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10节

  “她会做啥饭,白瞎了这块肉。”王秀英哼了一声,将李哲买的东西拿进屋,放到堂屋的方桌上。

  她不支持儿子种蔬菜大棚,是觉得花钱太多,担心营生没干成,还得背一屁股饥荒。

  她又不是糊涂虫,咋会故意拖儿子后腿。

  王秀英挑了一个大冬瓜,削去皮,切成小块备用,简单清洗猪肉,瘦的炖菜、肥肉耗油,嘴里嘀咕道,“咋又买这么多肉,这大热天的咋存得住……”

  ……

  村北,李家棒子地里。

  掰棒子可是个讲究活儿,直接钻进玉米地掰,棒叶会划伤脸和胳膊,通常是沿着垄沟一侧收割,一个人在前面掰,一个人在后面砍倒,从外到里一排排收,人就不用钻进棒子地,避免被棒叶划伤。

  老李三人也是这么做的,赵铁柱在前头掰棒子,李卫东抡镰刀砍秸秆,老李更绝——左手掰棒子,右脚“咔嚓“踩断秸秆,一个人能干两人活。

  李哲到了地里,四人重新分组,东头李哲跟赵铁柱搭伙,李哲掰玉米棒子扔进背篓里,赵铁柱在后面砍玉米杆。

  老李带着大儿子从西头干,速度加快了许多。

  大营村附近种植的是秋玉米,收获时间在九月底到十月初,而现在才九月初,提早收玉米肯定会造成减产。

  也正因此,李家收玉米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好奇。

  老李随口敷衍几句,并没有说种大棚的事,他说了,别人也理解不了,没准还会当成笑料传出去。

  四人边干活,边聊天,累了就在树凉里歇会,时间过得很快。

  临近晌午,日头高照,地里的玉米已经收了半亩。

  老李伸了伸腰,拿起头上的草帽扇风,“就干到这吧,天越来越热了,咱先回去吃饭。后晌凉快了接着干。”

  四人将掰下来的玉米装进尿素袋子,堆放到马车上,赵铁柱赶着马车在前面走,父子三人再后面跟着。

  马车到了李家门口,赵铁柱就闻到了一股香味,他拉着马车进了院子,见到王秀英正围在大锅旁做饭,“大娘,做啥好吃的呢?真香。”

  “猪肉炖粉条,柱子多吃两碗,管够。”王秀英看着赵铁柱长大的,知道这是个踏实肯干的孩子,对他的印象很好,自家老二这么省心多好。

  李哲从袋子里拿出几个玉米,拨了玉米皮,“娘,你看这玉米多鲜嫩,煮几个吃呗。”

  一般玉米熟透了才会收割,到时出粮率更高,但也咬不动了。鲜玉米才是最好吃的。

  “吃吃,就知道糟践粮食。”王秀英看着提前收割的嫩玉米,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再长二十来天玉米粒才能变硬。鲜玉米水分大,晒干都是扁的,得损失多少粮食。

  众人简单洗漱,围坐在方桌旁吃饭。

  王秀英先盛了一碗菜递给赵铁柱,“柱子,多吃点,锅里还有。”

  “谢谢大娘。”赵铁柱双手接过白瓷碗,里面是猪肉豆腐冬瓜炖粉条,油汪汪的菜汤看着就有食欲,再配上刚出锅的白面馒头,那叫一个香。

  吃着吃着,赵铁柱眼圈有些发红,这炖菜的味道跟他娘做的很像,自打他爹死了,娘带着弟弟改嫁,就再也没吃过了。

  李哲也大口的吃着,他也很多年没吃过母亲做的炖菜,王秀英不会做那些菜谱上的名菜,炖菜很拿手。

  李卫东将碗里的一块肥肉夹给妻子马来小。

  王秀英撇撇嘴,没说话。

  老李吃完一碗菜,拿起半块馒头,掰碎泡着菜汤吃。

  李哲吃了两碗菜,两个馒头,又拿起了一个刚煮熟的玉米啃起来。

  “嗯,这玉米鲜嫩、哏啾,你们也尝尝。”与后世的水果玉米、糯玉米相比,李哲还是更喜欢这种味道,有嚼劲,也不是太甜。

  王秀英哼道,“有啥稀罕的,地里守着的东西,又不是没吃过。”

  “娘,你不稀罕,有人稀罕呀。”

