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就很清晰了嘛,可以可以。
“这一类,基本上是停不下来的,随时都需要,随时要发展。”高振东道。
这个是肯定的,对地球探测,肯定停不下来啊。而且和国计民生军事国防,密切相关,随时都要用,优先级肯定很高。
“一类是深空探测,这一类嘛……嗯,反正先划出来。”
实际上这类东西有不少,连太空望远镜都不止一种呢,不过高振东就压根没说什么。
“噗嗤”……有人笑了起来,高委员这意思,这玩意儿恐怕在他心里,短时间是没什么搞头啊。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深空探测这个事情,高振东是真的兴趣不大,这对理论研究不可谓不重要,但是对于我们现在来说,还研究不到那么高深的理论上去,当务之急,是先把基础的、已经研究明白的这些理论短板能补足,就算是不错了。
高振东也没解释,反正自己的倾向,就那样,也没什么好解释的。
“还有一类可以归到太阳系内天体探测,包括月球、行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等等,都在这里面……”
高振东好险没有嘴瓢,说出“矮行星”几个字来,这年头还没有矮行星的概念,冥王星也还鱼目混珠的混在九大行星里面。
“这一类,从月球开始吧,太远的,就靠月球打基础,毕竟嫦娥奔月都听了几千年了,不去看看挺可惜的。而且我们也曾经讨论过,打一个探测器绕月球飞几圈,难度相对来说不大,轨道和转移计划规划好,也不需要太大运力的火箭,就能打过去。有了月球作为起点,才能搞好别的。”高振东笑道。
他的话,一下子就把月球探测、行星探测这些人,拧成了一股绳,高委员说得有道理,连月球都到不了,更远的地方那自然也是镜花水月,先绕两圈月球。
“这个事情倒是可以徐徐图之,不紧不慢,我想啊,有了自己的技术,还有同志们从北边学习的心得,也许四五年内,能打一个探测器绕月亮飞几圈,也就可以了,至于别的,都在这个基础上慢慢发展。像是与之相关的深空测控什么的,都可以放到里面去。”
深空测控和深空探测听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完全是两码事。前者针对自己发射的人造航天器,后者针对遥远的宇宙星体。
委领导不住的点头,嗯,这是老成持重之言,既没有停滞不前,彻底放弃,也没有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而是非常务实合理的,定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也有一定意义的目标。
别的同志也满怀希望:“嗯,这个建议不错,先打个月亮的卫星上去,绕着月亮看几圈,看一看能不能种地。万一可以呢,以后就考虑在月亮上种菜。”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这是属于我们的独有的浪漫,到那儿先看看能不能种地。
高振东也笑了,差一点想说也不是不可能,毕竟月壤里是有水的,虽然存在的形态比较不一样,至于肥料,可就只有自己带了。
至于整点月壤回来这种事情,高振东还没乐观到那程度,五到十年之内,能看几眼,拍拍照,就算是大胜利。
“还有一类,是通信类的,包括广播电视卫星、通信卫星什么的,都在这里面,这也类似遥感卫星,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也是要优先、大力发展的。毕竟这东西和遥感类一样,能产生经济效益,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用他们的产出,也能弥补一些我们投入的资金和资源。”
同志们纷纷点头,卖卫星的甜头,又不是没尝过,食髓知味,都怀念着呢。这两个系列,的确是应该大力发展,毕竟深空探测和系内天体探测成果,有兴趣的不多,但是通信、遥感,那就是大一点的国家都有需求。
像是广播卫星,租转发器都能赚小钱钱。这东西还没出来,但是同志们倒是畅想上了。
“至于空间试验,可以和载人航天归到一块儿,前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太容易成系列,但是要想试验做得好,最终还是得有人在上面。”高振东估摸着也差不多了,太特殊的就没必要。
防工委领导满意的点点头,嗯,这样一来就清晰多了,看来高振东说先听同志们的,倒也不完全是为了给同志们留空间,听了同志们的发言,是真的能总结出东西来。
“遥感、通信、系内天体探测、空间试验和载人……”说到这里,领导顿了一下:“呃……还有刚才说到的深空探测,五个方向。不错不错,这样就清晰多了。”
说到深空探测的时候,同志们都笑了起来,看来这玩意儿短时间困难了,领导自己都有点没记住。包括想搞深空探测的同志也是如此,毕竟这东西在这年头,的确是有点太不接地气。
有了这个划分,很多工作就好安排得多,至少有个框能往里装,对于评估规划什么的,好处多多。当然,这是技术层面的划分,具体更上层的,那是另外一回事。
“那你对具体的应用,有没有什么想法?”看着高振东的表情,想想他一开始的话,领导总觉得他脑袋里面还有货,还没吐完。
“至于具体的应用,我这里倒是也有几个想法,不多……”高振东笑了起来,还别说,你还真别说,我还真有!
