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886节

  有位同志想了想,发现一个bug:“高总工,可是当利用大气波导的条件被破坏的时候,无论主被动都无法利用这种原理进行发射和接收了吧?”

  这就好像不论是主动发光的灯泡还是靠反射发光的镜子,只要在眼睛和目标之间立一堵墙,那就都看不见目标发出的光。

  高振东点点头:“嗯,原理是这么个原理,但是实际却不是这么个实际。首先明确一点是,我们要搞微波大气波导雷达,那么这个雷达的频带就要足够宽,原因我想大家都知道。”

  这个倒是都清楚,尽可能利用各种情况下的大气波导嘛,自然是波段越多越好。

  “在这种条件下,敌舰的微波雷达波正好能在某种条件下的大气波导下传播,进而被截获的概率就会增大。我们知道,对于某一波段失去工作条件的大气,也许对另一波段是能形成大气波导的。”

  这说穿了就是靠波段覆盖碰运气,但是还别说,当波段覆盖足够全的时候,这个运气的概率是不小的。

  “啊,对,理论和实际的差别,的确是体现出来了,实际比理论要复杂得多,还是高总工您考虑得更全面。”

  海装局的同志乐得合不拢嘴,嗨嗨嗨,眼看这事儿就要成了。

  “不过,这样一来,会不会对雷达的要求太高了?波段越多,代价越大,整成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啊?军舰上空间有限的。”

  这话不假,雷达想要覆盖的波段越多,代价自然就越大,就算抛开成本、难度、复杂度这些考虑,仅仅是一个体积重量可能就是个大问题。

  糟了!海装局的同志心情急转直下。

  高振东却是笑了起来:“诶,我们不要这么死板嘛。孙悟空有个本事,叫分身术,我们也可以分身!”

  “分身?难道是用几条船,分别装上涵盖不同波段的雷达?”雷达所的同志是知道的,高总工有时候凑合起来的时候是真凑合,这种稀奇古怪的想法,他不见得就提不出来。

  海装局的同志倒是觉得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主要是超视距打击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200公里的超视距打击,这意味着在岸基航空兵的保护下,能一举将敌人后推到600~1000公里的距离去。就算是没有岸基航空兵的保护,依靠防空舰那越来越明朗、越来越夸张的防空导弹,也同样有在海上和敌人一战之力。

  没想到高振东却笑了起来:“不是不是,我说的分身术啊,是把雷达拆开。主动雷达,我们可以只选一些最好的波段,这样能平衡多波段覆盖带来的缺陷和性能之间的矛盾。而被动探测雷达,因为不需要主动发射,射频部分省了很多东西,我们就可以把波段尽可能的做得全一些,把钱和空间体积重量这些代价花到接收和后端处理上,达到最大的效果!”

  艹!高总工这手工程应用的集成能力和思路,那真是绝了!

  同志们此时只恨自己没文化,一句我艹走天下。

  一个要主动发射,就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个被动接收在射频部分简单很多,那就拼命扩充波段和后端,提升探测效果。

  说起来挺简单的一个办法,还愣就是没想到。

  “这个办法太好了!除了主被动雷达在电磁兼容上需要考虑一下之外,简直没有任何缺陷!”雷达所的同志拍案叫绝。

  高振东一脸看傻子的表情看着他:“不需要考虑电磁兼容。”

  “不需要?可是这两者的波段重合度很大的,相互干扰的可能性也很大。”被动雷达必定覆盖主动雷达的波段,不可能不干扰。

  高振东笑了起来,笑得很厉害:“不用想那么多,我们把主动雷达和被动雷达背靠背布置,雷达旋转的时候,主动工作,被动也可以工作,而且相互不干扰,各干各的。”

  同志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这属于是把事情给想复杂了,就跟下象棋似的,背靠背,将帅不照面就完事儿了嘛。

  “不过,被动雷达只能知道哪个方向有敌舰,距离就只能靠信号特征估算了。”雷达所的一位同志想得已经很深入。

  被动雷达只知道方位,至于距离,只能依靠信号特征判断敌方雷达型号,进而根据雷达发射功率和信号接收功率衰减程度,进行一定的判断。

  这一点,海装局的同志倒是不在意,高总工这主意,已经给得够多了,再贪心是要遭雷劈的:“没关系,能得到某方向是否存在敌舰,对我们的帮助就很大。如果估计一个大概,实际上对我们作战就已经足够支撑。”

  他们不贪心,以前哪儿来这些好家伙啊。

  “也是,我们的电侦船也一直在收集各种数据,有了这些数据,想来估算的精度也能达到你们的作战要求。”雷达所的同志对电侦船能干啥、在干啥是非常清楚的,毕竟他们还有同志就在电侦船上搞研究。

  高振东摇了摇头:“估算是必需的,但是正常情况下还是能更精确一些的。”

  什么?来来来,让雷劈我!海装局的同志思想转变得忒吉尔快!