  看到娘俩又开始斗嘴,老李打断了,说道,“老二,赶紧吃,吃完了休息会,下午还得接着收玉米。”

  李哲道,“爹,一会你们先去,我得去趟村委会。”

  “你小子又要干啥?”老李音调拔高,想到这小子的折腾劲,他是真怕了。

  “我想租借村委会的拖拉机,去城里卖鲜玉米。”

  王秀英摆摆手,“你别瞎折腾了,廊方前几年才改市,谁家没几个村里的亲戚,不缺你这口鲜玉米吃。”

  “我也没打算去廊坊城里,那才几个人。我是要去京城卖,京城人有钱,想吃口鲜玉米,总不能也找冀州的穷亲戚要吧,还不够那点路费呢。”廊方市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不就是距离京城近,廊方人可能一辈子没去过省会,但不能不去京城。

  老李脸上带着不赞成,“就算你借到了拖拉机,进京的条子咋整?”

  李哲道,“要是拉其他的货,我不敢保证,蔬菜农产品问题不大。”

  八十年代末,京城面临严重的蔬菜短缺的问题,菜价一度偏高,为了解决京城老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1985年5月31日起,京城出台政策,正式开放蔬菜市场,本市郊区和外地运菜进京的车辆,包括汽车、拖拉机,可以凭菜进京,不再要外地进京证明。

  同时,国家允许农民在完成定购任务后自由销售剩余产品,为农民进城卖农作物提供了政策支持。

  鲜玉米属于谷物,但李哲却是将它当菜卖,运输和售卖地点也是菜市场。

  王秀英提醒,“老二,租拖拉机可不便宜,你别折腾半天,连租车钱都赚不出来。”

  “放心,我心里有谱。”

  后世的经济市场,想吃啥、想喝啥都有,你没想到的,商家也能想到。

  但现在还是计划经济占主导,饱饭都没吃几年,像这种季节性的享乐主义小商机,估计还没被注意到。

  他们家距离京城近,可以直接拉到京城去卖,这个国内最大的消费市场才是李哲的底气来源。

第15章 王铁头

  村委会位于村子中心,与代销店相邻,准确的说代销店就是租用了村委会的商铺。

  不过,这个年代很少人叫村委会,村民们更习惯叫大队,简洁明了。

  村委会是个临街的大院子,门楣上“大营村党支部“的红漆字掉了半边。

  大院西南角搭了间车棚,棚里停着台老式拖拉机;往里是个简易篮球场,水泥地裂缝钻出嫩绿的小草。东面是一块空地,晚上,村委会是村里唯一有照明灯的地方,大院也成了孩子们的聚集地。

  哪怕过了几十年,李哲依旧记得每年夏季的夜晚,他在村委会大院抓蚂蚱喂鸡的场景。

  不光人喜欢灯,昆虫也一样。

  他娘总是说,把鸡养肥了给他吃蛋,这也是他每天抓蚂蚱的动力,但无论他如何回忆,脑子里也没有吃鸡蛋的记忆。

  大院的北侧是一排砖房,从东到西分别是广播室、值班室、综合办公室、财务室、休息室、仓库,地方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

  “咚咚。”李哲敲敲值班室的门。

  “进来。”屋子里响起一个大嗓门。

  李哲推开蓝色的木门,值班室面积不大,也就十几平米,放着两排办公桌。

  办公桌后头坐着个方脸汉子,灰布衬衫扎在军绿裤里,报纸抖得哗哗响。

  “王叔。”李哲笑着打招呼。

  “是李哲呀,来的正好,俺还打算去找你呢。”王铁头撂下冀省日报,指着旁边的凳子,“坐下聊会。”

  “您找我啥事?”李哲有些纳闷,虽说上辈子两人打过交道,但那是在老李去世后,王铁头看到自家房子倒塌了,忙前忙后帮了不少忙。

  对于这位村支书,李哲是打心眼里尊敬,他是一名老党员,曾担任生产队长、民兵连长,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担任大营村村支书,处事公正、不怕得罪人,深得村民的信任。

  当然,这位村支书也不是没缺点,他认准的事,谁说都没用,一个字犟。

  王铁头并不是他的真名,而是绰号,只是叫的人多了,久而久之人们都忘了他的名字,哪怕是红白事的礼金簿写的也是王铁头。

  上辈子,他号召村里人种蔬菜大棚的,李哲能建起蔬菜大棚,他帮了大忙,接触的多了,李哲也摸透了他的脾气。

  “信用社老孙来村里核账,说你这崽子贷了六千块?你爹娘知不知道?那钱可不能乱花。”

  这个年代,信用社在审批贷款会与村委会沟通,了解申请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李哲并不意外,也没隐瞒,说了自己贷款建蔬菜大棚的事。

  其中重点表明,自己建造蔬菜大棚是在响应农业部‘菜篮子工程’,为解决老百姓吃菜难的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王铁头是个老党员,觉悟很高,脸上露出赞成的神色,“不错,年轻人就得有想法、有干劲,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不过,咱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饭,按照农时播种收获,你说这个大棚真能冬天种出蔬菜?”

