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55节

  同志们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的汇报着这段时间的收获。

  “我们主要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方面,有一些理论的东西,也有一些技术细节上的收获。主要是他们想要把火箭推力控制好,就免不了需要将火箭发动机的一些理论、燃烧过程、以及重要控制节点、机构、设备向我们公开,虽然他们很小心,但是我们还是有收获的。”

  本来就是带着学习心态的同志们,几乎把自己碰到的一切事无巨细的技术内容都带回来,哪怕是没法带走资料,靠死记硬背他们也带回来不少东西。

  “我这里就不一样了,和我一起的北方同志,曾经是搞载人航天的,除了宇宙飞船控制系统之外,我有意无意的,在他那里搞到了不少载人航天要注意的事项,特别是针对人的。”

  对于北方来说,他们想要轻量化的航天控制系统海了去了,其中载人航天所用的,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虽然他们获得了卫星、载人航天的几个第一,但是后面还有个大的——登月。

  对方肯定是卯足了劲儿想往这个方向上走的,甚至促成此次半途夭折的合作的契机,也是因为他们想要获得具有足够推力的大型火箭。

  所以有载人航天器的人参与进来,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但是不正常的是,这位同志居然能从对方嘴里套出不少和合作内容无关的东西来。

  这让所有同志都肃然起敬,人才啊!居然能套人家的话!当然,也许对方是故意的也不一定,这事儿难说。

  不管怎么说,这些收获,加上在这之前从对方那里获取的返回式卫星技术结合在一起,好像有的领域也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了,因为他们的返回式卫星,本来就是用宇宙飞船改的,底子还在那儿呢。

  这让同志们不由得有些心动,是不是……

  就算暂时不做这个项目,总之学到就是赚到,总有一天能用上。

  “探测器!我这里是参加了他们的天体探测器,别的不说,他们用于天体探测的一些想法和传感器路线,以及轨道转移、深空测控等方面的技术路线,我们还是带回来了的。”一位同志笑道。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不论是北方还是地球背面的花旗,都挖空心思的在各个领域上整大活,赚流量,其中在当前代表了人类科技巅峰的航天领域,自然是重灾区。

  他们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是在想办法往一切够得着够不着的行星和星际空间,疯狂的扔各种探测器,也不管到底有多少科研价值,总之是能吹牛逼就行。

  很有一点星际大舞台,有活儿你就来的架势,和几十年后高振东在网上看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直播和短视频,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本质区别,非要说的话,大概是他们干的这些事情更烧钱,用的技术更高级。

  居然能有这收获,运气不错,再是零散的技术,总之也是技术。能知道别人准备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段探测陌生的星球,也是不小的收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同志们你一言我一语,盘点下来一统计,发现还真有点东西。不过都零零散散的,不成体系,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

  毕竟不是参与总体,能有这些收获不错了。

  一位同志没忍住:“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们是不是可以上载人航天了?”

  说起这个,不管是谁,都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哪怕是不赞成搞这个的,都是如此。

  领导看了一眼高振东。

  这位同志的建议,瞬间就把会场的氛围给点爆了。

  “我认为可以,至少技术上是如此。返回式卫星的宇宙飞船底子,加上这段时间我们的收获,是可以考虑上载人航天了。”

  这个说法到不能说是太疯狂,看起来好像底子都有,狠狠的努力一下,好像也还能够得着。

  “不行不行,太烧钱了,主要是暂时没什么实际的价值,除了飞个人上去,亲眼证明一下地球真的是个球,别的也做不了太多的事情。”

  “我也觉得有点浪费,主要是现有载荷,也开展不了什么有意义的空间实验,仅仅是为了放个人上去,意义不大。”

  “可是我们应该要考虑到,放个人上去,本来就是一种意义。这对于提振人民的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我也这么想,同志们想想看,我们始终是要飞上天的,这一步早晚都要走,为什么不早走?在开展复杂的空间试验之前,本来就需要最基础的、仅仅是放个人上去的这种验证步骤,一步一步的走向真正有人空间实验室,最基础的载人航天就好像是吃七个馒头吃饱了的第一个馒头,不能说它没用,所以说仅仅放个飞人上去没意义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

  “我也没说没有技术意义,我的意思,是太烧钱,在现阶段没有意义,事物总是动态发展的嘛,我们等它发展到条件成熟再去做不是更合适?”

