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37节

  游七对戚继光是极为佩服的,他摇头说道:“戚帅和元辅先生,都是做大事的人,志向高洁,我是个下人,小人,没有那种君子风范,他们若是下次再敢冒犯,我定会如实禀报元辅先生。”

  只要张居正开口,游七就会带着张居正的意思,找到御史、给事中,检举以下犯上,按照军法,以下犯上,一百军棍决计跑不了,一顿军棍下去,日后就再没人敢了,杀鸡儆猴。

  张居正安排的下榻之地,就在北土城之内。

  游七把戚继光等一众带到了馆驿,笑着说道:“后日戚帅要面圣,按制要沐浴更衣,野外扎营,有失礼数,那些个科道言官和礼部,又要喋喋不休了。”

  “这是全楚会馆跑腿的,有什么事招呼他就是。”游七要回去复命,留下了一个跑堂的,负责沟通。

  这跑堂的挂着全楚会馆的腰牌,这馆驿就没人敢得罪。

  游七日暮时候,才回到了全楚会馆,口角之争的前因后果游七都了解清楚,如实禀报给了张居正。

  张居正停笔稍微思忖才开口说道:“让兵科给事中以此事,参一本京营军纪败坏,王崇古不处置,我替他处置。”

  张居正,眦睚必报。

  最近开始PK大推荐了。追读真的很重要哦,嗷呜!!!!!

第47章 官序贵贱各得其宜,尊卑长幼之序

  嘉靖二十八年,张居正以庶吉士的身份,上了一封《论时政疏》,指出大明的臃肿痿痹五病之疾,当时朝中首辅是严嵩,严嵩对这奏疏评价为义气之作。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请了病假回家了,不在乌烟瘴气的朝堂厮混,多少也有点心灰意冷,他这一回乡,就是三年。

  三年时间,张居正寄情于山水之间,四处游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四处游玩,日子过得极为潇洒,但是在四处游玩之时,张居正也看遍了人间百态,知之真切笃实处,行之明觉精察处,对大明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曰:一变而为宗藩繁盛,骫权挠正,法贷于隐蔽;再变而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又变而侨户杂居,狡伪权诡,俗坏于偷靡。

  世道变了。

  第一变:大明宗亲繁衍昌盛,人数众多,枉曲权力阻挠正义,律法不能约束逐渐隐蔽了起来。

  第二变:田亩的赋税势要豪右总是有各种办法,能少交就少交,贫苦承担这些税赋自然会破产,只能卖地求活,贫苦百姓没有了产业,被土地兼并折磨的苦不堪言。

  第三变:则是流民和百姓杂居,狡诈虚伪权诈诡辩,风俗逐渐被奢侈的生活所败坏。

  世风日下,礼乐崩坏,天下岌岌可危。

  张居正在嘉靖三十六年回朝之后,也变了,变得斤斤计较,变得眦睚必报,变得面目可憎。

  戚继光是他的门下,有人欺负到了他的头上,他就不会受这个气,既然王崇古不能约束京营诸军,以下犯上,冲撞戚继光,这口气,戚继光肯忍,张居正不能忍。

  “会不会给戚帅带来麻烦?”游七知道元辅正在气头上,并没有立刻去办差,而是等了片刻,才试探性的问道。

  张居正摇头说道:“戚帅是武将,他不能发作,可是戚帅受辱,我这个座主,一言不发,日后谁还肯效命?所以我才要替他出这个头儿,我一年收他两千两银子的孝敬,我不能替他出这个头,这两千银子,我收它作甚?”

  “去做吧。”

  游七是心腹,游七也是担心戚继光会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仔细想想,朝中那帮狗东西,把南征北战的戚帅,视为多余无用之物,这要是再露了怯,这帮大臣们言官们,敢骑到戚继光的头上作威作福!

  斗!

  游七领命离开,一封奏疏,很快就通过通政司送到了文渊阁。

  次日的清晨,张居正主持朝议,第一件事就是弹劾王崇古不能约束京营,百户总旗以下犯上,当面顶撞戚继光。

  王崇古压根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直到兵科给事中弹劾。

  “啧啧啧,王少保这下马威是真的威风凛凛,嘿,戚帅打了胜仗回京领个赏,还被一个百户给踩了,王少保这下马威,让戚帅知道这京师是谁的地盘,京师的天到底是哪一片天,王少保,真的好手段!”冯保的天职就是咬人,他直接把这件事的性质,定性为了王崇古授意百户挑衅,旨在给戚继光一个下马威。

  “牙尖嘴利!”王崇古用力的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冯保!你不要血口喷人!此事,我也是现在才知道,回去之后,定然押几个军卒前往馆驿给戚帅致歉!”

