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00节

  幸进之人从古至今都受人鄙视,所以文官瞧不起世袭的勋贵,看不起仅仅依靠皇血的宗室,荫庇得来的官前途有限,而唯有科举才是正途,这便是对“血统”的反抗!

  “对幸进的厌恶,驱动着一代代仁人志士,一点点的剥离着特权阶级的特权。

  从血脉贵族的世卿世禄,到以德、才选士,从世家、门阀到科举。

  荫庇的范围越来越少,荫庇的官员地位越来越低,什么时候会停下呢?”

  李显穆当时不知道,现在也不愿意知道。

  这世上或许永远也不可能真正的人人平等,但也绝不是一句“一切从未变化”而能够遮蔽的,仁人志士的鲜血从不白流。

  李显穆心中无数繁杂的思绪涌来,在引导着他去冲破一个不该去想的大事。

  “元辅。”

  “枢臣。”

  “大司马。”

  “宗人。”

  众人聊完后见李显穆竟然走思,有些惊讶,而且唤着李显穆,他陡然回过身来,“既然诸位已经都说罢,那想来其余诸部都结束了。”

  结束商议的诸部重新回到皇帝御座之下,主持廷议的李显穆从吏部开始点名,各部各自称述想法,其中大多都比较保守。

  李显穆顿时就明了了众人所思,宗室之事,事关重大,他们并非没有激进的办法,而是不愿意提出,今日所议不是军国重事,没有那么着急,今天商议不出结果来,明日可以接着商议。

  众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思,所以才试探着先提出一个保守的建议,试探试探皇帝的底线,看看能接受什么程度的改变。

  可以说这是一群老狐狸的共同选择。

  但朱高炽已经微微皱起了眉头,他认为自己方才说的很清楚了,这件事涉及到了国朝未来的存续,不改变则危矣。

  但是从这些大臣嘴中提出的建议,只能说是缝缝补补,于大事无益,让他很是失望。

  他是很聪明的,自然知道这些大臣在想什么,于是他更加失望,只能将目光落在他真正信重的内阁这里。

  “明达,你们呢?”

  李显穆施施然道:“陛下,我等方才所商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建议是直接将朝廷岁入分出一部分,比如十分之一,来作为宗室俸禄的支取,够与不够,皆从这部分中出。”

  朱高炽顿时一震,眉眼间有笑意盈出,这才是他想要听到的建议,这个建议可以完美解决宗室可能拖垮大明财政的恐怖未来。

  “但是这一条有个坏处,臣就不在这里赘述,想必陛下是能够猜到的。”

  朱高炽眉目落下,他自然知道,等到宗室人数越来越多,这部分俸禄是必然不够的,那底层宗室甚至可能连乞丐都不如,甚至发生饿死人的人伦惨剧。

  李显穆没说出来,是因为万一皇帝真的采用这个建议,那岂非要背上苛待宗室的罪名?

  只要他不说,就可以用“皇帝没想到”的借口搪塞过去,这叫故作糊涂。

  朱高炽很配合的没问,而是问道:“第二个办法呢?”

  “第二个办法则是学习前几个长久朝代的做法。”

  大殿之上,众人的表情各异,在场的人,都精通历史。

  大明往前数,也就汉唐宋三个王朝时间比较长,但唐朝的宗室制度没有价值。

  唐朝之所以没有宗室问题,是因为帝系传承过于血腥,武则天篡夺李唐神器后,把太祖诸子以及太宗诸子杀了个九成九,没多久又发生了安史之乱,李唐宗室每次还没有发展起来就被收割一波,可以说相当惨。

  这种情况下,谈何宗室制度。

  而宋朝的宗室制度,且完全和大明宗室制度的根本冲突。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但其实宋朝宗室制度是清朝宗室制度的祖宗!

