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到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能把射程突破50公里,换谁都会急。
海装局的同志也来了的,听见他们的对话,也笑了起来:“高总工,明人不说暗话,我不装了,我摊牌了,就是我们。”
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都是明白人,再说了,这事儿想躲也躲不掉嘛。
高振东笑得更厉害了,这话听着耳熟!
他好不容易止住笑,神色开始正经起来。
“不过我先说好啊,这种技术不是百分百有效的,存在失效和误判的可能性,而且并不算很低,同时会受天气的影响。”
海装局的同志不当回事儿:“我们能预计到,没关系,有总比没有强。”
要突破地球曲率的理论限制,哪怕他们不是搞具体技术的都能猜得到,这东西的效果,必定比正常的雷达要差。
要是这东西比正常的雷达,比如同等条件下空军那个居高临下的雷达还强,那他们反倒会担心了,这就不正常。
“对啊,高总工,就连雷达自己,也是会受天气影响的,这个没什么关系。”雷达所的同志道。
高振东摇摇头:“这个技术受天气影响的麻烦在于,对于影响程度的评估没有普通雷达那么容易,也就是别说定量了,就连定性都比较困难。”
海装局的同志笑道:“不管怎么说吧,这东西有没有用?”
还别说,他还真会抓主要矛盾。
高振东点点头:“有用,而且是能达到战术运用所需的程度。”
这东西如果没用,我们就不会在买了几套试用之后,就直接仿制,在所有的主力护卫舰上全面铺开使用。我们那时候技术虽然可能不太行,但是眼光可是高得很。以至于有个别精明的国家,军购的时候原则就是“别的不要,照着东大人的型号给我来一套”。
所以对于其有效性,高振东是一点儿不担心,上三常严选,而且是在他条件最为艰苦时候的选择,必定有其过人之处。
“那就行了,有用就是它的本事,用不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海装局的同志很是四海,甚至主动就把责任先揽到自己身上了。实际上同志们都知道,能值得振东同志主动提出来的,别看他嘴上说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在这些缺陷背后,必定有一个能解决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正是这个问题。
这个新技术也许有效性较低,可利用环境狭窄,会受天气影响,但是它只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反舰导弹超视距打击的需求,那这东西就值得搞。
人无我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人有我精更重要。
“对对对,高总工,搞不好,那是我们的问题,您就快说吧。”知道高振东说这些话,只是先给他们打预防针,明确技术缺陷,交代清楚技术背景,让同志们对这个技术的总体有个清晰的认识。虽然如此,但是雷达所的同志们还是没忍住。
换谁都忍不住。
高振东点点头,该说的都说了,那现在也该把该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
“我想,同志们其实应该知道一些超视距雷达的实现原理吧?”高振东没有急着和盘托出,而是先问了一个问题。
雷达所的同志点了点头:“是的,我们考虑过长波雷达,这种雷达的电磁波是能达到沿着地面爬行的效果的,但是我想高总工您也知道,这东西缺陷太大了,就算是不考虑精度问题缺陷,想要用到军舰上做雷达,也实在是不太可能。”
长波是个好东西,一直到21世纪,对核潜艇通信也离不开这东西,但是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长波精度差对目标大小有要求也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东西的个头,想要做雷达,当前在军舰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长波又被称为地波,是比较常规的超视距雷达三剑客之一。
同时长波也是最容易实现、最容易想到的超视距雷达原理。从理论上来说,长波雷达和普通雷达没有任何区别,也没涉及到稀奇古怪的其他东西,但是越简单的东西,缺陷可能就越明显,分辨率、体积规模,就是它的硬伤。
所以雷达所的同志们能想到这东西,但是却没法把地波(长波)雷达做到船上。
高振东笑道:“嗯,这东西用在地面上还可以,但是要用到船上,个头是大了点。不过这个东西你们也别停下,长波雷达的基础研究别落下,这东西啊,我感觉日后有大用……”
长波雷达是真能对付花旗佬的隐身机的,就连52D上都装备了很多,要说没用那肯定是扯淡,一想到夜鹰、猛禽刚面世,就有一根大棒等着它们,高振东就乐得不行。
不过他现在也没法明说,只能说“感觉”。
好在高振东的感觉,别的单位重不重视不好说,但是海装局空装局那是绝对重视的:“行,长波雷达的研究,我们就算没法大笔投入,但是尽量保证其研究的延续性和技术的储备。”
高振东点点头,转头问雷达所的同志:“那天波你们有没有考虑?”
