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l2和FeCl3、柠檬酸三钠、二甘醇、乙酰丙酮铁、油胺、十八烯、联氨……好杂啊,无机铁、有机铁、溶剂、还原剂等等,我只知道这个最终所需的产物,肯定和铁有关,别的就看不出来了。”
他师父满意的点点头:“嗯,能看到这一步也差不多了,我还可以看出来,这不是一套工艺的,应该是多套工艺,但是目的都差不多,应该是四氧化三铁。”
“这你都能看出来?”
“多新鲜啊,行了,只能猜这么多了,再多猜不到了。”嘴上说着,不过他脸上的神色,仿佛是在思索着什么的样子。
他对这方面很熟悉,甚至就是进行相关研究的。要不然这些东西也不会由他来负责组织装运,但是即便如此,他只能猜到一点点,但是对十七机部的同志的目的,依然所知不多。
——
同志们都在忙,高振东自己自然也不例外。
他在抽东西,不是抽奖,而是从自己拿到的材料里,把有用的部分抽出来。
其实这么说也不太对,不叫把有用的部分抽出来,这本名叫《材料隐形》的书,整本书都是有用的,里面对一些典型隐身材料,有制备的基本路线,有些详细,有些简略。最逆天的是,甚至有可见光隐身的内容,当然,暂时也不怎么实用就是了。
高振东知道这里面的东西,为了脱敏,肯定是有相关处理的,但是高振东相信,几十年后隐身技术哪怕是长得歪歪扭扭的细枝末节,落到现在这个年代就会迎风一晃变成挥向敌人的当头一棒!
而高振东要做的,就是抽出当前能用的部分来,而他首先抽出来的,就是雷达吸波的原理部分。
里面对雷达吸波的原理、吸波材料类型、结构、一些衰减的公式等,都有很清晰的描述,虽然不深,但是作为雷达吸波的启蒙材料是绝对够了,能让西南所的同志们先吃顿饱的。
都这把年纪了还需要启蒙,西南所的同志也是找不到地儿说理去。
这一部分好就好在理论性很强,和时间什么的没有太大的联系,一句话,理论分析就完事儿,也不用考虑现在能不能实现,有没有可能,这些都不用考虑。
都说了是理论了,理论可能有几十条路,但是结合到现实可能只有那么一两条,甚至无路可走。
所以理论部分的抽取是最简单的,高振东都不用结合当前的情况,只需要做一件事,把其中诸如“XX在XX年发表论文,对XX理论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XX公式如下”这类叙述去掉,只留干货就行。
这一部分本来内容也不是很多,理论简单,工程困难是常态,高振东抄得也很快。
把雷达隐身这部分抄出来之后,高振东看着剩下几个章节的理论部分陷入了沉思。
红外隐身材料、激光隐身材料……
抄还是不抄呢?
第1405章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4k)
高振东思索良久,握了握拳头。
干!只是不急着干。
反正现在外面的人,连热成像都还不怎么利索呢,不用非常急。
但是这些东西既然到手了,哪怕是浮光掠影的一点点东西,都能省下日后相关领域的同志们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每位同志的这些看不见的资源都是极为宝贵的,也许这里面的三两页纸,就能让一位曾经抱憾而去,只能等着自己的学生和后辈实现自己的理想的前辈,在精力最为旺盛的年代结出属于自己的硕果。
而他们的学生和后辈,就能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攀上更高的高峰。
高振东把剩下的部分放回了存储库中,慢慢来的话,那三分厂的同志们可有得忙咯。
他将抽出来的雷达隐身涂料部分的内容,打了一个加密压缩包,存到一张软盘里,然后给三分厂内保的同志打了个电话。
这种内容,哪怕是高振东满脑子的好货,都显得异常的小心,哪怕是加密文件,他都要放到软盘上,通过机要通道发实体过去。
如此一来,可靠性和原本的机要件基本一致,同时加密的软盘又再次大大的提高了保密能力。
而三分厂的内保,里面来自哪儿的人都有,高振东总能找到他想找的人。
很快,两位同志赶到高振东这里,取走了那张轻飘飘的软盘。
而差不多同时,军通所,两位同志正在对着一台电脑发愣。
“还是慢,传输实时或者准实时消息的话,时效性上还是太差,应用受限。”
“C6132N要好一点,不过没有本质的区别。”
“已经这么快了,这个算法的运算量怎么这么大啊。”一位同志耷拉着脸。
他们有个非常好的想法,经过努力,结合最新的网络传输交换协议成果,原理和流程上都走通了,但只有一个地方没通。
——速度。
按照他们的想法,是想用JGM-2,也就是没有公开的椭圆曲线公开密钥加密算法,进行公开密钥算法的加密报文传输。
不过他们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JGM-2算法的速度那可不是一般的慢,对于C6108或者单片机这个级别的芯片来说,完全吃不下来。
如果是对时效性没有要求的报文还好说一点,慢慢解密呗,如果有时效性要求的实时报文,或者准实时报文,这个算法所需的运算量还是有点太大。
等到报文解密完毕,黄花菜都凉了。
“要不,我们去找一下那一位同志?”一位同志问道。
“是不是有点夸张了,这个事情不大,有点不太好吧?”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是其他同志知道他说的是谁。
“你别看不大,但是连C6132N这种最新的计算机都解决不了,那从能力上是真的很难解决了。而且C6132N的价格和产量,估摸着也不可能让我们大量的应用到普及型终端里面去吧?”