  同志们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委里的领导同志,也没制止,这件事情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让同志们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讨论来讨论去,有同志发现了有位大神还猫在一边没说话。

  高振东委员。

  这一位在航天的具体技术上颇有建树,拿出来不少好东西,包括机电、材料、能源、控制、轨道、姿态、通信、应用载荷等等,要说在技术上评价的话,没有他的评价,同志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

  “高委员,来,你来评评理,这个东西到底是搞合适还是不搞合适。”一位同志眼睛一亮,转头就把火烧到了高振东这里。

  恶意倒是没有,就是想知道这位技术大牛的看法。

  委领导有些幸灾乐祸的看了高振东一眼,叫你躲,现在躲不过去了吧,我不点你名,自然有人点你的名,你小子在这个领域露头太多,光芒四射,想躲是躲不掉的。

  瞥见了领导的眼神,同志们也把目光都转了过来,高振东有些无奈的合上了正在奋笔疾书的本子,他的确是想躲的,毕竟他的想法早就在委领导面前表达过了,没必要再说一遍,没想到还是躲不掉。

  “这个事情啊,同志们说得都有道理……”

  如果这是场球赛,而同志们是观众的话,恐怕就嘘声四起了,一~~~~~~,高委员,你搁这儿和稀泥来了。

  好在这不是球赛,所以同志们只是盯着高振东的眼睛,盯得更紧了。

  “就我个人来说,这个事情肯定是要搞的,至于是早还是晚,是大搞还是小搞,主要是看一件事情,其实和技术没什么关系……”

  和技术没关系?同志们有点不太明白,但是领导那边,却是打起了精神,和技术没关系的话,那和他的关系可就大了,而且他还要随时注意高振东别说秃噜嘴,不是技术方面,而是别的。

  “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想成为世界第三极……”

  卧槽!他还真敢说!领导就知道这小子一但被逼急了,放出来的都是大招,要么是技术上的,要么是别的。

  他连忙接过话来:“成为第三级世界的榜样,为第三世界国家穷苦大众展示这条道路的力量,我们肯定是想的。”

  极与级,音同意不同。

  高振东很是佩服的看了一眼领导,押韵都押这儿来了啊,厉害厉害,这都能硬生生的给转回来。

  不过他老人家都这么说了,高振东也不能沿着自己的原意往下说了,就这么继续吧,反正意思到了就行:“嗯,对,想早一点成为第三世界的榜样,那我们就搞快一点,如果觉得这件事情需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那我们就搞慢一点。”

  同志们有点吃不准高振东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你到底是要慢一点还是快一点?

  “具体点嘛。”领导那边看热闹不怕事情大。

  高振东没办法了:“我的想法,是脚步不能停,但也不能快。”

  这说法就新鲜了。

  “不能停,不能快?”委总工沉吟道。

  “对,这个事情如果彻底停滞,放在一边不去理会,不科学也不合理,等到需要的时候从头去做,那花费的时间可就长了。但是现在就大干快上,也不合理,毕竟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航天虽然不算很烧钱,但毕竟是烧钱的,而且就算是航天事业本身,也有很多更值得在现阶段去做的事情。”

  我们的载人航天不算很烧钱这个事情,别人不知道,高振东还能不知道?

  他这番话不能说没道理,也很能说服人,同志们都认真的在思考高振东的话。

  高振东却是继续道:“所以我觉得啊,脚步不要停,也就是一些相关的技术,例如航天器返回、空间维生、大推力火箭、深空测控等技术,可以先走起来,这里面有不少技术,在别的航天活动中也是用得到的,先搞着,一举多得。说得难听点,现在的这火箭,想要打个什么都不干就是绕几圈的航天员上去,都办不到。”

  同志们纷纷点头,虽然这话仔细听起来有点难听,带着点儿“没学爬就学走”的味道,但是这个建议,是个两难自解的建议。

  不是不搞,只是先搞多用的、急需的、必要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搞,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成了。

  “如此一来,既没给当前更为急需的航天应用带来太大的影响,同时也没耽误载人航天的脚步,我们有句老话说得好,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没站着不动,那就总有迎来胜利的一天!”高振东这番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不怕慢,就怕站,言简意赅,很接地气,但又生动形象。

  “哗啦啦……”同志们都被他话中的热情给带动了起来,纷纷鼓掌,太有感染力了,高振东同志不但有技术,还有思路,也有年轻同志特有的那种朝气和热情。

  看着热烈鼓掌的同志们,委领导有些哭笑不得,这个稀泥,总归是让他给和成了。

第1409章 五个方向(4k)

  别看高振东说得热闹,又是大推力火箭又是返回式技术的,实际上落实下来,就两字儿——不动。

  至于动起来的,都是别的航天活动里要用的技术,非要说的话,只有维生技术算是比较特殊。

  但是各方还都听他的,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

  高振东这技术性和稀泥的本事,还真是不差,不过从技术角度和稀泥,还真没多少人能和得好,原因很简单,一般人把握不住这个尺度,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基本满意,同时还得有足够的权威性。

  领导笑而不语,能在技术层面统一认识,都往一个方向走,是一件好事情,不管最终的决定是什么,反正在技术层面,思想是统一的。

  而领导更关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刚才高振东漏的一点口风。

  “振东同志啊,刚才你说航天口还有更加急需的应用,都是些什么应用啊?正好,我们刚才也说了嘛,要从技术层面,讨论一下航天口下一步可以做些什么。”

