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49节

  高长缨摇摇晃晃的走过去接起电话,奶声奶气的:“喂,你~找~谁~~”

  “找你妈!”狂喜中的罗师妹,浑然不觉自己这话有什么毛病。

  娄晓娥在围裙上擦了擦手,接过电话刚喂了一声,对面罗师妹激动的话音就传了过来:“娄师姐,分离了分离了!”

  那高昂的情绪,隔着电话线都能感觉到,还隐隐能听见旁边的同学们在叽叽喳喳的,语气欢快。

  “确定了?”娄晓娥再次确认了一下。

  “确定,在显微镜下观察抽取洗涤液后剩下的部分,血蓝细胞所剩无几!变形细胞计数达到5万1!”罗师妹在那边笑道。

  显微镜下观察,在细胞这个层面来说是她们现在最可靠的检验手段,根据放大倍数求取镜下单位面积,然后数单位面积里的细胞计数就行。

  娄晓娥没有说别的:“你等等!”

  然后不等罗师妹回话,放下电话,转身抱着高振东就啃了一口。

  “你这一点点化学还真厉害,哈哈哈哈。”

  说完这话,她才转身重新拿起电话:“好了,我替同志们谢过你们姐夫了,哈哈哈。下一步,试一试死了的变形细胞到底有没有用,不过今天就不用忙活了,明天我们一起商量,今晚大家都休息,顺便都想想下一步到底怎么做。”

  高振东没有多说,等她们自己先弄着,实在没办法了自己再说,要不然娄晓娥可能觉得没什么成就感。实际上走到这一步,她们也就只差一步了,毕竟鲎试剂这东西真的挺简单的。

  放下电话的娄晓娥,笑道:“又进一步,虽然是你推着我前进的。只可惜鲎不多了,又要找农口的同志帮忙。”

  别管怎么前进的,就问前没前进吧。

  “不是可以重复抽血么?怎么就没了?”高振东有些奇怪,上次农口的同志弄来的可不少,而且后面应该也会供应的。

  “是可以重复抽,可是那血啊,越抽越淡,别说上理化检验,肉眼可见的从蓝色变浅蓝,甚至有变白的。”血蓝细胞虽然没用,但是和变形细胞的数量正相关。

  高振东笑了起来:“你们也抽得太勤了吧?一次抽多少?”

  “雌的150ml左右,雄的80ml上下,根据个体大小略有区别。”雌鲎个头大,雄鲎个头小。

  “你们这抽得也太狠了吧?”鲎的大小可没多大。

  “不狠也不行啊,我们对鲎的饲养也没什么经验和技术,养不了多久就死了,还不如趁活着多抽一点。”娄晓娥也没办法,无奈的道。

  高振东闻言,心中一动,诶,你要说这个,我可就不困了。那论文的前二分之一,说的就是鲎的人工饲养方法。

  装逼的时候到了!而且不装不行,否则没法解释他是怎么早有准备的。

  “你怎么不问我?”高振东笑道。

  “你有办法?”娄晓娥一脸的惊喜,这东西你也会?

  “多新鲜呐,要不然你以为我今天为什么主动问你鲎试剂情况怎么样。就是给你准备着这个的。”

  装完逼的高振东,从“怀里”摸出一张纸来,上面正是鲎的饲养方法,环境、饵料、管理,一应俱全。但是没有繁殖,这东西的繁殖和环境有关,只能是抓着了养,要不然也不会被抽血抽到几乎绝种。

  “拿去吧,这是我找粤东的同志要的,他们那边吃这东西,所以民间有饲养方法。”

  不好意思了,粤东的同志们,为了病人,你们再背一锅。

  高振东这么说,也不担心娄晓娥会去确认,娄晓娥没那闲心,也没那途径,都说了是民间了,你找不到我找的那个“民间”,就得以我说的算。

  娄晓娥果然压根就不关心这个,而是一脸喜色的接过去,扫了一遍,就一页纸,没多少内容。

  看见字数虽少,但是内容却全,娄晓娥觉得有门,来自民间嘛,同志们自然也不可能像写教材一样又多又厚,把事情说清楚就算是不错了。

  “哟呵~~~~~~我明天就去找农口的同志,请他们配合养一点,尽量减少消耗。”虽然时间还早,但是娄晓娥已经很敏锐的有了一点点感觉,这玩意要是这么发展下去,迟早要完。

