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822节

  几十年后,拍电影的都不喜欢拍远程空战,或者不管实际情况胡逼拍,一个原因是他们真的不懂,第二个原因,就算是懂也没法按照实际的拍,就是这个原因。实在是不像是近距格斗那样画面刺激,精彩纷呈,反倒是非常的无趣,观众不买账啊。

  实际上雷电-2的实战命中率在这个距离上,并不是非常的高,毕竟在不可逃逸区之外,这个导弹无动力机动性,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但是敌机因为对导弹来袭一无所知,还在加足马力逛大街似的飞行,没有任何意图摆脱导弹的机动动作,这时候,雷电-2在不可逃逸区外的测试命中率可就有话说。

  他一边拼了命的往后跑,一边拼命在电台中呼叫着。

  “全部被击落了,全部被击落了!”

  目标区域附近的敌指挥所闻讯,大为高兴:“好,我们要为你们向上官请功!”

  被对面压制了这好几年,终于今天算是出了一口恶气。

  看来对面的也不行嘛,什么21:0,那是没有碰上我们空中健儿,如今真刀真枪一比,还是漏了底子。

  这种情绪甚至让他们忽略了这名飞行员没有按照规定的密语呼叫的事实,也忽略了对方明显失态的语气。

  敌指挥所正在高兴,但是没有高兴多久,电台里惊慌失措的喊话还在传来:“我们4架飞机只剩我一架!请求增援!请求增援!我正在向后方机动,寻机再战!”

  什么?全部被击落指的是自己这边的全部被击落?

  敌人感觉犹如一盆凉水当头泼下,从头凉到脚。

  飞行员的话听起来很是英勇,但是意思却是很明白的,“向后机动、寻机再战”,这听起来和当年“歼敌一亿,转进上岛”有什么区别?

  此时,他们的雷达站的报告已经传来:“报告!雷达显示,我方3个目标信号消失,对方飞机正在西方机动,同时高度正在下降!”

  完了完了,看来是真的!如果说刚才他们还在抱着一点点是飞行员被打出幻觉的幻想的话,那现在雷达站的报告和刚才飞行员的话两相印证,无疑显示了一个让他们足够心肌梗死的事实——这3架飞机,大抵是死了。

  敌指挥官迅速做出了一个让其他人感到费解的决定。

  “通知附近各机场,正在准备起飞增援的飞机,起飞后前出,但是不要前出距离海岸线40公里之外!同时通知中部、北部各基地,严防对方异动!”

  “长官,你这是……”一旁的通信兵听见他的命令,都傻了。

  “你们懂个屁!对面空中作战能力如此强大,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住我们自己重要目标的安危!在海岸40公里内,即便是对方超低空飞行,我们的飞机也能依托岸基雷达进行作战,尚有一线生机。如果再远,万一对面是张开一个口袋等着我们的话……那以刚才的作战结果,我怕我们投多少进去都是无底洞!”

  指挥者就是指挥者,脑袋非常清晰。

  他想的不是怎么挽回被击落3架飞机的面子,而是要保住这边的重要目标。

  万一对面想玩一把大的,派几架飞机做诱饵,勾引己方包括刚才4架值班飞机在内的全部机动空战力量过去打围歼战,然后再一拥而上,那乐子可就大了。

  对面打仗向来以灵活机动著称,虽然当年是在陆地上的事情,但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就没有在空中也传承了这种思路和战法。

  他不怕对面是要发起突然的大规模打击乃至决战,通知中、北部的基地,不过是例行公事和以防万一。那种级别的行动,事前准备是想瞒也瞒不住的,但是他们是不是布置好了口袋,想要大量杀伤自己这边的机动空中作战力量,顺便捞一把,想要积小胜为大胜,这谁也不敢保证。

  指挥员不能意气用事,要时刻牢记自己真正的使命是什么。在这一点上,至少他还算是合格的。

  “明白了长官!”

