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经济,在军事上,他们是唯一一个真正做出了实际行动、付出了牺牲并获得胜利的阵营伙伴,他们的行为值得尊重。”这一点,连白熊自己都没做到。
“我同意……”
“我同意……”
“我觉得要考虑考虑。”
“可以先试着和南方同志们沟通一下这件事情嘛。”
“……”
如此重大的决策,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决定的,甚至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能决定的。
当白熊的脑洞大开,开始灵活思考问题的时候,还有一家脑洞更大,思考更灵活。
高卢,香榭丽舍大街,那个男人的官邸里,他看着一群手下,开起了比那位花旗统领还大的脑洞。
“先生们,有没有可能,我们在聚变技术上,向东方人要求一些帮助?”不能怪他太过异想天开,主要是自家的聚变技术长期停滞不前,让他有些急躁。
60年就引爆了裂变弹,但是聚变弹迄今为止已经4年,却依然遥遥无期,眼看着又穷又困的东方人都后来居上,在聚变弹和导弹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由得让他产生了一些病急乱投医的想法。
实际上,在21世纪早期的互联网上,的确是有一种传说,高卢人在聚变弹久久不能成功的困境下,向我们求助,并且用众多的武器技术换取了聚变弹技术,才在68年8月获得了成功。
但是这种传说基本上应该是不真实的,别的不说,只看高卢聚变弹成功的时间,与我们获得高卢技术的时间先后和跨度,就能知道这种说法不靠谱。
“先生,我认为完全没有可能,这个要求已经超出了正常技术交流的极限。”
此时的其他人,已经顾不上他是不是“唯一的男人”了,直接的、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反对。
开什么玩笑,你以为那是什么?那是聚变弹,那是实际上最为神秘、威力最大的武器。就算你是东方人的亲儿子,对方也不可能提供这种技术。
花旗等国:这件事情吧,也不好说。
所有人都表示了否定,哪怕是最忠心的人,都否定了这个男人的想法,他只好耸了耸肩,摇摇头:“好吧,是我贪心了,我只是想有没有可能而已。那么先生们,我们评估一下这件事情会对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吧。”这个想法的确是不可能。
诶,这个议题就现实和友好得多,在座的高卢精英们这才觉得事情走上了正轨。
“我认为,这对我们是件好事,这会加强东方人面对花旗乃至白熊时的抵抗之力,极大的吸引花旗人的注意力,减轻我们的压力,并且提高花旗主动付出更大代价拉拢我们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
他们的交流仍在继续,正所谓一声巨响,全球振动,这个重大事件带来的余波,远远不止于此,只是这些影响的显现,还需要长久的时间。
——
而侧面促成这件事情提前发生的高振东,最近上班走路都是飘的。
看着面前的京钢厂的同志,他的心情就更飘。
转炉这事儿,看来是成了,也许效果达不到材料中的极致,毕竟技术环境都不一样,但从京钢厂报过来的资料推断的话,一步到位领先世界应该是问题不大。
“……说起来也巧,本来我们早就该来的,但是最近事情太凑巧了,拖到现在才成行。”对于拖了不少时间才来这个事情,范厂长倒是没什么心理压力,主要原因还是敌人使坏嘛,而且事情的发生地点又在三轧厂,自己这帮人来不了,一大半原因是被防工委给压住了,也不是自己不想来。
他们早就想来了,一是汇报好消息,二来是学习新技术。
从炉龄延寿这个高总工顺手为之的事情效果来看,高总工真正想搞的事情,还不知道有多惊人呢,同志们心里已经痒了很多天。
“哈哈,说起这个事情,怪敌人,怪敌人。”高振东说起这话的时候,虽然他满脸笑容,牙齿都露出来好多瓣,同志们却依然不由得想起了坊间的传言。
高总工口中的敌人,就是被他亲手就地正法的。
至于击毙敌人的手段,越传越邪乎,现在已经传言到了高总工单手抵住汽车让汽车动弹不得,另一只手同时拔枪击毙敌人的程度。
没办法,流言这种东西怎么夸张怎么来,层层加码这件事,自古有之。
看着高振东和善开朗的笑容,同志们一时间觉得有些不真实。
就是这么个阳光大男人,三枪就把敌人给毙了?