“天波?我们倒是收到消息,花旗人搞出来天波雷达,但是对于这个雷达我们还不是非常的了解。”雷达所的同志颇有一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
根据情报,花旗人在61年搞出来一种超视距雷达,能看好几千公里,同志们在惊为天人眼馋不已之外,只大概知道这个雷达用的是天波,但是更细的就不知道了。
高振东摇摇头道:“天波用在这里也不行。天波是利用大气中的电离层对短波信号进行反射,来达到超视距的目的,但是这个雷达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有几个大问题,导致它的前景暂时比地波雷达还不如。”
言下之意,如果说地波雷达自己还支持保持研究的话,那天波雷达暂时连研究的想法都没有,只是高振东没有把这话说明。
保留一条路的话高振东愿意说,但是在短时间内彻底断绝一条路的话,高振东就很慎重了,毕竟现在他说话的份量有点重。
同志们并没有听出来,或者没有去在意高振东话里的意思,反倒是一个个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果然,高总工果然对天波雷达有研究和了解。
“高总工,天波雷达有什么问题?给我们指导指导。”
哪怕自己不研究,但是能知道这东西的缺陷,真面对了这种雷达的时候也算是有所准备,能有一些针对性的措施或者战法。
高振东其实对这东西了解也不深,但是光凭着上辈子上网了解的那些,已经够介绍了。
“我们知道,大气的电离层是不稳定的,同样受地域、天气等条件的影响,这就导致天波雷达有个大问题——它不但受天气影响,而且哪怕是电离层依然能满足工作的基本条件,但是不同状态下的同一片电离层,能反射的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天波雷达除了雷达本身之外,还得保持对电离层的监控,并对波段进行选择。”
同志们一听这个,就倒吸一口凉气。
“对电离层的状态进行监控?”如果说在一定程度上变换波长以应对电离层变化,这一点对同志们来说问题不大的话,那么对电离层进行监控这一套额外的东西就明显超纲了。
“这事儿难搞。”
“难怪花旗佬那个天波雷达那么大一片,我还奇怪短波为什么需要如此庞大的结构,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我们的同志对天波雷达没什么深入研究,但是托卫星的福,花旗佬的那个天波雷达大概长什么样他们还是知道的。
高振东补充道:“而且天波雷达还有个问题,它是个远视眼,近处的地方看不见,而且这个‘近处’实际上挺远的,也就是说近界盲区非常大。”
“这是为什么?”
“因为波束有宽度,而且电离层很高啊。离地面最近的电离层D,高度就高达50~100公里,用三角函数算一算就知道,想要发射信号和返回信号之间不至于产生干扰,雷达和目标之间的距离就必须足够远才行。我算过,这个距离,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大概是300公里以上!”
海装局的同志差点跳了起来:“300公里?也就是说,天波雷达在自己眼皮底下300公里范围内是个瞎子?”
花旗佬自然不可能把天波雷达的参数都公布出来,所以同志们只知道这东西能看几千公里,非常眼馋,但万万没想到,眼前有300公里看不见。
高振东点头笑道:“对,绝对不会小于这个数字!这是理论和技术条件决定的,花旗佬就算嘴上不说,但是他们突破不了这个数字!”
花旗佬和白熊一样,在武器参数上报喜不报忧,拼了老命的把对方往军备竞赛的泥坑里拉,属于是传统艺能。
“300公里,那在船上是没法用了。300公里范围内看不见,这仗也不用打了。”
高振东点头补充道:“天波雷达用于远程早期预警是有用的,但是用在船上现在还不行。而且这东西规模大造价高可靠性一般,作为战术装备,其可用性堪忧。”
上天无路,遁地无门!
虽然地波天波都被高振东否决了,但是海装局和雷达所的同志们的心情却是越发兴奋起来!
高总工既然能这么笃定的否掉地波天波,而且还这么有理有据,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在他手上,还捏着一种能在舰艇上实用的超视距雷达技术!
“高总工,那您的解决方案是?”
高振东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拿出来一根光纤。
“同志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知道,光纤!”不是,这是讨论雷达,你整根光纤出来是什么套路?
知道您在光纤方面最近有很优秀的成果发表,但是这时候拿这东西出来好像也不搭界啊?
