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37节

  “粤东……那就是靠海咯?海边的?”娄晓娥对粤东,印象最深的自然也是海边那一段,毕竟到了几十年后,很多人想起粤东,也就只会想起海边那一片,靠北的山区下意识的会忽略掉。

  高振东点点头:“嗯,对,那东西挺奇怪的,名字也奇怪,叫‘厚’”。

  “厚?难道长得像个厚厚的磨盘子?”娄晓娥对这东西同样是一无所知,主要是太偏门,她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厚厚的磨盘的形象,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高振东摇摇头:“圆是有点圆,但是不算厚,是这样的……”

  高振东把“鲎”字写给娄晓娥看,然后又大致画了一下。

  “咦,这玩意长得好奇怪。”娄晓娥皱了皱鼻子,高振东心道,海里长得稀奇古怪的东西多了去了,像石头鱼,都已经尽量长得丑而且还带毒,但还是被端上了餐桌,而且价格还挺贵。

  “就是这个东西,反正我觉得它的血液在特定环境下会变成半凝固状态这件事情,你倒是可以跟进研究研究,如果没结果,也没什么损失。而且这东西的血是蓝色的,神奇吧?”这件事情自己不干,外国人也要干,不如自己干。

  此时,实际上对鲎试剂的研究在国外已经从50年代末期就开始开展了,只是还没有出结果而已。

  “可是这东西去哪儿找啊?”娄晓娥倒是有些心动,血是蓝色的?那就说明它的血和普通动物的血是有很大不同的,加上刚才高振东说的情况,研究下去没准还真有什么发现也不一定。

  高振东马上拍起了胸脯:“这事儿你交给我来办,我给你弄几只过来。”

  农口,一位同志看着手上从全国科技院数理化学部发来的一封邮件,有点愣神。

  虽说渔业现在的确是分到农口在管,但是全国科技院的数理化学部专门发文请求协助要这东西,也的确是有些奇怪。这东西和数理化也不沾边啊,难道是哪位科技委员同志嘴馋了?不至于不至于……

  烫知识:鲎是真的能吃,据说味道还不错,但是吃多了铜中毒,至于哪儿来的铜,猜猜这货的血为什么是蓝色的?

  不过奇怪归奇怪,但事情还是要办的,这是正式行文来的协助请求,还得认认真真办。也许和化学有点关系吧?对鲎比较熟悉的同志心想,毕竟这东西的血一看就不简单。

  不就是几只鲎嘛,好说好说,而且特别好说。

  出乎高振东和娄晓娥的意料,几乎就在第二天,他们就收到了一大盆圆圆的东西,还能爬!

  因为全球四种鲎里,其中有一种,就分布在薄海和浑海,近得很!当然,高振东说粤东的同志吃鲎,也大致没说错,因为另外一种鲎——南方鲎就在粤东有分布,以粤东同志的本事,大约是逃不过下锅的命。

  不管怎么说,这可是全国科技院点名要的东西,农口的同志一个电话过去,当天晚上薄海边的同志们就开始张罗这事儿,第二天就送到了。

  “这么快?”两口子都有些惊讶。

  送东西来的同志是防工委的,心道,为什么这么快,你自己心里还没点儿数?

  高振东倒也不纠结这个,伸个脑袋到院子里,大叫一声:“傻柱!来来来。”

  娄晓娥对这东西的解剖结构完全不熟悉,要取血,估摸着还是傻柱这个厨子比较专业。

  傻柱循声过来一看,乐了,还别说,这玩意他还真会处理,虽然不熟悉,但是会。

  毕竟京城离薄海也不远,作为大厨,出去给别人整治席面的时候,也少不得要碰到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特别是那种私人席面。大约是会弄,不是很精通的程度。

  不过就这程度,也比高振东两口子强多了。

  “哟呵,振东啊,你怎么想起吃这个了?还别说,这东西弄鲎羹挺不错的,就是不能多吃,性寒凉。”唯一的问题就是多了点儿,这么老大一盆。

  高振东笑了,这特么可不是拿来吃的……

  不对,这东西取了血也没用了啊,还真不如就吃了算求,也算是废物利用,一举多得。

  反正这么多,先吃几个好像也不是不行,反正血也不会浪费。剩下的交给晓娥带去学校就行,没准因为养殖手段不是很成熟,还要先把血都取了呢。

  “想吃啊?可以,不过你得先办件事儿……”

  “我就知道,你这人一点便宜都不给占。说吧,什么事儿?”