  “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难道真的是打下几架飞机就走?这也不像是他们的行事风格啊。

  他的疑问,很快就得到了回答。

  就在中线附近的电侦船上,就在“空战”结束的当时,船上的同志们就高兴的向沿海的指挥中心及已经开始回撤的编队报告。

  “敌机4架,3架信号已经消失,1架正在向东逃窜。海鹰编队安全,可按计划撤离。”

  海鹰编队在照射导弹击中目标之后,已经在掉头撤退,这才是真正的胜利转进,听了电侦船的情报,只是走得更放心一些。

  沿海指挥中心下达了新指令:“不用下降高度,按照正常飞行高度,以最大巡航速度回撤。”

  低空比较耗油,虽然油量算下来足够,但是如果有什么意外或者天气突变就难以应对。

  不如让同志们走中高空,以最省油、速度最快的航线返回,如此一来,时间短、安全性高。

  至于敌人追击这件事,在击落对方3架战斗机之后,相信敌人会掂量掂量,估计他们没那个胆子。

  而且他们也不见得追得上,到现在都还没见到新的增援的敌机,估计是赶不上趟了,主要是这一次攻击,同志们完成得非常漂亮,全程低空突防无线电静默,等到发起攻击的时候,距离已经非常近,整个攻击过程非常迅速,快到敌人除了4架值班飞机之外,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就这4架值班飞机,还被打下来3架。

  现在空中作战,和以前是真的不一样了,指挥员同志心里想着。

  但是事情的重头戏还没完,这些过程实际上并没有花多少时间,真正的主角:4枚争先-62K,此刻正在沿着海面,以10~20米左右的高度,陆海飞行。

  它们已经飞行了2分多钟,没有人发现它们。虽然理论上在20公里内,超低空飞行已经不起作用,但实际上,由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导致目标区域的大小雷达,没有一部是对着这个高度的。

  打低、慢、小,也是一个技术含量颇高的事情,这4枚导弹虽然只占了个“低”字儿,但是在这个年头其实已经足够。

  目标区域外部的附属构筑物上,一些敌人的岗哨听见一阵呼啸由远及近,几个黑乎乎的影子以极高的速度,几乎是贴着几米高的防波堤顶上掠过,杀进了目标区。

  其实这些导弹飞行速度在导弹家族里来说,并不算快,奈何这年头导弹武器亮相并不多,而且270米/秒的速度如果是从身边掠过的话,感受的确是挺快的。

  这些岗哨甚至都没反应得过来那是不是几只大型海鸟,就看见前方舰群里连续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一团团的火焰升腾,漫天的碎片炸开。

  “呜~~~呜~~~呜~~~~”

  所有的人像是都愣住了,第一声爆炸响起十多秒之后,目标区域里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而此时最后一枚导弹甚至还没命中。

  敌人一片慌乱,钻地道的钻地道,操高炮的操高炮,上岗位的上岗位,落荒而逃的也不在少数。只是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没有了意义,但是敌人并不知道这一点。

  空中正在盘旋的别-6很快发现了什么,雷达操作手兴奋的道:“发现爆炸信号,一共……一共3个!”

  这架别-6在此次任务中承担的任务是搜救,但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搜救,它的本名,可是海上巡逻机,它的雷达虽然不是预警机雷达,但是此刻在距离目标区域只有100来公里的距离上,发现碎片满天飞的爆炸还是比较可靠的。

  我沿海指挥所接报,兴奋不已。

  “同志们!打得好!现在,你们可以全部按计划撤退。”

  这可是我们第一次在敌人腹地,在敌人严密设防的防空圈里,突破敌人高炮、战斗机、雷达等组成的层次性、体系性防空网,完成打击任务。

  这次任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我们对于敌人的挑衅和破坏做出了有力回应,同时这也是我们在当代复杂作战环境下,进行战术打击的一次有力尝试,有效的验证了战法,为日后的空中精确战术打击奠定了基础。

  而此时我们的飞机,距离目标区域已经差不多快要有100公里,已经完全不再受到敌机追击的威胁。

  敌机中高空追击,追不追得上先不说,我们这边发现了再出动增援战斗机也不迟,更别说空中4架护航的战-7只要掉个头,就又能让敌机狠狠的摔个大跟头。让他们走中高空回来,就是为了预留一部分燃油应对突发情况的。