第1333章 罗师妹的快乐很简单(4k)

  什么贪心遭雷劈?让雷电来得更猛烈些吧!

  此时海装局的同志,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左眼跳了?左眼跳财!右眼跳了?封建迷信!”

  高振东自然是不知道他的心理活动,只是顺势道:“其实也很简单,还是分身术!”

  还是分身术?那就明白了,只是……

  “分两个被动雷达分列于舰首尾?但是这样好像系统又复杂了吧?”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孙悟空的分身术还分毫毛不同效果不一样呢,我们这个分身术啊,也得变!”

  好嘛,高总工这是有多喜欢西游记啊。

  高振东可不管他们觉得自己有多喜欢西游记:“这一次,是真的要将雷达分到几艘舰艇上了。其实也不叫分,每条舰艇上的雷达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可以利用数据链和时间同步,将各自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算,三角定位嘛,大家应该都懂的啦。”

  其实全套音乐台本来就是这么个套路,主动雷达+被动雷达+协同数据链。

  大家没想到,主要是军用数据链这事情还没完全落地,原有的战术消息系统在这种级别的应用上还差点意思,所以大家根本就没考虑到这上面去。

  说穿了,还是使用习惯没养成,所以下意识的就不会往这个方面想。

  换成21世纪的军迷,哪怕是不搞这个的,第一反应也是大家联网。

  但是高振东这么一提,同志们就反应过来了。

  “这个好,大规模的海上作战,不可能是单舰突进,几条船联合起来,解算距离和位置就简单多了。”三角定位之所以好用,正是因为它除了对定位点的数量有要求外,对别的没什么要求。

  不过他们这话不完全正确,单舰满世界溜达,在低烈度状态下硬扛一支舰队也不是办不到,只是对舰的要求有点高,而现在的同志们就算是再乐观,也万万想不到我们有那么一天。

  “对,两条船的距离,无论如何也比在同一条船上分开布置天线要大,对三角定位是有好处的。”

  “但是数据链这东西还得现弄,不过应该不太费事。”

  高振东听到这里,插了一嘴:“数据链你们就不用考虑了,军通所在搞,已经接近出成果了,你们用就好,带宽不是很高,但是绝对够你们用。”

  两条船之间主要交换的是一些本舰已经解算完成的信息供对方使用,而不是交换雷达接收到的所有信息,这就不需要太大的带宽,反倒是可靠性和通信距离、可用性比较重要。

  和他们相比,其他军兵种当前的应用情况也都差不多,带宽在高振东看来要求不高,要先解决的是可靠性、可用性和距离,而军通所重点解决的,也是这一部分。

  “有多大通信带宽?”雷达所的同志很是好奇的问了一句。

  “1Mbps吧,现在暂时只能做这么点儿了。”高振东颇感遗憾的道。

  同志们倒吸一口凉气,很明显,他们低估了高总工在这方面狮子大开口的能力,高总工说的“带宽不是很高”,和他们想象中的“不高”,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1Mbps?这么大?”这是同志们的反应。

  这也不怪同志们对此感到惊诧,在这之前,还都是在1200bps~2400bps的线路上跑,已经觉得很爽了,这一下子翻了数百近千倍,换谁都会诧异。

  “对啊,这没多大,不过暂时够用了。”

  听着高振东还带着点儿遗憾的话,同志们有一种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的感觉。

  不管怎么说,在高总工这里听到这个消息,其可信度无疑是极高的,同志们都兴奋起来。

  “要是这样的话,我们能交换的可就不只是这点儿定位数据了,哈哈哈哈~~~~~~”他们不是搞舰载指挥系统的,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清楚的。

  倒是海装局的同志更清楚一些:“如果是这样,那现在搞舰载指挥系统的那帮同志估计能高兴得跳起来。”

  不只是海装局,现在三军在联合行动中,仅仅是通过现在那个速度不高、功能不全的战术消息通信系统,就已经尝到了不少的甜头,一听有一套速度增长了千百倍的战术数据链在研,而且进度颇为乐观,哪儿还能坐得住。

  至于为什么他们能判断进度乐观,主要是这个消息来源太可靠了,高总工说乐观,那必定乐观啊。

  高振东笑道:“这个事情,军通所那边会有统一安排的,应该会在成功之前有个通气会。现在他们还没搞好,也不敢拿出来说,主要是怕让同志们空欢喜一场,刚开始搞这类东西,心里有顾虑是正常的。不过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悄悄的做一些自己的研究,就是研究在这个条件下,你们的指挥系统能提升到什么程度。”

  军通所不敢说,高振东却是没顾虑的,而且就算是军通所这一次的数据链研究不成功,但终究是会成功的,海军这边提前搞点预研,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反而是把路走在前面了。

  至于海装局是不是要通知搞舰载指挥系统的同志也同步超前考虑一下,那是人家海装局的自由嘛,他们有安排他们的装备研究计划的权利和责任,管我高某人什么事情?

