  按照流程是先向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述职后,由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分别向皇帝呈递报告。

  而后他再进宫向皇帝述职,相互交叉验证,以防止他借着皇帝不懂军事而忽悠皇帝。

  李显穆对大宁总兵相当重视,当初大宁卫还是他建言永乐皇帝保留下来的,若非大宁卫在,阿鲁台进入大明境内就不是小打小闹了。

  目前整个大明的战略防御重心,都放在东部草原上,这里是黄金家族的地盘。

  等了不多一会儿,便有兵部吏员走进汇报道:“禀枢臣,大宁总兵到了。”

  “请进来吧。”

  不多时,一个年约四十左右,身高八尺的汉子从外走进,皮肤一看就是久经风霜雨打的黝黑,走起路来龙行虎步,颇有威势,双手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从外表看,就是一员猛将。

  这便是大宁总兵朱荣。

  他身份也颇为不简单,出身贵族,是前任成国公的儿子,虽然只是个庶子,没有继承爵位,但从小就勇武过人,很得成国公喜爱。

  入仕以后,凭借身份和能力,一步步走到了大宁总兵的位置,算是勋贵二代子弟中的翘楚之一。

第250章 白山黑水

  朱荣一走进兵部,立刻小跑着过来,态度可谓相当尊重,拱手行礼道:“卑职朱荣见过枢臣。”

  “总兵不必如此客气,今日找你来,是显穆有些关于大宁卫的情况想要询问。”

  “枢臣但有所问,卑职无所不告。”

  普通兵部尚书自然不值得朱荣如此,但李显穆可不是一般枢臣,而是半个宰相。

  说句不好听的,以李显穆如今的权势,一句话就能让朱荣回家养猪,朱荣自然不敢得罪。

  实际上朱荣作为镇守总兵,官品并不低,总兵虽然和巡抚一样是临时差遣,但正如巡抚大多挂三品、四品的御史衔,总兵身上也至少挂着正二品都督佥事的职衔。

  朱荣是九边首重的大宁镇总兵,更是挂着从一品都督同知衔。

  但武官的衔一向不值钱,二品武官不如四品文官,乃是常态,不提双方掌握的资源,主要是武官的高品官职太过于泛滥。

  文官走到顶就是正二品的七卿,再得恩宠加衔,如同于谦也就是从一品的少保。

  而武官仅仅五军都督府就有十个正一品的都督职位,从一品、正二品的武官全大明有几十个。

  一个千户是正五品,一个百户是正六品,而一个县令却只有正七品,这种官职设计,武官见文官低三级都是轻的。

  这样滥封的结果,自然就是高阶武官不如狗,朱荣表现的如此低姿态,也就情有可原了。

  李显穆一指旁边座位,朱荣坐上去,吏员来上了茶,腾腾热气升起。

  李显穆这才开口道:“今日找总兵来,是想要问问大宁镇的情况,以及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落情况,当然,若是总兵觉得其他部落也值得说,也可以多讲讲。”

  “枢臣尽管问,卑职镇守大宁十二年,对奴儿干都司以及大宁卫、大宁镇的情况都很是了解。”

  李显穆听得出朱荣话中的自信,这一看就是真的了解当地情况,否则面对上级问询不敢说出这么自信的话。

  “现在大宁镇以及奴儿干都司可用之兵有多少?”

  朱荣一听就知道李显穆问的不是那些种地的卫所兵,而是日日操练的精锐,略一计算,“禀枢臣,算上一部分听从召唤的蒙古骑兵的话,大约有骑兵八千人,步卒一万二千人。”

  李显穆眉头顿时一凝,怪不得每年奴儿干都司的卫所满足不了自身所需,要从京城拨粮过去。

  当年大唐鼎盛时期,在安西的大唐精锐,也就两万四千人,一个奴儿干都司,竟然有两万精锐!

  真能用得了这么多?

  朱荣一直在观察李显穆的表情,一看就知道自己说错了,连忙补充道:“枢臣,奴儿干都司的很多精锐是直接从当地征兆的女真人,这些女真人生活艰苦,稍加训练就是上好的兵员,所以真正归属朝廷的军队没有这么多。”

  奴儿干都司是羁縻地区,这种情况是常态。

  李显穆沉吟了下,而后缓缓道:“朱总兵知道为何诸总兵进京,只有你是由我亲自见的吗?”

  “卑职愚钝,不知。”

  “因为大宁是我大明在辽东的钉子,白山黑水之间,历来强人辈出,鲜卑、女真以及东部蒙古,从那地方出来的人,每每重击中原,不可小觑啊。”

  朱荣深以为然道:“白山黑水之间,冬季漫长,天寒地冻,生存环境过于艰难,他们的体魄可能并不比我汉人强,可战斗意志却极其强烈,依卑职多年所见,只有广西兵能与之相提并论。”

  古代精锐真正强势的地方,就在于敢打敢拼,越能拼命就越强。

  精锐老卒比新兵强的地方,其实就在于经历了太多生死,已经生死看淡了。

首节 上一节 197/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