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节

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作者:跑盘

简介:

  简介:

  李哲重回1988年,带着前世的记忆和遗憾,在这个遍地黄金的年代重新起航……

第1章

  北方。

  夏日西斜。

  老式的土坯房子里还有些闷热,李哲瘫坐在炕席上,双目出神,汗珠子顺着脖子往下淌,浸透了白色背心,不知是热的,还是吓的。

  屋内土坯墙壁糊着旧报纸,西墙挂着一面镜子,北墙贴着有些褪色的伟人年画和奖状,东墙上挂着一副龙年日历:1988年8月29日。

  他重生了!

  回到已经倒塌三十五年的老宅。

  李哲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只是如往常一般喝闷酒,一觉醒来重回三十六年前。

  他从炕沿出溜下来,还有些不适应这具身体,望着镜子里年轻且消瘦的脸颊,神色有些复杂。

  迷茫?

  惊喜?

  更多的是不解。

  李哲呆呆的站了很久,直到屋外传来中年男子的声音,“老二,窝在屋里干嘛?不嫌热呀,打盆水出来。”

  “爹!”这个埋在记忆深处的声音,让李哲难以忘怀。

  1989年7月,镇里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冲毁了大量的农田、公路、电力设施。

  李家土坯房年久失修,下面还残留着早年的地道,大雨冲塌了地道,连着土坯房一起倒塌,母亲、妹妹受了轻伤,父亲被房梁砸倒,重伤不治,永远离开了。

  当时李哲在厂里打工,躲过了这场事故,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件事也成为他心中的遗憾。

  细碎的脚步声响起,西屋门帘子一掀,探出个扎羊角辫的瘦丫头,“爹叫你打水哩。”

  看着陌生且熟悉的面庞,李哲微微蹙眉,“老三,你……”

  “甭想指使俺,爹叫你呢。”小丫头说完,一溜烟跑进了东屋。

  李家老宅一共有三间屋,一进门是堂屋,父母和妹妹在东屋,李哲和大哥住西屋,大哥结婚后分家另过,搬出了老宅。

  堂屋东墙根摆着齐腰高的缸,李哲掀开缸盖,用葫芦瓢舀了一盆水,走出堂屋。

  院子南侧的槐树撑起了大片阴凉,老李坐在树荫下择豆角。

  李哲眼圈发红,放下水盆后,拽把椅子坐在旁边,又不敢靠的太近。

  他凝望着父亲侧脸,黑、瘦、久经风霜,看起来那么亲切。

  “愣着干嘛,过来择菜,饭做晚了,你娘又该说了。”老李将择好的豆角扔进盆里,水溅了一地。

  没错,还是那么怕老婆。

  李母勤劳、能干,也比较要强,家中大小事务一把抓,父亲、大哥、妹妹只有听话的份,唯一敢抗衡母亲的就是李哲。

  只是他生性懒散,不涉及到自己的事,懒得管,逐渐形成母亲一人独大的局面。

  李哲拿起一把长豆角,掐掉顶部、根部和有虫孔的地方,村里一到夏天就是豆角,中午炒、晚上拌,剩下了第二天早上接着吃。

  “我娘呢?”

  “给你打听工作的事了。为了让你进电扇厂,你娘花了不少心思,真要进了厂里,可得好好干。”

  李哲微微蹙眉,想起了当年的往事。

  父亲提起的电扇厂叫万安镇电扇厂,是一家社队企业,成立于1975年。

  1984年,京城下达文件后,改名为乡镇企业。

  它既不属于国企,也不属于民企,属于过渡时期的产物,主要招工对象是农民,算是最早的一批农民工,依旧是农民户籍,没有商品粮。

  上辈子,在父母的安排下,李哲满心欢喜的进了电扇厂,虽说身份没变,但能领工资、吃食堂,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进厂后,李哲发现与自己想象的不同,挣钱少不说,食堂里的饭菜清汤寡水,整天啃红薯,吃到李哲心里有阴影,看到红薯肚子泛酸水。

  进厂一个月后,李哲才弄清情况。

  八十年代初,万安镇电扇厂确实辉煌过一段时间,属于县里的明星企业。

  但随着进一步市场化,电扇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万安镇电扇厂设备老化,人员臃肿,效益低下,发工资都成了问题,九十年代成了第一批破产的企业。

  李哲在厂里干了近一年,总共就挣了二百多块钱,这点钱别说盖房子了,打地基都不够。

  爷俩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没有太过热情的话语,李哲却很享受这种温馨,不时的抬眼偷瞄父亲。

  父亲是个老好人,在家里的存在感不强,直到他意外离世,生活的担子落在李哲身上,才知道这份责任有多重。

  李哲不止一次梦到对方,想倾诉生活中的苦闷,但梦中的父亲从来不说话,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从未有过如此真切的接触。

  他确信真的重生了。

  不再迷茫。

  距离父亲意外离世还有一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改变。

  晚饭很快做好,一盘拌豆角、一锅玉米粥。

  李家日子过的紧巴,除了农忙和节日,晚饭很少吃主食。

  “哎呀,可算是到家了。”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门帘从外面掀开,一个中年妇女风风火火的走进堂屋,李哲用有些生疏的口吻喊,“娘。”

  李母径直走向水缸,舀起一瓢水猛灌,‘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了半瓢,一抹嘴,“渴死俺了。”

  老李递给媳妇一个板凳,“进电扇厂的事谈的咋样了?厂里还招人不?”

  “俺王秀英出马还有办不成的事?”李母坐到凳子上,捶打着小腿,笑道,“知道电扇厂今年招几个人吗?三个,就三个,多了一个也不要。俺磨了半天快嘴媳妇才答应帮忙递话。”

  老李好奇道,“快嘴媳妇说话能好使?”