的确,光是电磁波,雷达波也是电磁波,但是这两种电磁波之间的区别未免有点太大了。
高振东笑道:“同志们应该知道,光纤之所以能实现让光拐弯,就是通过让光在光纤里产生全反射实现的。所以叫光导纤维。而我的想法,与光纤类似,让电磁波在大气里产生类似在管道里前进的现象,所以叫做大气波导。”
第1332章 给得太多了, 不能贪心(4k)
高振东说的这东西,其实在21世纪的军迷眼里并不陌生,来自白熊的音乐台雷达,确切说是来自20世纪全世界最为超值的一笔军购——956“现代级”驱逐舰的引进。
毫不夸张的说,956这笔买卖,是世界上最为超值的一笔军购,并且没有之一。当然,前提是得有能力消化掉956,而不是仅仅拿它当一条还算先进的驱逐舰来使用,例如某些有声有色的大国,连几十年前的萨姆-6都消化得牛头不对马脖子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一宗生意值不值得,还得看自己的能力,世界就是这么的现实。
正是通过这笔军购,我们一举建立了真正有效的海空攻防体系,这里面不止有防御,还有进攻,至少是行之有效的超视距进攻。
而这个超视距进攻里面很重要的一环,正是这个音乐台雷达,而不是那个改进之前射程只有80公里的日炙反舰导弹,那个反舰导弹的性能也就那么回事,说是航母杀手,大概属于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不过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误会是,“音乐台”是天波雷达,其实不是,虽然两者有那么一点像,都是通过大气结构对雷达波的特殊反射达到目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挺大的。
“大气波导?高总工,这听起来有点像天波雷达啊。”这正是大气波导雷达容易让人犯迷糊的地方,别说普通人了,就连专业人士刚听见都得迷糊。
高振东摇了摇头:“两者之间区别很大,这么说吧,如果用光来做比喻的话,天波雷达中的大气起到的是镜子的作用,而大气波导雷达起到的是光纤的作用。虽然这个比喻不是那么的很准确,但是很形象。”
这么一说,同志们就有点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主要是实在太形象了。
难怪高总工一开始要用光纤来起手,原来还有这个作用,要用一个行外的例子来给行内的人形象的说明一件行内的事情,这也真的没谁了。
但是你别说,这效果还真好!高总工就是高总工,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主要是让光循规蹈矩的弯曲前进这件事情,给大家的印象实在是太过深刻,震撼这种感觉,是不分行内行外的。
说完这个比喻,高振东又补充道:“大气波导的电磁波反射面,是大气中因为天气、温度等各种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这一点只要了解大气折射的同志都知道,在地面上观测太空目标,位置是不那么准确的,因为存在大气密度不同导致的大气折射,学过物理的就知道,当入射角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折射就会变成类似全反射的形式,这和光在光纤中的全反射是类似的……我算过,理论上,以当前的技术条件,在达到可用的前提下,大气波导雷达对舰船的探测距离,大概是200~400公里!”
例子形象,原理其实大家也知道,只是在这之前没往这个方向上去考虑,高振东这么先举例后理论的一说,雷达所的同志就反应过来了。
海装局的同志对前面那一堆不是很关心,或者说没有听得非常懂,但是数字他可是很懂的!他也只记得那个数字了!
“200~400公里?哎呀呀,200就够了,200就够了!”他乐得嘴都合不上,什么受气象限制,误报、易受干扰什么的,都先扔一边去,距离就是一切!甚至他们还觉得怪不好意思的,400公里也太多了,差不多得了。
雷达所的同志关心的点倒是不太一样,有那么一点点明白过来,但是产生了新的担忧:“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知道,您搞的光纤,这里面的光是要通过主动手段引出来的,否则它只能在光导材料的末端才能从光导纤维中发射出来,而雷达探测,我们是没有手段把电磁波在远方主动引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束电磁波会永远在大气波导中前进,根本没机会接触到海面上的敌舰啊。”
高振东一听,坏了,形象过头了……
还得画图,高振东抓起了粉笔。
“是这么回事,这个大气波导的上反射面,是大气中因为天气等原因形成的空气密度骤变区域,但是下反射面并非另外一层大气,而是海面……”
说到这里,如果还没反应过来,那就是脑袋有问题了。
“啊……我明白了!!傻了傻了,嘿嘿嘿~~~~”雷达所的同志有些不好意思,这事儿总不能怪高总工举例过于形象。
这样一来,不论是雷达还是目标,都在这层大气波导内,不存在需要将电磁波从波导内引出来的问题,同样的,目标的反射回波也在这层大气波导内返回。
把这一套原理想通之后,同志们不由得拍案叫绝。
“绝了啊这想法!”
“利用大气波导压低反射层高度,解决了天波雷达的盲区问题。”
“这个大气波导,得用微波波段了吧?”
“那肯定,从原理上来说,短波波段在大气中的反射效率肯定不如微波。”
“微波波段好啊,至少天线规模不用搞得像短波那么夸张了,具备上舰的实用能力。”就类似几十年后经常被人提起的“轻伤不轻重伤太重”一样,因为光速实在太快,所以电磁波的“短波不短长波太长”也是经常让搞射频的同志感到头疼。
“而且微波波段的精度还更好,一举多得啊属于是。”
“有搞头有搞头!虽然不能全天候,但是只要能发挥作用,这东西就是个神器。”
“……”
听见同志们的讨论,高振东笑道:“其实通过某些手段,也是能提高它的可利用时长的,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但是能解决相当大一部分。”
海装局的同志一听,双眼瞪大如铜铃,就知道高总工前面说的什么这样缺陷那样缺陷,都是在考验我们的,这就像什么什么……对,那个西游记,取经之前,还要考验考验心性嘛。
有缺陷这事儿不假,这一看人家老早就准备好了手段等着呢,全部解决是不可能的,但凡能解决那么一点点,把可用时间提高那么10来个百分点,那都是飞跃一般的进步。
看来自己这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搞法,是搞对了!
“高总工,还有什么好办法?”雷达所的同志们比他还急!
高振东笑道:“其实这个东西吧,主动探测是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被动探测!大气波导对我们的电磁波有效,对敌人的电磁波也是有效的,区别无非就是我们把这种大气波导利用起来了,而敌人没有。不论是否利用,电磁波的传导可是都要遵循物理规律的。”
“您的意思是,利用这个大气波导探测敌人的雷达信号,进而发现敌人?”都说得这么明白了,同志们哪儿还有反应不过来的。
高振东点点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