  最终两人达成交易,吃没问题,傻柱得负责取血,还得负责把怎么取血也教会娄晓娥。

  这玩意有三个心脏,而且是开放式血液循环系统,也就是没有血管网络,内脏是泡在血液里的,和猫猫狗狗鼠鼠兔兔的取血手法有些不太一样。

  傻柱大喜:“早说嘛,早说是这样,不吃我也包教包会。”

  对于他来说,这两手灶台上的手艺能掺合进科研的课题里面去,那可太有面儿了,他现在还没忘记自己搞出自热食品时的那份风光,可太带劲儿了。

  最终,在几个人的忙活下,总算是取了两份血液出来,都放进了娄晓娥早就准备好的洁净容器里。

  然后……怎么污染样品?

  高振东和娄晓娥还在考虑呢,傻柱乐了:“费那事儿呢?看我的!棒梗!棒梗!”

  棒梗应声而至,看着自己后爹:“叔,啥事儿?”

  “你去前面厕所里,沾点儿金汁儿来滴里面……”

  卧槽!!!高振东不由得大呼人才!

  要说被病菌污染,那地儿几乎是100%,就是有点儿……

  “叔,太埋汰了吧?”棒梗一脸不乐意,这叔怎么越来越不靠谱了?

  “别扯淡,这是你高叔叔和娄阿姨的科研项目,懂不懂?快去!我看你钓鱼找不着蚯蚓的时候,不一样在里面掏鱼饵来着。”傻柱分分钟就揭了棒梗的老底。

  棒梗听懂一点点,科研项目是什么他不是很懂,但这是高叔叔和娄阿姨的事情他听懂了。

  “得嘞,我马上去……”棒梗在院子里挑了根趁手笔直的木棍就要往外冲,想了想舍不得,又换了一根最丑最弯的。

  众所周知,一根笔直修长的木棍,对于八岁到八十岁的男性来说,都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宝贝。

  娄晓娥完全没有在意这有些特殊的“试剂”是怎么来的,她只是认真的观察着瓶子里鲎血的变化。

  当鲎血真的变成凝胶状的时候,她跳了起来。

  “真的变了!真的变了!”

  虽然不能肯定细菌就一定是造成鲎血凝固的原因,但是这至少是其中的一种可能。至少有了这个开头,就能往下研究看一看了。

  “我回头就去实验室里,找实验室里的致病菌试一试!”娄晓娥意气风发,相比金汁里什么都有,她的实验室里是有几乎纯净的致病菌菌种的。

  高振东松了一口气,不用翻系统了。翻系统的话,大概率能找到那篇发表于1956年的《鲎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的花旗霍普金斯大学论文的,只是那样未免有点太浪费了。

  “我想起来了,你可以去找一找国外的与鲎有关的论文,我记得当时我们写《简明基层医生手册》的时候,好像看到过相关的论文。不过与我们写的书没什么关系,就没深入。”

  有了与白熊、高卢、约翰牛等更多的官方渠道,以及振兴电产等机构的努力,

  眼见为实,加上有了论文支撑,这件事情应该就能走下去了。

  高振东没有说论文的名字,这玩意儿这么偏门,向来并不难找,而且在当前,几乎所有与鲎有关的医学论文,和这种现象都脱不了干系。

  “真的?好,那我过几天好好找一找。”对高振东的记性,娄晓娥是相信的,他说见过,那应该就是真的见过。

  “也别过几天了,你现在就可以去嘛……”高振东笑道。

  娄晓娥刚想答应,突然觉得不对。

  这男人,醉翁之意不在酒啊,这是想把自己支开!娄晓娥想起自己的“任务”来。

  为了把自己支开,他也够下血本的。

  “不行,我说过几天就过几天,诶何师傅,这东西能养的吧?”这不就像海里的鱼,难道就不能养几天了?再说了,如果真需要,娄晓娥现在自己也能找农口的同志帮忙的。

  高振东的本事大,娄晓娥在系统内的能量,多多少少也是有点儿的。

  不过不用那么麻烦,傻柱乐呵呵的道:“能啊,养几天不妨事的,这个我会……”

  当天的晚饭,两家人一起吃的,主菜还真就是傻柱拿着放了血的几只鲎做的鲎羹,高振东倒是还好,几个小孩吃得是不亦乐乎。对于傻柱和秦怀茹的几个孩子来说,只要是肉就行,要什么自行车。

  ——

  高振东坐在屋门口,晒着冬日的暖阳。

  眼看着就快到65年了,高振东的记忆有些混乱起来,很多原本发生在65年的事情,都被提前。

  希望能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提前,高振东并不在乎被自己改变的那些东西,也并没有因此产生什么惶恐的感觉。

  历史也许会改变,但是知识是不会改变的,它们依然会遵循着世界的规律,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今天是他“假期”的最后一天,其实说是假期,但娄晓娥很多时候还是拗不过高振东的,高振东还是做了一些事情,例如,把蚌式进气道的资料汇总了一下,发给了防工委,剩下的事情,防工委自然会处理。

  接下来,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第1389章 都在填坑过年,拆了(5k)

  如果说,在这之前高振东因为资源不足的原因,在技术的选择和提取上还有所选择和克制的话,那现在,因为世界的变化,他决定把挂开得极致一些。

  极致到什么程度?

