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郎 第138节

  再往后就是书院的中枢机构了,当然不叫道南堂,而叫鹤山堂。

  堂前一副崭新楹联曰:

  ‘栖凤于岗,回首青灯半卷,题桥昔许乘凤去;

  高山仰止,笑看白首一编,授业今还入山来!’

  “这是庞山长亲题的。”朱子恭轻声介绍道:“他老人家可是翰林出身,而且也是本书院的学长哦。”

  “哦……”苏录登时肃然起敬,翰林可是大明的最高学历了,那写这副对联只能说是恰如其分……

  就连眼高于顶的朱子和都小声道:“开国以来泸州考中的所有进士,都是从鹤山书院走出来的,所以书院的山长非进士不能任。不过像庞山长这样的翰林,也属凤毛麟角。”

  这配置也确实高得吓人。想想吧,州学的学正才是举人,一个民办书院的山长却是翰林……当然书院若是官办的,也不可能有翰林会委身学官的,进士都别想。

  自然而然,这座书院也是历代知州的心头肉,官府不断地投资扩建,并增置学田、铺房,以其收入供一应经赞开支。所以也不算纯民办,准确说是官督民办,山长也是由知州延聘的,知州还会定期来督学课考。

  可想而知,鹤山书院的学生在州试时有多大优势……怪不得朱山长要把优秀学生送来念最后一年呢,在这里镀上一层金,才能避免春哥儿那样的遭遇啊。

  “怪不得都削尖了脑袋也要上鹤山书院。”苏录不禁感叹道。

  “那是。”朱子恭感慨道:“书院的入学考试极其严苛,管你什么家世,通不过考试就进不来。”

  “进来之后也不能高枕无忧。三斋升降法之下,我有三分之一的同窗没有升斋,要是明年再升不了斋,就得退学了。”朱子恭又提醒两人道:

  “你们可要有心理准备,在这里是真正的众生平等,一切以成绩说话。”

  朱子和却笑道:“放心吧,九叔在太平书院搞了个即时退学的‘三斋等第法’,一年就淘汰了三分之一。”

  朱子恭闻言一愣:“好吧,还是你们更狠……”

  ~~

  进了鹤山堂三人就不再说话。

  通禀之后,朱子恭便将两人领进了山长书斋。

  便见一位白发苍苍,喜乐安康的胖老头,盘膝坐在棋枰旁,正在跟一个花白头发的清癯老者对弈。

  看到三人进来,那寿星似的老人家,便抬起头来,含笑望着他们。

  “学生朱子恭,”

  “学生朱子和,”

  “学生苏录,拜见山长。”三人赶忙恭敬作揖。

  “好好,免礼吧。”庞山长慈祥道:“子恭啊,这就是德嘉推荐的两位新生?”

  “是。”朱子恭恭声介绍道:“弘之和子和是太平书院最优秀的两名下斋学子,九叔觉得他们需要更高的学府,才能继续进步。”

  “嗯,德嘉贤侄的信老夫看过了。”庞山长笑着点头道:“他的眼光不差,大力推荐的学生肯定也错不了。”

  说着问坐在对面的清瘦老者道:“清衡老弟啊,你看怎么安排?”

  庞山长又对两人苦笑道:“老夫快八十的人了,下棋都得趁着早晨脑子清醒。所以书院的大事小情,全都由清衡老弟操持。”

  “这是我们周副山长。”朱子恭赶忙介绍道。

  苏录二人又向周山长行礼问安。

  周山长穿着举人圆领,颧骨突出,神情严肃,他点点头道:“德嘉贤弟的信我也看了,你们的水平肯定是有的。”

  说着却话锋一转道:“不过书院的规矩不能坏,进来之前还是需要考一考的。”

  “明白。”苏录和朱子和早就心理准备,便齐声道:“请山长出题考校。”

  “不用那么麻烦,待会中斋开学课考,你们顺道跟着考一下就成。”周山长语气挺客气,但说出的话却不容讨价还价。“若能得一分,就跟着中斋。半分的话就去下斋再巩固一年,也是好的……”

