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兵在现代还能用武器打一打,在古代那是真的必死无疑。
戚继光练兵的时候,也说过优先选能吃苦、随时可能没命的矿工,再其次选山里人,再其次选穷苦农民。
那些商人子弟、城市阶层子弟,一概不要,至于闲散地痞只有大宋军队才会要。
朱荣大概知道李显穆在担心什么了,当即拍拍胸脯道:“枢臣不必担心,奴儿干都司中以建州卫女真最多,服服帖帖的,并不敢生起什么心思。
至于更远的生女真,也不曾听闻过有什么聚集的信息,对大明并无威胁。”
李显穆却没有丝毫的放松,而是沉声道:“历来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是从不担心外敌的,不过是疥癣之疾。
中原和外敌就如同道魔,此消彼长,每次中原强盛他们就或者恰好衰落,或者被中原打的衰落。
而中原衰落的时候,外敌就会起来,给予中原王朝致命一击。
我所忧虑的不是现在,而是未来,今日你说了熟女真入明军之中,而生女真则不在朝廷管辖之内,让我更加担忧啊。”
这下朱荣就不知道该说啥了,他就是个负责打仗的将军,这种大事轮不到他来说。
李显穆却不这么认为,他想了一下后,对朱荣道:“这次总兵回辽东时,我会向陛下建议,往奴儿干都司派个巡抚,去了解一下当地情况,而后再看能不能搞一个长远的计划出来。
这样吧,你不是要去见陛下吗?这就随我进宫吧。”
朱荣一愣神,“进宫不是需要陛下召见吗?”
李显穆只微微一笑,却没说话。
朱荣顿时知道自己多嘴了,那些规矩都是给他们这些外臣的,李显穆他们这些人怎么能一样呢?
没再多在兵部待,二人一起坐了马车往皇宫而去,朱荣微微挑起车帘,脸上有些感慨。
李显穆见状笑问道:“总兵许久不曾回京了吧。”
朱荣感慨道:“是啊,上次回京已经是五年前了,大宁苦寒,不像京城这么热闹。”
“是啊,苦寒之地不适宜生存,当初江南也是穷山恶水之地,如今却变成了鱼米之乡,可辽东还是那个苦寒之地。”
李显穆听父亲说过,辽东下面的土地是很肥沃且适合耕种的,一旦开荒成功,都是上好的田。
但那地方太冷了,冬季有五个月,下雪又极厚,需要海量的炭来取暖,维持现在的人口恰好,再多根本就承受不住。
除了北征外,李显穆并未去过辽东,朱荣则深入过其中,一路上为李显穆讲解了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情况。
这些情况更坚定了李显穆的那个想法。
马车速度并不慢,很快就到了皇城之前,验明身份后径直入了宫,朱荣一步一步的颇为谨慎,李显穆对他的评价又提高了一些。
作为前任成国公的儿子,朱荣也算是勋贵子弟,很多勋贵子弟性格都有些跋扈,毕竟是货真价值的皇亲国戚。
可朱荣却并非如此。
他相信只要不出意外,再有资源助力,朱荣的仕途必然还能再进一步。
朱高炽听闻李显穆去而复返,又听到他直接带了大宁总兵朱荣进宫,想起李显穆多次提到的关于白山黑水间的威胁,顿时上心起来。
华盖殿偏殿之中,内阁大学士杨荣和黄淮侯在这里听政,朱高炽在上面批改奏章。
李显穆向殿中而来,宫人哗啦啦跪了一地,二人径直入了殿中。
朱高炽望向朱荣,朗声笑道:“这就是朕的大宁总兵了吧。”
“臣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兼大宁总兵朱荣,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朱高炽又望向李显穆,“明达如此急切的将朱爱卿带进宫,想必是有要事了?”
“朱佥事,辽东的情况你来说一下吧。”
朱荣便将方才和李显穆汇报的情况又一一给皇帝汇报了一番。
当朱高炽听到现在大明在奴儿干都司的防卫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女真人和蒙古人时,脸色就已经有些不好看了。
有李显穆一直在身边提点,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如果奴儿干都司的蛮族军队开始出现反叛,大明在当地的统治就可能迅速崩溃。
而反叛是非常可能出现的,交趾从第一次设置布政使司开始,平定了三次,如今依旧不时有叛乱,奴儿干都司难道会是例外吗?
杨荣和黄淮也皱起了眉头,朱高炽望向李显穆,“明达,你既然入宫来,想必是有些想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李显穆苦笑道:“陛下难道将臣当作神人不成,这古来那么多英豪都找不出办法,臣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就解决?
只不过是有些想法,还要陛下斧正。”
“你且说。”
李显穆清了清喉咙,开口道:“臣认为这些周边的蛮夷可以分作不同的类型。
其中最难缠的是蒙古人,他们有自己的身份认同,有辉煌的历史,建立过强大的帝国,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字和文化。
即便是蒙古帝国早就灭亡了,但是后裔都想要追随成吉思汗的足迹,重新建立当初的大蒙古国。
所以想要收服蒙古就很难。
但女真并不是这样,他们最辉煌的时候就是金朝,但也只是一个部落的辉煌,女真人之间并没有互相的认同,所以女真人从整体上来说,没有蒙古那么大的威胁。
既然找到了病灶,对症下药即可!”
第251章 问政
“陛下认为造反的根由是什么?是百姓顽劣,还是官员无能?”
