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刚刚解决完两位同学关于某协议具体细节的分歧,一抬头,看见柳教授站在自己面前。
“哈,柳教授,怎么,又有好东西给我看?”他主动出击,主要是这几次柳教授来找自己,基本上都是这么一个情况,他决定替柳教授节约一点时间。
“不是不是,这一次,是来咨询你意见的,哈哈。”
“咨询意见?什么东西?走走走,我们去门外说。”既然不需要去靶场或者实验室,那就就地解决。只是这里人多嘴杂,多多少少还是要考虑到纪律,门外正好。
高振东和柳教授来到门外,柳教授拿出一张图。
周围的人远远的被请开,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私密空间。
“你看,我寻思了这么一个结构,你看怎么样?我觉得这样能获得更高的射击速度,而且还没有让机械部件太过逼近极限,是一条路子。”
高振东接过图纸,仔细看了起来。
这是一张弹炮合一系统中“炮”这部分的示意图,很明显,柳教授也是刚刚想起这条路子,还没有往实际的在研装备中放,而是先来找高振东商量。
不论是内源还是外源加特林,其射速主要取决于转速和散热,而这两个参数,都是有一定的上限的,要不然6管加特林也不会一般到了6000发/分钟左右就上不去了。
“提高射速?是为了什么?”
“为了提高命中率,弹幕射击直接命中,自然是弹幕越密越好。所以才想了这么一个路子。”柳教授道。
“原本的6500发/分的速度之下,达不到射击指标要求?”高振东有些奇怪,按说不至于啊。
“没有,能是能的,不过面对超音速导弹的时候,就有些吃力。”柳教授想得挺远。
高振东点点头:“你说的这个,倒也没问题,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十年内,基本上这类导弹的威胁都不大,我倒是觉得可以暂时不考虑这件事情,把指标拔得太高,会影响到你们出成果的速度吧。”花旗佬除了铁炸弹还是铁炸弹。
“嗯,你说得没错,我就是想看看能不能顺便研究一下,哪怕作为技术储备也好。”柳教授很清楚,中途改变指标是科研的大忌,特别是提升指标要求,朝三暮四几乎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很反感的情况,所以才说只是作为技术储备。
高振东这才放下心:“如果只是想讨论讨论,顺带研究,倒也还行,不过我觉得这种方案用到近防上面,不大合适啊。”
柳教授的图纸,是把位于炮塔正中,炮轴线穿过炮塔旋转圆心的炮,搞成两门,两门625炮一左一右,位于炮塔两边。
也就是最简单的大力出奇迹方案——堆数量,一门炮射速不够是吧?我上两门!
射速几乎直接翻倍,算是一种常见且易行的性能提升手段。
但是这种手段用在这里的确不是非常合适。
柳教授摸摸脑袋:“真的?这我还真没想到,来来来,指点指点。”
他知道,高振东只要说有问题,那就必定不是无的放矢,这种方式一定有一个非常难以克服的、自己还没考虑到的缺陷。
高振东笑道:“来,柳教授,我们做个小实验。你把双手握在一起,再向前平伸。”
柳教授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依言而行,双手握在一起,平伸出来,双手握的拳和双肩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高振东伸出手,在他的拳头处轻轻一推。
柳教授吃不住劲,向着自己后方退了两步,但是拳头方向依然指向正前方。
远处的人有些奇怪的看着这两位学校里各自专业的大牛,这是在打架?不像啊。
不过柳教授有些不太明白:“高教授,你这是?”
高振东又道:“现在你把两手分开,与肩同宽,依然向前伸直。”
柳教授这下反应过来了,他又不傻。
他甚至都不用高振东继续推他的手,直接将手虚空一拍:“啊……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如果只有一门炮,那这门炮的后座轴线穿过炮塔的转动中心,在开炮时不会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扰动,而左右布置的炮,就算是开炮再是尽量同步,依然有先后之别,这会造成炮塔在水平方向上的小幅左右摆动?”