  “我有信心、也有技术,国家一直在推动蔬菜种植技术,不然信用社咋会批贷款。老人家也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要真能成,算给咱村蹚条新路。技术方面我不懂,但有用得着我的地,你只管开口。”

  “我今个过来,就是有事求您。”

  “啥事?说吧。”

  “我想租用村里的拖拉机。”

  王铁头带着审视的目光,“你会开拖拉机?”

  “我在农业科研所打工的时候学过,一点问题没有。”

  “拖拉机是咱们村集体的财产,眼看就要农忙,正是出力的时候,可不能出一点问题,你用拖拉机干啥?”

  “今早我家摘了鲜玉米,准备拉到京城里卖。”

  一听这话,王铁头的脸耷拉下来了,没好气道,“这才刚进九月,玉米粒还没熟透,这不是糟蹋粮食嘛。搁前几年,批评教育、扣公分都是轻的……”

  前些年粮食供应紧张,提前收割鲜玉米可能被视作浪费,只有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部分家庭才会被迫提前采摘嫩玉米充饥。大规模的采摘嫩玉米是绝对不允许的。

  这一点李哲自然知道,正因为知道,才觉得卖嫩玉米有市场,再过几年经济市场成熟,人们的脑子灵活了,卖鲜玉米的也多了,倒腾这个也就不挣钱了。

  “王叔,您可误会我了,我也不想提前摘玉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已经进入到九月份了,天气转冷,大棚也要开始建造了,我得先把地拾掇出来;如果等到玉米成熟再收割,那都进入十月份了,工期肯定会耽搁。

  我为了建造大棚贷款了几千块钱,压力特别大,愁的天天晚上睡不着觉。

  我爹娘也不想提前收玉米,为这事还骂了我一顿,但现在已经这样了,我想着租借村里的拖拉机,把鲜玉米运到京城卖,让京城的老百姓也尝尝鲜,权当是换个口味、添个菜,也不算是白瞎了。”

  王铁头端起白瓷缸,喝了一口水,气也顺了不少,“租用拖拉机的费用可不低,别到时候钱没挣到,还得把租车的费用搭进去。”

  “挣多挣少不重要,也是想为京城老百姓尽一份力。”

  王铁头点点头,拿出纸笔,写了一个条子,“去财务室交了油钱,开拖拉机的时候小心点,这是村集体的财产,别磕着碰着。”

  “好嘞。”李哲接过条子,写着油费用20元,刚好够京城跑个来回,知道这是给了自己优惠,“王叔,谢谢您了。”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两包荷花烟,“这两盒烟您留着抽。”

  王铁头摆摆手,“拿走拿走,回去孝敬你爹。”

  “您留着吧,我爹不抽烟。”李哲说完,起身走到办公室门口。

  老李爱喝酒,确实没啥烟瘾。

  “回来,我还没说完呢。”王铁头将李哲叫了回来,“进过四九城吗?知道菜市场咋走吗?”

  “没去过,到时候再打听呗。”上辈子,李哲去过京城,但年代不同,道路的变化很大。

  王铁头笑笑,“你小子连路都不认识就敢进京城,也不怕被人当特务抓了。”

  “王叔,您知道去京城的路咋走?”李哲明知故问。

  “去年京城闹菜荒,很多老百姓吃不上菜。我响应镇里的号召,以村委会的名义在村子里收了一批菜,运到崇文门菜市场卖,路我熟。”王铁头拿出纸和笔,给李哲画了一幅路线图,虽画工不咋地,也清楚的标出了大致路线。

  王铁头往京城送菜‘也’不为赚钱,卖菜的的价格甚至低于市场价,他从李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也是他愿意帮忙的缘故。

  ……

  大营村村北。

  老李、李卫东、赵铁柱在地里收玉米。

首节 上一节 10/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