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说不上神,还有提升的空间。”雷达所的同志们看着这个指标值,有些不太满意。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看着他们,有点无语,这些搞军工的同志自我要求就是高,高到没法说的那种程度。
从原本的45dB到82dB,37dB的跨越意味着什么,凡是对dB这个单位有概念的同志都知道。
虽然没有地震震级的提升的跨度那么大,但这绝不是一般的线性增长能比得上的,毕竟一般情况下,线性增长的斜率并没有那么夸张。
就这成绩,他们居然还不满意。
虽然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为地资这边的工作考虑,想要尽量提升设备能力,但是这个自我要求也未免太高了一点。
“同志啊,这个已经很高了,这样,我们有点等不及了,毕竟我们各地搞地资的同志都还在拿着45dB的当宝在用呢,能不能先给我们做一点,我们先用起来?”
地资部的同志决定不挑了,就这个就很好用。
“这个……我们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把设备的指标再往上提一提,要不你们还是再等等?”雷达所的同志却是不太满意,对于他们来说,把一个半成品交给同志们使用,是很难忍受的,如果这里面还有几个强迫症或者完美主义者的话,那就更难受了。
地资部的同志却是压根没放在心上,什么半成品?不存在,这就是先进武器,更先进的到底是多短时间能弄出来先不说,反正现在这个他们觉得已经很完美:“没关系,主要是现在急着用……”
原本没有急着用的,但是看到现在这台的参数提升这么多,那是真急了!
要知道,因为工作条件的原因,在外面跑的地质队的同志们,也许在测绘过一个区域之后,接下来很久都不见得有机会重新再去那片区域,除非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我们的国土面积实在是不小,这种工作安排是非常正常的。
这就意味着一件事情——高性能的设备,哪怕是晚到手一天,都有可能因为设备的缺陷导致矿藏被忽略过去,或者是地下的情况掌握过于粗疏。
这可都是钱呐,而且不只是可能浪费钱,最主要的是该发现的东西没发现,那就太遗憾了,明明有更好的设备的。
听了他们的解释,雷达所的同志们也算是理解了他们的心情。
“嗯……这样啊。看来是真不能拖,这样吧,我们先按照现在这个设计,给你们搞一批试用装备先用着,等到我们搞好了正式的,再换!”
以这套地震仪后端的复杂程度,对于雷达所来说,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攒出一小批来,他们的一小批,对于地资部的同志们来说可不见得小。
但是他们还是很坚决的,把这批装备定义为“试用”,优化不到位的装备想要占一个正式的名义,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倒是无所谓试用与否,只要能用就好:“好!太感谢你们了,同志们。”
“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要谢,就谢高总工吧。”没有他的各种努力,我们就算是想帮你们,也绝对达不到这个效果。
模数转换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这两个最核心的新型器件,都少不了他的努力。更别说如果不是他提醒,你们压根就找不到我们这里来了。
“那肯定是要谢的,回京城之后,我们会专程拜访……”
除了向这位“高总工”致谢之外,人家那里好像还有两个新式武器来着。不行,回去一定要催一催部里的领导,赶紧把船和飞机搞到手。
“对了,你们既然要现在就用,我们会给你们增加一些便利性的设计。”
“便利性设计?”
