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185节

  张凡老舅摇摇头:“农技员说了,不能这样种,地会受不了的。”

  “老舅,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是怎么建议的?一块地一年要怎么种?”

  张凡老舅从兜里的塑料袋中,取出一份皱巴巴的技术指导手册:“他们说,咱们岭南地区一年到头都可以生长,但必须合理安排,比如从三月份开始纯种大豆,到六月中旬收割大豆;六月底混种玉米,到九月底收割玉米和大豆作为饲料;十月初混种华糯一号小麦,冬天气温低,加上小麦遮掩了一部分光照,小麦和大豆会到第二年的二月中旬成熟,可以一起收割。”

  老黄挠了挠头:“种小麦?我们村近几年确实有推广冬天种小麦,不过亩产就三百多斤,收益太低了。”

  “所以才要混播呀!”

  张大山接过那一份农业技术指导手册,仔细翻看着,然后他看到一起收割小麦的那一页,眉头一皱:“老林,小麦和大豆一起收割,到时候岂不是混在一起?”

  “不会,农技员说海陆丰公司有几台收割机是可以分离大豆和小麦的,就算混在一起,也可以过筛。”

  老黄听得惊疑不定:“这样高强度种植,土地真的没有问题吗?”

  “好像不会,听说是这个大豆的功劳,只要三年后,让大豆烂在地里,每年加上一些发酵的有机肥,就可以保证农田的养分。”

  其实他们杞人忧天了。

  不同于其他农作物,仙豆大豆不仅仅会通过根瘤增加土壤的氮含量,还会疯狂吸收化肥之中的磷钾等元素。

  而国内目前的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左右,剩下的60~70%化肥,一部分会沉积在土壤之中,一部分会随着降雨、灌溉而流走。

  仙豆大豆在大水漫灌过程中,就仿佛抽水机,但是它不仅仅会吸水,还会吸收水体和土壤之中的磷钾等元素,从而将这些元素富集到根块之中,作为生长需要的养分储备。

  以岭南地区为例子,在种植过程中,如果是采用三季方案,那基本就需要下三次化肥,其中纯大豆不需要下化肥;玉米大豆混种的化肥使用量和一般单纯种玉米差不多;而小麦大豆混种,化肥使用量会增加10~20%。

  之所以如此不同。

  那是为了避免肥料浪费,冬小麦期间,由于岭南气候会变得相对干旱,在施肥浇水后,磷钾基本都留在田里,其中小麦吃剩下的化肥,都被大豆吃了。

  冬季大豆储存在根块的磷钾等养分,相当于大豆一季需要的2倍左右。

  因此明年那一季纯大豆,就不需要下化肥了。

  到玉米大豆混合期,之所以要施肥,那不是为了大豆,而是给玉米补充的,因为土壤之中容易吸收的那一部分磷钾,很大一部分都被仙豆大豆富集到自己的根块之中,玉米根系又没有办法穿透大豆根块,因此需要额外补充一次化肥。

  但是在玉米大豆混种季下的化肥,会有50%被大豆吸收了,大豆根块储存的氮磷钾并没有被消耗。

  按照这个情况,种植在岭南的仙豆大豆,每年根块会富余1.5季左右磷钾、1季左右的氮。

  积累到第三年冬天,再使用特定的根腐菌感染大豆,大豆根部彻底腐烂之后,就可以将它们储存了三年左右的氮磷钾和有机物养分释放到土壤之中,这也是仙豆大豆会制造营养土的根本原因。

  种仙豆大豆的土地会越种越肥沃。

  毕竟国内农民的化肥使用量比较大,这一点给仙豆大豆提供了额外的养分积累。

  因此类似于岭南地区这种一年三季种植方案,单位产出的化肥使用量是下降的,而不是增加的。

  这就是肥料有效利用率提升的好处。

  混种仙豆大豆可以让肥料利用率提升到80%左右,这个利用率是全球最高的。

  相当于用一份肥料,发挥出两份效果。

  张大山等人并不清楚其中的内情,才会担心如此高强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变得贫瘠。

  其实在没有腐烂仙豆大豆根本之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确实会有所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技术手册上,会建议每年补充有机肥。

  至于有机肥来源。

  海陆丰公司的公平镇奶牛养殖基地,以及明年要发展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就会给周边农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

  经过微生物燃料电池使用的牛粪、秸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会含有20~30%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有大量葡萄糖、单糖、维生素、芳香化合物、矿物质等。

  电池废液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材料,进行二次利用。

  江淼回来之后,重启了相关实验。

  他发现使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池废液发酵生产沼气,可以让沼气产能飙升。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废液之中还有大量的葡萄糖、单糖、氨基酸、芳香化合物和矿物质,加上残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这让沼气发酵细菌节约了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时间。

  如果是正常的一立方米湿牛粪,差不多可以产生50立方米左右的甲烷。

  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池废液,一立方米可以产生120立方米的甲烷,效率增幅到达了240%。

  另外,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代谢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废热会导致电池室的气温飙升。

  因此这些废热可以通过热水循环系统,导入沼气发酵系统之中,从而维持沼气发酵过程中的高温。

  不过江淼计算过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热量,如果在长江以南的冬天,这个热量基本可以富余,从而供应给沼气发酵系统。

  如果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区域,在冬天的时候,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废热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繁殖需要,实现自给自足。

  而到了黄河以上北,特别是东北和漠南地区,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热量,在冬天是不够用的,特别是外面气温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就采用地下发电室,通过给地面覆土,从而实现保温。