不愧是教授,只要一提醒就明白了。白熊的通古斯卡弹炮合一系统以及其舰载版卡什坦,都有这个毛病,属于是看起来不错,用起来就有些一言难尽。
这一点点左右扰动,等炮弹飞到远处,带来的散布可就难说得很了。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之所以抛弃成本更低的内能源,就是为了提高炮的精度,这么一弄,又给整回去了,得不偿失啊。”
“嗯,你说得对,看来我这个偷懒的屙屎主意还真不行,我得再想想办法。”柳教授道。
“而且这样有个坏处,那就是系统重量上升,复杂度增加,同时备弹量也相对减少了。”
车子就那么大,能装的炮弹就那么多,对于小口径速射炮来说,备弹多少其实不是最能反应作战持续能力的,能连续打多久才是。
两门炮的炮弹消耗速度比一门炮几乎翻番,同时又要装炮又要装导弹,而且还要负担两门炮的重量、供弹、安装,那可真打不了几下子。
“嗯……对对对,如果是放到船上还好,作为野战防空,的确要考虑火力持续性的问题。对了,如果是放到船上,想要提升射速,你觉得什么方式最好?”
船是高价值目标,等到对应的超音速威胁出现,哪怕是多装点炮弹也无所谓,总之船要保住。
高振东笑了起来:“简单啊,炮的门数不能加,我们直接在一门炮上加管子嘛。提升电机转速现在其实不是太难的,电机转速上去了射速就上去了,会对散热提出更高要求,而且散热有个成本框死的上限,那我们就增加管数,总之将单管的再次射击时间搞到和6管差不多,也就是保持基本一致的散热时间就行了嘛。”
他上辈子有个直接的答案——1130万发炮,现抄,不带犹豫的。
“啊……这……”柳教授万万没想到高振东的办法和他一样偷懒,都是堆数量,只是方向不同。
第1258章 开展(4k,还有8k)
但就是这一点点方向上的不同,恰好就在提高射速的同时,解决了原本两门炮左右布置遇到的问题。
不愧是高委员,偷懒都偷得这么让人赏心悦目。
“行,那我就按照这个想法去做储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啊。不就加管子嘛,好说好说。不过……”柳教授也不说谢谢什么的了,这么熟了,而且要谢高振东的话,那要谢的事情多得很,那就没完没了。
“不过什么?”
柳教授皱着眉头,思绪飘得非常长远:“不过如此一来,碰见速度更高的导弹,这管子加起来何时是个头噢。”
高振东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柳教授啊,速度更快的导弹,那就不是高射炮该解决的问题了,要靠别的技术。炮射速再快,当来袭导弹的速度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连拦截窗口都没了,几根管子实际上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炮就打不着。”
柳教授一摸脑袋:“诶,你说得在理,哈哈哈,是我杞人忧天了。还有别的同志在嘛,为什么要靠炮打天下。”
高振东心里一动,倒是想起了什么事情来:“还别说,柳教授,你也别光想着快,我倒是觉得,你可以考虑着,往高度低一点、速度慢一点、目标小一点的方向去考虑,而且……而且弹药得便宜。”
柳教授一脸懵逼:“不是,这种东西还需要高射炮?直接竹竿往下捅不就得了?”高委员这话,简直就是和现在的作战需求反着干。
现在只愁打击范围不够高、不够远,高度低速度慢,根本就不需要这么高级的东西去打。
是的,雷达自动控制的高射炮在这年头是不折不扣的高级货,其实就算是放到几十年后,也不便宜,例如汉斯佬的35mm高射炮价格比坦克还贵。当然这里面未尝没有一点汉斯佬自己的东西太贵的原因。
这事儿高振东没法说,主要是这个需求在当前的确是不急迫,甚至都看不到应用的方向,不过扯淡这事儿高振东还是会的。
“您想想,直升机是不是又低又慢?”高振东这话说得一点儿毛病没有。
“嘶……也对,这东西现在从交趾战场的情况来看,的确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威胁很直接。”直升机的速度,一般也就200来公里/小时左右,好的和差的之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且高度低。