  “冯保,我没你想的那么下作!”

  冯保老神在在的说道:“那可说不定呢,这以下犯上,要打一百军棍,就致歉就完事了?要是致歉有用,还要军法干什么?袒护群小,王少保啊。”

  王崇古差点被气懵,本来就是自己约束不利,这就是劣势,这被冯保一搅和,就成了他让戚继光知道京师是谁的地盘,这京师的天除了陛下还能是谁!

  冯保此言诛心至极。

  杨博看着王崇古又急,赶忙开口说道:“王少保,秉公处置就是,若是冯大珰觉得不满意,就让厂卫去处置。”

  这诬告二字,就是越描越黑,王崇古越是辩解,就越是显得王崇古就是在立下马威,就是在袒护群小。

  冯保三两句话,就把两个大罪扣在了王崇古的头上,和他磕头一样的丝滑。

  朱翊钧听明白了怎么回事,京营糜烂,已经糜烂到了这个地步,王崇古得有多蠢,才会授意人做这种没有一点好处,显得极为下作的事儿?那不是自己找嘴巴子抽自己吗?

  就是戚继光不说,戚继光的亲卫跟游七一说,张居正知道,绝对不依不饶。

  “哼!”王崇古甩了甩袖子,终于忍住了反驳,冯保这气人的功夫,和冯保说两句话,都得给气得半死。

  “嫌咱家说话难听啊,那你们别办错事啊!”冯保又说了一句,才停止了对王崇古的追击。

  张居正眼睛微眯,看着王崇古说道:“将士们在前线打生打死,保的是大明,保的是京畿的安宁,保的同样是是咱们这些明公的脸面。”

  “王少保要是不能总督京营军务,就让谭尚书去,兵部尚书兼领京营总督军务,也不稀奇。”

  张居正这句话是训斥,更是告诫,将士们前线浴血奋战,回京领个赏,还要遭到群小的刁难,一群浴血奋战的汉子,浑身都是杀伐之气,若非戚继光不计较,怕是当场闹出血案来。

  冯保是扣屎盆子,张居正的话就显得极重了。

  “元辅勿忧。”王崇古深吸了口气,摁住了自己的狂怒的心,打算回去好好整饬一番,整天就知道偷奸耍滑,门里丢人也就算了,这脸都丢到了皇极殿上来。

  廷议的主要内容是开皇极殿,上殿的仪礼等等细节的安排。

  “臣为陛下解惑。”张居正站的笔直,等待着皇帝的问询,今天发生这些事,张居正都不知道怎么跟陛下讲。

  讲筵正式开始,朱翊钧和张居正开始了一问一答。

  张居正开口说道:“《论语·为政》曰: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名字叫彘,谥号是武,是孟圣人的五世祖,惟,惟有。”

  “孟武伯问夫子何为孝,夫子说:父母只担心孩子的身体和疾病,不担心其他,就是孝。”

  “此句何解?”朱翊钧看着张居正问道。

  张居正想了想说道:“为人父母爱之也切,忧之也深。”

  “父母爱子,是面面俱到的,子女能体会父母爱之切忧之深的心意,在生活中加意谨慎不犯错误,这是孝。”

  “子女谨慎小心,持身守节,让父母不担心其他,只担心子女的身体和疾病,这是孝。”

  “子女尽孝道,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他事不必过于操心忧虑,子不言父过,父子不责善,这也是孝。”

  朱翊钧点头说道:“元辅先生大才,孝一字解释的极好,但似乎,元辅先生有所保留。”

  张居正解这个孝字,多少有些保留了,张居正只是解释了孝的孝顺之意,并没有引申。

  张居正知道小皇帝在问什么,想了片刻说道:“孟武伯生于富贵之家,长于逸乐之地,很容易骄奢淫逸犯下错误,所以,夫子借着孟武伯发问,而警告他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陛下贵为天子,以一身,为天地神人之主!理当慎起居,节饮食,戒色戒斗,兢兢焉不至于疾,培养寿命,昌延国祚。”

  兢兢焉不至于疾,张居正之前讲过,这是养生之道。

  起居之不时,就是日常起居要符合节气时序,冬天不要光膀子,春天不要穿薄衣,夏天不要捂痱子,秋天不要穿太厚,春捂秋冻,为慎起居。

  饮食之不节,就是平日里吃饭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胡吃海塞,生冷不忌,什么都往肚子里塞,遭罪的是身体,要好好吃饭,为节饮食。

  少之未戒于色,壮之未戒于斗,就是说,少年时候不能守住本心,不知道节制,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掏空了到老了看着美女只能流口水;而壮年时候,还常常意气用事,跟人发生争斗,伤了残了死了,为戒色戒斗。

