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121节

  “哦?愿闻其详。”

  贺霖说了一下大概的情况:“羊城的诚一集团老总阳和军,他是我们学校93届的校友,他有意和海陆丰公司合作,不过具体合作什么,我也不太清楚。”

  “可以,待会贺校将他的联系方式给我。”

  “没问题。”贺霖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继续说道:“第三个事情,让老朱来说吧!”

  朱龙福从助理拿了一份文件递给江淼:“江淼同学,学校想特聘你和书雅同学为兼职特聘教授,如果明年你们的荣誉博士学位顺利通过,那学校打算聘请你们为博士生导师,并推动在海陆丰公司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江淼虽然有些惊讶学校的动作,但是他和书雅确实有资格。

  毕竟这是未来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候选人,在朱龙福等人看来,江淼夫妻俩的鳗鱼人工繁殖技术、白松露人工栽培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概率为99.9%。

  要是这两个技术没有办法获得一等奖,那评选委员会估计会被社会舆论喷发到狗血淋头。

  江淼沉思了片刻,开口问道:“朱院,如果我成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但是需要管理公司和进行科研,可能没有办法大量时间带学生。”

  早有准备的朱龙福笑着说道:“没有关系,成为特聘教授和博导,不一定要带学生,江淼同学和书雅同学你们可以自己根据情况安排,学校尊重你们的选择。”

  “那我没有问题。”江淼点了点头答应下来。

  书雅也点了点头。

  这种事情,有利于增加自己在学术界的影响力,也可以让自己的科研成果变得更加合理。

  毕竟博士生导师和本科生,两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一样。

  而狮子山农业大学方面,也是觉得江淼和林书雅夫妻俩的潜力巨大,才决定提前投资。

  万一两人未来获得其他大奖,那学校也跟着收益,就算是没有获得大奖,两人的公司也是百亿级别的大企业,对于学校同样有好处。

第127章 疯狂迭代

  送狮子山农业大学的老师们去高铁站后。

  江淼又叫来了商务秘书刘德明,让他联系诚一集团的董事长阳和军,预定对方下个星期见面。

  由于是月底,他又看了一下各个部门的工作简报。

  他重点关注的方向,主要是财务、人事。

  其中财务方面,十一月份公司的收入再创新高,各个产业的合计营收8.1405亿元。

  其中鳗鱼苗4.0137亿元、鳗鱼肉制品2257万元、

  番茄264万元、人参果352万元,白松露2136万元、草莓418万元、油茶籽9325万元。

  埃及塘虱4号饲料2427万元、鳗鱼饲料1.7025亿元、粗鱼油1571万元、鱼丸鱼肉活鱼4253万元、餐饮899万元、珠宝金银饰品351万元。

  除去生产成本,毛利润为5.2531亿元。

  对于这个营收和毛利,江淼并没有感到意外,毕竟随着各项项目逐渐投产,公司营收肯定会跟着暴涨。

  不过他看向成本方面,主要支出还是在采购埃及塘虱上,一共支出了1.8亿左右,其他成本的支出加起来,才1亿出头。

  但是采购埃及塘虱之后的衍生产品,产生的利润还可以,营收了2.51亿元左右,利润差不多有五千万。

  而且减少了养殖场的鳗鱼喂养成本。

  不过这些收入,并没有让公司的整体财务产生太多盈利。

  主要是海陆丰公司的产业扩张速度太快了,很多资金被用在了扩张上。

  比如5万多亩榴莲种植园的改造工程,投资建设赣南油茶种植基地、庐陵油茶种植基地,投资红草镇草莓种植基地和竹仔山水电综合项目等。

  不过由于竹仔山项目、新乡总部大楼项目、新乡东田员工小区项目是贷款项目,每个月给汕美农商行还款几千万就可以。

  其他项目的支出分摊到每个月,也变得可以接受起来。

  江淼看了一下,这个月公司的净利润仍然还有2.7亿元左右。

  在投资了这么多项目之后,海陆丰公司资金储备仍然高达8.4亿,根本没有任何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的迹象。

  这让他明年北上漠南的底气越发充足。

  钱是英雄胆。

  手上拿着如此庞大的现金,加上每个月的营收,哪怕在漠南投资失败,海陆丰公司也可以承受得起。

  他要在漠南投资大型农场,一方面是现在国际环境不太妙,同时又因为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大宗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

  以大豆为例,目前到岸价普遍在每吨4300~4500元左右,去年这个时候的价格还在每吨3800~3900元左右。

  或许有人会认为,大豆不就是压榨大豆油的,接下来海陆丰公司的油茶大面积推广,不是可以取代很大一部分大豆油吗?还需要担心大豆价格上涨吗?