  话虽然可以说得这么无赖,高振东自然不可能做得这么无赖,他对海装局的同志补充了一句:“你可以说,是我的要求嘛,就说是我觉得以这种条件为前提,展开一定的预研和在舰载指挥系统中提前预留一定的考虑,是有必要的。”

  “好好好!谢谢高总工了。”海装局的同志乐得合不拢嘴,这事儿稳了!

  送走这些同志,高振东心情愉快,眼看着一步一步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海空联合,能把花旗佬直接逼出600公里以外,那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还是那句话,和技术层次基本相当的对手作战,航空母舰与岸基航空兵相比除了在某些方面的机动性之外,占不了其他便宜,如果海空联合,就更是如此。

  毕竟舰上的飞机基本上是掉一架少一架,而陆地上的飞机可不见得是这样,特别是面对真正的大国的时候。

  高振东乐呵呵的回家,而在试验室的娄晓娥几员女将,比他还乐。

  “娄师姐娄师姐!我们的万-23的分子量测定出来了!”罗师妹很是欢快的“噔噔噔”跑到娄晓娥面前,挥舞着一张纸。

  虽然娄晓娥搞抗生素是半路出家,罗师妹才是真真正正科班出身的搞抗生素的,但是娄晓娥的表现,让她佩服得是五体投地,这一声声的“娄师姐”喊得可顺溜了。

  “出来了?是多少?”

  “和万古霉素差不多,好像没什么太大区别的样子。”罗师妹皱着眉头,如果分子量差不多,那事情可就麻烦了。

  如果分子量差别比较大,那说明两者的分子式是不同的,从这一点就能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区别。

  如果分子量差别不大,在考虑了误差的影响之后,那说明两者的分子式是一致的,那就要在结构上下功夫,麻烦得多。

  不论是现在的大环境还是她们的能力,研究起分子结构来都有些捉襟见肘。

  娄晓娥刚想说什么,突然想起高振东来,自家爱人有个习惯,该糊弄的时候糊弄,该严谨的时候那是特别严谨。

  不论是万古霉素还是万-23,都很明确是大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分子量测定结果的一点点差别代表了很多种可能,也许是误差,也许是差异。

  前者没用,后者可就不见得。

  “到底差多少?”娄晓娥问道。

  “多次试验下来,万-23和万古霉素的分子量差别,稳定在1%左右。”

  1%……这个数字让娄晓娥有些无语,综合自身的能力和设备仪器等原因,这个怎么看怎么像是误差,而且很稳定的差1%,那看起来更像是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

  难怪罗师妹神情有些沮丧,这个数字的确是让人难受。

  不对!

  娄晓娥刚想到这里,她却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稳定的差别,可能是系统误差,但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两者本来就差这么多!

  “这个差1%是上下浮动在1%以内,还是固定的向某一个方向偏差?”娄晓娥带着希望,详细的问道。

  看着她的神情,罗师妹也仿佛意识到了什么,总之娄师姐觉得这个事情有希望,那没准就真的有点希望,她知道,娄师姐在这方面比自己强得多。

  “我看看……娄师姐!是固定的低1%!”

  罗师妹的语气越发欢快起来,有规律,可能就有问题!

  “万古霉素的分子量是多少?”娄晓娥的心砰砰砰的跳起来。

  “1450g/mol!”罗师妹不假思索,马上就把万古霉素的摩尔质量报了出来,摩尔质量在数字上和分子量相同。万古霉素是大分子,分子量自然也小不了。

  娄晓娥眼睛一亮:“1450……这个数字听起来怎么感觉怪怪的,1%……1450的1%,那就是14左右了……哈哈哈哈,我知道了!”

  在这里1450没什么用,但是1450的1%就很有用了。

  “娄师姐,你发现什么了?”自己果然还是不行,娄师姐都发现问题了,自己还是没看出什么来。

  “14,如果从分子量来说,正好是相差一个甲基啊!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万-23,有可能和万古霉素之间,相差了一个甲基!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的万-23就是一种新的抗生素,和万古霉素同源但又不同!”

  一个甲基的分子量是15,但是扣除被甲基替代的那个氢原子之后,少一个甲基,分子量的变化正好就是少14!

  1450的1%是14.5,考虑到误差什么的,这个少1%实在是太巧了!

  别看就少一个甲基,带来的差别却可能很大,毕竟甲苯和三硝基甲苯,也就是差硝基而已。

  但是想要确定两个东西不同,除了分子量之外,还有一个佐证。

  “罗师妹,药效试验结果出来了没?”

  “不齐,但是有一部分数据已经出来了。”药效试验要结合临床的,万古霉素这东西不像青霉素用得那么多,数据自然也就没那么丰富。

首节 上一节 886/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