不过事情真假,同志们也没法求证,这件事情在官方层面上,是禁止讨论和传播的,同志们私下流传倒是管不着。
驻三分厂内保的同志们也没法去捂同志们的嘴,这年头娱乐相对匮乏,同志们可就指着这点儿精神文化生活呢。
为了消除这些流言给高振东带来的可能威胁,内保的同志反其道而行之,用魔法打败魔法,往流言里掺水。
他们掺的水,内容可就多了,有掺人物的,你说是高振东,我说是谢建业,他说是陈厂长,还有人说是傻柱,不一而足。
还有掺事迹的,像是类似“高总工单手挡汽车”这种,最早就是他们添的油加的醋。
还别说,效果还挺好,现在除了当时在场的同志,谁都说不清楚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什么,甚至连在场的同志,都有点儿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了差错。
范厂长收拾收拾心情:“高总工,您帮我们解决了炉龄这个大问题,可是您自己要做的事情可还没着落呢,我们都替您着急,这不,刚一解禁,我们就连忙过来了。”
京钢厂的总工看着范厂长心里嘀咕,笑死,你替高总工着急最多只占三分之一,最着急的还是学新技术吧?什么?我也急?那没事儿了。
高振东大概知道同志们的想法,笑道:“嗯,这不是都回到正常了嘛,不用急不用急。其实我的事情啊,也是你们的事情,没区别,我接下来要做的这两件事啊,还是转炉的事情,要不然也不好意思请你们来了,你们专业对口嘛。”
范厂长闻言大喜,转炉好啊,再多来几项新技术,他脑海里甚至出现了一副画面,一座全新的转炉熠熠生辉,炉身上书“天下第一炉”五个红光闪闪的大字。
这一点都不夸张,根据高总工过往的习惯来看,再在这个炉子上投几项技术,称之为天下第一炉可能夸张,但是称之为天下第二炉,那估计没哪个炉子敢称第一。
京钢厂的总工比范厂长还高兴,他是管技术的,在这方面比起搞行政和管理的范厂长,收获自然更多:“高总工,您准备在转炉的哪方面再出出手?”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道:“你们觉得现在这个炉子,除了炉龄之外,还有什么最显著的问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同志们把不准高振东到底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只能放开思路,有什么说什么。
“最显著的……”京钢厂的总工最熟悉情况:“最显著的应该是熔池搅拌不均!”
第1276章 把标准煤抠回来(4k,今天就12k了)
要说问题,自然很多,毕竟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缺陷,只是这些缺陷有的大有的小。
要说最大的,自然是可能会影响到钢材质量的缺陷,而这里面最明显、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这个,成分不均匀,对于搞各种材料的来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大忌。
“什么原因分析过没有?”
“氧气从顶部吹下来,仅仅是在表层形成冲击区,无论如何都难以充分搅动钢水,而且容易加剧熔池分层。”对于这个问题,同志们还是很清楚的,这个简单。
高振东摇摇头:“不止。”
“不止?”
“对,其实顶吹转炉主要依靠碳、氧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搅拌熔池,而在刚开始的时候,碳氧反应不足,快结束的时候碳已经大量消耗还是不足,此时搅拌强度下降,就会造成不均匀的现象。”顶部的氧枪吹动下方的钢水只能冲击表层这一点很容易想得到,但是高振东刚才说的就要深一些。
不过从原理上说依然不难,京钢厂总工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们想得简单了。”
高振东笑道:“实际上顶吹转炉的化学成分和温度不均、化渣困难、冶炼周期较长、烟尘多、氧气消耗大等问题,根子上都来自这一个原因,搅拌能力不足。”
听见高振东的话,同志们马上就想起来现有转炉的一个大问题——冶炼周期长的事情来。
原来根子在这里!
不过他们有些奇怪,高总工并没有参加一二号转炉的实际生产,为什么对这些缺陷这么清楚?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靠分析估计都能猜个全中!
“那这个问题您觉得怎么处理好?”果然,高总工还是对这个炉子所有的缺陷都看不惯,一旦解决了最大问题,腾出手来之后,就要一一收拾了。原来他叫咱们厂的同志们过来,根本不是要为自己的课题做什么事情,纯纯就是为了解决京钢厂这个转炉的问题。
“我估计这个你们应该也听说过吧?大胆一点,其实方法很简单,怎么出的问题,反过来搞不就行了?”
高振东的话,让京钢厂的总工马上就反应过来,有的技术虽然因为难度、环境、适应性等原因他并没有研究,但不至于连个名字都不知道。
“您是说底吹?”高总工已经提示得很明显了。
既然顶吹只能吹表皮,那我们就从底部往上吹,氧气就能通过整个熔池,充分与碳反应,同时底部往上吹的话,氧气自身的运动也能更好的搅拌熔池,两相结合,整个问题可以说迎刃而解!
“对,就是底吹。或者说不完整,顶底复吹!毕竟底吹也是有缺陷的,两者结合,把问题减到最少。”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高振东决定一步到位,毕竟搞好了底吹,和复吹之间也就一步之遥,顶吹是现成的!
顶底复吹在21世纪占了我国炼钢炉的一半以上,不是没有理由的,作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国,曾经仅仅靠各地瞒报产量都能和全球第二打得有来有回的我们,在这方面的选择绝对值得信赖。
高振东折腾转炉是要解决大宗钢材的生产效率问题,自然是要选日后使用最多的炉型。
“顶底复吹?是不是有些太复杂了?”京钢厂的范厂长觉得步子迈得有些大。
“复杂,但是也没复杂到不能接受的程度嘛,理论上这东西就是一个顶吹加一个底吹,搞底吹不如一步到位,想怎么吹怎么吹。”该大跨步的时候,高振东一点儿不含糊。
好像很有道理诶,同志们被高振东的乐观情绪感染,对啊,什么顶底复吹,没那么邪乎,就是两者的结合,而且适应性强,适应钢种多,想怎么弄就怎么弄。
同志们纷纷点头,这个可以!
