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香河肉饼咋样?”
“还真没吃过,别瞅店不大,齁贵。”赵铁柱用右手大拇指和小拇指一比划,“一张肉饼六毛钱。”
这年头肉、白面和油都是稀罕物件,怎么可能便宜?
“走,馋这一口了,尝尝去。”李哲跳下马车,对着案板上和面的男子问,“老板,你这肉饼都有啥馅?咋卖的?”
“猪肉大葱馅的,六毛一张,饼大馅足。”老板指着案板上的瓷盆,“你瞧瞧,这盆里都是肉。”
“来两张。”
“好嘞,里边坐吧,锅里有小米粥,自己盛。”
李哲盛了两碗小米粥,吸溜了一口,清汤寡水的,没几粒米。
没多久,老板端着两盘肉饼过来,“刚出锅的,趁热吃。”
一盘肉饼有六块,李哲夹起一块放进嘴里,饼皮很薄,肉馅厚实带汤汁,肉香混合着面香,十分满足。
赵铁柱两口吃完了一角饼,烫的龇牙咧嘴,含糊道,“真香。”
李哲连吃三块,也是意犹未尽,对着老板说道,“老板,再来两张。”
老板笑笑,站起身,走到案板旁忙活去了。
两人吃了四张肉饼,四碗小米粥,在店里歇了会,心满意足的驾车离开。
天气正热,两人也没急着赶路,找了个背阴的地方停车,眯了一会。
下午两点,赵铁柱驾着马车赶往廊方市塑料厂,塑料厂面积很大,隔着老远就能看到三四层高的厂房,还有一股呛鼻的酸味儿。
马车没有进塑料厂的正门,而是去了塑料厂北面,街角位置开了一家塑料用品店。
赵铁柱将车停在店铺门口,撂下马鞭,“哥,这家店就是塑料厂开的,厂里的产品这里都卖。产品种类比万安镇全,价格也贵。”
李哲走进塑料商店,玻璃柜台后一个矮胖的女售货员正打毛线,头都不抬,“要啥自己挑,一会过来结账。”
店铺面积有一百多平米,塑料产品不少,除了日用品外,还有一些工业塑料产品。
李哲在店里转了一圈,东墙边放着四卷塑料薄膜,一黑、一蓝和两款透明薄膜。
棚膜常见的颜色是淡蓝色和透明薄膜,但这一款蓝色薄膜颜色略重,透光性较差,并不适合。
剩下的两款透明薄膜,透光性都不错,但其中一款材质较软,耐用性较差,棚膜要经受风吹、雨打、日晒等自然环境的考验,这方面也是要考虑到的。
看了半晌,李哲选了一款表面光滑、无裂痕、无气泡、厚度适中的透明塑料薄膜,对着胖售货员问,“同志,这款塑料薄膜咋卖?”
“五块一平。”胖售货员甩出句话,又低头织她的毛衣。
“能便宜吗?”李哲需要六百平米,费用就是三千块钱,直接花掉一半贷款,让他有些肉痛。
“不能。”胖售货员回答很干脆,这个年代没有太多服务意识,爱买不买。
不能讲价,要么是销售员权限不够,要么是客户分量不足。
李哲换了说辞,“我要十万平米塑料薄膜,你这个价太高,我接受不了。”
“十万平米!”胖售货员放下毛衣针,抬头望向李哲,这可是几十万块钱!
大客户。
胖售货员挤出一抹笑,“我叫陈娟,是咱们销售科的副经理。同志,您怎么称呼?”
“我叫李哲,我们村预计种植两百亩冬暖蔬菜大棚,我负责棚膜采购。”
“蔬菜大棚是什么?”陈娟还是头一次听说。
李哲挥挥手,“说了你也不懂,把你们厂长叫来,我直接跟他谈。”
“您等会儿。”陈娟撇撇嘴,从店铺后门走了。
不多时领来个谢顶汉子,中山装口袋别着两支钢笔,陈娟介绍道,“这是俺们销售科的宋科长。这位是李哲同志。”
宋科长热情的上前握手,“李哲同志您好,哪个单位的?”
“我是大营村的,我们村正在推广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预计明年种植两百亩蔬菜大棚,我负责采购棚膜。”
宋科长说道,“蔬菜大棚我听说过,就是利用塑料薄膜保温,延长蔬菜的收获期。”
“宋科长果然见多识广,我们村也是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为菜篮子工程增砖添瓦。”李哲赞了一句,问道,“宋科长,咱们都是为人民服务,薄膜价格能便宜吗?”
“您真要十万平米塑料薄膜?”与以前的计划经济不同,现在市场放开了,塑料厂得自己拉客户,厂子里积压了不少库存,他这个销售科长也发愁。
“只多不少。”
宋科长略一迟疑,“这料子掺了岛国进口树脂,五块钱一平米并没有要高价,不过,您是头一次来我们厂,我不为赚钱,就为了交您这个朋友,给您最高优惠,四块五一平米。”
“宋科长,我给您交个实底,我们那二百亩蔬菜大棚虽是明年开建,但今年也会有几亩试验田。
每亩试验田都会采用不同厂家的薄膜,您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远的石门、近的京城,我都跑过,贵厂产品质量不错,但价格太高。”李哲伸出四根手指,继续压价,“一平方高于四块钱,我都不考虑。”
宋科长做了个请的手势,“李哲同志,去我办公室坐坐,前几天,朋友刚送了一包上好的花茶,正好请您尝尝。”
“茶我就不喝了,您给个痛快话,行,我就买几百平米的薄膜用于试验田;不行,咱也甭耽搁时间。”
宋科长依旧没有正面回答,“如果我们的薄膜用于试验田成功了,你们村什么时候采购十万平米薄膜?”