  然而大豆油并不是单纯的油料作物,而是偏向于饲料的大宗商品,其压榨之后的豆粕,关系到国内的生猪、鸡鸭鹅和一部分水产品养殖的成本。

  本质上,大豆价格决定了国内的肉价。

  因此海陆丰公司有必要给国内增加筹码。

  由于大豆、小麦、玉米、水稻之类的粮油作物品种申请相对困难和严格,海陆丰公司如果要快速推广,只能自己先干出成绩来。

  不然你拿着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大豆品种,就想要求官方配合你推广,怕不是想太多了。

  江淼估计海陆丰公司至少要一次性种植几十万亩,才可以体现出品种的优越性。

  几十万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土地,在南方是不要想了,华北平原也很困难,可以选择的地方只剩下东北平原、漠南草原和沙地、西域。

  考虑到用水量,只能在东北和漠南东部挑选。

  毕竟再耐旱的大豆,也要求当地有一定的降水量,类似于西域那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几十毫米,而且蒸发量非常恐怖的地方,除非靠近河流还有水库,不然根本种不了大豆。

  而靠近河流和水库的地方,早就被当地农户、企业、生产兵团捷足先登了。

  因此西域地区可以排除。

  反倒是漠南东部的科尔沁沙地,非常适合海陆丰公司投资。

  江淼研究出来的新品种大豆,目前有三种,都可以适应科尔沁沙地的沙地环境。

  没有错,他研究的新品种是可以直接种在沙地上的,只要将土地平整好,就可以直接播种,然后浇水一次,大概10天左右,这些大豆种子就生根发芽。

  只要这些大豆生根发芽,生根发芽后的第一个星期,再浇水两次,之后就不需要浇水了,因为它们可以根系基因突变出了特殊的储水结构,叶片也突变出可以在晚上收集露水的能力,那两次浇水储存下来的水,加上夜晚叶片吸收的露水,足以让它们在之后的生长周期之中,完全不需要浇水。

  当然,如果增加水供应量,这些大豆的亩产是会提高很多的。

  这也是江淼选择科尔沁沙地的原因之一,当地的大豆一般是五月份开始种植,而科尔沁沙地六七八月份刚好会有降水,哪怕是比较干旱的沙地北部,这几个月的降水量仍然可以达到210~320毫米。

  按照江淼的估算,这三个品种的大豆,如果在完全不降水的地方种植,仅凭两次浇水和夜间露水,亩产量只能达到150公斤左右。

  然而如果种植期间,有50毫米的降水量,亩产就会达到200公斤左右;如果有200毫米降水量,亩产则会继续攀升到250公斤左右;如果有400毫米降水量,亩产会达到300公斤左右。

  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对于这三个品种的大豆增产效应会直线下降,最大亩产只能达到339公斤左右,这是江淼在自己实验田测试出来的结果。

  虽然有靠天吃饭的情况。

  但是这三个品种的大豆,在面对极端天气的时候,有一个保底的亩产150公斤,这一点非常关键。

  江淼为了研究这三个品种,从去年九月份开始,到今年十一月份为止,在10亩实验田之中,一共迭代了5代。

  第一代通过诱导基因突变产生种子,然后挑选出几十个比较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和杂交,收获了大批杂交大豆种子。

  第二代,重复之前的步骤,诱导突变、挑选良种、种植杂交。

  这样重复了五代。

  直到十一月份,他终于确定了三个全新的品种。

  这三个品种的大豆分别是:

