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34节

  “俺家老朱想租一千二,俺怕没人租,就降了两百。要不拿钢笔改改?”

  王铁头皱眉,“那不成,租赁合同可不能随便改,要么重写一份,要么让你家老朱自己改。”

  周玉凤有些焦躁,“娘嘞,咋这么麻烦哩,支书,要不您费费心,帮俺重新写一份行不。”

  她临时改的价,压根没敢告诉朱益民,其他的事能商量,一说到大棚朱益民就犯犟,她没把握说服丈夫。

  王铁头瞅出端倪,这两口子压根没商量妥,要稀里马虎签了字,回头朱益民铁定得闹腾,“你再回去一趟,让朱益民再写两份租约半年,租金一千元的合同,要不摁了手印也不做数。”

  李哲拿过合同仔细看,租金日期写的明明白白,这朱益民提前预备好合同,没准就是不放心媳妇。

  他怕夜长梦多,拿起钢笔在纸上签名,“甭费那个劲了,就一千二吧,朱哥也不容易,多出来的二百就当给他的营养费,早点康复比啥都强。”

  二百元和大棚的利益相比九牛一毛,先把合同签了才是正事,要是因为二百块钱谈崩,那就搞笑了。

  “谢谢兄弟,俺都不知道说啥好了……”周玉凤眼眶子发红,哆嗦着在合同上按了红手印。

  李哲将合同收好,拿出一千二百元交给王铁头,“王叔,这是大棚半年的租金。”

  王铁头蘸着唾沫数了两遍,钞票哗啦作响,“玉凤,拿了这钱协议就生效了,可不能再反悔。”

  “您放心,俺周玉凤一个吐沫一个钉,指定不后悔。”周玉凤将钱抓在手里,仔仔细细数了三遍,才小心翼翼的揣进兜里,笑道,“支书,李叔、李哲兄弟,麻烦你们了。等俺家男人好了,让他请你们吃饭。”

  周玉凤揣着钱,喜滋滋的走了。

  李哲递过去一根红梅,“王叔,今儿个辛苦您了,晌午说啥也不能走,咱得好好喝几杯。”

  “改天吧,下午还有事呢。”

  “您真有事?”

  “下午要开党员会,得传达十三届三中全会文件。”

  “那成,晚上我去村委会接您,咱喝个痛快。”

  “你接我干啥,我又不是没长腿。”

  “那咱就说定了,您要不来,我就带人去您家蹭饭。”

  王铁头笑骂道,“得,真拿你小子没辙……放心吧,我一准来。”

  李哲刚送走王铁头,李家人都跑来看朱家大棚,之前李哲怕影响签合同,就没让他们过来,这群人早就按耐不住了。

  李卫东、李酒缸等人都进了大棚,这瞧瞧、那瞅瞅。

  李志强拍拍夯土墙,“叔,这朱家大棚跟咱家的一样,夯土墙的材料都没差,这朱益民分明就是偷学咱家的。”

  王建军笑道,“现在可没有朱家大棚了,得叫4号大棚。他呀,这是帮咱建的。”

  “要说朱益民也算号人物,自己个就把大棚弄起来了。”老李心里竟有些佩服,对着李哲说,“如今是咱家大棚了,租金也给了,就不能继续荒废下去。老二,咱怎么拾掇,你来拿主意。”

  李哲蹲下身,抓起地上的泥土搓了搓,“我刚才看过了,土壤干燥发白,菜苗叶片都蔫了;先浇水,把水浇透了,能救活的,咱们就好照顾。救不活的,就把秧苗拔了,重新种植。”

  老李招呼道,“那成,咱也别闲着了,赶紧干吧。今儿黑介约了王支书,咱们好好喝几盅。”

  “那感情好,有些日子没跟王支书喝酒了,黑介的酒我包了。”李酒缸不是个小气的人,在喝酒这方面尤为舍得。

  他在李哲这按时领工钱,手头上存了不少钱,说起话来也有底气。

  李哲说道,“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一会我去代销店割几斤肉,晚上咱们吃红烧肉。”

  “好!”