  宋朝宗室制度有以下几条——

  一、不得出京只能在汴京,且没有封地,所以靖康之耻的时候,直接被金人打包带走,只留下了完颜构这根独苗。

  这一条和大明让诸王守在封地不得外出,完全背道而驰。

  二、宋朝包括亲王在内的爵位不世袭,而是降等承袭,嫡长降到国公为止,其余各脉最后则和普通平民无异。

  通过降爵制,宋朝实现了宗室力量的自然消解,远支宗室即便有显赫的祖先,到了后来也只能沦为平民。

  这就是为何宋孝宗的父亲只是个县丞,而宋理宗的父亲更是普通百姓。

  但宋朝又保留了少量世袭王爵,比如英宗赐给太祖一脉的安定郡王,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这一条同样和大明相悖,太祖皇帝定下的就是世袭制度,而且这一条是不能改的,就算是李显穆也不敢提。

  因为大明世袭是政治正确,世袭的何止诸王?

  诸位国公、侯伯、数不清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千户、百户、小旗等等,大明就是一个从上到下的世袭王朝,就连民族英雄戚继光能当官,都是因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登州卫指挥佥事!

  可以说除了科举出来的文官是凭自己的本事当官,其他人都是靠老子、靠爹、靠祖宗。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文官拽的很,因为放在现代,他们都是各省前几名的天之骄子,而武官勋贵都是一群学渣和关系户。

  这样的大明,如果废了诸王的世袭之位,那其他人怎么办?

  一旦开了废除世袭的这个头,那一切可就控制不住了,没人敢碰这件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别看他高居皇帝位之上,但废除世袭得罪的是所有人,包括保护他安全的禁军!

  那汉朝呢?

  汉朝制度相对来说比较折中,王位嫡长世袭,其余后代则逐渐递减。

  一想到前朝的宗室制度,朱高炽脸都有点绿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怎么大明的宗室制度这么奇葩。

  皇族子孙享有特权,不受普通法律约束,不归当地官府管制,诸王的府第、服饰和军骑,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袭罔替,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无需交税,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税、鱼课、盐店。

  “嘭!”

  朱高炽实在没忍住直接拍了桌子,反应过来才发觉手有点麻,他扯了扯嘴角,沉声道:“明达,前朝繁多,该当如何,你尽快说来。”

  李显穆沉声道:“臣所思,想要让国家不受此拖累,唯有开源节流。

  先谈节流之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五代足矣,至于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可以直接取消,只编为闲散宗室,记录在宗谱即可。”

  就这一招,未来就能把宗室俸禄的大头砍掉,而且如今大明才第三代,即便是最能生的亲王府,也还没生出奉国将军来,更何况是再往下的爵位。

  这样阻力就会很小,朱高炽也明白,这项制度如果要实行的话,现在就是最好的时间,再往后拖,等到大明宗室真的生出镇国中尉,那就不好收场了。

  李显穆却不停,接着说道:“方才所言将朝廷岁入的一部分作为宗室开支,臣以为不妥,应当设置一个最高限,若宗室俸禄超过则分别减少。”

  “可还有?”朱高炽觉得还得是李显穆最懂自己,提出的建议也最有可行性。

  “太祖皇帝先前不让宗室子孙为业,臣以为时移势迁,如今看来,已经不太妥当。

  宋朝允许宗室参加科举,只是不能领兵、且不能担任宰相,我朝就算不允许近支宗室参与科举,但若宗室真的贫苦,总该让他们去讨生活,诸如行商、农耕、做手艺,否则这些人活不下去,丢的岂不是皇室的脸面。”

  现在的宗室自然没有这种烦恼,但众人都不是傻子,刘备织鞋贩履,唐宋时期贫苦的宗室多了去了,大明若是传承超过两百年,这都是必然的事。

  尤其是如今的宗室新政,可能一百年都用不到,就会有底层宗室领不到足以支撑生活的俸禄了。

  朱高炽沉吟着,良久才道:“明达你说的有理,奉国将军以下的远支宗室,和大宗皇室血脉微薄,再以宗室束缚着不合理,让他们有谋生之路是应当的。

  你所禀的其余诸项,朕也觉得合适,诸卿爱卿觉得呢?”

第254章 后宫

  华盖殿上,朱瞻基、诸皇子、内阁六部五寺一院数十位大臣,皆面无表情。

  自当今圣上登基以来,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了无数次。

  皇帝有疑问——皇帝询问李显穆——李显穆作出回答——皇帝探寻细节——李显穆再讲解——皇帝同意。

  朝廷中低级别的官员以及天下的百姓甚至已经称呼李显穆为“李相”。

  在皇明祖训明令禁止不允许恢复宰相制度的大明,李显穆被如此称呼,可想而知他此时的政治地位。

  可想而知皇帝对李显穆的信重!

