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里的大国宗师 第972节

  齐总和苏卫华他们,虽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仅仅是几个英文字母,他们这些非雷达专业的同志也无从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毕竟SAR在国内还算是一个很偏很深的东西。

  但是他们至少明白一件事情——地图的事情不用担心,有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甚至这种技术手段,还走在巡航导弹的前面,已经上马了。

  那就没事儿了。

  “同志们还有什么问题?”委总工脸上喜色很浓。

  还是苏卫华举起了手,这个同志问题很多嘛。不过其他人倒是喜闻乐见,能问出问题来,本身就是一种本事,特别是这种全新的装备。

  “我们在三维高程地图上,需要软件人员的支持,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手。”

  就算那个叫什么SAR的技术短时间没有成功,但是三维高程地图作为基础,他们必须先掌握,但是现在他们甚至对此一无所知。

  地图这东西可不只是画点块块,标一点数字那么轻松,背后有一整套体系的,他们现在虽然用的不是全套,但是擅长导弹的他们,对此依然存在很大的短板。

  委总工想了想:“委里有一批搞软件的同志,其中对地图熟悉的也有一些,我们可以借调两个给你们用。不过用完了可记得还回来啊。”

  借调人有去无回这种事情可不少见,哪怕是从委里往下属单位借,下面单位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种情况也没少发生。

  这些同志是和指挥系统有关的,正好对地图这块熟悉。

  高振东也并没有毫无表示,而是大力支持道:“人员我这里是出不了了,而且也麻烦,我给你们出一套标准吧,应该能省你们一点事情。”

  标准?听见这个,苏卫华他们马上就来了精神,甚至比委里借调人还兴奋。

  毕竟人最终总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但是标准就不同了,到了我手上,那就是我的了。

  “什么标准?”

  “我给你们提供一套数字高程模型的标准,这对你们搞地形匹配制导,应该是有用的。”这东西是数字地形模型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而高振东正好上辈子也在导师手下,参加过一段时间的相关工作,虽然没什么成果,至少数字高程模型的标准是弄清楚了的,这里还真的正好用得上。

  这套模型的名称,就叫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在测绘、水文、工程等领域应用非常广。这属于是专门去找可能有点舍不得,但是高振东正好脑袋里有一整套现成的,白瓢。

  同志们对高振东惊为天人,这位同志“杂学”范围之广,未免也太夸张了一点。

  不过想到这东西应该算是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同志们又释然起来,反正都是数字技术,作为计算机领域金字塔顶端位置的高振东同志对此考虑得多一些,好像也正常?

  不过在委总工那边,想法就不一样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高振东早就在思考这些问题,否则这些支撑技术和装备,不会如此丝丝入扣,每一个都在他提出巡航导弹之前,就被安排得如此妥当。

  而没安排好的,他干脆就自己上了,比如现在的这个DEM,他甚至贴心的为同志们准备好了地图标准……

  想到这里,他突然心里一动,这个标准对指挥系统来说,简直就是绝配啊!沙盘!把沙盘搬到计算机里面去!

  太高精度的可能不行,但是精度不那么高的,也许不是没办法,毕竟现在C6132N都出来了。

  “振东同志,这个标准,也给我们这边来一份,我想能用上它的地方,恐怕不止这么一点。”

  高振东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想法,点了点头:“嗯,好的。这个东西要想用得好,恐怕得C6132N那个级别的机器。”

  C6132N,大致可以看作是80386,倒是也能勉强跑得起来,至少研究没问题。

  果然,他又是把计算机硬件先准备好,然后才开始掏技术。

  同志们又坐下来,比较深入的讨论了一会儿关于巡航导弹的研究细节,同志们赫然发现,这东西好像已经有点齐活儿了。

  至少距离样弹飞起来,只差一个壳子。

  发动机,有西南的微型涡扇。

  制导,有激光陀螺仪捷联惯导。

  动力、制导都有,就差外壳和集成,而这,正是这帮搞导弹的同志们的强项。

  至于飞控系统等等这些,同志们搞反舰导弹的经验也不是吃素的,转手就能用得上。

  至于地形匹配,可以慢慢来,专用的地形匹配雷达需要一点时间,制导算法也需要时间研究,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反正地图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地图自由。

  第一个版本,就高精度激光陀螺仪捷联惯导+核弹头,其实也挺好用的。

  委总工此时突然有了一丝紧迫感——糟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反倒是弹头小型化!