  “嘿嘿,早想这一口了。”

  “一听红烧肉,我就咽口水,就是吃不够。”

  晚上有好酒好肉勾着,众人浑身是劲。

第53章 露馅

  天擦黑儿,村支书王铁头拎着油纸包往北走,老远就瞅见塑料布棚子里透着昏黄的光亮。

  他走到近处,听到3号棚里传出阵阵谈笑声。

  撩开大棚棉布帘子,棚里点着几根蜡烛,他瞅着棚里和之前两座棚有些不同,用木板和石棉瓦搭建了一个生活区,床铺、桌椅板凳都齐全。

  夯土墙根儿戳着个铁皮炉子,四周隔着石棉瓦,李酒缸正佝偻着腰捅咕火筷子,其他人坐在一旁闲聊唠嗑,“嚯,还是你们这热闹。”

  “支书来了!”

  “快快快,进来坐。”

  “王叔,就等您了。”

  众人都被惊动了,有的迎接,有的拿座,还有人拾掇碗筷。

  王铁头将油纸包递给李哲,“老陈家做的酥鱼,味道不赖,在路口捎带脚买的,当个下酒菜。”

  李哲笑着接过来,“成,我也不跟您客气,你买了,我们就吃。”

  一进了冬天,村里就有卖酥鱼的,多是用草鱼或鲤鱼做的,不用油炸,卤制后晾晒一晚,口感更像是鱼冻,这个酥不是指的鱼肉,而是鱼刺和鱼骨都酥了,李哲也说不清是本地特产,还是全国都有,味谈不上多好,适合下酒。

  王铁头就喜欢李哲这一点,不腻歪。他拉了把椅子坐下,“啥时候搬到棚里做饭了,也不怕把大棚点了?”

  李哲解释,“3号棚和其他棚不一样,我专门隔了生活区和厨房,夯土墙上预留了烟筒,烟灰也会及时处理,只要注意点,问题不大。在大棚里做饭,人不遭罪,也能给大棚升温。”

  王铁头想想,“做饭还能给大棚升温,这个主意不赖。”

  李酒缸也说道,“支书放心,我小心着呢。咱家里的物件也不少,不一样在屋里生火做饭。”李酒缸拿起桌子上的抹布,将大铁锅从铁炉上搬下来,“红烧肉熟了。强子,把我买的酒拿来,今儿个晚上我得跟支书好好喝几盅。”

  说话间,两张方桌拼在一起,饭菜也摆好了,颤颤巍巍的红烧肉、油亮的小鸡炖蘑菇、凉拌猪耳朵、酥鱼、炒土豆丝、猪肉炖白菜。

  王铁头咂摸嘴,“娘咧,今儿个啥日子?赶上过年席面了!”

  “红烧肉我买的、酥鱼您带的、小鸡是建军哥买的、猪耳朵是永强买的,散酒是酒缸哥买的。您来我们这做客,可不就是好日子么。”还有一个原因,李哲有了第四座大棚,就算王铁头不来,也是要庆祝的。

  老李招呼道,“来来来,大家别光看,动筷子。”

  王铁头吃了一块鸡肉,“嗯,这小鸡炖的不孬,哪买的?”

  王建军笑道,“俺隔壁老张家养的,原本想留着过年吃肉,他婆娘嫌小公鸡光吃粮不下蛋,要卖掉。两人为这事没少拌嘴,昨个小鸡飞到俺家院子里,俺就买下来了。”

  王铁头点点头,这年头村里养鸡的不少,但都是养母鸡下蛋,很少有人家舍得养鸡吃肉,估摸着这小鸡买的也不便宜。

  王建军也就罢了,李酒缸父子也是自掏腰包买菜买酒,父子俩以前是村子里有名的困难户,如今也跟着好起来了。

  李哲端起酒杯,“王叔,我敬您一杯,今个又让费心了。我干了,您随意。”

  “嘿,这算啥,捎带手的事。”王铁头滋溜也干了,撂下空盅问,“二小子,你往京城卖菜也有段日子了,咋样呀?”

  “不赖,赚了些钱,可京城花销也大,昨个租个了落脚的地方,今个又租下朱家的大棚,挣那点钱也花差不多了。”

  王铁头询问,“一斤黄瓜在京城能卖多少钱?”

