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诸天,躺赢证道 第357节

第316章 道出五千言,真火炼真金

  圣人过函谷,当居三月三日。

  这三月三日内,便是留给周承掌握一个外丹道的时间。

  对于寻常人来讲,丹法难成。

  莫说三月三日,便是三十三年也不嫌长。

  关内一院落,周承和老君立于鼎炉之前,周围有座座小鼎,内置牛黄、水牛角、麝香、珍珠、朱砂、雄黄……等药石。

  周承一眼望去,共计药石十一味,分明就是流传后世千古的安宫牛黄丸配料。

  “小友,这炼丹法,内外同理,不过略有不同,需有立鼎,采药,火候,烹炼,温养,交媾六步之后,方有阴阳既济,龙虎交泰而成丹。”

  “我且传你这七步丹道之妙。”

  老君说话间,便有阵阵诵经声在周承的耳边响起,一一讲述每一个步骤中所蕴含的神妙。

  立鼎,乃感应天地之道韵,纳‘虚无之炁’入鼎。

  所谓虚无之炁,乃是和成就天人一个道理,并非是某种能量或者物质,乃是触之不及的道之灵蕴。

  第二步采药,乃提炼药石,化为精华实炁的步骤。

  不同药石自然有不同的性理,若是寻常人在这一步,则需要长辈传授,或是多多践行,方能得其中三昧,淬出真药。

  但通晓草木、药石之道理玄妙者,照破虚妄,得见真理,自然望上一眼,便能知晓该如何采药。

  完成这一步,还不能虚实相合,所谓阴阳交泰,乃是最后一步。

  如今只是采药,还需烹炼成丹胚,而后温养丹胚灵蕴,如此方能成丹。

  这两步,则蕴含无穷奥妙和变数。

  至于所谓的火候,实为控火之术。

  有道是金丹需金火,此金火即大道之火的意思,乃以火行感悟以演道火,根据不同药石之属,交织诸般其他大道灵蕴,衍生出不同的道火,和药石之精互相契合。

  总之,整个这炼丹一道,便是炼的对天地自然的感悟,玄之又玄。

  若是能如周承这般通晓万般道行玄妙,再行炼丹法,不若探囊取物,反掌观纹。

  “小友既知丹法,何不速速开炉炼丹?”

  “合该如此。”

  周承一拍鼎炉,大鼎震颤,高悬半空,是为立鼎。

  天地大道之灵蕴开始汇聚,于周承起心动念间入大鼎之内,是为虚无之炁。

  而后十一味药石一同被周承投入鼎中,伴随蓬的一声道火腾起,顷刻间便开始消融分化。

  每一种药石之上的火焰,性属不同,或水行天火,或木之生火,或阳极正火等等,有炽热难耐,有阴寒刺骨,亦有春风拂面,不一而足。

  不过呼吸间,采药完毕,虚实二炁游离于大鼎之内,于诸般道火中开始烹炼。

  这一过程,亦有诸多玄妙。

  前前后后大约不过盏茶时间,虚实之气纷纷凝结,化作诸般灵光熠熠,道韵悠长的丹胚。

  如此,算是烹炼成功,炼出丹胚,接下来就需要温养。

  温养一词,顾名思义,自是需要时间的。

  “奉我敕令,斗转星移顷刻间!”

  周承捏诀轻咤,喝令岁月。

  所谓斗转星移顷刻间,就是文绉版的时间加速。

  只是呼吸之间,七七四十九日岁月在周承身侧丈许方圆之地,一闪而逝。

  一直关注的老君看着这一幕,摇了摇头,笑骂道:“邪道尔,事从权急还则罢了,这般炼丹,无有心意也。”

  “伯阳先生教训的是。”

  周承说话间,大鼎轰鸣,而后便见灿灿灵辉冲霄而起,天地间风云二炁受到感召,演化龙虎之相。

  此番异象,自是惊动了整个函谷关内的诸多人,一时间不知多少人瞠目结舌,惊惶难安,不知发生了何事。

  小院之外,刚刚送来药石不久的关令公刚刚还在猜测,不知何时才能成丹,便看到这般异象,心中浮现出一个不可思议的猜想。

  正当此时,周承的声音从小院中传来。

  “关令公,何不入院取丹?”

  闻言,关令公连忙推门而入,便看到周承身前悬浮一玄赤色丹丸,隐隐间有龙虎光炁缭绕其上。

  旋即,关令公连忙躬身作揖:“多谢圣人、大德赐丹,不知这丹该如何使用?”

