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了一切 第214节

  不远处一辆小货车开着从田边的水泥路通过,突然那小货车停了下来,车窗摇了下来后,一个光头中年人看向带着草帽的张大山。

  “老哥,西兰花卖吗?”

  张大山转过头去,笑呵呵地问道:“一斤多少钱?”

  光头从货车上跳下来:“8毛,带两片叶。”

  “呵呵,不卖。”张大山想都没想直接拒绝。

  “呃?”光头还没有说出口的话,被噎在喉咙里,随即他脸上带着一丝狡黠的,掏出一根烟递过去:“老哥,八毛钱已经是周边最高了,别人都收六七毛,我是看你家的西兰花比较好,才给八毛钱。”

  “我们的西兰花已经被客户订了。”张大山嬉皮笑脸地接过一支烟。

  “呃…”光头心里面暗骂这个老头消遣自己,还浪费了自己一根烟,不过他还是试探着问道:“你们卖多少钱?”

  张大山笑呵呵地点燃了芙蓉王,美美滴吸了一口:“呼…比八毛钱高一点。”

  “那就没有办法了,老哥,如果下次有西兰花,或者其他菜要卖,可以打我电话。”说完,光头就塞了一张名片过去。

  “呵呵,我会考虑的。”张大山收起名片。

  等光头开着小货车离开。

  张大山不远处的林源才笑着走过来。

  “张社长该不会真想偷偷卖了这些西兰花吧?”

  “怎么可能,老头我只是老了,又不是傻了,随便问一下行情,骗骗烟抽而已。”张大山模棱两可地回道。

  林源笑而不语。

  他知道张大山的小心思,但他也不担心对方会反悔,一方面是有违约金限制,另一方面则是海陆丰公司收购价格非常高,为每公斤3.6元,即每斤一块八。

  这个收购价格,近期肯定不会有菜贩子愿意收,或许等待行情比较好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愿意收。

