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种植模式下,大豆由于植株矮于玉米,会被抑制生长和豆荚成熟时间,在九月底十月初玉米收割之后,大豆在继续生长一个月,到十一月初收割,一样可以实现比较好的产量。
因此耕地指标互换是可以做到的。
毕竟国内只要求保证耕地红线,至于这个耕地在哪里,可没有太严格的限制,以海陆丰公司的影响力,很容易让哲里木市方面同意耕地指标调剂。
只要哲里木市同意耕地指标调剂,那被占地用来发展经济作物的地方,自然不会反对,除非他们脑子进水了。
“可以,老吕,你做一份报告,先在粤东、苏南、冀北规划三个大型种植基地,每一个面积为10万亩,耕地指标向哲里木市方面申请调剂。”
“耕地指标调剂?”吕伟斌回过神来,知道这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至于开放种苗给其他种植户种植的事情,江淼已经打消了卖草莓、人参果、番茄种苗的想法,原因就是这些品种不好管控种植户。
单单是今年上半年,海陆丰公司的市场调研部,就发现了17个小育种企业或者个体经营农场,违法繁育黑珍珠番茄、奶酪草莓、香草草莓和茉莉草莓,并小范围出售种苗。
而海陆丰公司的法务部也没有惯着这些家伙,先暗中收集证据,然后直接起诉这些违法繁育种苗的生产者。
这种案件一告一个准。
因为海陆丰公司的每一个品种都是注册了基因专利,只要基因检测一下,直接就是证据确凿。
在这种高压打击下,才压制住盗版种苗泛滥的趋势。
对于一小部分使用从草莓和番茄上弄下来的种子,偷偷种植的小户,只要他们不太过分,不大规模繁育种植和出售,海陆丰公司就睁一只闭一只眼了。
其实使用种子繁育,也就种几年而已,随着时间推移,经过多代繁育之后,很快就会出现特性退化,比如国内的阳光玫瑰,就出现了明显的特性退化。
而且这些草莓、人参果、番茄品种的种植,是有特殊技术要求的,这些技术目前都掌握在海陆丰公司自己手上。
没有这些技术,不仅仅亩产会下降,而且风味会出现波动,还很容易出现病害。
因此小户偷偷种植一两亩后,很快就发现自己驾驭不住。
江淼之所以让法务部全力打击那些违法大规模繁育的小企业和农场,就是因为这些家伙的危害非常严重,既损害了海陆丰公司的知识产权,又会严重扰乱市场,同时还会伤害到一部分购买种苗种植的农户。
这也是他不打算出售种苗的另一个原因。
一旦海陆丰公司自己出售种苗,那市场上的盗版种苗将会迅速泛滥成灾,而且到时候还不好打击。
这和榴莲、开心果、樱桃不一样,因为这三个品类的农产品,必须通过转基因砧木解决气候不适应问题,而且转基因砧木只有海陆丰公司一家可以生产,那些小企业和育苗农场根本没有技术仿冒。
第177章 渐变(中杯)
8月6日。
海陆丰公司的大豆收割队,开始在马宫镇西面的梅拢镇开启收割工作。
不过这一次,海陆丰公司并没有对该镇的大豆种植进行补贴,因为这本来就是临时补种,为了应对干旱的一种策略。
虽然种植初期遇到了干旱,但是好在粤东在六七月份的降雨比较充分,因此这一万多亩大豆田的亩产非常不错。
小型大豆收割机在大豆田上快速吃进大豆藤,然将豆荚从豆藤中打下来,紧接着通过收割机内置的脱粒器,将豆子从豆荚中分离出来。
豆荚和豆藤被粉碎成为细小的粉末,喷洒在已经收割完成的大豆田上。
石洲村农业合作社的几个农户,站在了不远处的路边,有说有笑地交谈着。
“老黄,你说这一片大豆可以收多少斤?”一个带着草帽的中年人坐在摩托车上问道。
“五六百应该有。”正在吞云吐雾的老黄脸上笑呵呵。
另一个穿着拖鞋的中年人一边点烟,一边说道:“不过收购价格低了不少。”
“呵呵,你就知足吧!”
“就是,人家江老板也不可能亏本给你收豆子,现在外地的豆子田头就两块钱出头。”另一个消息灵通的年轻人解释了一下。
“多几毛也好呀!”
那个年轻人故作高深地说道:“你别抱怨现在的两块钱,以后有没有两块钱还是一个未知数。”
“小凡,你有什么消息?”老黄递给了一根烟过去。
张凡接过烟,随手别在耳朵上,然后指了指北方:“江老板在漠南包了几十万亩沙漠种大豆,你说这事情要是成了,以后大豆还能是一斤两块钱吗?我看一斤一块钱还差不多。”
“靠别!真的假的?”
“那这大豆还种不种?”老黄脑瓜子有些发懵。
“种!”张凡却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刚才抱怨收购价格低的中年农民,一脸不解地看向张凡:“小凡,你没有发烧?”
“烧你个大头鬼,我正常得很。”张凡继续说道:“各位老哥没有看合作社的种植成本公示吧?”
老黄解释着近况:“呃?我最近去隔壁村的鱼塘帮忙收埃及鱼了,没有关注这件事,有什么情况吗?”
