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皇后在永乐年间接触稍微多一点,张贵妃则是他妻妹、小姨子,张婉经常进宫,回来时会说一些。
至于借助后宫来影响皇帝,那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做岂不是增强后宫对前朝的影响力?
他是极度反对后宫妇人干政的,原因很简单,满朝文武,甚至随便从士林里面拉一个举人出来,都胜过后宫妇人才华十倍。
一群读女诫的怎么和读圣人经典的比治国?
朱高炽被李显穆一句话直接问住了,而后连忙摆了摆手,“那倒是不至于,虽然胡氏和汉王不干不净,但太子妃也算是贤惠,没犯什么错,总不至于直接废掉。”
这下李显穆也皱起了眉头,他觉得以绝后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废掉,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瞻前顾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结果沉没成本越来越大。
现在仅仅是太子妃的时候不废掉,李显穆望向朱瞻基,到时候成了皇后再废后,那可就麻烦了。
李显穆认为这是非常有可能的,朱瞻基比朱高炽做事更激烈,考虑的也更少。
但太子不愿意,李显穆也不打算硬劝。
他也有些私心,废儿媳妇这件事,总归是对名声不好,他和皇帝关系最好,皇帝又命不久矣,他自然不愿意让皇帝白白承受这种名声。
还是将这件事留给朱瞻基去解决。
但这样的话,太孙妃这件事就不好处理了,即便是李显穆,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胡氏和汉王间的联系不足为外人道。
朱高炽看出了李显穆的为难,这种神情极少出现在李显穆身上。
“陛下,臣左思右想,除了废妃之外,别无他法,因为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人,在于汉王和太子妃,现在不能针对太子妃的话,那就没办法了,毕竟总不能直接针对汉王吧?”
针对汉王当然不行,朱高炽虽然不喜欢他这个弟弟,但无论是赵王还是汉王,朱高炽都没打算如何,君臣名分已定,没必要让自己背上杀弟的罪名。
毕竟这是大明,而不是兄友弟恭的唐朝。
朱高炽微微叹了口气。
朱瞻基直接怒声道:“这些文官惯会找事,远不如太监好用,后宫之事,和他们有什么干系,真是没事找事。”
李显穆虽然觉得太监比不上文官,但对朱瞻基所说后半句话,还是颇认可的,有些文官真就是没事找事,就连后宫这些女人的拈酸吃醋也管。
街头巷尾的八婆都没他们舌头长、管得宽。
朱元璋是非常注重不让宦官干政的,但朱棣则完全相反,最信任那些跟着他一路靖难出生入死的宦官,朱瞻基则更进一步,准备对宦官形成制度性的使用。
朱高炽则不排斥使用宦官,但最为注重以内阁为首的有学识的大臣,毕竟太监是治不了国,只能维护统治。
朱瞻基愤愤说完后,又回忆了一遍刚才李显穆所说的话,对自己老师的智慧,他是相当信任的,既然就连老师都没办法,他知道那就真的没办法了。
“问题的在于在人,不解决人,就没法解决问题。”
这句话说到了朱瞻基心中,他已然若有所思起来,父皇不愿意去做这件事,但是他不介意。
“老师,如果要废妃的话,有什么好的理由吗?”
李显穆随意道:“女人的七出之罪无非就是那几种,如果不愿意让她因为七出而被废,毕竟这样被废的话,基本上命肯定是没了。
那就劝一劝她,让她主动点退出。
至于理由,无子,这是最简单且能控制的,毕竟无子是万万不行的。”
一提子嗣,朱瞻基顿时脸色都有点不好看了。
朱瞻基也算得上是子嗣艰难,成婚六七年了,结果妃嫔里面一个怀孕的都没有,眼看着快三十了,结果一个儿子也没有。
历史上也就英宗朱祁镇和代宗朱祁钰。
而且不是他不能生,而是只生公主,不生皇子,这就是最难绷的,历史上宋仁宗也这样,不是不能生,但生一个就是女儿,再生一个又是女儿,天生就没儿子命。
不过朱瞻基还是听进去了李显穆的建议,的确无子是最简单且能控制的,只要少去太子妃那里过夜,她自然就怀不上。
而世人并不会在意、也不会知道太子妃无子真正的原因,这是万无一失的计策。
唯一的输家自然便是胡太子妃和胡氏,但这便是政治,和汉王有所牵扯的,在汉王夺嫡失败后,都必然要被清算!