朱高炽毫不犹豫,“只有极少数是奸人所致,大多都是当地官员横征暴敛,百姓民不堪命,于是揭竿而起。”
“普天之下都是这样,如果能过好日子,百姓是不想造反的,安南能不断的乱起来,归根结底是有当地百姓支持。
臣研究过安南为何屡次暴乱,大多是因为朝廷官员过去后,虐待民众百姓,人心不服生乱,后来换了两位擅长治理的左右布政使,去年便稍好了些。
奴儿干都司的情况本质上和交趾是一样的。
保证其统治稳定的关键就在于消弭造反的可能。
臣请陛下派出巡抚,到奴儿干都司去,将那些加入大明军队的女真首领、以及普通的百姓,还有生活在奴儿干都司统治范围内的生女真首领、百姓,以及汉人的百姓、商人、武官、文官。
总之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都问询一次,将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大明哪方面不满,或者是有什么制度上的冤屈,都听一遍。
听取各方意见,如果其中真的有大明错漏很大的地方,就及时改正,既然我们不可能真的把所有人都杀光,那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们为敌呢?”
李祺听着李显穆这番话,脑子里面顿时想起了一个词——协商。
充分接受来自各方的意见,并且相互交流将可消解的矛盾消弭,这就是重要意义。
有多少悲剧、惨案、敌视,都是因为交流出现问题而造成的呢?
“明达你这个想法,很新奇啊,朕方才仔细想了一下,历史上竟然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朱高炽很喜欢李显穆的这个提议,非常符合他对于大明天下的治理思路,那就是不打仗。
李显穆轻声道:“因为圣人说过,蛮夷畏威而不怀德,我辈读书人矢志于教化四方,无论哪种想法,都太过于高高在上。
虽然天朝上国真的高高在上,可却不该直接表现出来,就像是富贵的人瞧不起穷人,可直接说出来那就是结仇了。
穷人一直穷的时候便算了,一旦富贵起来不整死他岂不是白受屈辱了?
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从来不主动去教化,可蛮夷都主动归附汉化,甚至有刘渊这种克己复礼,比汉人大儒还大儒的蛮夷酋长。
唐朝的契苾何力愿意为唐太宗殉葬,安史之乱时多少胡人大将给大唐卖命!
对待蛮夷的态度是一种手段,而且很多时候,比刀枪剑戟还要好用。”
说到这里,李显穆望向立在旁边的朱荣,朱荣脸上有些尴尬,毕竟李显穆这些话好像是在说他们很没用一样。
“总兵不必多想,没有武力作为依凭,那就是宋朝的下场,契丹人骑完女真人骑,女真人骑完蒙古人骑。
我说那些话,只是因为现在用武力所能够做到的,就只是如今这些了,先帝五征蒙古,也只能做到现在这种地步。
难道我大明的军队,还真的能把深山老林里面的女真人都清剿干净吗?
朱总兵觉得呢?”
李显穆从不是废武派,恰恰相反,他比谁都更重视武力,甚至他可能是大明唯一一个准备改革大明军制的臣子。
他只是看清楚了现实,以如今大明的武力,是无法根本上解决现在的边境问题的。
他必须要开一条新路出来,去尝试新的办法,这是他所留给后世子孙的政治经验或教训。
朱荣点点头道:“枢臣说的在理,我们不可能杀进深山老林,实际上我们的控制范围,也只在南面,再往北真正到了白山黑水,大明的控制力就极低了。”
明朝辽东不等于东三省,基本上大明只控制最南边的土地,后世黑龙江那一块,属于羁縻中的羁縻,控制力很弱。
历史上正因如此,宣德朝就不再经营那一块土地,甚至裁撤了奴儿干都司。
“子荣,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觉得呢?”朱高炽望向了杨荣。
“臣觉得明达说的颇有道理,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大明有事尚且要开廷议,听不同大臣的意见。
辽东、奴儿干都司到底该实行什么政策,臣觉得不能就这么坐在千里之外、两千里之外,就直接实行下去。
还是要多问问、多看看,一切都是辽东的长治久安嘛,毕竟辽东安定一些,朝廷花费也少一些,这些年辽东军需逐年攀高,这么下去可不行。”
黄淮亦拱手道:“臣也这么认为,守正公所说的乃是老成持重之言,先听听辽东内外百姓怎么说,朝廷才好对症下药。”
朱高炽陷入了沉思之中,手中还没看完的奏章不自觉的在桌子上不断一上一下,如同翻飞的蝴蝶一般,拍击在桌子上。
“啪!”
朱高炽停下了思索,手中奏章也径直落在桌面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就依照明达的意思,选一个巡抚,不,直接带一个钦差团过去。”
圣谕落下!
————
明朝洪熙年间,明王朝统治阶级中的开明派,意识到纯粹使用武力去解决边境问题,只会陷入汉唐时期的怪圈。
兵部尚书李显穆创造性的提出了“巡抚问政制度”,这是一种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创举。
这是古代王朝第一次,愿意去倾听不同民族、阶层的声音,进而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
这一举措有力的维护了明王朝辽东地区的长久和平,且在日后的多番政策演变中,形成了如今的基本制度,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朝政治制度变迁》
第252章 宗室
淅沥沥的一场雨,除去了京城的几分入夏的燥热。
不知不觉,洪熙元年已过去了三分之一,永乐时的痕迹大多已消散无踪。
半年多以来,若说世道有何大变,便数卓然于满朝之冠的李氏了。
这李氏如今共分三房。
大房一脉李芳复爵韩国公,任南京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和魏国公一共镇守南京。
若是文官从京城被派往南京,那自然是政治流放,可勋贵却不然。
虽然远离了京城政治中心,在南京却是一等一的家族,据说两家国公一到南京,便相互议亲,其齐心之志,人尽皆知,一时无人敢撄其锋芒。
只有登门求亲、送女的人,络绎不绝,俱是南京的高门。
这等显赫的来源,路人皆知,一半来自于李忠文公,另外一半便是当今李氏族长守正公李显穆。
当朝第一重臣,深受皇帝信任,内担阁职,外履部务,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