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51节

  这是要作为相关领域的基础原料使用的,单独给个课题倒也配得上。

  而刘荣国这才明白,为什么高总工会专门把自己叫过来,同时很正经的布置任务。这东西看材料不难,但是想要作出他要求的形态,就很麻烦了,甚至刘荣国一时间都想不到到底用什么手段才能实现。

  “不用担心,你按照这个工艺试制就好。”高振东看出刘荣国的担心,指了指他手上的那份材料。

  刘荣国这才反应过来,傻了嘛不是,这么高难度的事情,高总工哪次不是先给铺垫铺垫?就连热电偶的那个电极现在看来不算难,当时高总工也是给了指导的。

  这么困难的事情,高总自然早有准备。

  他把工艺材料翻开一看,又傻眼了,真所谓是一波三折。

  “化学方法?共沉淀?高总,这东西,我还真没怎么学过。”刘荣国对这方面,了解一点,但不多。

  高振东把这件事情交给他而不是化工组的同志,自然是有相关的考虑,刘荣国工作年限长,经验也比较足,而且这个东西还是偏材料而不是偏化工。

  至于化学方面的知识,高振东有的是办法,一是配人手,二是他自己学。

  “学一学嘛,这里面的操作并不复杂,到时候给你配两个化学组方面的同志,你自己也要多多向人家学习。”高振东丝毫不以为意,人再笨,还能学不会这些基本化学试验操作?而且还是一套相对固定的操作,简单。

  我还没要你14岁学微积分就已经算是够对得起你了,高振东突然想起了一个老梗,笑了起来。

  不管高振东的笑是因为什么,但他轻松的笑声,极大的缓解了刘荣国的情绪。

  对啊,怕什么,学不就完事儿?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再多,还能比高总工多?就这么点简单的事情,怕什么。

  “好,我学!”刘荣国自己也知道,对他自己来说,这不论在哪方面,都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机会。

  “嗯,这就对了。放心吧,不难的。有什么需要,就找厂里要,厂里没有的,特别是一些不常见的试剂什么的,你找郑厂长,他会帮你到应用化学部那边协调的。”高振东乐呵呵的道。

  刘荣国连连点头,都安排得这么好了,那还等什么?饭都喂到嘴边了,自己连嚼都不愿意嚼,那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是!高总,我马上去!”

  刘荣国拿着纳米级四氧化三铁粉的生产工艺,离开了高振东弄过办公室。

  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得赶紧了,这套材料里,甚至不止一种四氧化三铁粉末生产工艺,还有些他听都没听说过的东西,水溶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这特么是个什么东西???

  不过越是没见过,离开高振东办公室的小刘同志就越高兴,来了来了,当年烧热电偶电极的感觉,全回来了!

  安排好这些事情,高振东回过头来,继续整理手上一套资料。

  因为白熊那儿弄来的石墨水冷堆热动力部分的启发,自己利用“故乡的馈赠”,用相对便宜的价格弄出来的一套火力发电厂资料,虽然不是很深很细,但是依然庞大,让高振东整理得有些吃力,专业性是一回事,主要是数量大。

  不过曙光就在眼前,高振东并不非常急,情况已经好了很多,不急,不急。

  ——

  薄海边某地,一架购自北方老大哥的米-6超重型直升机正吊挂着一坨模拟重物,缓缓向下吊放。

  场地边缘,几个帐篷门口站了不少同志,他们都目不转睛的看着这架庞大的直升机,不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

  “好!吊放位置准确!准备模拟降落。”一位同志拿着电台喊道。

  随着他的指令,米-6那庞大的身躯缓缓下降,最终落在一个划定的圆圈内,只是这个圆圈相对它那庞大的身躯,显得有些渺小。

  米-6庞大的旋翼缓缓停止转动,米-6的机组从直升机上下来,走向帐篷这边。

第1404章 老战友的福音和当头一棒(5k)

  “感觉怎么样?”帐篷边的同志问道。

  “不行,机场是静止的都已经这样了,在停机坪运动状态下,几乎没有安全降落的可能。停机坪能不能再搞大一点?”机组的同志手上拿着软式飞行盔,对帐篷边的同志们道。

  一位同志看向旁边穿着军服的另一位,询问道:“能不能搞一条更大的船?”

  要更大的停机坪,就要考虑更大的船。

  穿着军服的那位同志摇了摇头:“没有了,这型中登,已经是我们手上最大的舰艇,再大,无论是结构强度还是原始设计,以及能提供的勤务性能和改装空间,综合下来难以满足直升机的备勤需求。”

  直升机可不是能停到船上就能用的,还要改装一整套维护支持系统和设备,以及零配件和油料。想要用普通船改,结合任务的内容,完全没有可能。

  同志们也实在是没想到,看着那么大的一条中型登陆舰,居然很难装得下这东西。

  “你们别看中型登陆舰大,但是米-6也不小,实际上这条船也才3000多吨,长120米,宽不过16米出头,扣除船尾、舰桥、船头等位置,能留下的长度本来就不多,宽度也很有限,想要应付一架机长33米,旋翼直径35米,前后加起来40多米长的直升机,还是太困难了。”这位同志估计是中登相关的,对中登的数据了如指掌。