  遇到好的行情,西兰花的田头收购价可以达到四五块钱一斤,甚至七八块钱一斤,不过这种情况基本是可遇不可求的。

  西兰花在绝大部分时间段,价格都在一斤两块钱以下,甚至几毛钱一斤都会出现。

  比如近期,田头收购价就是六七毛一斤。

  但零售价却没有低多少,普遍维持在一斤六块钱左右。

  而海陆丰公司计划统一零售价为一斤三块钱,在扣除运营成本之后,一斤差不多赚五六毛钱,主打薄利多销。

  当然,这种价格仅限于生产区域附近地区,比如粤东和珠三角,其他地区只能等待海陆丰公司的布局延伸过去之后,才有可能享受到这种价格。

  很多蔬菜水果非常考验物流和运输距离,如果距离太遥远,运输时间太长,就会让成本攀升。

  海陆丰公司在本地签署50户蔬菜合作种植户,其实都是以农村合作社为单位,每一个合作种植户的面积普遍在500∽1000亩左右,少个别有上千亩的种植规模。

  因此近期很多菜贩子,发现他们订不到菜了。

  其实这非常正常。

  菜贩子并没有什么优势,特别是面对海陆丰公司这种产地直销的模式,他们除了使用盘外招之类的手段,其他正常手段是没有办法击败海陆丰公司的。

  从本质上来讲,海陆丰公司的农业合作事业部吃的利润,就是二道贩子的红利,砍掉中间商之后,农户反而获利了不少,消费者也吃到了价廉物美的蔬菜水果,公司还有从中赚钱。

  遭到打击的群体,就是二道贩子和菜市场的菜档。

  其实这种事情也不止海陆丰公司在做,比如几个电商平台、外卖平台,都在悄无声息布局着农产品的直营零售,那些价格低廉的蔬菜水果,就是从这些渠道渗透出去的。

  只不过,比起海陆丰公司的策略,电商平台选择了通吃,一边利用体量优势,压低收购价格;一边利用网络渠道和各种优惠,不断吸引消费者。

  但是电商平台的策略注定农民无法获益太多,甚至可能会被平台拿捏。

  比起一盘散沙的二道贩子,平台的体量太大了,一旦形成垄断,这意味着很难摆脱平台的管控。

  出现这种发展趋势,其实也是和菜市场摊贩自己作死有很大关系。

  缺斤少两、价格虚高、货不对板之类的情况,在菜市场上屡见不鲜,这导致很多人不喜欢去菜市场购买东西。

  有时候宁可去超市购买,也不愿意去菜市场当冤大头。

  互联网企业就是看到的这个薄弱环节,打算将菜市场取而代之。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那些互联网大厂是在异想天开,菜市场还有庞大的客户群体,很难被取代。

  然而,很多人都没有看到使用互联网购物的群体,与去菜市场购物的群体,两者存在明显的年龄鸿沟。

  经常去菜市场购物的群体年龄普遍比较老,属于夕阳群体,这些人会逐渐老去,这意味着菜市场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少。

  被互联网购物熏陶了十几年的新生代,那些三四十岁的群体就算是老了,他们偏向于互联网购物的观念,并不会消退,甚至可能会变本加厉。

  就如同电视机,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边缘化电器一样。

  菜市场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边缘化的产业,因为支撑其这个产业的消费群体正在消亡,消费群体越来越少,菜市场只能跟着衰败。

  没有办法,菜市场这种产业早已经在时代的潮流之中,被各方势力给玩断了根。

  一方面是菜市场的档口租金越来越高,以江淼所在的汕美城区为例,一个两三平方米的档口,一年租金就要上万,一些热门市场,甚至要几万块一个位。

  高昂的租金就吃掉了摊贩的很大一部分利润。

  另一方面就是菜市场管理非常混乱,基本就帮钱不帮理,消费者被一部分摊贩坑了之后,很多都是不了了之。

  这种情况加剧了消费者对于摊贩的负面情绪,很多人被坑了一两次,肯定不会一直上当,这就造成了客户不断流失。

  如果没有互联网购物的出现,或许菜市场还可以凭借其垄断地位,让消费者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兴起,菜市场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一边还是死性不改的坑消费者。

  另一边又面对互联网购物的抢占市场。

  相当于不停的失血,又没有得到新的补充,只能一点点走向消亡。

  互联网大厂纷纷进军卖菜行业的市场判断,就是基于这种逻辑。

  因此哪怕是海陆丰公司不进入这个市场,菜市场的市场一样要被各大互联网企业吃干抹净,这就是江淼毫不犹豫选择入场的原因。

  你不吃,别人一样要吃。

  江淼不出手,菜市场同样无法生存下去。

第201章 产业延展

  赣南,壬田镇。

  随着十一月来到尾声,当地的脐橙也迎来了大丰收。

  全镇脐橙种植面积达2.3万亩,属于一个不小的脐橙产区。

  海陆丰公司农业合作事业部的流动收购队,带着设备、核心技术人员,在三天前就来到了壬田镇,镇政府之前给他们批了一片专门的空地。

  以前在汕美地区给农村戏台搭棚架的一个小团队,被公司直接挖了过来,他们花了两天时间,在这块面积3亩左右的空地上,搭建了3个大棚子,加上十几辆房车,就形成了一个临时的厂房和居住区。

  整个壬田镇2.3万亩脐橙,有1.5万亩被公司承包了。

  至于为什么不去赣南脐橙的核心产区承包,主要是核心产区的脐橙种植园很多都被包了,因此农业合作事业部只能退而求其次。

  壬田镇的一个50亩脐橙种植园上。

  种植园园主李根生一家心情非常忐忑不安。

  他家的脐橙是成熟度最高的,因此也是第一批被收购的园子,今天一大早,专门负责检测工作的流动质检车,已经到了他家脐橙种植园附近。

  此时五个质检员提着各种器械,正对这个脐橙种植园的土壤、叶片、杂草、果实,进行抽样检测。

  两个多小时后。

  质检小组长拿着一份简易的质检报告,递给了采摘小组负责人:“老宋,土壤污染度没有超标,叶片和杂草的各类农药残留低于限定值,果实没有检测到不达标情况,甜度、酸度都可以。”