  只要覆土厚度达到1米,加上塑料膜,内部的温度基本就可以达到0~5摄氏度,加上微生物燃料电池自身产生的废热,内部温度就可以达到20摄氏度以上。

  只要设计的沼气发酵系统,安置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室头顶,不仅仅可以保温,还可以减少沼气发酵系统的增温能耗,其实沼气发酵细菌本身也会产热。

  至于淮海平原可以设置半地下室,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沼气发酵系统,完全设置在地面即可。

  特别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夏天,其高温环境会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废热无处宣泄。

  这需要通过合理增加沼气发酵系统的规模,将这些废热利用起来。

  总而言之,未来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沼气发酵系统中,最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使用,而且生产量会非常庞大。

  毕竟英雄乳业养殖了那么多奶牛,加上大量农作物废料可以利用,有机肥的原材料太多了。

  只要整个系统循环起来。

  未来甚至可以考虑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个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根基。

  海陆丰公司本质上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不是传统农业公司。

第178章 稻花香里说丰年

  从红草镇探路之后。

  张大山又打电话询问几个在海陆丰公司工作的族人,在对方的指点下,他们一行人又来到了马宫镇的南湖村。

  农业种植事业部的办公区域内。

  找到了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指导工作的农技办公室,张大山向农技办公室说明来意。

  农技办公室负责人朱孝杰听完后,笑着说道:“老哥是想带石洲村合作社使用三季方案?又担心技术和土地承受能力?”

  “是的!我们以前没有这样种过,担心农田会承受不了。”张大山点了点头。

  朱孝杰一边站起来,一边说道:“不用担心,你们只要按照我们的技术指导,不仅仅农田不会贫瘠,还会变得越来越肥沃。”

  他打开后面的铁柜子,从中拿出一份详细的岭南地区三季种植方案。

  然后他向众人仔细解答了各种问题。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解答,张大山等人终于弄明白了情况,也放下悬着的心。

  他们决定将那300亩大豆田,改造成为三季田,毕竟这些大豆田的地势比较高,以前作为水稻田的用水比较困难,又属于基本农田,不能随便改为菜地果园。

  现在改为三季田,一年可以收一季大豆、一季青储玉米大豆、一季小麦大豆和干草,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每亩每年可以营收6000块钱,毛利为4000块钱左右。

  虽然还是不太赚钱。

  但至少比单纯种植水稻赚钱多了。

  就算未来大豆、粮食作物价格下降,只要价格不腰斩,那每亩每年仍然有2000元左右的利润。

  而且这种三季种植方案还有大好处,那就是可以培育土壤肥力,如果每三年进行轮耕,将粮田改为菜地,将菜地改为粮田,将可以长期维持土壤的肥力平衡,从而减少肥料的使用。

  张大山一行人准备回去开会,和社员讨论推行三季方案。

  等他们在马宫镇吃了午餐,再回到石洲村的时候,他们石洲农业合作社下属的300亩大豆已经被割完了,一共收了391860元的海陆丰商票。

  下午,外面烈日炎炎。

  高温加上高湿,让人的体感非常不好。

  石洲村农业合作社的小办公楼内。

  张大山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听完他的想法,众人交头接耳的讨论起来。

  其中一个比较刺头的年轻人,第一个站起来:“社长,咱们村就一千多亩田,还不如改为稻基鱼塘,现在埃及鱼更加赚钱。”

  “放屁!北陇那片地比最近的河面高了一米多,怎么改?要不你出钱请挖机?”另一个老头敲了敲烟杆。

  “呃…”那刺头年轻人一听到出钱,一下子就哑口无言了。

  老黄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社长的方案还是不够,我认为三季田太少了。”

  “还少?”

  “你该不会想动菜地吧?”

  老黄毫不客气:“不动菜地,怎么动稻田?”

  “老黄,你是什么想法?”

  “咱们村人口大概1600人,全村耕地1500亩,1000亩是基本农田,400亩菜地,100亩鱼塘,我说得没有错吧?”

  张大山脸上非常平静:“老黄,你有什么想法就直说,别藏着掖着。”

  “基本农田动不得,但不代表不能更换。”老黄的小眼睛滴溜转。

  “更换?”

  张凡反应过来:“老黄你是说,将300亩菜地变成基本农田,再从基本农田之中的稻田,拿出300亩作为鱼塘?”

  老黄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错,反正上面只要保证我们有1000亩基本农田,至于这些基本农田是不是种植水稻,根本不重要。”

  其他人此时也恍然大悟。

  比起种菜,他们确实更加喜欢养鱼,毕竟种菜的利润不高,而且种菜太费人了。

  他们村里面的在册人口是1600人,然而实际上,村里的常住人口只剩下700~800人左右,还都是中老年为主。

  种菜的高强度劳动,很多都是没有办法使用机械化设备取代的,比如除草、移植、浇水、打药、采收、出售都是人力支出。

  每天起早贪黑的干。

  收入却不见得多好。

  养鱼的劳动强度比较低,每天还有大把空闲时间来管理农田。

  在没有太多年轻劳动力的情况下,石洲农业合作社要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的模式,尽可能减少一些没有机械化的种菜品类。

  老黄提出的耕地置换,就是为了打破以前水稻田只能种植水稻,不能种植经济作物的事情。

  要知道,他们梅陇镇的莲藕种植产业也不错,可惜他们石洲的农田中,水田占比比较低,又基本都是红线内的基本农田,没有办法种植经济作物。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首节 上一节 185/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