  虽然没说零分会怎么样,但已不言而喻了……

  “是。”苏录和朱子和齐声应下,考试这方面他俩还是比较擅长的。

  既然两人还不一定能留下呢,周山长也就不跟他们多说什么了。

  他便命人叫来正意斋的斋师刘江,沉声道:“大川啊,这两个学生就跟着你们斋考试了,通过的话就留在你们斋里了。”

  “是。”刘江刘大川穿着监生的圆领,五十上下,须发斑白。明明浓眉大眼国字脸,却面容愁苦,还顶着一对黑眼圈。说话时不跟人对视,一副偷感很重的样子,“你们跟我来。”

  “学生告退。”苏录三人躬身施礼。

  “嗯。”周山长点点头。

  “去吧,好好考。”庞山长温声勉励道,两人便把目光转回到棋枰上。

  ~~

  既然斋师已经接上两人,朱子恭也就不再跟着了,夹着书包回了上斋。

  中斋一共有二,一曰诚心一曰正意。

  两人听刘斋师介绍,这边的规矩还是跟下院不太一样。学生不是平均分班,而是按成绩,前三十名在诚心斋,后三十名在正意斋。根据每季月课的成绩,还会有所升降,当然依旧没有直接退学刺激……

  “两个斋的师资,教学,作业都有区别。”刘江刘大川郁郁道:“且诚心斋的学生,每月可以领五百文的膏火银,前十名还可以领更多,而正意斋什么都没有。”

  “所以正意斋的学生,在书院里说话都不敢大声……”刘先生越说越低气压,近似自言自语道:“但学生好歹有机会升上去,我却只能一直教正意斋。唉,真是悲哀的一生,一生的悲哀啊……”

  苏录和朱子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震惊。这刘先生好像压力大到有点毛病了,所以能升斋还是尽快升斋吧。

  进去正意斋后,学生已经到了大半,刘江指着后排靠墙的两个位子道:“那两个没名牌的座位空着,你们先坐着。对了你们叫什么?我给你们做名牌。”

  “学生叫……”两人刚要回答,刘先生却先自我否定道:“算了,名牌先不着急弄,说不定弄了也白弄……”

  苏录和朱子和直接就凌乱了,大家无冤无仇,这么咒人好吗?

  刘江又对其他学生道:“咱们是老相识了,你们应该也知道坐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全力以赴好好考吧,别像我一样……”

  说着他小声嘟囔道:“其实都考了一年了,考不过就是考不过,努力也没什么用。”

  说完便先行离开了。

  刘先生一走,众学生呼啦一下转过头来,纷纷对苏录笑道:“苏神童,没想到你也来上学了!”

  “诸位知道我?”苏录吃惊道。

  “那当然了。”众学生笑道:“昨天我们一半在大观台上,目睹了你独射七虎王的英姿!另一半没亲见的,今早也听我们说了。”

  “这样啊……”苏录苦笑道:“幸会幸会,只是以后还是直接喊我弘之吧,别喊神童了。”

  “好说好说,在下斋长邓登瀛。”一个瘦高个朝苏录抱拳,笑问道:“弘之贤弟以前在哪念书?”

  “在太平书院。”苏录道。

  “这样啊……”众人目光一滞,显然都没听说过。

  “待会就要开学考试了,你们有准备吗?”另一个学生问道。

  “没有呢。”苏录和朱子和摇摇头,最近光学《礼记》就要了血命了,确实没顾得上做小题。

  “那你们麻烦了。”众学生同情道:“要是考半分就得降到下斋去了,得零分甚至会被退学的!”