  “这东西太大了!”看着停机坪上的米-6,一位同志叹道。

  “有没有其他直升机?”一位同志问道。

  “没有了,更好的涡轴发动机还在研制,新的机型也还没确定,我们现在手上最成熟的,就是米-4、米-4仿制型、米-6三种运输直升机,以及为新一代驱逐舰提前采购准备的卡-25反潜直升机。”这位同志对我们的直升机可谓是如数家珍。

  “米-4两兄弟的载重能力就别指望了,在不同的区域,根据温度的不同,这个载重能力还有可能下降。说得直接点,吊个人啊、107火啊什么的倒是没问题,但是这次任务的预计载荷还是超出了米-4两兄弟的安全线。”他一个型号一个型号的说过去。

  “卡-25也小,又是特化机型,要改装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共轴双旋翼用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不合适。要不然我们也不会明知米-6这个大个的情况下,还在考虑选用米-6去执行任务。”

  从穿着上来看,这位同志应该来自空军。

  “嗯……我们再想想,再考虑考虑。好在任务时间还早,我们还有时间。”一位同志摸着所剩无几、在空中飘动的白发,放眼望着停机坪上那架庞大的直升机,无奈的叹道。

  ——

  “振东,你觉得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搞出一架10吨级以上的直升机?”

  听着防工委领导的话,高振东有些哭笑不得,您搁这儿找我算命呐。

  “发动机搞好了?”高振东问道,虽然没有参与工作,但是高振东能猜到同志们肯定在考虑相关工作,毕竟手上有米-4、米-6,米-4那个活塞发动机就算了,米-6上可是有涡轴发动机的,他就不相信同志们能忍得住。

  “没有……”领导那头很干脆:“米-6上那台发动机又大又复杂,我们想要降级仿制很难,工作没什么进展。大改小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这台发动机用是能用,但是小毛病不少,也不是非常理想的仿制对象。卡-25那个嘛,又有点小。”

  米-6上的D-25涡轴发动机是白熊的第一代实用装机的涡轴,第一代嘛,懂的都懂,没毛病那绝对不可能。

  至于我们在仿制米-6发动机这件事情,领导那边没有任何隐瞒,多新鲜呐,瞒他干嘛。

  高振东想了想,问了一句:“急用?这东西就算有了发动机,我估摸着三年两月的也不太容易搞出来。”

  领导在电话里“嗯”了一声,表示的确。

  “领导,我没记错的话,我们曾经寻求过北方的V-8A直升机吧?那个就是12吨级的。”V-8A,后来的米-8,可以说是不错的好东西,别的好处没有,但是价格便宜量又足是真的。

  “这架飞机一直在试飞,还没定型,也就没签合同,你知道的,情况有些变化,没签合同的东西,现在就不太好办了。”

  高振东啊了一声,他想起来了,最终形态的V-8A,原本是在65年8月才开始试飞的,现在是65年1月,这架飞机的确是不可能最终定型。

  可惜了可惜了,高振东心里叹道,这也没办法,自己再怎么加速,也不大可能加速到北方同志那边去,他们绝大部分装备,依然应该是会延续原有的路子在走,可能有变化,但不多。

  我们未来的陆航很长一段时间的主力啊,比起……

  诶,说到比起谁谁谁,高振东想起来了,想当年……不对,想未来,我们的陆航早期可是三大帝国伺候他一个啊。

  要说适合领导说的要求,还真有个货,而且还正好能满足急用的要求,虽然现在也处于未定型状态,但是实际上定型时间比米-8要早,而且性能略强,至少个头比米-8小那么一丢丢,但是最大起飞重量却大那么一点点。

  那就是:

  千锤百炼出深山,型号占了几十个,早期海军舰载空中反潜的独苗,第一代驱逐舰最早的蜻蜓,来自高卢的欧风名机……

  ——SA321,超黄蜂!

  当然,这里的型号占了几十个,指的是未定型的或者非正式的,在型号上想和战斗机的八爷,轰炸机的六爷相比,还是差点意思。毕竟这两位,都以占领字母而著称,尤其是老六。

  “领导,哪有上杆子做生意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嘛。”高振东笑道。

  领导在那边乐了,这小子,不知道又打听到、或者是想起什么委里的同志没掌握的事情了。

  “有门儿?有话快说。”

  “我们除了北边,还有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嘛,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最近几年的交流,比北边还多!”

  这么一提醒,领导马上就想起来了,西方老二!