  “伯阳先生早已说过,投入江河便可,药性自当弥漫九州诸水,持续三十三年之久,凡饮此水者,百病俱消。”

  关令公心神大震,小小一枚丹丸,便叫九州诸水都化作无上灵药,能消百病,实乃玄奇妙法矣。

  “君子且上前来,此乃牛黄丸炼制之法矣,可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当流传百世。”

  这是老君开口,在说话间便看到其掌心便浮现一卷竹简,落在那关令公的身前。

  “多谢圣人赐下神药秘方。”关令公再次作揖下拜。

  “算不得什么神药,且去吧。”老君笑而捋须。

  关令公旋即不再耽搁,连忙命人将丹丸投入黄河之中,顷刻间便有诸般灵性渗入水土之中,弥漫九州之地。

  不只是水域之中,这三十三年内,凡九州之地所结的任何谷实,都将有诸般灵妙。

  这也将促成天地间方士泛滥,外丹道、练炁士的数量也会在短时间内暴涨,到战国末年,更是泛滥到影响人道大势,祸乱百姓。

  这还只是周承炼了一颗丹,就有如此影响。

  若是真如青牛所言,动用大法力抹掉疫病,显圣九州,那对于人道精神而言,将是一次回毁灭性的打击。

  而这一次投丹入水产生的因果乱象,在数百年之后的始皇帝手中,自当终结。

  不过其实际的影响力,却蔓延到了后世数千年之久。

  在千百年后,不知道有多少修行人怀念上古先秦时期,只是采药炼丹,服之便得虚实二炁,炼就神通法力,明晰因果奥妙,证得天人果位。

  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纷纷推测,言上古时期天地灵机浓郁,而今衰退,故此外丹道再难成仙矣。

  包括这一时期流转下去的成品丹丸,都会被誉为上古仙丹,被无数人追捧。

  ……

  是日傍晚,周承正在和老君交流太初之相的一些感悟之时,便看到关令公风风火火的前来拜见,面带喜色。

  “圣人在上,大德君子……疫病除去矣,此番活命无数,皆两位贵人之功,请受尹喜三拜。”

  周承看了一眼这位关令公,颔首回礼之后,便不多言。

  旁边的老君则是笑呵呵的开口:“尹君子过誉了,此乃众生之福祉,老朽不出手也自会有其他人出手,人道盛世不过刚刚萌芽,岂会断绝?”

  百家争鸣,文明之光。

  后世万般思想之源,便在于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影响广大,源远流长。

  故此,老君称这个时代为人道盛世之萌芽。

  方至数千年后,万般波折,多则多难,历经千古未有之变局后,这萌芽才会结出真正的果实,引领整个人道大势发展到极巅。

  到时候的人道,才有资格居于天地人三才之位,求神拜佛者,还不足以与天地并列。

  “圣人器量,令喜折服,愿随侍圣人左右,为奴为仆,望圣人不弃喜之卑鄙!”

  尹喜砰的一下子就跪在地上,朝着老君行大礼拜见。

  周承见状也忍不住笑道:“是个人才,伯阳先生怎么看?”

  能认出来谁是大佬,也能放下所谓的虚荣心纳头便拜,这等人物,无论在哪朝哪代,那必然都能从普通人中脱颖而出。

  老君笑道:“如今缘分还不到。”

  尹喜闻言,难掩失望神色,但还是色愈恭礼愈至,连连叩首:“喜福德浅薄,多有冒犯,还望圣人恕罪。”

  “今天下诸国遗祸,黎庶疲敝,天子威颓,礼崩乐坏。众生皆不识天数,不知正道者甚矣。喜每见之,便心若刀割,恨己身无能为力,长叹息于此。”

  “故喜斗胆,叩请圣人赐下真言,教化众生,以开民智,以正君王。喜愿以余生之力,著其成书,流传千古,以昭圣人之德,彰圣人之慧。”

  周承双眼半阖,静静的看着这一幕。

  来的来了,道德经诞生的名场面。

  道德经乃是周承故乡世代所公认的“中华文化之源”,素有“万经之王”的美称。

  “也罢……”

  老君叹罢,沉吟两声。

  顿时,天地色变。

  原是傍晚余晖,霎时间便日月齐辉照人间,星斗漫天映四洲。

  无尽紫气席卷开来,倒卷穹天三十三重,覆盖阴冥一十八狱。

  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天庭胜境之上,嚎哭阎罗之渊,无量众生、无量仙佛、诸般天神地祇,一一都感应到大道共鸣。

  老君并非不曾传道,就在刚刚还在给周承讲述何谓万界太始,何谓绝对全知。

  但此前老君,只是给周承传道。

  而如今,老君乃是给众生传道,或者说……讲道!

  “道……”

  一声道出,万钧惊雷竟迸,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恍若天地在言。

  万千华光熠熠,自九天之上垂下;诸般道花绽放,自归墟之渊生发。

  数不尽的祥瑞,在天地间一个个角落中再现。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一元出,两仪循,三才立,四象动,五行运,六合开,七曜显,八卦转……诸世万道,无量玄妙,这一刻具现出万般异象,显化无边玄妙于人前。

  但有心思高绝,智慧无上者,七步证道,得闻浑源果位。

  洋洋洒洒五千言,直指人道之心,天道之妙,阐述人与大道之关系,概括人和自然之根源。

  在老君身前拜伏的尹喜,则彻底沉浸其中。

  这一刻,恍若婴儿重归母体,感知整个宇宙都仿佛化作具象化的母亲,包裹着他,孕育着他。

  万千大道,无尽玄妙,尽数涌入尹喜之心,恍若婴儿从母体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尹喜再度回神的时候,便看到老子正在笑吟吟的看着他。

  “如何,可记住多少?”

  面对老子的询问,尹喜连忙回忆,而是脸上浮现出惊绝之色。

  五千真言,如今竟是只记得三千余。

  这这这,这可如何是好?

首节 上一节 357/4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