  仙豆1号:小颗粒,均衡耐重度盐碱型,平均生长周期为102天,耐旱,有储水根球和吸露水叶片,可以在无降水地区种植,亩产150~320公斤,50毫米降水213公斤,200毫米降水264公斤,降水400毫米302公斤,极限为320公斤;大豆平均含油率26.7%,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45.2%。

  仙豆2号:中颗粒,高油型,平均生长周期为98天,耐旱,有储水根球和吸露水叶片,可以在无降水地区种植,亩产142~303公斤,50毫米降水188公斤,200毫米降水231公斤,降水400毫米289公斤,极限为303公斤;大豆平均含油率29.3%,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40.1%,其油质之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达到44.2%。

  仙豆3号:大颗粒,高蛋白型,平均生长周期为105天,耐旱,有储水根球和吸露水叶片,可以在无降水地区种植,亩产173~339公斤,50毫米降水224公斤,200毫米降水276公斤,降水400毫米321公斤,极限为339公斤;大豆平均含油率15.2%,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52.7%。

  目前每一个品种,各收获了1吨左右的种子。

  为了接下来在漠南大规模种植,江淼已经决定利用马宫镇和红草镇冬季闲置的稻田,种植两茬大豆

  毕竟1吨大豆种子,只能种植150~200亩地,如果不加紧时间种多一茬,到时候肯定凑不齐几十万亩的豆种。

  现在差不多到十二月份了,种植下去,明年二月底可以收获一茬;明年三月初再种植一茬,明年六月初再收一茬。

  差不多就足够种植几十万亩了。

  虽然收获之后,科尔沁沙地的农场只能在六月份种植,会比当地的大豆农时晚一点。

  但是没有关系,反正科尔沁沙地一年也只能种植一茬,九月中旬收割也不晚。

  而且在科尔沁沙地种植,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这几年漠南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在稳步上升,如果运气好一点,说不定可以遇到局部降水超400毫米的情况。

  这有利于提升整体产量。

  因此刚刚从公平镇处理好农场和榴莲加工厂选址问题的吕伟斌,一回到了公司,就被江淼叫到了办公室。

  “老吕,有一个任务交给你。”江淼一边说着话,一边给他倒茶。

  “老板,又是什么任务?”吕伟斌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和圆珠笔。

  江淼放下茶壶,给他解释了一下:“我要你找马宫镇和红草镇的农户,让他们将冬季闲置的稻田利用起来,给我们做大豆种苗基地使用,每亩补贴他们500块钱,大豆种子种出来之后,每公斤按4.5元收购。”

  “什么时候开始?”

  “马上开始,公司明年六月份要在漠南开辟大型农场,可能需要几千吨大豆种子。”

  “这么急?”

  “嗯,而且必须种两茬,才可以凑够种子。”

  吕伟斌眉头紧皱:“明年六月份之前?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只剩下六个月?这来得及吗?”

  “来得及,新品种大豆生长周期在98~105天左右,二月底收割之后,要提前准备好农田,马上种多一次茬,差不多在六月初就可以收割。”

  “这样吗?那我尽快安排,第一批多少亩?”

  “大概600亩左右。”

  “好。”吕伟斌喝了一口茶,就拿着江淼给的资料,带着种植事业部的几个同事,来到了还有农田的盐町村。

  他没有拖拖拉拉,直接打电话给盐町村村长林泰忠。

  不一会。

  林泰忠就带着几个村干部急匆匆赶到了村委会办公楼。

  “呼…吕经理,有什么事情吗?”

  吕伟斌开门见山:“林村长,有一件事要你们帮忙。”

  “请说,只要我们力所能及,一定帮吕经理解决。”林泰忠赶紧表态,毕竟海陆丰公司可是盐町村的财神爷,他可不敢得罪对方。

  “不是什么大事情,就是我们公司要实验一种新品种大豆,但是南湖那边已经没有农田了,我想请盐町村的村民种植,每亩补贴500块钱,种植出来大豆每公斤4.5元收购。”

  “真的?”林泰忠没有想到还有这种好事。

  “我们会和农户签合同。”

  听到这个保证,林泰忠立刻问道:“吕经理,你们需要多少亩?”

  “至少200亩。”

首节 上一节 121/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