  小型化弹头虽然有把握,但是能不能这么快就做这么小,还难说。

  但是这个事情在这个会上就没法说了,只能说是先把规格定下来。

  仿佛是听见了他的心声,高振东一边擦黑板,一边笑道:“其实这个东西改改,就是反舰导弹,或者说技术能用到反舰导弹上,120公里以上的反舰导弹,用这个的技术改个轻型的,再用这个弹体改个重型的,基本上也就齐活了。”

  战斧是能携带1000磅的战斗部的,换算过来就是454公斤,而且战斧本来也有反舰型。大差不差的计算的话,我们如果是做成这个装备了,改成反舰导弹至少也能携带差不多重的弹头,这个弹头重量,和争先一号基本上是差不多的,算得上是重型反舰导弹。

  委总工一听,眼睛就是一亮!

  对啊,这东西如果搞得好了,能解决我们因为逐步淘汰争先一号,带来的对大型舰只毁伤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且高振东也说过,这个武器本来就考虑海空通用,要能放到在建驱逐舰的垂发里去的,这样的话,不但能为空军带来新的重型反舰导弹,甚至能为海军水面舰艇、乃至未来的潜艇,都带来一种新的远程大威力打击手段。

  “好,这个建议不错!一开始啊,你们就可以按照反舰导弹来搞,只是要尽量保证射程,先搞出射程800公里的,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简化为反舰型!”

  委总工建议道。

  超视距轻型固体反舰导弹,本来就在搞了,以前振东同志和负责相关工作的同志们,就规划过这个事情,虽然射程可能略短一些,但是问题不大,100公里上下区别不大,所以这个的技术倒是不急于改过去。反倒是重型反舰导弹,现在同志们看争先一号,就很难免的有点人老珠黄的感觉。

  所以把这个弹里增设一个反舰型号,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这个弹如果换成雷达制导的反舰型号,不要求那么大射程,不特意考虑隐身上涂料,那价格贵不了,用得起!

  但同时,总工这边也没被冲昏头脑,很明白远程对地打击才是最终的目标,所以顺序上安排得很是清楚。

  ——先搞定800公里以上射程,再来倒腾反舰型。

  这个主次万万不能搞反咯。

  空装局的同志也连连点头,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空射核巡航导弹,这是重中之重,至于对舰重型反舰导弹,他们手上有高振东以前建议改进的争先一号空射型,虽然射程不是很高,技术也有些落后,但是倒也还够用。

  手里有家伙,就是这么从容。

  搞导弹的同志,此时突然有一种绕了个大圈子,又回原点的感觉。反舰导弹?这活儿我们熟悉。

  只要800公里射程的型号一成功,或者说只需要壳子成功,就能在院里另外拉一支成熟队伍完善反舰型号,完全不耽误工作。

  “好!保证完成任务!”齐总他们拍起了胸口。

  散会之后,高振东如约带着同志们去三分厂的食堂吃大户,现在这类工作餐,已经不在主食堂了。

  一路上,苏卫华和高振东一边走一边感慨:“想起来,时间过得还真快。”

第1428章 你们夸,我就听听(4k)

  这种时光荏苒的感觉,其他人可能没这么强烈,但是在苏卫华、林连伟等一众同学看来,那是特别的强烈而且不真实。

  这毕业才6年,虽然自身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旁边这位老同学无疑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怀疑人生的存在。

  没错,就是怀疑人生。

  按说这位同学在大学期间,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毕竟高振东上辈子就是自动化专业的,而且还是在大四就给穿过来了,脑袋里的知识还热腾腾的冒着新鲜的热气,重学一遍那自然是优秀的。

  但是不管是谁,都万万想不到这才6年时间,他居然成长成了这么一株在科技领域的参天大树,而且树干高度高,树冠涵盖广。

  这种程度,已经有点他们课余偷偷看的那套《蜀山剑侠传》一般超脱现实,不真实起来。

  高振东:其实也没啥,那不是毕业了外挂才到账嘛,大学期间,实力不允许我高调啊。

  不过高振东并没有多说这个,主要是实在没法说,怎么说都觉得自己是在装逼,他的成就,现在已经到了无法谦虚的程度。

  他只是笑道:“趁着还没过年,你们应该在四九城还要呆上一两天吧?”苏卫华他们常驻博海边的某研究所,因为试验基地在那里,他和林连伟不同,反舰导弹一定要能反舰,所以自然是得在海边搞研究。

  不过这次过来,虽然在高振东这里的事情办完了,但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办完,看他们这情况,大概率回头在防工委还有不少事情要处理,一种绝对新概念武器的立项,就算是立项之前的那点儿前期工作,依然有不少事情要做。

  “嗯,对。”

  “那就太好了,明天我约上连伟、崇礼,到我家吃饭。”高振东笑道,说到这里,他转头转向齐总那边:“齐总,明天中午借你们得力干将一用!”