  “他们?他们有?”还别说,如果他们真有这个级别的直升机的话,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至少这种不是非常敏感的东西,他们还是愿意出手的,就算是不出手技术,出口成品也不错,先解决未来最急需的任务再说嘛。

  高振东笑道:“有的有的,而且我估计愿意卖。他们维持他们的完整军工业体系,是非常吃力的,他们会尽量寻求一切机会出口他们的武器装备,摊薄自身成本,让自己的军工体系能尽量维持运转。我们现在和他们的关系也摆在这儿了,我觉得问题不大。”

  双方连中远程防空导弹、自导鱼雷这类杀伤力和敏感度都大得多的装备都在交流,一个运输直升机有什么大不了的。

  而且高振东知道,高卢人对卖武器,那是异常执着,比其他几家,少了几分矜持。

  没办法,想要维持基本完整的军工体系,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它海对面那个躺平了的五善之耻,不提也罢,那货是想卖也没多少拿得出手能卖的,特别是陆上和空中。

  “嗯,你的这个分析有道理,他们的意愿应该很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飞机?我们的同志怎么没提起过。”这一点是领导没想通的,高振东比委里的同志还清楚?

  高振东笑道:“这东西和北方同志的一样,也是一型没定型的运输直升机,但是进度要快一些,所以委里的同志可能看到过但是想不到。我这里的工作也会经常涉及到他们,所以会接触到他们的一些资料。从资料上分析,我估计最多明年,这个飞机就能定型。比V-8A短那么一点点,但是13吨级的,怎么样?不错吧?”

  至于到底短多少,高振东没说,虽然他知道。太详细了就过了,能说清楚情况就行。基于同样的原因,型号他也没说,反正有这个东西。

  高振东的工作,的确是和高卢相关性很大,毕竟出售、交流的绝大部分全部技术和产品,都有他的工作在里面,所以高振东的话,领导并没有什么疑惑。

  而且西方的人喜欢在研究阶段就开始吆喝,把大致数据提前公开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高振东说他分析明年内就能定型,那大概率明年就的确能定型,在这方面,领导绝对相信高振东的结论。

  不出高振东所料,这架飞机的情况,果然引起了领导极大的兴趣,他对V-8A的情况是非常了解的,毕竟等了那么久,虽然没到手。

  所以高振东用V-8A做比较,他马上就对高振东说的这个飞机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虽然模糊,但是够用。

  比V-8A还短一点,但是重量级比V-8A大了一吨?这简直就是梦中情机,太合适了!

  领导在心里估计了一下,如果高振东所言不虚的话,这个飞机在改装的中登上降落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作出一点点修改的话,第二代驱逐舰都能装下它。

  而且13吨级的话,载重是绝对够了,天生的运输机,就算为了任务做点小改装也容易。

  高振东补充道:“按照资料显示,这个飞机还有水上起降能力,作为多用途运输直升机是非常合适的。”

  还有水上起降能力?那就更完美了!急眼了往水上一停,慢慢展开作业。

  完美!

  “行,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我们去办。”领导没有说谢谢,在高振东这里,犯不着,也谢不过来。

  相比他的高兴,高振东更高兴。

  放下电话之后,高振东一拍手,嘿,陆军的老战友这回又得谢我。这个飞机在短期内,在海军的用处不是很大,毕竟太大了点,特殊任务能用,通用就不行,我们现在还没有坞登小平板和弹射小平板,超黄蜂这个级别的飞机对海军来说还是给得有点太多了。

  而陆军就不一样了,这个级别的运输直升机,是主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比CH-53、CH-47、CH-54、米-6、米-26这类重型或者特种直升机还要重要。

  就算是这次只能买几架十几架,但是高振东相信,提前开始仿制,就意味着提前仿制成功,提前十来年到手,就意味着可能提前十来年甚至十多年成功,自己再在材料方面使使劲,想想都为老战友们高兴。

  ——

  应化部某研究所,几位同志正在清点几个大木箱子,木箱子被缓冲材料保护得非常好,这里面有酸有碱,有毒有害,设备器材,什么都有。

  “这批东西看着稀奇啊,不像是他们十七机部常用的啊。”一位小伙儿疑惑的道。

  另外一位一边清点,一边记录:“你管人家呢,反正他们要了,上级批了,我们就要准备好,按量如期送达。偶尔他们也会要一些这类物资,这么大个部委,用一点不常用的物资,那不是很正常嘛。而且你别忘了,人家十七机部搞冶金,多多少少和化工也是沾边的,还别瞧不起人家。最近转到所里来,开展量产化工艺落地的那个生物柴油技术,不就是人家搞出来的。”

  说起这个,这位同志心里都觉得稀奇,这么“化工”的一项技术,居然是那帮打铁的同志搞出来的,想想自己都觉得脸红。

  十七机部:非战之罪,不用不好意思。

  “诶,师父,你说他们弄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小伙子没忍住,有些冒失的问道。

  他的师父马上变了脸色,严厉的看着他:“不该问的别问!这点规矩都不知道吗?十七机部请我们把东西送到他们部里而不是直接送到使用单位,这里面的东西你难道看不明白?”

  小伙子脖子一缩,往自己嘴上轻轻扇了一下,得,又麻痹大意了。

  不过,他的师父说到这里,却是话风一转:“不能问,但是你可以结合自己学的东西,猜一猜,不过猜了也别往外说啊,不论对错,虽然我们短时间也没法确定对错。”

  我猜的,那就没问题了。

  小伙子来了劲儿,拿着清单仔细看了一会儿。

首节 上一节 951/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