第1410章 感觉自己强得可怕(5k)
就说嘛,这小子除了那些大框框里的想法,必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否则他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在排在载人航天之前,有更急需的事情要做。
高振东没有说口水话的习惯。
不只是他,其他同志也是很有兴趣。
“还有?能做的事情,应该都被找得差不多了吧。”一位同志对旁边的人低声说道。刚才大家七嘴八舌的说了那么多,还能剩下?
“不知道啊,不过他既然这么说,那肯定是有的,他的风格你又不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放过空炮来着。”
“倒是从来没有,只是我很难想象,得想得多久、多刁,知识储备多广,才能在大家畅所欲言之后,还能找到应用方向,毕竟能干的事情,差不多都被我们说完了吧。”
“不知道,听听就知道了。”
就在一片好奇中,高振东开口了。
“我考虑的,一个是遥感,一个是通信类,但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话说得同志们有点懵,遥感这个倒是好理解,不管是什么手段吧,反正都是为了遥感,但是通信类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通信?
这不就跟“来碗牛肉面,不要牛肉不要面”差不多么?
不过同志们都没说话,而是等着高振东往下说。
“遥感类的,我的考虑是搞一种遥感卫星,做到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宽的遥感卫星。”
高振东这十二个字,顿时就把会场给炸了。
主要是这十二个字,每三个字为一组,都是同志们想要渴求而不得的。
全天时,说明不分白天晚上。
全天候,说明不管刮风下雨,云雾雹雪。
高分辨就不用说了,这算是遥感的最基础要求,但是往往很难做到。
而大幅宽同样麻烦,对于光学卫星来说,幅宽和分辨率不可兼得,因为成像单元面积是有限的,都说大底吃八方,但是如果幅宽太大,大底也不好使,容纳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这十二个字,前六个字是可用性,后六个字是基本性能,基本上涵盖了同志们对遥感技术的最基础需求。
可见光遥感有很多优点,但是全天时和全天候就别想了,夜晚、云雾、雨雪,都能给它造成很大麻烦,以国内的某些省份为例,一年365天,能看得见的大概也就1/3,再扣掉光线不足的夜晚什么的,就更少了。
而高分辨率和大幅宽,别说可见光遥感在这两项上成问题,就连红外波段,同样成问题,毕竟这两货不管怎么弄,光学系统摆在那儿呢,以当前的技术条件,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同志们原本以为高振东是想搞红外波段的遥感,毕竟有部分同志知道,在红外成像方面,特别是红外成像材料,高振东是国内妥妥的第一。
“还以为他要搞红外成像,没想到他直接不陪你玩,看不上,自己找了条新路。”
“估计是把红外留给我们吧,毕竟那东西有基础了,虽然基础还是他打下的。”
“这本事,佩服佩服。”
“那他到底是要搞什么东西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
别的同志在想什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在场的部队的同志却是激动起来。
“真能有这个效果?”他盯着高振东,双眼精光四射。
高振东点点头:“有的有的,包有的,不过也不是没缺陷,这种遥感成像,是没有色彩的,不过放心,虽然没有色彩,但是能形成含有一定细节元素的黑白图像,不是纯粹的地形变化。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探测地形地物轮廓的改变,也就是三维成像。”
他想做的,其实很简单,把SAR雷达上星!
SAR雷达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特性,那就是分辨率不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只要雷达功率足够,收到的回波信号信噪比达到要求,那分辨率就不会变,20公里是这个分辨率,200公里还是这个分辨率,属于是没有就没有,有了就不变。
实际上,合成孔径雷达的特殊之处还不仅仅如此,理论上,这货的成像分辨率,和波长都没关系。选用不同波段来做SAR,仅仅是因为不同波长的穿透性、后向散射等成像特性不同。
“是什么技术?”部队的同志问出了一句实际上不太适合问出来的话。
不过好在这里都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且SAR这东西是早就存在的,并不算什么保密的事情,略有所知的委总工拉住了想要制止的委领导。
“SAR雷达!”高振东道。
“SAR雷达?”这里的同志都是懵的,因为这里就没有一个人是搞雷达的,对SAR不说是一无所知,至少也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就算是少部分搞通信的同志也是这样,虽然都是射频,但是射频和射频还是有区别的,毕竟连专业的雷达所都还在摸索的新技术,非专业的同志不清楚也是正常。
“对,这是一种新型雷达,总之,能达到这种效果,当然,想要放到卫星上去,难度还很大,但是我觉得这个方向值得一试,太多好处了。”高振东笑道。
别人还没反应过来,部队的同志反应却是最快的,毕竟刚才高振东说的“地形”二字,大约是除了火力、情报等少数几个词之外,最能触动他的词了。
“也就是说,如果搞成了,这个卫星能随时透过大气,随时随地生成黑白照片,甚至监视地形的变化,或者说,能随时生成全球范围内的地形图?”