“对,虽然在原理上没有什么帮助,但是能从侧面提升你们工作效率。来来来,我介绍一下,你们从实际工作出发,看看是否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没问题,我们就往上做。”
毕竟从根子上来说,这东西和雷达在架构形态和使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对于搞雷达的同志们,他们并不介意把一些不涉及秘密的设计照搬过来,最大程度的方便地资部的同志们。
“好好好,你说,我学习学习。”
“我们准备把你们这个设备的操作控制界面,做成数字化设定的,这样一来,一是各种参数的设置、读取更加直观,二来,你们可以把一些你们觉得有价值的配置方案在设备里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直接调用,就不用调来调去的了。”
既然要数字化,那就尽量从信号处理到设备使用都数字化起来,无论如何,LED数码管上的数字无论是读还是调,都要比各种摆来摆去的指针要强得多。
“真的?那太好了!我们在使用中也发现这个问题,有一些配置得很好的、具有重复使用意义的配置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本无法保存,等到需要重新使用的时候,还得费劲巴拉的重新调整。”
模拟设备的一大缺点——想要存点儿什么东西,代价极大,尤其是这种需要经常手调的设备,存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次根据不同的情况要进行调整,等到再想用过去某一次的全套参数方案的时候,还得手工重来。
“嗯,那回头你们指导一下我们的人,哪些要存,哪些不用存,哪些要单独存,要存多少套方案等等这些细节。”雷达所的同志们考虑很周到,用词也很谦虚。
“好!好!好!我们会努力向贵所的同志们学习的。”
“另外,我们准备改造一下你们的数据记录系统,现在的情况是,设备具备连续探测的能力,但是你们的数据记录系统却不具备连续记录的能力,或者说连续记录容量有限,我估计会对你们的探测带来一定的影响。”
地资研究院的同志大喜过望,这个问题的确很困扰他们,别说这年头了,在原本的历史上,哪怕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使用的进口花旗地震仪依然有这个毛病,连续记录能力达不到应用需求。
搞雷达的同志就是不一样,一眼就能为我们找到毛病。
“对,我们的记录系统比较原始,不瞒您说,现在计算机上那些新式设备,我们都没用上,数据记录还是直接用磁带记录的模拟信号,一盘磁带记录不了多少数据就用完了,而且换磁带会造成工作的中断,重新开始很麻烦。”
地震仪的工作并不像放音机,可以随停随放的,如果想把两次独立的探测连成一整套数据,还是多少有些麻烦。
而且还是那个问题——原本的信号是模拟的,同志们已经尽量利用上了磁带机这个新式武器,但是记录信号这件事情依然有些麻烦——记录不了多少,而且磁带能记录的容量和数据量没关系,而是取决于工作时间,反正磁带是得连续旋转的。
一盘磁带大概是45分钟,要说探测的数据量其实并不是很大,但是却把一盘45分钟的磁带用得干干净净。
地资部的同志们不是不知道有问题,而是没法解决。他们知道磁带的容量实际上是被大大浪费的,但是信号体制这个娘胎里带来的毛病,让他们毫无办法。
“没关系,现在我们把信号数字化了,记录起来就方便多了,以你们所需的数据精度和保留一定冗余考虑,我们选用双精度浮点数进行存储,一盘磁带大概能记录15~20万条数据。”
雷达所的同志没有上15厘米软盘,一来是软盘的体积大,二来考虑到地资部以前就用的是磁带,还是尽量保留兼容性比较好,也能把过去的一些资源利用上。
“多少?”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不是搞这行的,所以万万没想到数字化之后的数据容量居然有这么大!
“15~20万条数据,就按照15万条数据算,如果还是45分钟的测量的话,大概一秒钟能存55条数据,应该够用了吧?”
地资部的同志算得很仔细。
“够了够了!根本没有这么多,测量的数据刷新率也没这么快。那是不是意味着一盘磁带能连续存储更久?”