他对自家厂的产品质量很有信心。
“明年九月份。”
“时间倒是来得及,不过我们厂得提前采购原料,需要预付一部分订金。”第一次见面,不知根底,宋科长并没有完全相信李哲。
“如果一切顺利,明年六月份可以交付订金。”
宋科长心里踏实不少,“就这么说定了。”
“您痛快,我也痛快。”李哲直接打开绿色背包,从里面拿出一沓子钱,数了两千四百元递过去,“先拿六百平米薄膜建造试验田。”
第12章 选址
六百平米塑料薄膜听着多,卷吧卷吧也就一百多斤,扔到马车上占不了太大地方。
装好塑料薄膜,李哲没再停留,跟宋科长打声招呼,坐上马车离开塑料厂。
宋科长站在商店门口,挥手送别。
陈娟攥紧手里的发票本,明明是卖三千块钱的货,两千四就拉走了,这一里一外差了六百,至于十万平米的塑料薄膜还是没影的事,是不是被骗了?
也谈不上骗,厂子总归是不赔钱,只能说赚的少,更像是被忽悠了。
她瞅了一眼宋科长,犹豫道,“科长,我咋感觉有些不对劲,这人是不是不靠谱?”
宋科长知道她想说啥,但直觉告诉他……没错,“别瞎琢磨了,忙你的去。”
陈娟撇撇嘴,转身回了商店。
……
赵铁柱驾着马车跑得飞快,似乎生怕有人在后面追。
直到塑料厂消失在视线中,赵铁柱才松了一口气,“哥,我跟不少人来塑料厂拉货,没一个能讲价的。这里的销售员牛得很,说多少是多少。
你随口忽悠几句,就便宜了六百块钱,绝对是头一份。嘿,这得吃多少张香河肉饼。”
“不多不少,一千张香河肉饼。”李哲收敛笑容,正色道,“我可没忽悠他们,说的都是实话。
今年的冬暖大棚试种成功,我就有了本钱,明年会扩大种植规模,两百亩大棚只多不少;如果试种不成功,那就是塑料薄膜有问题。”
赵铁柱一愣,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那到底是谁占便宜了?
大营村,李家。
老李穿着破了洞的白背心在槐树荫下乘凉,眉毛紧皱,望着前方发呆。
儿子种植冬暖大棚的计划,他并不支持,看到儿子干劲十足,他也没完全反对。
黄瓜种子和旧报纸值不了几个钱,赔了也无所谓。
现在不一样了,儿子准备动真格的了,又是买建材、又是挖暖棚,几千元砸下去就没了回头路。
再想到老婆的态度,老李觉得自己被夹在中间,明明是你们两个想法不同,干嘛都为难我?
这不是欺负人嘛。
两个坏家伙!
哪天惹急老子了,我非……
老李越想越气,但面对两个最亲近的人,他又无可奈何。
外面响起一阵声音,老李扭头望去,见到二儿子和赵铁柱一人扛着一卷东西走进院子。
“老二,你搬的是啥东西?”
李哲将塑料薄膜放在地上,扯开外面的包装,“这就是我买的棚膜。”
老李走过来,仔细瞅了瞅,“这塑料膜不便宜吧,花了多少?”
“两千四。”李哲并没有隐瞒。
老李愣了。
等他回过神的时候,赵铁柱不知何时已经离开,院子里只剩下李哲一个人,“老二,这塑料膜还能退吗?”
“不能。”
老李闭上眼,感觉胸口有些疼。
良久他才回过神,径直走回了屋子,再出来已经换上了蓝涤卡褂子,戴上一顶草帽。
“爹,你这是干嘛?”看到父亲的反应,李哲有些吃不准。
老李哼了一声,没好气道,“去地里,给你小子选建大棚地址。”
李哲笑道,“爹,还是你对我好。”
“好个屁,就知道欺负俺,有本事跟你娘犯倔去。”
“这可不是欺负,我是觉得你比我娘有眼光,有见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少给我戴高帽。”老李没好气道,“去叫你哥,这事得告诉他一声,咱们在地里碰头。”
李卫东家不远,只是和地的方向不顺路,需要稍微绕一下。
李卫东家的房子是新建的,红砖围墙,大门也是铁的,谈不上多气派,但在村子里也算不错的。
李哲走到门口,正准备喊人,发现大门从外面锁着。
他不禁有些纳闷,大哥不在家也就罢了,嫂子和侄女去哪了?
李哲也懒的多想,趁着天没黑,赶紧去地里选定大棚位置,回头通知大哥也一样。
李哲家的地在村北,他脚步快,跟老李是前后脚到的。
老李看他就一个人,“你哥咋没来?”
“家里锁着门,没见着人。”
老李也纳闷了,“这不年不节的,也不兴串亲戚,两口子跑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