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447节

  “确实简单。”

  鲁锦再次点头道,“他们还只是计算高炉容积和材料消耗,而你们,若是让你来自己亲自设计一个高炉,你有没有把握?”

  李显明并没有一下子热血上脑,贸然答应,而是仔细思考片刻,对鲁锦反问道,“有没有把握,学生不好说,这得看陛下定的是什么指标。”

  “很好,没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轻易答应,看来你心里对自己的能力是有数的,这样就更稳妥了。

  “至于朕对新高炉的要求,这座高炉必须采用钢铁打造的炉体,铆接还是焊接都行,内衬耐火砖,使用蒸汽动力鼓风,和蒸汽动力填料,但是出铁和出渣还是人力操作,且单炉的年产量不得低于一万吨。

  “不过也不用造的太大,年总产量应该在五万吨以内,炉内有效容积有几十个立方就行,怎么样,你有把握吗?”

  李显明闻言当即皱了皱眉,看向鲁锦说道,“陛下,学生想先算一下可以吗?”

  “可以。”

  于是李显明立刻掏出随身的笔记本和铅笔,站在那里开始计算起来,一边写写画画,口中也跟着念念有词。

  ‘年产量除以工作天数,得出日产量,高炉每天出铁六到八次,日产量再除以单日出铁次数,得出单次出铁量,单次产量再除以密度,得出单次出铁体积,也就是高炉的大致容积,有了容积以后再推算高炉尺寸’

  李显明自顾自的算了两三分钟之后,这才放下笔说道,“陛下,如果这个炉子是25立方米的话,那年产量应该就有一万吨左右;30立方的年产量在一万五千吨左右;

  “50立方的年产量在三万五到五万吨上下;100立方是年产15万吨左右。

  “那按照陛下的要求,就应该是50立方以下,这个炉子大概有2到3米左右的直径,高12米左右,比咱们铁厂现有的那些砖砌高炉,至少要大出一倍,单炉年产三到五万吨生铁。

  “虽然学生没造过这么大的炉子,但可以试一下。”

  “很好,那就由你来做这个高炉总设计师,另外朕再给你配两个助手。”鲁锦言罢便再次扫向众人,在场的一众学生也连忙站的笔直。

  “纪执礼。”

  “到。”

  “你出来。”

  “还有王跃,你也出来。”

  “是。”

  “你们三人成立一个炉窑研究小组,由李显明做组长,负责这座高炉的整体设计,纪执礼擅长化学,你来负责高炉所需的化学部分,比如检测铁矿成分,制作耐火砖等等,如果是酸性矿就用碱性炉衬,碱性矿就用酸性炉衬,总之要给它中和一下,才能炼出好钢。

  “王跃擅长机械和工程统筹,你来负责实际加工建造这方面,尤其是高炉的地基,这么大一座炉子,跟一座小塔没什么区别,这东西整个炉体加上里面的材料有多重?会不会把地基压到坍塌下陷,会不会出现地基沉降,那么高的炉子会不会歪斜栽倒?

  “因此在高炉选址和打地基这方面,你们要格外注意,还要进行细致的计算,实在不行就浇筑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承重台,把高炉建在混凝土基础上面。”

  王跃闻言顿时蹙眉问道,“陛下,那这座炉子具体要建在哪里?”

  “当然是就近建在当涂铁厂,那里离着京师近,各方面条件也比较好,否则当初也不会选在那建厂了,再加上那里本来就有高炉,地质问题应该不大,只是我们从来没建过这么大的高炉,所以朕才让你们多加注意和小心。”

  王跃这才点了点头,“学生明白了。”

  “怎么样,你们仨有问题吗?”

  “没问题!”三人立刻齐声答道。

  “好,这座炉子若是建好了,那定然是这世间的天下第一炉无疑了,到时候朕就让你们三人一起进工程院。

  “汉朝的钢铁年产量,据传是2500吨,唐朝的钢铁年产量,据传是3900吨,至前宋的时候,因为有了焦炭冶铁的技术,再加上对铁锅的迫切需求,导致前宋的钢铁产量激增,据传大概是年产10万到15万吨。”

  三人闻言顿时对视一眼,纷纷看出对方眼中的惊讶,他们没想到前宋的钢铁产量居然如此夸张,直接比汉唐高出了一个数量级,但是他们又很迷惑,前宋每年生产那么多铁,为何还打不过辽金蒙古呢

  而鲁锦却继续说道。

  “通过这组数据对比,能说明什么?说明历朝历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是确实在飞跃式增长的,而今我们又有了新的技术,我们有化学知识可以检测矿石成分,我们有蒸汽机可以用来鼓风,还能把材料举升到人力够不到的高度,因此我们可以建造更大的高炉。

  “如果有了这样的技术进步,大明的钢铁产量还比不上前宋,那也就不用想什么兼济天下,富国强兵了,估计连给天下百姓每户打一口铁锅都打不起。

  “所以,你们要好好搞,朕给你们两三年的时间,把这座高炉建起来,然后试运营一两年,把它当成实验课题,如果哪里有问题就持续改进,等完全定型下来,你们每人至少要交上来几篇有含金量的论文,这座高炉就是你们三人的毕业设计。

  “一旦技术成熟,到时候就可以向全国的其他几个铁厂推广,咱们原来在庐州、当涂、徐州共有三个铁厂,去岁又在北方新建了七个铁厂,加起来一共十个。

  “如果你们造的炉子能在这十个铁厂普及,每个铁厂年产五万吨,那全国就是五十万吨的年产量,便可以一举超越巅峰期的前宋!

  “咱们大明在钢铁方面的生产力,能不能对前宋实现跨越式增长,就看你们三个了。”

  “是,学生定不负陛下期望!”三人立刻再次答道。

  只是做完保证之后,听到鲁锦说起‘毕业设计’这个词,李显明也不禁疑惑起来。

  “陛下,学生还有一问,刚才陛下说这座高炉就是我们三人的毕业设计,这是什么意思,难道做完这个高炉,我们就不用继续在理综班读书了吗?”

  “读书当然是要继续读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是你们的毕业设计,只是说在炉窑领域,你们已经算是登堂入室,可以称作专家了,到时候你们就得自己继续研究,同时还要带学生一起研究,为朝廷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如此技术才能持续进步。

  “至于其他学科,你们也要继续学习,但今后还是要以炉窑为重点研究方向,等做完了这座高炉,还有空气转炉、水泥回转窑,玻璃窑,陶瓷隧道窑、蒸汽锅炉等着你们,足够你们研究一辈子的。

  “不过你们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还是朕的学生,明白了吗?”

  三人一直等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才顿时笑了起来,“是,老师。”

首节 上一节 447/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