“对,如果你们是1秒钟1条数据的话,那么一盘磁带大概能存储2500分钟数据。”雷达所的同志不知道到底他们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刷新率是多少,所以用最简单的1Hz举了个例子,有了1Hz的数据,直接除数据刷新率就知道能连续工作多少分钟了。
“够了!够了!够了!”地资研究院的同志一脸的惊喜,这个数据容量可太够用了。
然而,和高振东打交道打得很多的雷达所的同志们,把高振东的一个习惯很好的学了过来——事无巨细,思虑周全。用不用先不管,至少我先想得到提出来。
“另外,考虑到你们可能需要中途换磁带,我们会在设备里加一块缓存,只要不断电,在换磁带的时候只要按下开关,缓存会接替磁带进行数据存储,等到你们换好了磁带再次按下开关,缓存数据就会被写到新磁带上,磁带重新接手数据记录工作。这样会给你们提供大概10来秒的换磁带时间,而不用中止测量工作。当然,再多一些也不是不行,只是那样就会更贵。”
还有这等好事?原本有了大容量存储的地资部同志们就没考虑换磁带的问题了,但是没想到雷达所的同志们考虑却是这么的周到,真是一点儿问题都不放过。
“够了够了,10秒钟够了!我不信我们地资部的同志们手脚笨到这种程度,10秒钟连个磁带都换不完。”有了这个,可谓万无一失!
只要手脚够麻利,10秒钟已经很长了。
听见这话,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
“十七机部上报,建议任命高振东同志为十七机部副总工,享受总工待遇?”一位首长看着手上的汇报材料,笑呵呵的问道。
“是的,这是他们报上来的,高振东同志的材料。”汇报的同志笑着递出一本厚厚的材料。
首长摇了摇头:“不看咯不看咯,振东同志搞滴东西啊,太高级,我都看不懂哟。反正成绩是过硬滴,我晓得,我晓得啊。再说咯,他们十七机部手上的材料也不全嘛,还没得我清楚,哈哈哈。”
这种事情讨论起来,总是让人心情愉快的,首长笑得很是爽朗。
首长的话没错,高振东的全部成果材料,如果不组织专人调查,大概连防工委都写不全,主要是他真的是属八爪鱼的,很多稀奇古怪犄角旮旯的东西,连最了解他的防工委都是不知道的。
“您说得对,十七机部只知道他们自家圈圈里的那一摊,的确是没有您了解得清楚。”汇报的同志也跟着笑了。
“嗯,他们部里的考虑,也是正确的。老话说的好,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人才降下来了,我们在使用上也要不拘一格才行。年龄不是问题,思想和能力才是硬道理嘛,这些方面,你早有评价,这位同志是很过硬的。”另一位首长笑道。
“防工委那边是个什么意见?”虽然人是十七机部的,但却是防工委的宝贝。
“就两字——赞成。”赞成和同意,虽然都是一样的效果,但是在某些方面听起来却有微妙的区别。
“嗯,既然大家都是一个态度,那我们也不要扫兴嘛。”
“对头,不过这个时间啊,我们还是要挑一挑。想来早点晚点,振东同志是不在乎滴。”
“何止是不在乎哟,我估计啊,他自己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就算知道了,估计他也是不怎么放在心上的。”
“嗯,我们挑个时间,顺便也给他打打掩护,也算是减轻防工委和相关单位的工作压力嘛。”
“可以可以。”
第1309章 水多,但是用不到(5k)
而这一切的主角,咱们的高振东同志,对这一切却一无所知,正像是首长在讨论他的问题的时候说的一样。
他正在接待从东北光学所过来的同志。
“高总工,总算是不负所托,这篇论文,还有您研究的光纤,终于在我们手上实现了。”
一直负责光纤相关研究的柴工,此时才彻底放松下来。
时间是花了不少,不过值得,而且高振东也不觉得这些时间花得有什么不对,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现,“理论动动嘴,工程跑断腿”的现象比比皆是,柴工能在这个时间之内把这东西搞出来,已经是完全满足他的需求和想法了。
而对于柴工来说,负责高委员相关的课题,既是动力,但是压力也大。而现在不管是理论研究的验证还是初步实用的光纤的成功制备,甚至具备一定的工业化前景和能力,都让他彻底把肩膀上的担子卸了下来。
高振东没有多说话,只是伸出手摸着面前淡黄色的光纤,神色莫名,还带着一点激动。
这把柴工看得一愣一愣的,说实话,在他看来,这东西就是个类似电线的东西,虽然理论传输容量很大,但是和高委员其他成果相比,应该不算前面的,不知道高委员为什么这么动容。
而高振东自己,则是想起了自己上辈子在网上和别人对喷的键盘侠生涯,没这东西,当个屁的键盘侠,所有的键盘侠都得乖乖的猫着。
高振东拿起柴工的光纤测试报告,仔仔细细的一页一页的阅读,连连点头,东北不愧是此时国内工业技术的老大哥,扎实!