  “这样啊。”苏录恍然,看来书院的传统便是如此。

第175章 刁钻的考试

  大家还没什么交情,而且苏录二人还有可能被退学,所以学生们简单聊了几句,就回过头去抓紧时间温书了。

  正如那刘先生所言,他们得使出吃奶的力气学习,好好考试争取不留级……

  苏录和朱子和没有拿出书来,两人都微闭着双目,仿佛老僧入定。在正意斋众人看来,这应该是没想到开学就要大考,两人在调整情绪呢。

  盏茶功夫后,所有学生到齐。

  少顷,云板响起,那位刘江刘大川先生,便抱着卷子进来正意斋。

  苏录进入鹤山书院后的第一场考试,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迎面而来。

  这也是决定他能不能留下来的一考……

  ~~

  刘先生宣布,考试时间两个时辰,要比太平书院长一些。

  试卷发下来,苏录一看题型倒是一样,帖经墨义加一篇制艺,只是不再分作两场。

  而且太平书院先生出题,带着山里的醇厚之气。这里的每一道题都透着大城市的刁钻和不友好。苏录终于明白,山长那些不做人的想法都是哪来的了……

  譬如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熟矣。’

  六个空,就三个字‘皆熟矣’!你就填去吧,保准一填一个不吱声。就算把四书都背过了,你也很大概率填不上来。因为句子本身就很生僻,给的信息又太少,很难从记忆中勾取相关的信息。

  而且就算你能想起来,这一句出自《孟子告子上》,也大概率会因为记忆不牢固,漏写大量虚词中的一两个,甚至可能写出别字。

  这里考察背诵的标准,比别处高出了一大截。只有真正将四书烂熟于胸,回忆时如掌中观纹的学生,才能准确作答。

  不过这难不住苏录这种卷王,他扫一眼题目,便迅速在记忆宫殿中定义到了原文,提笔写道——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其余十九道帖经题也没一道好相与的,要么是这种信息极少,且没什么特点的句子。要么是些注疏少及、语境隐晦的生僻原文,要么是那些容易混淆的句子。

  等你好容易做完二十道帖经题,再往下一看,好家伙,墨义更难……

  比如第一题——‘有朋自远方来’之‘朋’,与‘燕朋逆其师’之‘朋’,是否均指‘友’?

  答案为否。因为‘朋’的象形是两鸟并列,本义为‘同类相聚’,而非‘友’。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认同道义的善友’,‘燕朋’的‘朋’是‘聚在一起无意义游乐的人’。

  考生若不知‘朋’的象形渊源,容易误认两‘朋’均为‘友’。就算通过审题,能蒙个‘否’出来,给不出正确的理由,一样不得分。

  这还算好的呢,只要掌握一个较生僻的知识点,就能正确作答。后头还有更恐怖的,比如最后一道——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问:朱注‘诚明一也’与程子‘诚明异’是否矛盾?

  答案自然是不矛盾,谁敢说程朱理学的两位门面人物互相矛盾?

  但如果没读过《中庸或问》中的‘诚明虽二,然诚者明之体,明者诚之用’,就不会明白程子侧重本体与工夫的差异,朱子则强调‘体用一源’,双方只是侧重点不同。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

  程子‘辨异’,欲使常人知教之必要。因为我非圣人,所以需从‘明’入手。

  朱子‘求同’,乃令学者知学之可至。虽从‘明’入,终可至‘诚’,与圣人同。

  二者共同完成对‘性教一贯’之阐发,互为支撑,所以并不矛盾。

  回答这么一道问答题,几乎是做了一篇小八股。甚至还他么超纲了,坑爹呢这简直是!

  而且因为两场考试合二为一,你如果在帖经墨义上耗时太多,注定会导致最后的压轴大戏——制艺的时间就不够了。

  仓促间,势必辞理全崩。

  总之,怎么不做人怎么来……

  就连苏录也用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做完了二十道帖经、十道墨义。又用了一刻时间,将答案工整誊抄到答题卷上,这才转向最后一道大题——

  ‘子哙不得与人燕。’

  苏录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一拿到卷子,就先看下最后一题。也不用刻意思考,在回答前面的题目时,大脑就会在后台预先调集相关的信息,甚至进行简单的预处理。

  这样等他正式做题时,就不用挖空心思去冥思苦想,直接便可以上手!

首节 上一节 138/2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