C6132N好一点,毕竟速度快了那么多,但是这个级别的机器,真就不是能随便普及使用到普通终端里去的。
别说普通,就算是高级一点的也不行。
国外连C6108这个级别的都没法敞开了用,相比之下,军通所的同志和我们的部队已经是非常幸福。
其他同志沉默了,对于算力这种一力降十会的指标,那真的是有就有,没有就真没有。
再小的问题,沾上了运算能力不足这个硬指标,几乎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要说方向,大概只有两个——优化算法,提升算力。
而这两个方向,大概都是军通所的同志们现在很难办到的。JGM-2算法的核心他们是没法优化的,仅仅是优化一下运算的代码,并没有什么用,毕竟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在那儿摆着呢。
至于提升算力……呵呵呵,他们现在只能等,而从C6132N发布的时间节点来看,短时间之内,更新的器件估计是想都别想。
“那要不……我们试着联系一下?”那位同志还是很好说话的,非常热心,有求必应,前提是他有空并且在京城。
军通所的同志们辗转打通了高振东的电话,表达了有难题想要咨询一下的想法。
高振东倒是挺高兴,有难题,那说明有动作,没动作哪儿来的难题。而且他也想换换脑子,正好。
“什么问题,说吧。”这个电话是专线进来的,如果不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倒是可以在上面直接说。
“高总工,是这样……”
同志们把碰到的问题大致的说了一遍,听得高振东有点懵。
“你们为什么要在实时或者准实时通信设备里,用上非对称加密算法啊?”
这肯定是难题,别说我们手上现有器件这点儿能力,就算是到了21世纪,那些在现在看来运算能力堪称天文数字的嵌入式CPU,都不敢揽这个瓷器活。
对面的同志道:“我们的想法,本来是想实现动态密钥系统。”
没等他继续说下去,高振东打断了他的话:“也就是说,你们想动态分发密钥,随时根据需要更换密钥是吧?”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觉得,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高级通信终端的保密性能。”军通所的同志们大为高兴,和高总工说话就是省事,不用说完,他都能猜到。
果然是这样,高振东笑道:“那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可能,那就是用GM-1对称加密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军通所的同志在那头回答道:“我们考虑过,但是这样的话,就需要在更换密钥的时候,把新的对称加密密钥下发下去,但是这样的话,万一某一个或者某一部分通信终端没有收到这个更换密钥的报文,那它们将无法解密更换密钥后的报文。”
高振东在电话里笑了起来:“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正常加解密仍然使用GM-1,你们只要在换密钥的时候,用JGM-2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传输就行。这样一来,对于终端,解密运算的压力仅仅在更换密钥的那一条报文,日常加解密依然是运算速度很快的GM-1。”
他不知道对面的同志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个方案,这事儿什么原因都有可能,不必深究,不管多聪明的人,偶尔干一次类似2条8mm钢缆代替16mm钢缆的事情,并不奇怪。
高振东自己又不是没犯过傻,所以他只要解决问题就好,至于问题怎么来的,不重要,不重要。
而他提的这个建议,也是高振东上辈子各类计算机系统常用的动态密钥加密手段,有效规避了非对称安全性高但是算不过来的问题。
高振东的话,让另一头的几位同志差点找个地缝钻下去。
就这么简单?