看完之后,他觉得很满意,然后翻开了论文。
这篇论文他并不陌生,毕竟柴工在撰写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向他请教,并且根据他的意见进行修改,可以说除了最终结果刚刚到他手上之外,中间的每一步的产物,他都了如指掌。
即便如此,他还是非常认真的把论文看了一遍,修改是没有什么太多修改的地方了,毕竟在这之前,就已经经过他的千锤百炼。而至于错别字之类,柴工是过来交卷的,这种低级错误自然不可能犯。
要是真让高委员在这论文上找出半个错别字来,别说他脸上无光,就连配合他工作的整个东北光学所,恐怕都得挖个地缝钻下去。
高振东看了一遍,很满意的点点头,然后拿出笔,在论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看见高振东签下名字,柴工觉得自己的心情陡然一松,彻底完成了!其实柴工知道,以这个研究的先进程度、空白情况、技术难度,他在高振东指导下的进度已经足够快,可是他还是觉得心里有些急迫。
高振东拿起这份论文,对柴工笑道:“剩下还有一点事情要麻烦你去做。”
柴工坐正了身体:“好的。”
“你拿着这份论文,直接到《激光》期刊的编辑部去,请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走完流程,把这篇文章在最近一期的《激光》上面发表出去。”
和这篇文章内容差不多的那篇,原本是在两年后才发表的,不过高振东觉得既然都搞完了,那么也不妨早一点面世。
至于这篇文章的质量能不能够得上发表的要求,高振东是一点儿都不担心,开玩笑,这可是诺奖级别的成果。虽然自己发表之后,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估计是没戏,毕竟西方世界的科学,从来都不是完全和政治无关的。
但谁都不能否认,光纤应用开山之祖,现在属于我们的了!
“好的。最近一期的《激光》,应该是在两个周后发行,来得及,来得及。”柴工兴奋不已,一来就要上《激光》?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作为激光相关应用的研究者,他对《激光》每个月的发行日期可谓是倒背如流,毕竟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等待的煎熬,想不熟悉都不行。
他马上就算出了这篇论文到底来不来得及在最新的一期《激光》上刊载,毕竟时间太紧的话,估计就只有等下一期了,毕竟排版什么的也要花时间。
不过他话刚出口,就忍不住因为自己的愚蠢想法笑了起来,开什么玩笑,这可是高委员的文章,只要新的一期《激光》还没印刷出来,哪怕是在印刷机开动的前一分钟拿到这篇论文,激光的编辑部恐怕都会把印刷工作停下来,把篇文章给放进去。
“好嘞,我马上就去!”柴工站起身要走,高振东叫住了他:“你把文章交给编辑部之后,你就在京城住下来,等一等,肯定有工作需要你在京城完成。所里那边,你就说是我的意思,家里的人也请她多辛苦辛苦。”
这就是跟着大牛做事情的好处,只要有成绩,绝不会被埋没,而且还来得很快。
“好!”
送走柴工,高振东刚坐下没多久,一位同志走进来。
“高总工,黔山航发所那边有两位同志来拜访您,你看……”
高振东从键盘上抬起了手:“请他们进来吧。”
黔山航发所的同志?那是一定要见见的,高振东发誓,绝对不是为了折耳根炒腊肉。
黔航发的同志一进来,就看见高振东已经亲手泡了几杯茶放在了茶几上:“来来来,快请坐。”
“这次进京来,是为了小型涡喷仿制和微型涡喷研制的事情?”坐定之后,高振东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