  李显穆亦是心中又一坠,有些难受,朱高炽见众人沉默,没人反对,立刻便定下此事,又道:“既然都同意这件事,那接下来就聊聊具体之事。”

  这下众人都迟疑起来,具体之事,便是给宗室多大一块蛋糕,这就不好说了。

  “陛下,这件事需要经常一番测算,而后选定一个合适的、朝廷现在以及未来都能够负担的数字,这不是一个能够现在就得出结论的事情,还请推后再议。”

  朱高炽一看,就知道短时间内谈不出什么,略一思忖道:“既然如此,先将五代后废除爵位和允许五服以后的宗室科举的旨意放出去。

  至于俸禄比例之事,再多方讨论一下,诸卿先出宫去吧,明达留下,朕还有些事,要和你说。”

  群臣纷纷告退离开殿中,殿中只剩下朱高炽、朱瞻基、李显穆三人,李显穆一看就知道这件事和太子有关系。

  “不知陛下和太子有何事要问臣?”

  朱高炽道:“显穆,近日又有人上书说朕赐给太子侧妃孙氏太子妃冠服不合礼法,真是烦不胜烦,朕怀疑……”

  李显穆立刻了然。

  皇帝怀疑这是汉王主导的。

  大明风华里面为了洗白孙若微,把胡善祥胡皇后黑了个底朝天,甚至说胡皇后和汉王有染,纯粹胡编乱造,但有一点没乱编,那就是胡皇后的娘家真的和汉王不清不楚。

  当初给朱瞻基选太孙妃这件事,就是一笔糊涂账。

  孙若微永乐八年被送到朱瞻基身边的时候,就是准备作为正妻而来的,结果永乐十五年,孙若微变成了妾,胡皇后成为了正妻太孙妃。

  朱高炽登基后,先是杀了主持选太孙妃的主事太监,而后在封胡善祥为太子妃后,又赐给了孙若微太子妃的冠服。

  没错。

  第一个打脸胡皇后的不是朱瞻基,而是一向以仁义温和著名的朱高炽,朱瞻基把属于皇后的金册金宝给了作为贵妃的孙若微,但早在这之前,朱高炽就先坏了规矩。

  从这可以看得出,朱高炽和朱瞻基都对胡皇后有不满,而这种不满的来源,主要来自汉王,还有一点大概是来自朱棣,这是一种反抗。

  朝廷上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没有反应,核心的太子党连一个规劝的都没有。

  历史上朱瞻基要废后,除了一向恪守礼法的杨士奇阻拦了一下,杨荣甚至要给宣宗朱瞻基找理由造些罪状出来。

  以明朝文官的脾性,废后这种事没闹出群臣跪谏宫门的大事,那就说明他们根本不想管。

  毕竟后来文官们为了英宗的钱皇后,能被封为太后以及和皇帝合葬,数次和皇帝以及皇帝生母对抗。

  李显穆虽然没有和胡善祥以及孙若微说过话,但对这其中内情还是清楚的。

  所以当初朱高炽赐给太子侧妃太子妃冠服,他也没阻拦,却没想到今日皇帝会因为这件事而询问他。

  “陛下想怎么做,直接废掉太子妃吗?”

  朱高炽是皇帝、又是胡善祥的公公,无论从君臣还是孝道,废掉太子妃都轻轻松松,废掉太子妃的阻力可比废后简单太多了。

  甚至朱高炽随便一句不孝就能让胡善祥当场自杀,这就是君父!

  朱瞻基闻言顿时意动,有些期待的望向朱高炽。

  李显穆面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

  他又不是宫廷秘史的主角,也不是那些历史小说的主角,和这个公主,那个皇后、皇妃熟的不得了。

  他是正经的大臣!

  如今皇帝、太子宫中的女人,他也就对张皇后、张贵妃稍微熟悉一点。

首节 上一节 200/2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