  直接约晚上略显仓促,大过年的,谁没点事儿在身。

  齐总知道他们的关系,笑着点头:“随便借随便借,年前不还都行。”

  这话就很滑头了,年前不还都行,还有半句那就是年后不行,大气,但是只大气了一点点。

  高振东在小食堂的时候,还专门给傻柱提了这事儿,这么些人,他自己家里两口子是没那本事的,毕竟这么多年过去,同学们也都成家生子,乌泱乌泱的可是好大一群,再加上谢建业王德柱这些,那真是好大阵仗。

  ——

  第二天上午,京钢厂关于顶底复吹和负能量炼钢的报告,也送到了十七机部。

  接到报告的部总工拿着报告一翻,眼睛一直。

  他站起身来,急匆匆一拉京钢厂的厂长和三轧厂的陈厂长:“走走走!和我见领导去!”

  一边走,还一边对陈厂长道:“老陈啊,你可是收了个好徒弟啊。”

  陈厂长对此很是得意,不过也有些受用不来的感觉:“哪里哪里,说实话,我感觉我都没教他什么东西,全是他自己捣鼓出来的。”

  老陈自己心里有数,部总工心里也有数,就老陈的水平,在整个部里的确是顶尖的,但是要说能教高振东多少东西,那就有点夸张了。

  “诶,你保驾护航做得好,为振东同志提供了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在他的工作中提供了大量的各种支持,这就是你师父当的好嘛。老话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强于弟子,你们师徒俩就是这样的,如今振东同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也是功不可没的。”总工的政工水平其实也是在线的,毕竟升到部总工之前,下级单位的行政一把手什么的也不是没做过。

  说起高振东青出于蓝胜于蓝,老陈可就不困了,如今高振东是不论技术还是行政,都算得上是“胜于蓝”,在他心里那份高兴,简直爆表。

  “呵呵,技术上帮不了什么忙,当好后勤部长还是没问题的,哈哈哈。”虽然高振东的事情主要集中在三分厂,但是三分厂没有三轧厂这个大后方,做起事情来也没这么快捷高效。

  别的不说,那些一请就来的高级工,就不是一般单位能提供得了的,这年头别说八级,七级以上的高级工,可不是地里的韭菜随拔随有。

  说起这个事情,老陈还是很是自得。

  他现在在系统内,用一句话就能形容——师凭徒贵,自己本身也是高级干部是一回事,再一句“高委员的师父”,别人就得在他三轧厂厂长的基础上,再高看一层。

  甭管是跟红顶白的还是看重真才实学的,听见这个名头那都得认账。

  老陈倒是没有因为沾自己徒弟光而感到不好意思,徒弟是自己凭本事收的,不服您也收一个这样式儿的?或者不欺负人,收一个能比得上他一半的?

  十七机部:不用一半,四分之一都行,那我们可就高兴咯。

  而且不只是系统内,不少部委看见三轧厂的陈厂长,那都是客客气气奉为上宾,老陈虽然是个快退休的老头,但是众所周知,退休老头都挺不一般的。

  看着老陈那张得意的脸,京钢厂长摇摇头,这是真的没得比,羡慕不来啊。

  说笑之间,几人来到了十七机部领导办公室外。

  “总工好。”

  “孙秘书好,领导在吧?大喜,大喜啊!”总工点头示意,然后急忙问道。

  “在的在的,几位请跟我来。”孙秘书一看这几位,总工就不说了,旁边两位,也是系统内四九城的封疆大吏,两个大型钢厂的厂长,哪儿还能不知道绝对有大事。

  再看三人一脸的喜色,再想想马上就过年了,他更是笃定,这事儿啊,绝对是喜事!而且是大喜!

  什么时候该先请示领导,什么时候就不要脱裤子放屁,他还是非常明白的,直接带着几人就进去了。

  “嚯!!!这么大阵仗?你们最好是有好事告诉我。”十七机部领导一看这阵仗,就笑了起来。

  “好事,大好事!”总工笑得很是开心。

  “坐,坐,说,说。”领导连让客带催促,一套小连招丝滑无比。

  “您还记得振东同志提出的转炉顶底复吹工艺和负能量炼钢吧?”总工笑道。

  “记得记得……”说到这里,再一看眼前三个人的配置,立马就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难道……是成功了?”

  这是十七机部的一件重大科研课题,而且因为需要进行大量的设备、厂区改造和新建,速度比较慢,现在看来,应该是成了?

  除了这个原因,不会有第二种可能了。

  “对!成功了!来,您看看!这是顶底复吹工艺的报告。”

  总工先递了一份报告过去,两个工艺虽然在一个大课题里,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泾渭分明,分开更能说清楚问题。

首节 上一节 972/9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