  而且这东西雌的个大血多,主要抽的就是雌的,就很难绷。

  高振东点点头:“嗯,你们还要和农口的同志一起,研究一下抽血的龄段和放归的时机等,尽量减少对他们繁殖的影响,我建议你们呐,如果人工饲养成功,单只一年抽血不要超过4~8次,单次80~100ml即可。”

  高振东把论文里的抽血频次和数量拿了出来,这个事情,就不用她们慢慢试了。

  “嗯,我明白了。”虽然不知道高振东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但是娄晓娥相信高振东说的应该不会有错。

  高振东点点头,先搞着吧,后面还有大的。

  ——

  西北某地,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一台一看就不好惹的车子隆隆的开进了一个早已标定好的阵地。

  而在这台车子不远处,是来自陆装局、防工委,以及厂家的同志们。

  同志们脸上都是一脸的喜色,十年磨一剑,这剑,总算是可以出鞘试试了。当然,十年那是肯定不到。

  按说以这辆车负担的任务,肯定是高通过性的履带底盘更好一些,但是这辆车背上那些粗长的圆筒,注定了不可能用履带底盘,没那么大的。

  CA10改装的发射车,此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几乎是在蠕动着进入阵地。

第1402章 即将拥有(4k)

  “这个车子,还是差点意思啊……”一位同志看着在戈壁滩上艰难的当着咕蛹者的CA10,对旁边的同志叹道,语气中带着一点遗憾。

  没办法,这年头,能真正自己拿得出手的重卡,也就这玩意,别说现在车上也就6米上下的火箭弹了,就算是10米长的S-75仿制型,也依然是用这东西拖,整得比几十年后的半挂还修长。

  “克服一下吧,会好的,现在重要的,是上面的蛋。”另外一位同志笑道。

  为了节约重量,这辆车上仅装了4发270火箭弹,如果高振东看见,会有一种梦回外贸-80的感觉,那个车上,也只装了4发273mm火箭弹。至于为什么叫80,原因很简单,射程80公里。

  不过这车上的火箭弹,比起高振东上辈子知道的那个外贸-80要秀气得多。至少因为折叠和起旋设计巧妙且有效,这个火箭炮的火箭弹和定向管几乎是紧贴着的,所以并排4根管子显得有些稀疏,毕竟全挤在中间的话,也就一米多两米不到的宽度,怎么看怎么奇怪。

  放得稀疏一些,也不容易相互影响。

  再多装的话,不是空间不够,而是载重有些超标。这东西可不只是有管子本身,还有俯仰机构在里面。

  刚才那位同志说到上面的弹,其他人可就不困了,现在是开始一系列终试,不等于以前没打过。从以前的情况来看,这东西好得出乎所料。

  想到这里,陆装局的同志也笑了起来,4根就4根吧,关键是,这4根是真的管用!

  射程25~40公里的长130火,在不久前的实战中发挥了作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现在,轮到270火了。

  他一边笑,一边对防工委的总工道:“这东西射程大,散布也略大一些,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建靶场有点浪费了,不得不请同志们到这里来,条件艰苦,还请克服一下啊。”

  西北这边荒地多,建靶场不心疼,和东北那片黑土地不同。要不然的话,这东西在雪城试验中心附近就解决了,也不用拖这么远。

  “这能有多艰苦,比起……呵呵呵,反正挺好的,重要的是这个弹。”总工说了一半又吞了回去。

  “行,那我们就准备开始了?”看着同样是咕蛹着进入阵地的第二辆、第三辆火箭炮车,陆装局的同志道。

  “嗯,开始吧!”其他同志们纷纷点头。

  “自动模式试验,现在开始!1号目标,瞄准!”试验总指挥拿起电台,开始下达命令。

  三辆火箭炮车里,副驾驶的射手正在有条不紊、忙而不乱的输入着1号目标的坐标。

  至于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数据,由前出部署的装甲侦察车从前方回传,自动进入每辆车的弹道计算机进行解算。

  输入和解算速度非常快,很快,电台里就传出各车车长的声音。

  “3号车准备完毕!”

  “1号车准备完毕!”