  “质检报告我留一份,你们继续抽检其他园子。”老宋拿个过质检报告,塞进自己的斜挎包。

  “我明白。”质检小组长点了点头。

  公司在质检方面的工作,别看才刚刚组建了两个多月,但是规章制度都非常完善,根本不会给质检小组或者收购小组、种植户动手脚的机会。

  此时在脐橙种植园的抽检叫初检,只检测可以快速检测的那一部分项目,也是比较关键的项目。

  紧接着这些抽检样品会被迅速送到赣南分公司的检测中心,进行二检,这一次检测会更加精确和深入,同时将初检没有进行的一部分项目补上。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是存在一些漏洞。

  因此就有了三检,而负责三检工作的检测中心,并不是农业合作事业部下属机构,而是实体事业部、电商事业部、销售事业部联合管理的检测中心。

  三检主检正在销售的产品,即直接抽检各个店铺、仓库的产品,如果发现问题,他们会直接空降产地,不会让初检、二检的检测人员复检。

  三次检测,三个不同部门的检测机构,如果这样还可以蒙混过关,那就不是小问题了。

  如此严格的检测,确保了产品不会出现各种农残、污染、病变的问题。

  其实除了农产品临近上市的三次检测之外,在农产品种植期间,也会有不定期的抽检各种项目,这已经极大减少了种植过程出现违规使用农药和非法化学药剂的问题,最后的三检只是上一些保险。

  …

  看到检测报告出来了,李根生赶紧问道:“宋组长,这价格如何定?”

  “放心吧!达标了,等标签下来。”老宋笑呵呵地拿着小刀切开一个脐橙,吃了一口果肉又将剩下的一半递给李根生:“我们公司的技术不错吧?”

  “那就好,那就好。”李根生接过一块脐橙啃了一口:“你们公司的技术确实很厉害,我这园子种了五六年了,果子一直偏酸,而且味道比不上信丰县那边的脐橙。”

  负责脐橙种植技术指导的农业技术员直接掰开脐橙皮:“土质和有机肥对脐橙品质的影响是非常大,你们产区比不上信丰那边的核心产区,原因就在这里。”

  “刘技术员,这个技术可以在其他地方用吗?”李根生的儿子李文龙好奇地问道。

  “不行,因为各地的土壤不一样,哪怕是你们镇的种植区,都分为三个土质类型,要确保风味达到最佳,必须给每一个土壤类型做专门的定制化改土方案和有机肥、化肥补充。”

  就在此时,一个女员工急匆匆提着箱子过来。

  “小芹,做好标签了?”

  “做好了。”小脸通红的小芹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老宋转过头说道:“老李,你们开始采摘吧!”

  “好。”早就迫不及待的李根生,看向不远处正坐在果树旁边的大爷大妈们大喊道:“各位,开始采摘。”

  由于提前培训过一些内容,这些村里面的大爷大妈,都只采摘达标的果子。

  花皮、太大、太小、太轻、虫眼的果子一概不要。

  很快第一批标准脐橙被李文龙开着三轮车拉过来,拉到了路边的临时筛选机中。

  小芹和另一个员工,配合李文龙将果子倒入简易筛选机中,将不符合大小的果子筛出。

  通过筛选机的果子,在传送带上,被自动贴上一个标签。

  标签上写着:

  【赣南脐橙特级果】

  【海陆丰农业技术公司—签约种植户(编号200853)生产,种植区域…;采摘时间…;甜度…;酸度…;初检无农残检出;果号200853-0000001】

  之所以有这种标签,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溯源;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有非签约的种植户,通过签约种植户的关系,将果子混入其中。

  李根生这个脐橙种植园面积是50亩,减去一部分新树,还剩下40亩,又去掉不达标果子,亩产大概是2200斤左右,这个园子大概产出88000斤脐橙。

  刚才老宋说的打标签,就是根据这个产量来估算的,每一个脐橙都要打标签,因此标签数量会提前算好。

首节 上一节 214/4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