这有多大好处,都不用多说。
高振东点点头,补充道:“不只是地形图,如果做得好,还能根据回波的不同特征,把水面和陆地、沙漠等不同地貌给区分开来,甚至它能分辨出水面的波浪。”
听到这里,委总工“啊”了一声,想起来了,这不是高振东曾经说过的,用雷达发现潜艇涌上海面的尾流的反潜方法嘛!
“分辨率能到多少?”部队的同志同样想起了很多事情,这东西能干的事情太多了!
“0.5~10米量级吧,更高的理论上也能做,不过现在奔着1~3米的量级级去,是个比较合适的范围。”高振东笑道。
其他同志差点爆出粗口来,现在的光学卫星,都不见得能到1米啊。
“哈哈哈,好好好,这个值得搞!值得搞!”部队的同志高兴不已,这东西和可见光卫星结合起来,简直完美!
高振东笑道:“其实不只是你们能用,国土、灾害、农业等部门都能用,估产、预警、后评估等等,都用得上。”
委总工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还是那么喜欢农林牧渔,灾害应急。
部队的同志倒是不以为意,这样更好,大家都能用,利用率就高了,而大家都能用,就意味着这东西更容易上马。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可是这么远的距离,雷达的作用距离够么?功率和供电是不是供应得上啊?”想到这里,他反倒是有些担心起来,还别说,在这里的同志,对雷达最熟悉的,反倒就是这位来自部队的同志。
高振东笑道:“这就不用担心了,近地轨道最近的也就200~300公里距离,正常大一点的雷达都能起作用。想想办法,还是能把雷达打得上去的。”
只要近地轨道有几吨的发射能力,这东西就有希望,而这个级别的发射能力,本来就是现在正在寻求的方向,不论是军用火箭还是民用火箭。
大推力火箭嘛,刚才分出五条路线的时候就说了,这作为基础技术,本来就要搞的。
“嗨,忘记这事儿了,光想着太空很高很高,忘记了近地轨道也就那么点高度。不过这么远,是不是会造成分辨率的下降?毕竟距离越远,可能就需要选择更长的波长,同时信号强度也会下降。”
2、300公里这个距离,说远不远,但是说近,倒也不近。几乎在当前雷达的极限作用距离上了,特别是卫星上的雷达不可能太大的情况下。
不得不说,能参加这种技术类会议的同志,对技术都相当了解,至少大方向上的问题是清楚的。
高振东笑了:“不用担心,SAR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理论上其分辨率不受波长、距离、飞行高度的影响。”
所有的同志都很吃惊,而且是对雷达越熟悉的越吃惊,还能这样?
“好!那这东西,是不得不搞了!就算不上卫星,也要搞!航天口不愿意上马的话,回头我找部队这边,也要推动它的研究工作。”部队的同志完全忍不住,这么好的东西,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了还能放过?
他是识货的,这东西用处大着呢!就算搞不出上星的,至少也要搞出上机的!
委总工笑着摆摆手,他已经把所有的脉络串起来了:“不用那么麻烦,有单位正在振东同志的带领下,研究这个雷达,就不用你们费脑筋了,航天口的同志,专心考虑怎么把这东西打上天就行。”
说到这里,他都禁不住为高振东在技术体系上的布局拍案叫绝。这个SAR卫星,最难的就是SAR,卫星本身倒是有一定基础,要知道我们从北方交换过来的返回式卫星技术,本来就是一颗重达几吨的载人飞船改的。
而针对SAR的技术难题,高振东早就在张罗,现在已经步入了初步研究阶段。
原来已经在上马了!难怪高委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部队的同志重重的一挥手:“嗨!太好了!高委员,我们可就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在这之前就开始搞,明显不只是奔着上星去的,或者说反过来,上星是顺带,这事儿稳了啊!肯定能用上这种新型雷达!
当然,能上星就更好,毕竟在现阶段,卫星一般是敌人够不着的,加上这个遥感技术全天时全天候的特点,这在天上随时都有双眼睛!
黑白不黑白的,无所谓,哪怕是振东同志说的3米分辨率乃至10米分辨率也无所谓,只要能大致分得清楚大型船舶,那作用可就大了去了。
不对不对,只要能估产、防灾,作用就很大。
连领导都对高振东这大手笔给搞得充满了期待,忍不住问道:“那你另外一个通信类的卫星,是什么?广播电视卫星?”
要说同志们想得到的通信类卫星,但又不是为了通信的,大概就只能想到这个。
高振东摇摇头:“不是,那个还是……我还是不太熟,我想的是别的。”
他好不容易才把“还是留给别的同志去搞”这话给吞回去,但是在场的大部分同志,都多多少少猜到了他吞回去的半句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