  “……”

  随时都在较着劲的同志们,就连试验中,也不愿意落后人一步。

  试验指挥所里的几位主要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点了点头。

  “全弹发射!”试验总指挥在电台中下达了指令。

  这个车的全弹发射看起来有些寒酸,就4枚弹,全弹发射也全不到哪里去,但是动静却很大。毕竟和270mm相比,就算是射程25~40km的长130火,推进剂装药也依然不够看。

  几乎同时,在隆隆的喷焰声中,12枚270火箭弹就旋转着身体,先后从定向管中一跃而出,直奔远方。

  “等一会儿吧,路程远着呢。”厂家的总工也来了,对同志们笑道。他的经验很足,这东西射程忒远了,要飞好几分钟才能飞到。

  “希望不会出问题啊。”防工委总工喃喃道。

  虽然研究过程中,已经经过多次试验,但研究正常定型出事的情况也不少见,没定型,就是未知。

  “放心吧,老总,我们有把握。”厂家的同志笑道。他们自己研究过程中不知道打了多少发了,心里有底,这套从高总工那里来的技术,靠谱!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话,未几,电台里传来了部署在阵地和靶场中间的反炮兵雷达的报告。

  “报告!火箭弹飞行方向正常,与预期一致,没有发现离群弹。”

  对于反炮兵雷达来说,判断火箭弹的飞行是否正常,简直就是小意思,毕竟这年头的火箭炮都是抛物线弹道,能算炮位,同样就能知道弹道是否基本正常。

  反炮兵雷达可不只是能反炮兵,同样也能为自己的炮兵服务。

  同志们都松了一口气,没有离群弹,那就是最好的消息,说得难听点,就算是全都打歪了,只要是都歪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胜利,大不了在弹到计算机里把瞄准点都往歪了算就行。

  而三辆车打出去的弹都往同一个方向飞,那就更说明这套技术的弹道是稳定的,而且重复性好。

  “火箭弹飞行正常……”

  类似的报告,从反炮兵雷达那边不停的传来,同志们脸上的表情,越发轻松,抛物线弹道的特性决定了,飞到这个时候都还正常,那想不正常也不太容易了。

  几分钟之后,靶场那边的同志听见一阵呼啸声由远及近,隆隆而来。

  他们在一座雅丹地貌的“山头”上,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五公里左右的戈壁滩上的三个白圈。

  白圈直径大约二十来米,中间有个十字,白圈之间间隔大约300米左右,这时候的火箭弹,就算是做得再好,也远没有几十年后我们的“火箭弹”那么准确,一弹一靶大可不必,每辆车都瞄着一个靶子打,反正散布肯定足够大,能分得清楚。

  同志们是没见过能准确命中十字靶布差不多中心的“火箭弹”,要不然他们非得一弹一靶试一试不可。

  呼啸声中,三个白圈周围腾起了一朵朵灰白色的烟云,随即,一声声爆炸声才传入同志们的耳朵。

  “中了中了!”虽然没有任何一枚火箭弹是直接命中白圈中心的,甚至最好的也就沾了个边,但是同志们却欢呼雀跃。

  那几个圈的直径才二十来米,要是能直接命中,这东西就不叫火箭炮,改叫导弹得了。

  高振东:那可不见得。

  不管日后的火箭炮是什么样子,反正此时在经验丰富的靶场工作同志们眼里,大致能预估出来,这些火箭弹的散布非常好。

  “激光测距仪,测距测距!”一位领头的同志招呼旁边的同志们。每个靶标中心与测距仪的距离是已经测定好的的,只要测定好每个弹着点和测距仪的距离,在计算机上就能直接算出每发弹的散布。

  与此同时,他拿起电台:“报告试验中心,12发弹全部命中靶区,散布情况良好,具体数据正在测算。”

  试验中心,也就是发射阵地这边,听了他的话,彻底放心。

  12发弹都在靶区,那结果就差不了。

  陆装局的同志喜笑颜开,就这东西的射程,只要都命中了靶区,没有离群弹,就算散布达不到指标,稍微大点,用来打远程压制也是够用了。

  更何况这东西还有个大杀器——末敏弹。

  以末敏弹的特点,压根就不需要太好的散布!

  同志们都在焦急的等待着靶场的同志把圆概率误差测算出来。

  仿佛过去了很久,实际上才十分钟不到,电台里就响起了靶场同志的声音。

  “圆概率误差153米,纵向误差平均246米!”

  如果高振东在的话,会有些遗憾,比起BM-30龙卷风来,还差点意思。毕竟此时的环境技术条件还是有限,同样的技术路线,拿出来的结果还是高低有别。

  但是同志们完全是另外一个反应。

  “太准了!”

  “这误差,都快赶上身管火炮了。”

  “身管火炮可没这射程,有这个射程,它就算偏得再多点,我都要称赞它在空中歪得好看。”

首节 上一节 949/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