高振东的最终目标不是直升机,但是用直升机来举例却是非常的合适。
“对啊,而且直升机的作战高度,甚至可以说是争夺一树之高,这个高度上,杂波、其他物体带来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高振东继续忽悠。
这个“争夺一树之高”,是武装直升机刚刚开始兴起的时候,国内军事科普刊物在提到它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实际上在影视剧中也常有表现。与固定翼战机常常以高空中直扑而来作为表现,气势恢宏不同,直升机在影视剧中的表现常常是突然从山头、树顶出现,突出一个诡异莫测,加上极近的距离带来的纤毫毕现和那特殊的声音,同样是压迫感十足。
有了高振东这个引子,柳教授自然不是傻子:“嗯……而且因为地形和高度问题,直升机很有可能在极近的距离突然出现,这对于导弹来说是很难反应得过来的,甚至直接在其射击近界之内,这时候还得靠炮解决问题。嗯,我得好好想想。”
高振东道:“这个距离,雷达也不见得好使,特别是低速小目标,我倒是建议你考虑结合光学和红外热成像来解决问题。”
“嗯,好!我回头就考虑,用不用得上先不说,有没有是我们要解决的。但是为什么炮弹要越便宜越好?性能呢?”柳教授大为高兴,还没等这个625定型,后续的改进思路都有了,完全不怕没活儿干。
“越便宜越好不是我们一向的要求嘛,至少搞一款弹道性能差不多但是又便宜的炮弹出来,穿甲性能嘛,大差不差就行,泼起水来不心疼嘛,哈哈。”
高振东总不能说他真正瞄准的低慢小目标,实际上没有任何装甲,那颗7.62都能打穿。实际上不论是巡航导弹还是别的低慢小,几乎都没有防护能力,随便一枪就穿了,用25炮打这些东西,主要要的是射程,而不是穿甲能力。
“嗯,也是这个理,部队的同志训练的时候还是舍不得好炮弹的。”只要弹道一致,训练用弹药自然是越便宜越好。
柳教授告别高振东,边走甚至边哼起歌来。
看着他的背影,高振东笑了起来,不知道等到真正低慢小到来的时候,他会是什么表情。
——
不管怎么说,至少相关战线的同志们都能感受得到,随着高技术展销会的日子越来越近,盘踞和潜伏在这边的特务们倒是老实了不少,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作为负责相关工作的人,他们能非常清楚的感觉得到,这种感觉只有这个行内的人才有。
终于,终于,这个展会总算是开展了,之所以说是终于,是因为娄守行盼星星盼月亮,就等着这一天呢。
他不仅有展台,而且他还要观展,一举两得了属于是。
本来他想拖着高振东一起去的,但是被高振东婉拒了,没有说什么理由,不过娄守行很懂事,拒绝了就拒绝吧,这个妹夫做事情总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拉着新婚燕尔的贺五,叫上自家妹子就去了,娄晓娥本来不想去,不过高振东倒是赶着她去,这种展会是很有意思的,能开阔不少的眼界,高振东在读书的时候就喜欢逛这东西。
而这年头这类展会少,高科技的就更少,难得有机会,让娄晓娥去看看也不错。
来到展会门前,展会要有邀请函才能进,而且国内的邀请函数量是不多的。
没办法,要是不这么搞,以现在国内的情况,几乎能肯定,相当一部分产品也就没有国外什么事儿了,分分钟买爆,而且他们绝对挤不过国内的同志们。
国内穷是穷点儿,但是消费热情还是有的。可能能够幸免于难的,也就是已经开始放开出售的收音机等产品,其他的,悬!
从比例上来说,能够抽得出这个钱的,不多,但是有句老话说得好,任何事情再小,但只要乘上X亿,那就是个大事情。比例小但是绝对数量可不小,更别说这里是京城,买得起但买不到的人,大有人在。
不过邀请函这东西自然难不倒娄守行他们,娄守行自己就有,至于娄晓娥,这么说吧,她要多少,高振东就能从外商部拿到多少,就一个电话的事情。
展会门口,一块大型横幅就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之所以说“块”而不说条,是因为这东西的确是一块,很大的一块!