  这样一来,就可以培养寿命,昌延国祚。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左顾而言他的模样,就是一乐。

  张居正的解释是非常合理的,慎起居,节饮食,戒色戒斗,这样一来少生病,父母连子女的疾病都不担心,这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他讲的逻辑清楚而严谨。

  但是张居正明知道皇帝在问什么,就是不肯说,不肯答,避而不谈,始终在转移话题,显然张居正意识到了前面有个大坑等着他踩,而且是一个碰都不能碰的滑梯。

  朱翊钧也懒得再打机锋了,直接掀开了盖子说道:“孝,孝顺。朕听闻,天子,君父也。”

  朱翊钧要问的是长幼尊卑,要问的是尊卑有别,要问的是京营百户以下犯上。

  孝的确是孝顺,孝也是儒教之下的社会基本运行规则: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

  孝是孝顺,也是秩序。

  张居正有些无奈,任由他一再岔开话题,最后都是没能绕开这个话题。

  追读对作者很重要哦,谢谢大家的打赏,有个好消息,5月2号有个小喇叭的推荐,小吾也是第一次上这个推荐,感谢读者们的支持!嗷呜!!!!!!!(づ ̄ 3 ̄)づ

第48章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忠,忠于国家,忠于皇帝,忠于天下秩序,忠于自己的本心。

  天下秩序就是孝,历代莫不是以孝治天下,这个孝即是孝顺,也是长幼尊卑,各得其宜,各安其分。

  “天子为天下之君、万民之父,自古有之,《春秋》曰:臣子背君父、事虽不同,其类一也;《左传》有云:君父之命不校;《史记》亦言:虽君父之尊而不夺臣子所好爱,匹夫不可夺志。”张居正首先解释了下君父的由来,自古有之。

  从春秋到史记,再到汉书、后汉书、魏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实录都有记载。

  这就涉及到了天下运行的基本逻辑。

  张居正回答了陛下问的问题,君父到底由何而来,而后继续说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

  孝,长幼尊卑;敬,敬畏尊崇;忠,尽己本心;贞:坚定不移。

  君父居于九重之上,如果天下能够顺从孝、敬、忠、贞,这君父便心安了。

  历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就变的清晰了起来,那就是所有人都遵循长幼尊卑,那么最尊贵的皇帝,就不会和路易十六一样,摸不着头脑了。

  张居正颇为恭敬的俯首说道:“父为家君,君为国父,以父为君、以君为父,君父二为一,一为二,君父一体。”

  话到这里,就不能再往下说了,无论皇帝问什么,说什么,张居正都不打算继续说下去了,因为下面的话题,真的不能继续了。

  张居正生怕皇帝蹦出一句:十岁人主,可为家君,可为国父?

  朱翊钧笑着说道:“元辅先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陛下圣明。”张居正一听这话,立刻就打了个哆嗦,陛下说这句,还不如问十岁人主如何为家君国父呢!!至少张居正还能回答一下十岁人主为何能成为天下家君国父!

  陛下搞这个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张居正不知道如何回答。

  陛下这句只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听到了只能当没听到,但是这句话既然已经听到了,还是跟烙印一样的刻在了张居正的心里。

  一就是一,君王就是君王,二就是二,父亲就是父亲。

  这么一拆分,天下秩序就立刻崩解了!尊贤之等,礼所生也,若是拆分开,那礼法何在?

  君和父这两个身份,如何能够区分的开!

  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两种身份,就是两种身份,而不能混为一谈。

  有些问题不去思考,就不会有任何的疑虑,但是一旦有人打破了这种禁忌,提出了问题,再去思考的时候,就变的奇怪了起来,再也回不去了。

  朱翊钧没有继续说下去,用力过猛反而效果不佳,不如细水长流,徐徐图之。

  “京营的百户、总旗、军卒,不忠不孝。”朱翊钧说起了今天发生的事儿,发表了作为皇帝的观点。

  “诚如是也。”张居正长松了一口气,陛下没有继续往下讨论,讨论如何切割君父这个一二,而是说起了戚继光北土城外被京营百户刁难之事。

  这个好论,谁对谁错、一目了然。

  不忠,是不忠诚于君王、不忠诚于国家、更不忠诚于自己,因为兴文匽武大势,修文以柔远人的大成功,武人的地位正在下降,同样作为武人的京营军兵,居然要对边军相互倾轧,这是不忠于自己。

  而不孝,则是不遵守长幼尊卑,以下犯上,戚继光本身是世袭千户,而现在更是正二品的三镇总兵官,这几个百户最高不过是个正六品的百户,这是不孝。

首节 上一节 37/65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