  而敌机如果为了不被发现从低空追击,先别说会不会被别-6发现,毕竟别-6也开始按计划返回基地,后脑勺上没长眼。关键是,低空追击,速度可就更可怜了,更追不上。

  所以我们的战斗机和攻击机有条不紊的后撤,等待他们的,将是基地同志们的热烈欢迎。

  而此时,目标区域里最大三条驱逐舰上,燃烧着熊熊大火,其中一条更是已经开始下沉,毕竟只有它比较倒霉——吃了两发。

  根据抽屉原理,4枚导弹击中3条船,必定有一条吃了两枚。

  实际上,当争先-62K锁定敌舰的时候,它脑袋上那个小雷达已经不大分得清谁是谁了,这个区域的军舰实在是不少!

  此时的争先-62K就好像是有选择困难症的人面对一大堆好吃的一样,该吃哪一个?

  好在它们的选择困难症老早就被高振东给治好了,选什么选?老规矩,拣大的打!

  顺理成章的,他们选定了三条老朋友——“洋”字号驱逐舰。

  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对于争先-62K来说,这几条驱逐舰的舰型实际上早就是它们的刀下亡魂,去年在我方海上航道维护作业反击战中击沉的两条南半岛驱逐舰,就是同型舰。

  “洋”字号驱逐舰,正是花旗佬的二战著名军剩——弗莱彻级驱逐舰。

  无法相互交流的4枚导弹,选中了3条洋字舰,正是现在正在燃起大火的3条,而吃了两枚导弹的那一条,正在缓缓的下沉。

  目标区域内,部分敌人官兵正在飞速赶来,展开损管工作,这种状态下的军舰,舰上值班人员并不多,想要靠他们完成被导弹击中的损管,是不可能的。

  那条被命中两枚导弹的洋字舰,舰身上两个数米见方的大口子,海水正在拼命的往里挤。和这两个大口子同样致命的是——靠泊状态下的军舰,为了方便维护等原因,水密门是没怎么关的!

  而船上稀少的值班人员根本来不及关闭如此数量众多的水密门,眼看着军舰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沉。

  等到大批损管人员赶到的时候,这条船已经侧翻,左舷朝天露出一小条,侧躺在了水里里。

  ——目标区域因功能和区域所限,水深10来米,再想往下沉是沉不下去的。

  此时,这条吃了两枚导弹的驱逐舰的运气反而好起来了,正所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快速进入船舱、毫无阻碍的海水,淹灭了熊熊的大火,反而让它在侧翻之后,情况没有进一步的恶化。反正也不会沉下去,进水快点就快点吧,都躺水里了,也不会更坏。

第1257章 大家都偷懒(又被屏蔽今天就4k了,详见最后作家的话)

  “中距拦射弹是什么东西?”对于大部分非军事人员来说,这个名词听起来非常陌生。

  “一种最新型的空战武器,各位先生,这么说吧,我们自己现在都刚刚服役不久,而且实际作战效能,并没有东方人的这次战果这么惊艳。”ColdWar期间白熊和花旗佬日常吹牛逼,已经是习惯,这位军事幕僚对于自家的麻雀导弹效能到底如何,心里还是很有数的。

  要不是他和导弹生产商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实际上就连这句话他都不太可能说出来。

  但是他的话效果很好,在场的人心里的惊讶,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还是十来年前那支一穷二白的军队?

  “他们的步伐已经如此之快?”