在入门的正上方,一块红色LED室外屏在阳光下也依然明亮,熠熠生辉。
“热烈欢迎各国友人观展!”
除了这句话之外,还滚动播放着日期、天气、温度等信息,现代感拉满。
就这一块屏,就让来此的不少外国友人驻足观看,纷纷在屏下拍照,俨然一副后世网红打卡点的样子。景点打卡拍照不但国人喜欢,老外也喜欢,那是一种回忆和证明。
看着这么多老外,娄守行和贺五还好,娄守行是去过白岭电子展的,各国的老外见过不少,贺五在港岛,至少约翰的人也是常见。但是对于娄晓娥来说,她一辈子见过的老外都没今天这一眼见到的多。
一来,她开始完全懂事已经是建国后的事情,以前的记忆已经模糊了,而且建国前京城还不是首都,没那么多老外。
二来嘛,自从她和高振东结婚之后,老外就更不可能来到他们面前了,就算是大白熊的人,也来不了,所以她还是没怎么见到过。
“来来来,哥,我给你俩照一个!”虽然高振东不能来,但略微知道是什么原因的娄晓娥却是不甚在意。那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来不了就来不了吧,这个展,我替他逛了!
对于娄晓娥的好意,娄守行夫妇欣然应允,新婚燕尔,恰逢盛会,不来一张那是白瞎了这机会。
娄晓娥自己也兴致勃勃的来了一张,然后几人才往里走去。
在门边,有通知栏,里面用各种主要语言贴上了观展相关的提示,但是他们不需要,邀请函附赠的观展须知上面就有。
一进门,就看见一大堆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还有不少人围在旁边的一处空地上,将中间的展品围得水泄不通,压根看不见是什么东西。
“大哥,这是什么?走走走,看看去。”看热闹是人的天性,娄晓娥自然不免俗,更别说她在院子里本来就喜欢打酱油看八卦。
振兴电科的展台自然有人在忙活,倒是不需要娄守行自己亲自上阵,所以他也优哉游哉,以看为主。听见娄晓娥的话,他也很感兴趣,到底是什么这么吸引人。
对于贺五来说,她对这边的情况并不熟悉,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刻板印象在里面,听了两人的话,也一起走过去,边走边笑道:“可能是山野特产、民族工艺?”
大致想来,除了这两样东西,也不至于会引起外国人这么大的兴趣,没见过的东西总是好奇,而除了这两样,让这么多外国人都没见过的,大约不多。
娄守行笑了笑没说话,这事儿吧,不好说,不过他没有反对自己妻子的话,百闻不如一见,说什么都没有亲自看一眼来得有效。
绕过排队的队伍,接近这一堆人,已经能听见说话和争抢的声音,但是很不幸,听不懂,叽里呱啦的。
这里三个人,两个懂英语,一个懂俄语,但是毫无疑问,这个语言结构明显应付不了今天这个阵仗。在当前这个环境下,英语几乎是很难听到的,毕竟说英语的,都不会以官方的身份出现在这里,注定了规模不大,就算是偶尔能听见一句毛子话,也几乎被淹没在了其他语言之中。
此时他们的感觉,大概就跟几十年后计算机刚普及时,人们打开一个用UTF-8编码的文本文档,看着文件里的“锟斤拷烫烫烫”一脸懵逼一样,好像发现了什么,但是完全不懂。
虽然听不懂,但是能看懂,这些人在争抢着什么机会,在一旁的展会工作人员尽力维持着秩序,但是并没有太大用处。
娄晓娥灵机一动,问旁边的展会工作人员:“同志,这里展览的是什么展品?”
我不一定要看,我问不就得了。
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国内人员就在态度上有什么变化,实际上只要不傻都知道,在这个主要是为了外销的展览会上大摇大摆出现的国人,反而可能来头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