不过京钢厂的总工对这方面更了解一些:“根据国外的研究和文献,底吹对炉龄影响大,而且对氧气的流量精细控制要求高,需要同时控制顶吹和底吹的气流参数,对我们的工人同志要求有点太高了吧?操作难度高,也是很影响生产率的。”
底吹容易结焦需要清理,底部氧枪的更换也比较频繁,这些都是影响炉龄的因素。
范厂长拍了拍总工的手臂:“你忘记了,高总工麾下大将方科长在我们厂正在做什么?氧气流量控制和顶底双控,不正是人家现在在搞的事情嘛。”
总工拍拍脑袋,“噢~~~~”了一声,有点自嘲的笑了起来,忘记了忘记了,自动控制这套东西有点新,总是忽略。
高振东也笑道:“炉龄受一定影响,但是其实主要是氧枪等配件受影响,对于转炉本身影响不是太大,而且也主要是增加清理结焦、更换氧枪等的工作时间,综合下来还是很划算的。当然,底吹也有很多缺陷,甚至反过来会造成搅拌不均匀等问题,但都能通过改进工艺,并利用自动控制手段干预等方法,得到很大的抑制,综合来看,顶底复吹还是利大于弊。而且,顶底复吹的搅拌效果好,当前技术条件下,我算过,估计钢水的收得率可以比顶吹法高那么1~2个百分点。”
钢水收得率可以高1~2个百分点?听见这话,同志们可就不困了。
高总工的分析结论,他们还是比较相信的,多年来的事实证明,高总工在这方面鲜有失手,预测与实际基本吻合的概率极大。如果预测与实际相差很大,那大概率是负责具体落地的单位有点什么问题。
在这方面,同志们对高振东的信任就是这么夸张。
而这大概率能实现的1~2%钢水收得率,马上就让同志们的神经兴奋起来,别小看这么点,实际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数字,100吨钢多1.5吨上下,这是什么水平?
至于缺陷什么的,那好说,克服就是了,搞科研,还是要注意抓主要矛盾。
没有什么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有,那么大概率就会有个缺点是贵。
同志们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和高振东一起,展开各方面的讨论分析之后,最终同志们一致认定,这个顶底复吹值得搞。
现在唯一的就是技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高振东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而且极为粗暴。
砸,用资料砸!
高振东砸出来一整套顶底复吹的工艺资料,甚至不只是纯氧顶底复吹,而是可以使用保护气的顶底复吹方案,虽然比较粗,一些细节并不明确,但是已经足够同志们轻松开展工作。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整个工艺的流程设计、炉子的结构、冶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体的选用、冶炼中的反应过程等等。
至于喷头多粗、要布置几个、用什么材料、流速多少这些细节问题,京钢厂的同志有的是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也要解决,否则都不好意思和高振东打招呼。
同志们都有些好奇这东西怎么来的,高振东简简单单一句“我抽空分析的,没有实践过程,所以难免有缺陷,具体落地还需要同志们做细节调整”就对付过去了。
抽空……同志们觉得脑袋上青筋有点冒。
但是还不能不服气,人高总工分析的这一套东西,虽然他很谦虚的说没有经过实践,但是不需要实践的原理、理论等部分,一眼看上去一点儿毛病没有。
看了这套技术,京钢厂的同志总算是明白为什么高总工不在上一次就把这个拿出来了,上一次是对转炉炉龄的改进,而不是改进转炉的整体结构。
而这个顶底复吹要对转炉进行彻底的颠覆性改进的,短时间根本完成不了。高总工的安排很合理,先解决寿命问题,让各大钢厂能有转炉用起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或者说,搞个新炉子!
再结合刚才高总工说有“两个技术”,看来这个新炉子上面,高总工寄予厚望啊。
“高总工,您刚才提到两个技术,这是一个,那另外一个是?”范厂长算是代表同志们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依然是先问问题:“范厂长,你们现在转炉炼一吨钢,消耗的水电风气等能源的总和,折算成标准煤大概是多少?”
能源这东西可不止是电和燃料,实际上送入炼钢炉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能源的一部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可以采用折算标准煤的方式进行计算。
这比仅仅计算电、燃料这些直接能源要科学、全面得多。
这个问题把范厂长给问住了,不止是他,就连负责技术的京钢厂总工都卡了壳。
消耗的直接能源倒是没问题,他们一口都能报得出来,包括这里的每一个京钢厂的同志都是如此,反倒是高振东自己可能不大清楚,因为他掌握的资料,时间和现在不太一样,数字可能就不同。
但是高总工这个问题太刁钻了,把水、气、风等等都要折算进去,这种方法在这个年头并多见。
不过同志们服气的是,高总工这个问题虽然刁钻,但是人家科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