  他乐呵呵的,你都说急需,那不管是不是真急需,至少是有点儿意思的。

  高振东有些为难,自己要是敞开说,可就没同志们什么事儿了,好像不大好。

  “领导,我就是那么一说,具体还没想好呢。我还是想先听听同志们的想法,给我来点儿启发。”

  领导看了看了,笑了起来,这小子,还知道给别人留点发挥的空间。高振东说自己还没想好,他是半个字都不信的,没想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对高振东知之甚详的领导,对于高振东刚才的胡说八道完全不相信。不过对于高振东这么说的原因,他倒是能理解,略知一二,毕竟高振东一开口,可能别的同志是真的剩不了多少了。

  “一定要在高委员之前发言”这个传说,不少同志都知道。

  所以对于高振东很是谦虚的说自己也没想好,领导很是高兴,不但知道照顾同志们的发挥空间,还知道照顾同志们的情绪。

  “那行,同志们都想想,还能干点什么。”他转过头,对同志们道。

  这句话就好像点燃了火药桶一样,同志们的想法果然很多。

  “我们是不是搞一搞深空探测?”有的同志是物理专业出身,对深空探测非常有兴趣,也就是类似日后的哈勃望远镜那种,实际上天文学和物理的联系非常紧密,不少物理上的理论或者研究,就指着天文学提供实证呢。

  这一点,从牛爵爷的那本《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能看出来。

  领导不置可否,大手一挥:“嗯,记下来,记下来。我们先搜集搜集课题,至于做什么,后面再决定。”

  有了这个开端,现场可就热闹起来。

  有想搞行星探测的,原因很简单,深空探测实在是太远,太虚无缥缈了,身边这么大几个星星都还没搞清楚呢,想那么远干什么。

  也有想做月球探索的,什么行星探测,就身边天天挨着自己转悠这个都没整明白,跑那么远不是浪费金钱嘛。要我看啊,原来高委员曾经提出的绕着月亮转圈圈,仔细的拍拍照看看啊什么的就不错,毕竟真要走向宇宙,这月球就是第一站啊。现在连嫦娥吴刚住哪儿都没整清楚,月桂树和玉兔长什么样也不知道,行星那么远的东西,也就没有那个必要了吧。

  有的同志对这些都没什么兴趣,什么月亮行星深空的,能吃么?还是整点实际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最好,现在航天资金有限,可经不起折腾。就已经开展的这些太空育种、天气预报、灾害评估、农业估产什么的就不错。

  还有的同志,想起高振东曾经说过的话了,我看呐,高委员曾经提出过的广播卫星什么的就不错,能大大的丰富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兼具相当范围的对外宣传啊什么的,这个好。

  会场上一时间再次唇枪舌剑,上下翻飞,在座的哪个不是负责这一块相关工作的,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都挺有道理。

  委里这边也不制止,这些都是潜在的课题,至于什么时候做,那可以慢慢商量。让同志们讨论得越彻底,越透彻越好。

  等到都差不多了,同志们的意见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会场上同志们都没有新鲜的想法出来了,才转过头来看着高振东:“怎么样?得到启发没有?”

  高振东点点头:“嗯,学到了很多,很受启发!”

  呵呵,装得还挺像……

  “你有什么想法?”别装了,该你发言了。

  “还真有点想法。”高振东也不装了,也差不多了嘛。

  “说说吧,包括刚才同志们的看法,你是怎么看的?”不止想问高振东自己的想法,还有他对前面各种建议的看法。

  这个问题有些让高振东措手不及,他原本是没考虑到后半部分的。

  他想了想,才开口道:“我感觉有些杂,精简一下,划分几个体系,都做适当的探索吧,彻底放弃某一个体系不做,倒是的确有些可惜。”

  我们现在的情况比高振东上辈子所知,要好一些,也有些余力,而且高振东也知道,我们的航天人是真的不怎么太花钱,几乎是把每一分钱都用到了极致,而且还都是极致的花到了刀刃上。

  所以高振东也觉得在各个方向上保留一些种子,是不错的想法。只要别像另外两家一样往天上打驱逐舰,那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这不是夸张,土星-5略超3000吨,N-1也有2700多吨,真的是把一条驱逐舰竖起来往天上打,的确太超出我们当前的所有能力。

  这个事情高振东想得很简单,能和北方同志合作蹭一下双赢,当然好,如果事有不谐,也无所谓,反正想要让我们自己干,那是绝对不可能支持的。

  “哦?怎么精简?”这个想法,也是委领导和总工刚才在想的事情,事情太多了,都堆一块儿,着实是不怎么好决策,而且有些杂乱,孰轻孰重,孰前孰后,实在是难以判断。

  高振东这个建议就很不错,划分成几个体系,就清晰多了。

  高振东道:“一类是对地遥感,不管用哪个波段,可见光、红外、紫外、雷达等等,用什么手段,只要是探测地球信息,也别管现在开始搞没有,也别管是用到天气还是农业,灾害还是什么,一律划分到这一类,这种方式暂时应该是合理的。”

首节 上一节 955/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