张凡这才说了一下合作社的详细情况:“我们合作社的大豆田成本是300亩6.9万元出头,一亩230块钱左右,海陆丰公司给的收购价是一斤2.1,一亩赚钱1000块钱左右。而且各位老哥没有发现这大豆不用太操心吗?”
听到这里,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确实。”
“社里为了保证稻田,又是抽水又是打农药,今年还减产了不少。”
张凡继续说着自己的判断:“就算是以后收购价格只有一块钱,一亩还是有四五百块钱毛利,而且这大豆只要三个月出头,就可以收一次,我去红草镇看过一部分没有翻地的实验田,那些大豆再次发芽了,现在又结荚了。”
“真的?”
“当然是真的。”
“那种这一次可以管几年?”
“我听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说,好像是种一次可以收五六年。”
“那岂不是一年可以收三次?”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就在此时,收割队已经完成了第一块大豆田的收割工作,运输拖拉机来回抖动了车斗,通过车斗的体积刻度线,计算容积然后估算一个大概的重量。
合作社的两个农民和收割队的两个员工,一起查看了车斗的容量刻度,又取了一升大豆进行称重。
过了一会。
合作社的两个农民拿着本子和商票回来。
“老张,火照,情况如何?”
拿着本子的老张笑着回道:“100亩收了30900公斤,已经拿到了商票。”
“多少钱呀?”
“不会算数吗?12万9780元。”一个中年农民一边调侃,一边拿着手机的计算器计算着。
“这个收获,不错呀!”
“300亩差不多可以收39万,扣掉本钱,加上合作社的一部分经费,差不多有30万。”
“小凡刚才不是算了,一亩赚1000块钱。”
“可惜咱们南方的耕地不多,算到每一户头上,也就一户一亩到三亩左右。”
就在此时,合作社的社长张大山也开着摩托车过来,看到一群人在田边汇集,他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赶紧靠过来。
了解了一下情况,才知道这帮家伙又在指点江山了。
他赶紧问起众人的意见:“大豆是翻地改种其他农作物,还是留根继续种?”
张凡提议道:“大山叔,我觉得留根比较好。”
“小凡,你说一下理由。”
张凡解释起来:“我去红草镇那边的大豆田看过,海陆丰公司在那边有尝试混种。”
“哦?说说看。”张大山顿时来了兴趣。
“就是割了一茬大豆后,表面翻地十几公分,然后种上玉米、高粱,我去那边走亲戚的时候,仔细听那边的农民和农技员说过。”
张大山沉思片刻,便拍了拍摩托车后排座位:“小凡,我们再去一趟红草那边看看,听你说,我还是不放心,其他人有想一起过去看看的吗?”
“我也去。”老黄扔下烟头踩了踩。
“老黄,我坐你车,一起去见识见识。”另一个农民眼疾手快,迅速翻上老黄的摩托车后座,笑呵呵地拍了拍老黄的肩膀:“别磨磨蹭蹭,早去早回。”
“走起!”
两摩托车沿着乡道七弯八拐了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红草镇北部的一大片大豆田路边。
张凡带路找到了他老舅。
然后他们在张凡老舅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大片实验田附近。
这是一片大豆玉米混种田。
玉米生长得非常好,高度差不多有两米左右,而盘踞在玉米根部的大豆藤,则生长得比较矮小,只有八十公分左右,而且还没有开花。
“这玉米种了两个月?”
“是的,六月初种的现在差不多两个月了,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割了。”张凡老舅一边说,一边给几人派烟。
老黄接过烟:“三个月就收?”
“这是做饲料的玉米。”
“也是海陆丰公司来收购?”张大山非常关心如何出售。
“嗯,就是海陆丰公司过来收。”
没有种过饲用玉米的老黄点燃了烟,吸了一口:“呼…价钱怎么算?”
“连杆子一起算,一吨240块钱。”
“这么便宜?”
“就这个价,而且你们别自己随便种,要做饲料的玉米得有人来收,如果你们要种,最好去找海陆丰公司在公平镇的奶牛养殖场,他们才大量收购玉米。”
张大山比较关心成本和收益:“老哥,这一亩种起来的成本是多少?大概能收多少?”
“一亩地,种子差不多80块钱,翻地150块钱,播种是我自己来,两个月的肥料用了210块钱,估计还要再用多50块钱的肥料,农药40块钱,给海陆丰公司收购,不用收割费。”
“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亩530块钱?”张大山喃喃自语着。
“收益的话,我听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说过,这个品种的玉米做青贮,一亩差不多有四五吨。”
张大山一下就计算出来一个大概:“960~1200块钱?毛利一半左右?”
“对了,老舅,玉米割了,那下面的大豆怎么处理?难道要等大豆成熟?”张凡好奇地问道。
“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等多一个月,收豆子;一个是一起卖给海陆丰公司做饲料。”
“价格呢?”
“田头价600一吨,差不多可以割3吨左右。”
张大山非常惊讶:“这?为什么比玉米高了这么多?”
“因为大豆豆子和豆藤比较值钱,要不是因为掺杂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玉米杆子,单纯的大豆藤和豆子,一吨可以达到800左右。”张凡老舅弹了弹烟灰,随即补充道:
“大豆和玉米一起割,可以收纯玉米青料3吨,混有玉米杆的大豆青料也是3吨左右,一亩差不多可以卖个2520块钱,赚1800块钱。”
张大山盘算着:“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三个月一收,一年可以收四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