纵然有几分可怜胡善祥,但李显穆依旧毫不犹豫的向皇帝以及太子道出自己的建议。
“太子,你的确是该努力生个儿子出来了,身为皇帝没有继承人可不行!”
朱高炽相当有资格说这句话,别看朱瞻基英武,而朱高炽身体差到甚至走路都要人搀扶,但朱高炽光儿子就有十个!
相当的能生。
朱瞻基郑重的点点头道:“儿子知道了。”
今日李显穆点醒了他,子凭母贵,母以子贵,太子妃若是无子,而侧妃有子,他才能抬举孙若微。
此事算是告一段落,李显穆行礼后,出了华盖殿往文渊阁而去,方才的事情根本就没被他放在心上,刚一出了殿,就直接抛到了爪哇国去。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大明不是汉唐,甚至不是宋朝,大明现在的制度,只要前朝有正常的大臣,根本就没有皇后家外戚发挥的空间,也没有妖妃作乱的空间。
深宫里面的几个女人,太子妃、皇后,换成谁都一样,唯一的作用就是诞下皇子,延续国祚。
……
洪熙元年最大的一件事,莫过于突然下发的宗室制令,这份制令从内阁发出,发到了宗人府,而后由宗人府发往诸王的封地。
说封地可能不太合适,因为大明藩王是没有封地的,只有一座王府和护卫。
朝廷要削五代以后的宗室爵位!
远支宗亲将彻底变成平民百姓,和大明其他的百姓再无什么区别,太祖皇帝曾经允诺的铁杆庄稼,已经彻底化作了空。
此事在京中,以及流转到的任何地方,都激起了轩然大波。
燕王一脉入主帝位就是因为建文帝削藩,所以先帝定下了厚待宗室的政策,没想到先帝刚走不到一年,新皇就推翻了先帝的政策,甚至推翻了太祖皇帝的政策。
在朝野之中有许多反对声,他们反对的不是削宗室的爵位,而是认为允许宗室科举,太过于危险,还不如用朝廷的俸禄养着他们。
这些纷然的声音传到了朝廷中,而后朝廷便清晰的列出了推测中未来一百年、两百年后,朝廷将要给宗室支出的俸禄。
当这份清晰的清单拿出来后,朝野之间就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和沉默键,一下子没人说话了。
甚至就连那些准备上书反对的亲王郡王在看到之后,都沉默了良久后,把准备上书反对的奏章收了起来。
按照从前的制度执行下去,大明是真的要被拖垮,虽然这些亲王和郡王眼光短浅,但还不至于事实摆在眼前,还硬要去找死。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朝廷差了谁,也不可能差了亲王和郡王的那一份,朝廷真正要削的三个底层爵位,现在空无一人,这便是这一政策高明的地方。
并没有直接触犯任何人的利益,所以反抗的力度自然就小很多。
身处乐安的汉王简直牙都要咬碎了,他本来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可却没想到是这样的梦幻泡影。
在朝野反对声快速升起又快速消失后,另外一件事在朝野中炽热起来。
那就是到底要分给宗室多大的一块蛋糕,朝野中很多人都知道,户部一直在和内阁商议这件事,已经提交了三次方案,但都被内阁驳回了。
谁都知道,这件事还有的磨。
第255章 两京十九省
夏日愈急,天日愈烈,远目眺望已然是一片郁郁葱葱之相。
京城诸部各自忙碌不堪,削减宗室之事、废除旧政之事,九州万方诸事都压在了这数百成千的人肩上。
华盖殿。
一众内阁大学士左右侍立在皇帝身边,杨荣正汇报着如今大明的地方情况。
“如今大明朝两京一十四省,诸省皆由三司分管,其中浙江、河南、陕西、湖广、山东、交趾六省,皆设置有巡抚,挂正三品副都御史职衔,自先帝第一次命朝臣巡抚诸省以来,已渐成定例。”
“此番守正公建议增省的设想,大概如下,将山东布政使司之中属于辽东的土地,单独设省,辽东乃是军事重地,当初贵州设省,亦是同样的原因。”
在明朝时期,后世的辽宁省是归属于山东的,李显穆看重辽东的局势,认为有必要专设一个省,来和辽东都司军政呼应,此举乃是为了辽东安定。
朱高炽只略一思索,便欣然同意,“山东和辽东隔着直隶和渤海,的确不便,应当单独设省,既然身处辽河流域,又在辽地,朕希望那里永远安宁,便命名为辽宁吧。
在那里常设一个辽宁巡抚,和奴儿干都司的指挥使相互照应,多多耕种繁衍,永固我大明东北边疆。”
众人齐声应和,“陛下圣明。”