  “快嘴媳妇娘家是万安镇的,她哥是电扇厂的车间主任,你说好使不?”

  老李点点头,“还真找对人了。要能去电扇厂上班,咱得好好谢谢人家,这可是帮了大忙。”

  “早应承快嘴媳妇了,等老二进了电扇厂,给她一百块钱的辛苦费;再买两个罐头、两桶麦乳精,不能让人家白帮忙。”王秀英语气中满是欢喜,对着李哲叮嘱,

  “老二,进了厂子好生干,以后你也是吃公家饭的人了。”

  “我不想去电扇厂上班。”李哲抬头应了一句。

  “你说啥浑话!这么好的工作,为啥不想去?”王秀英蹿起来,指头差点戳儿子脑门上,“俺为了让快嘴媳妇帮忙,前前后后搭进去三十七个鸡蛋,两斤香油!”

  “我有同学在电扇厂工作,他说厂里的待遇不好,挣的也不多,他都不想干了。要是知道我花钱进厂,还不得笑掉大牙。”

  “听他胡吣呢,快嘴媳妇的侄女就是厂里的工人,上个月领了六十二块五的工资。你自己算算,一年下来怎么也得小七百块钱,在村里干啥能挣这么些钱。”

  乡镇企业的性质,注定了企业里的关系户多、闲人多,管理混乱,真正干事的人少。

  李哲笑了,“不能这样算。这电扇厂和国营企业不一样,属于计件工资,旺季挣得多,淡季工资少。电扇厂旺季就三个月,其余月份工资只有二十多块,一年下来也就能挣二三百。”

  “这……不能吧?快嘴媳妇可不是这么说的。”王秀英有些懵。

  “娘,别管她怎么说,冬天你会买电风扇?”

第2章 冬天也能种菜

  王秀英并不傻,只是被工人身份迷了眼,很快想明白,“那进厂要钱吗?”

  “要啥钱!直接找管事的递烟就成,晌午还能蹭顿红薯面的窝头。”

  “合着她是拿俺当冤大头耍。”王秀英气的牙齿打颤,一百块钱都够买半扇猪了,“不行,俺得找她掰扯去。”

  老李赶紧抓住媳妇胳膊,“钱给出去了?”

  “还没。”

  “没有就算了,这回知道她是啥人,以后不来往就是了。”

  王秀英甩开胳膊,“要当好人你去当,俺咽不下这口气。”

  “不是当好人,而是这事掰扯不清。如果快嘴媳妇不承认要钱,只说好心帮咱找工作,反咬一口倒成了咱的不是。”

  王秀英冷静了一些,“那你说咋办?”

  老李太了解媳妇了,不让她把气顺了,这事不算完,“快嘴媳妇肯定不止坑咱一家,咱没付钱,可有付钱的呀。等那些给了钱的闹上门,你再把这事一说,到时候看她怎么在村里做人。”

  “嘿,这主意不赖,要不说你们老李家心眼多。”王秀英脾气来得快,去的也快,又把目光放到李哲身上,“老二年纪也不小了,先找个正经工作才能说门好亲事,这回俺得把眼睛睁大了好好挑。”

  老李往门外瞅了一眼,劝道,“别老这么说,让老大媳妇听到不好。”

  “嘴长在俺身上,爱咋说咋说,仔细挑媳妇还有错了?”

  李哲打断两人的争吵,“娘,工作的事你就别费心了,我自己有想法。”

  “你有想法就说,别自己瞎琢磨。”

  “我想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重生后,李哲一直在盘算挣钱的事,穷日子他是一天也不想过。

  上辈子,父亲意外离世后,李哲为了照顾家庭,辞去了电扇厂的工作,农忙种地、农闲打工,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

  直到2001年种植冬暖式蔬菜大棚,日子才有了起色。

  在一些年轻人的印象里,新鲜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想吃去超市买就行。但九十年代以前,北方冬季只有三种菜,土豆、白菜、萝卜。

  其中主要还是白菜,天天炒白菜、顿顿吃白菜,能把人吃吐了。不是老百姓不想吃其他菜,是有钱也买不到。

  北方冬季的最低温度普遍在零度以下,地面冻得邦邦硬,别说种菜了,菜苗都能冻死。

  直到九十年代以后,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成熟,北方冬季才能吃上新鲜蔬菜。

  “啥东西?”王秀英皱着眉,种菜她不陌生,但冬暖式大棚是什么东西?

  李哲耐心解释,“这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冬季吃菜难的问题,国家研究的新型种菜技术。在地里建造一个透明塑料大棚,日光增温、夜间保暖,让地里冬天也能长出蔬菜。”

  “冬天种菜,这不是瞎胡闹嘛。”在王秀英的观念里,种菜都是靠天吃饭,按照季节播种、收获,天冷了蔬菜就没法生长。

  李哲说道,“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几十年前,谁能想到有电灯电话?”

  老李种了一辈子地,也是头一次听说,“老二,你说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是个啥样子?”

  “大棚通常占一亩地,先向地下挖一米深,用挖出来的泥土建造三面两米厚的土墙,顶部和南面用透明塑料薄膜和草帘子遮盖,白天晒太阳升温,晚上遮住草帘子保温。”李哲担心父母听不懂,只是简单说了个大概。

  王秀英想了想,说道,“这不就是个透明顶的大号地窨子?你咋知道它能长出蔬菜?”

  李哲编了个善意的谎言,“去年冬天,我去京城打工,正好一家农业科研所招人,我就去了。

  他们研究的是冬暖蔬菜大棚技术,人家技术员负责指挥、记录,我们就负责干活。从播种、育苗、施肥、治病等,我都参与了。

  腊八那天还采摘了一批黄瓜,又鲜又嫩、脆生生的。你们猜一斤卖多少钱?”

首节 1/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