  李哲知道王铁头这个没啥坏心思,但每个人都有自己考虑问题的角度,王铁头做的事未必就符合李哲的利益。

  只有李哲这个利益相同的小团体才是值得信任的。

  李哲想了想,答道,“这个没准,菜价的波动很大,瞅着咱是外地人,本地的菜贩子也压价,哎……也不好干。”

  王铁头追问,“能卖到三块一斤吗?”

  “能,三块钱还是没问题的。”李哲没说的太低,太低了,别人也不信。

  王铁头自己估算了一下,脱口而出道,“你今年能把外债还上不?”

  “没问题。”

  得到肯定的答复,王铁头也替他高兴,“今年还了贷款,明年再种菜就是纯赚的了,这个好,咱农村人也能赚到钱了。二小子,以后遇到困难就来村委会,能办的,俺一定给你解决。”王铁头越说越兴奋,仿佛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李哲大概猜到了王铁头的想法,“王叔,我再敬你一杯。”

  “好。”这回王铁头只抿了半口。

  老李夹了一个鸡腿,“王支书,别光顾着喝酒,吃菜。”

  王铁头啃着鸡腿,那边李酒缸又举杯,“支书,俺敬您。”

  王铁头来者不拒,撂下酒盅抹嘴问,“你们爷俩俩又是买酒、又是买菜,二小子给你们开多少工钱,也不怕把家底吃穷了。”

  李酒缸嘿嘿一笑,巴掌一翻,“这个数。”

  “一天五块钱?”王铁头有些不确定。

  “差不了。”李酒缸露出得意的神色。

  王铁头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议,“娘嘞,这么多钱,比城里国营企业的工人还高哩。这可是咱村头一份啊!”

  好家伙,怨不得这些人一个个劲头十足,比给自家下地还上心!

  “二小子,你不错,没忘本。”

  王铁头这位村支书很有威望,棚里的人轮番敬酒。

  李卫东也端起酒盅,“支书,我干了,您随意。”

  王铁头顺口问道,“卫东啊,你那贷款日子不短了,准备啥时候办鸡场?”

  王秀英哈哈一笑,“支书,你记错了,俺家老大可没贷款,贷款的是老二。”

  “那不能……”王铁头刚要掰扯,李卫东忙夹过红烧肉,磕磕绊绊的说,“支书,您吃菜,尝尝这肉,老香了。”

  王秀英瞅着有些不对劲,王铁头不像喝多了,老大扎着个脑袋不敢看她,跟小时候偷生产队红薯一个德行。

  她哪里不明白,这里面准有事。她也是个要脸的,当着众人没有发作,只是目光不时的往老大和大儿媳身上瞄。

  临近八点,酒喝的差不多,众人也散席了。

  王铁头喝了不少酒,李哲搀着他送到外面,嘱咐赵铁柱把人送回家。

  前脚送走支书,王秀英后脚就冲进大棚,对着李卫东喊,“老大,听王支书的意思,你也去信用社贷款了?”

  “娘,我……”李卫东支支吾吾,不敢正面回答。

  王秀英双手叉腰,呵斥道,“说话呀,聋啦!”

  马来小孩子交给丈夫说道,“是我让卫东去信用社贷款的。俺们也没乱花,就是想早点还了饥荒。”

  王秀英语气陡然拔高,“成啊,你们翅膀硬了,这么大的事都不说一声,还是俺从外人嘴里听到的,心里还有俺这个娘?”

  李哲心里‘咯噔’一下,坏了,这俩人终究还是对上了。

第54章 搬家

  李哲将两个女人隔开,“哥,天晚了,你跟嫂子先带大丫回去,我跟娘说。娘,这事我也知道,怕您跟着着急,就没说。”

  老李拽住王秀英胳膊,“孩子们干了一天活,明儿个再说吧。”

  王秀英甩开丈夫,指着自己的鼻子,“合着你们都知道,就瞒俺一个人?”

  老李紧着解释,“俺也是头一次听。”

  李哲招呼众人离开,大棚里就剩下李哲一家三口,“娘,您消消火,这事怪我。我哥家不是有饥荒吗?我就出了个主意,让他去信用社贷款,存到其他银行吃利息。”

  老李问道,“你哥贷了多少?能拿多少利息?”

  “贷了五千,一年利息五百多,五年大概两千六。”

  “娘嘞,还能这么干?”老李有些反应不过来。

首节 上一节 34/1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