  “是的,实际上,我更担心的并不是他们内部的问题,而是我们在交趾的行动。”

  在他看来,那边的事情,其实非常好应对。他承认,如果是零星战斗,现在看来东方人的确是依靠技术和训练素质,取得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部分非对称优势,这让他们在零星战斗中的确是能获得胜利。

  但是对于大规模行动,那还是要看海空军的总体力量对比,在这方面,他对驻亚太舰队有充分的信心。事实已经证明,只要这支舰队往这个方向一摆,那东方人心里有再多的想法,也不得不偃旗息鼓。

  然而他更担心的是交趾,这些零星的优势一旦被大规模的应用到这个泥潭中,虽然他相信依然不会扭转己方的绝对优势,但是这个泥潭毫无疑问可能变得更深、更浑。特别是东方人在交趾划了一条线,己方行动严重受限的前提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交趾的行动?”

  “对,实际上,据在交趾参加相关行动的部队报告,从新年开始,他们的损失率有一个明显的上升。”

  “你的意思是,这种武器可能已经被用于支援北交趾?”

  “不,现在并没有,因为损失增大的,并不是空战,而是对地攻击!”

  “对地攻击?现在对地攻击的损失已经足够高了,你告诉我损失还在增大?”

  “是的,交趾各要地,当前主要的防空力量是高炮,当然,这些高炮部队中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哪里,我们心知肚明……”交趾防空导弹的主力,来自白熊,而此时白熊的援助力度还没有增加到最高,甚至可以说,接装部队的训练都还没有彻底完成,防空还是以高炮为主。

  “……但是就在最近,同样是面对高炮,但是我们的对地攻击机的损失上升很明显。从目击者和受伤返回的幸存者提供的证据来分析,我们有理由断定,对方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

  他滔滔不绝的话被统领打断:“将军先生,我们现在在讨论的是战略问题,而且和交趾无关,如果你对此有兴趣,我很乐意在其他时间听取你的建议,而现在,不是合适说这件事情的时间。”

  这话严格说来并没有错误,但是他不屑一顾的态度还是让他的幕僚有些伤心,你甚至都不愿意给我说一声到底什么时候讨论相关问题。

  “现在我们驻扎在附近的舰队已经在向该区域前进,只要舰队到达,一切都将不是问题。而且我认为,后续不会再有什么行动,否则我们绝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收不到任何情报。”将军先生不得不将话题回到了原本的轨道上。

  对于他的判断,几乎所有人都持相同的判断,而且这也是所有人的希望事态的发展方向。

  主要是有欧洲最前沿的交锋,虽然不是热战,但是对于国力和资源的消耗并不比热战差多少,同时在交趾他们是真的在热战,如果再加上这一头,那对于花旗人来说,这一切会非常的吃力。

  实际上,多面出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花旗人最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只敢吹“同时打赢2场战争”的牛逼,再多就不敢吹了。要论吹牛逼,身毒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即便如此,他们在正式场合也只敢吹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实际上早就有人指出,花旗佬到处点火,利用防务捆绑各热点地区相关国家获得好处的做法,看起来如日中天,实际上一旦当其国力下降,这些防务义务就是套在他们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既然事情能不往最坏的方向发展,那就是最好的。

  他们最终的决定,还是一贯的做法——将舰队派过去,以防事态进一步升级。

  至于反舰导弹在实战中的巨大优势,仿佛被他们集体忽略了,什么反舰导弹?铁炸弹不香么?什么击落3架飞机3条驱逐舰,都无所谓,又不是击沉的自己的。

  实际上,当一艘船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动力和惯性,想要改道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现在就是如此,不是看不见,而是改不了。

  很多事情,积重难返之后,看得见和改得了,完全是两码事。

  在这方面,几十年后有一个鲜明的例子,猪母和濒海战斗舰这一对卧龙凤雏,在立项之初并非没有反对者,但是这并没有什么鸟用,反而反对者还自杀了~~~~~~

  最终这个紧急事态报告,没有改变任何事情,花旗的装备发展,依然按照原有的路线,“坚定”的走了下去。

  至于驻交趾空军面对可能大量出现的无线电近炸引信威胁一事,更没有翻起任何的波浪,死的是飞行员,又不是国会山。

  ——

  又是一个星期二,高振东在京城工大的61号教室,正盯着同志同学们进行网际传输协议簇的开发,这东西离呱呱落地,越来越近了。

首节 上一节 822/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