事实上的确就这么简单,偏偏就是没想到,思维还是有点过于僵化。
“高总工,这……我们马上去试试!”
高振东笑着打圆场道:“你们不要怕两套算法同时上,会增加程序容量需求,进而影响到设备的成本,半导体工艺在发展,ROM芯片这个东西,渐渐就不稀奇了。”
他的话,让对面的同志脸更红了,高总工人还怪好的呢。
在一连串的道谢声中,高振东心情愉快的挂掉了电话,军工梗+1。
虽然这些梗只能在自己心里回味回味,但丝毫不影响他愉快的心情。
刚放下电话没多久,“叮铃铃”……
电话铃又响了起来。
一想换脑子,就都来了是吧,这也换得太彻底了。
有人来找他,拿着委里的手续,而且还是半个熟人,至少是个熟单位。
没一会儿,三位同志就在内保的带领下,在会客室里见到了高振东。
“高委员,您好,我们是雷达所的……”
虽然手续上已经有了,但是来人还是做了自我介绍,带头的同志姓孟,雷达所搞成像方向的,另外两位是他组里的成员。
“孟工好孟工好,你们这次来,是因为……”
“高总工,我们所总工带回来过一个委里许可通报的消息,您曾经在会议上,提出过合成孔径雷达的想法?”
高振东想起来了,他曾经在反潜巡逻机的反潜技术方面,提出过雷达成像的想法,后来雷达所的总工也因此和他提过合成孔径雷达,并约定后续要交流一下。
只是没想到时间隔得有些远。
“啊,对对对,是有这么回事儿。你们就是你们老总说的,搞合成孔径雷达的同志是吧。”
高振东还记得,当时雷达所总工说过,虽然有同志在搞,但是比较艰难。当然,这话他不大好当面说,雷达所的同志自己可以这么说,高振东这么说就有些那啥。
艰难不奇怪,毕竟这个技术的第一张成像,是1957年才出现的,到现在说短不短,但是说长也绝对说不上长,我们进展吃力,算是正常。
原本时间线上,我们的第一台合成孔径雷达样机,是79年才搞成,并获得第一张图像。而真正获得比较好的图像,已经是91年的事情。
说实话,按照这个发展进程,现在能有同志在搞SAR,都略微出乎高振东意料。
孟工点头道:“对对对,就是我们。只是进展很慢,难度很高。所以我们听总工说您有相关的想法,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肯定高兴,毕竟高委员在雷达领域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的器件,都作出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可以说,现在那台让空军的同志爱不释手的脉冲PD雷达,就出自高委员的手。
脉冲PD的理论、地面杂波处理算法、行波管、平板缝隙天线、数字信号处理器……
正因为如此,当孟工听所总工说,高委员对SAR有兴趣的时候,真是兴奋异常。
别人感兴趣可能仅仅就是兴趣,但高委员不同,人家的兴趣是能转化为成果的,而且转化力超强。
“……所以我们很仔细的准备了现在我们的研究情况,这才过来拜访您。”孟工这话,一方面是表示了对高振东的重视和尊重,二来,也算是对为什么这么久才来做了一个解释。
来您这儿,不做好准备,那不是太浪费了嘛。
高振东倒是没觉得他们来得太晚,这东西早几天晚几天问题不大:“这样啊,辛苦了辛苦了,让你们跑这么一趟。介绍一下情况吧,说实话,国内现在有同志在搞合成孔径雷达,还是让我有些惊喜的。”
他是真惊喜,但他的话却让孟工他们有些扛不住。
“高委员,其实也没您说得那么好了,我们的方向是雷达成像,其实还不是合成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我们有想法,但是没路子……”
在高委员这里,吹牛没有任何好处,有一说一没有填零才是最好的方式,要是因为吹牛逼,高委员一句“啊,已经解决了?那行,下一个”,那就麻烦了。
听着他的话,高振东脑海里突然出现一个卧蚕眉的古怪小孩,扭捏着说“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了……”。
卧槽,怎么会想起这个,难道是因为孟工的眉毛也比较粗?高振东连忙摇了摇脑袋,将小屁孩摇出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