  大约是在这之前,很多事情的结果是要靠描述才能得到实证的,而在这之后,高振东希望能做到尽可能彻底、或者针对性克制和碾压,很多事情只需要一个暗示,无需具体的描述,旁人也能猜到结果的地步。甚至不需要暗示,人们都会觉得这件事情只要时间到了,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这可能有些难,不过高振东决定还是要试一试。

  总不能每次都是听见狗叫就不出门办事了吧?世界上没这个道理。

  高振东在椅子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开始刷系统,比以往认真一百倍。

  这个系统有些地方,有点概念神的味道在里面,而但凡是上过网的人都知道,概念神就没有弱者。

  ——

  就在高振东刷刷刷的时候,浑海沿海某地,正在展开一场试验。

  这也是最后的试验。

  一个塔台上,一个白色的大球顶在它的顶部,大球底部,隐隐有电机的旋转摩擦和电流声传出,大球里,一套天线正在徐徐的旋转。

  绝大部分实验人员都在塔台里,他们面前,是一排彩色的显示器,上面数字跳动,增加了几分紧张的色彩。

  虽然受试系统的核心在这里,但是这次测试的重点,却远在天边。

  是真的远在天边,400多公里的天边,一架飞机正在似慢实快的飞行着,这是一架别-6巡逻机。

  相比数量有限,即将承担更重要任务的图-4来说,别-6可谓是数量充足,正合适用于巡逻以及这种试验任务。

  “通过第二试验点……”机上有一套经过改装的特殊轰炸瞄具,一位同志眼睛不离,头也不抬的汇报道。

  实际上他就算是不说,在他按下那个改装过的轰炸按钮的同时,系统就已经将准确的通过时间发送到了其他同志那边。

  在已经预置的轰炸瞄具中,轰炸目标指示标线刚好压到地面上一个直径大约5米的白色石灰圆点,这表明别-6试验机,正在通过第二个预先标定好的试验定位点。

  “定位系统数据,方位XXX,距离XXX.xxx公里!”根据通过试验点的准确时间,系统自动取出了定位系统的定位数据。

  “这个点差多少?”飞机上的试验组组长问道。

  “角度负偏0.73度,距离正偏162米。”守着定位系统的同志很快就把系统自动解算的误差读了出来,每一个试验点的坐标,都是早就输入了系统的,系统会自动解算和实时定位的误差。

  “哈哈~~~~~~不错不错,一致性很好,继续!”这个偏离对于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船只来说,堪称一声精准,就算是对微操有较高要求的陆军,也完全能用。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但是不能完全依赖技术,都把范围缩小到这个份上了,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那点点问题。

  飞机继续往前飞去,他们的旅程还有些漫长,他们要从远到近各种距离、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海上空中陆地等多种环境,完成多点测试。

  经过这次测试,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这套名为“单基站战术定位系统”的设备,就可以正式投入量产使用。

  有了它,也许地面上的同志因为地形问题,还会受到一定的迷路困扰,但是对于空中和海上的同志来说,凡系统覆盖之处,过往的那些磁罗经、电罗经等导航定位设备,就可以作为备份了。

  第三天早上,防工委接到了来自浑海沿海的喜报。

  “领导,情况就是这样,经过测试,高振东同志提出并奠基的这套单基站战术定位系统,获得了圆满成功,具有定位范围大、精度高、盲区小、系统简单等优点,同时具有授时能力和简单的通信能力。”

  领导听见同志们的汇报,陷入了惊讶之中,说实话,他并没有想到这个东西搞出来居然是这么一个样子,有点太全面了。

  如果不是其他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仅仅是这套定位系统的定位、授时、简单通信加上单基站完整服务能力,就能让同志们高兴得跳起来,直呼过年。

  “范围、精度是什么情况?”总工问道。

  刚才同志们只进行了总结性的汇报,但是具体的参数还没说,总工只关心这两个,至于授时、简单通信,都往后稍稍,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毕竟现在全国范围内授时有长波授时台,通信也有各类数字通信设备,相比这个更专业。

  想到这里,总工不由得笑自己,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痛啊,吃上馒头就看不上窝头了。

首节 上一节 937/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