“你我君臣之间就不必这样客套了,还有哪里都说说吧。”
杨荣瞥了一眼李显穆,李显穆轻声道:“陛下,接下来就由臣来说吧。”
朱高炽和朱瞻基闻言纷纷坐直了身体,由李显穆亲自来说,怕是不简单啊。
果不其然,李显穆一张嘴就震动了华盖殿——
“陛下,臣等所思,乃是拆分南直隶。”
朱高炽和朱瞻基立刻瞠目结舌,拆分南直隶,简直骇人听闻。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李显穆的声音却很是平静,“大明纵然有南北二京,但直隶却不需要两个,南直隶的地盘,太大了。”
最后三个字如同巨石直接砸到了所有人的心中,沉甸甸的压的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这三个字也暴露了李显穆为何要拆分南直隶。
究其根本便是南京政治地位特殊。
如果做个比喻的话,南京就像是太上皇,但太上皇就得无权才行,而以南京为核心的南直隶,却大的惊人,富裕的惊人,纵然朝廷派出了几波南京镇守,有勋贵、太监、锦衣卫,可还是让人不放心。
李显穆在内阁中提出此事后,只稍加讨论,内阁便一致通过,于是这件事被搬到了皇帝面前。
朱高炽和朱瞻基对视了一眼,皆看出对方眼中的凝重,朱高炽缓缓道:“南京乃是龙兴之地,不可不慎重,若是要拆分的话,明达你有何计划?”
这话让内阁众人精神一振,这说明皇帝并不排斥,而是要看看合不合适。
“臣等的初步计划是只保留南京和应天府,让应天府并列于诸省单独存在,而其余诸府都剥离出南直隶。”
这个时代虽然没有直辖市的概念,但单独管理的例子还是有的,本质上来说,两大直隶的府都是单独管理。
“南直隶东部建立一个横跨长江的省份,以苏州为省城,南直隶西部则以凤阳为省城。
分别建省后,江北和江南风俗不同,拆分淮上,使山东、河南以及新建立的两省分食其地,防止割据,其次则拆分江南,立省之后,和直隶不同,便有了乡土之分。”
拆省之策,就是为了降低地方权力,稳固中央,各省府县的划转也是为此,皇帝和太子都听的很清楚。
一旦将南直隶三分,在整个南方,就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威胁京城的存在了。
“那南京六部五府?”太子朱瞻基迟疑道,“若是只保留应天府,那南京的机构岂不是赘余了?”
南京那一整套的朝廷机构,才是三分南京之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百万槽工衣食所系,而如今则是朝廷大员衣食所系。
不过李显穆他们既然讨论过,自然早就有准备,李显穆侃侃道:“若是此番分省真的实行,朝廷之中便会多出五个省来,南京六部侍郎若有功的可以任命为布政使,无功的左迁按察使。
南京六部尚书则直接调往诸省以尚书衔派往诸省担任巡抚,其余的中低品官员则各自调往诸省担任学道提督等省府官员。
这么一算下来,如今南京的高级文官数量尚且还不够。”
听李显穆一说,朱高炽和朱瞻基顿时了然。
是啊,一旦分省,府、县一级变动不大,但省一级的高官立刻需求多出了五套班子。
况且如今大明诸省大多数都没有常设巡抚,官位空缺很严重,安置几个赋闲的南京六部尚书,不算难事。
“不过方才老师说五个省这又是为何?辽宁单独设省,南直隶三分建立两个省,这一共是三个省,还有两个呢?”朱瞻基疑惑问道。
李显穆指着大明舆图道:“是这样,八百里洞庭湖所在,当初春秋时期楚国自这里走出,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百姓则桀骜不驯,一旦有变便是心腹大患,既然分省,臣建议以洞庭湖南北,将其一分为二,削弱其力。
陕西乃是同理,早在元朝时,就在河西走廊这里设置过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甘肃西边便是丢失数百年的西域,为统辖关西七卫,进可攻、退可守,臣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设省。”
朱瞻基这才明白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