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国舅 第818节

  徐琼又道:“可陛下已下旨,让鞑靼小王子不日到京师来上贡归附。你这么做……会不会迟了些?”

  张峦好奇地问道:“来不及了吗?”

  “至少要等鞑靼人背信弃义,没有履行上奏时,才好对其出手。这才是堂堂正正的王道。”徐琼提醒。

  张峦摆摆手:“我看大可不必!你要知晓,只要朝中有一股坚定的力量,反对鞑靼人归附,且拿出态度要跟鞑靼人决战,等消息传到草原时,鞑靼人也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让他们在归附与否的问题上,更显进退维谷!”

  徐琼道:“你是想以此方式,来向鞑靼人施压?”

  张峦道:“让陛下意识到,朝中有人支持他的用兵策略,不挺好的吗?就是不知道,一次能联络多少人?多少官员能在联名的奏疏上署名?”

  “如果真这样的话……”

  徐琼仔细想了想,道,“目前在京官员,或许不会太多,六部主事以上,估计有个四五十人。再加上顺天府周边的官员,应该勉强能过百吧。”

  张峦好奇地问道:“有这么多吗?”

  徐琼道:“如今百废俱兴,之前很多秩序已经被打乱,眼见陛下有继承先皇遗志,平定草原的期望,只有迂腐之人才会在这时候唱反调呢。”

  张峦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劳烦时庸你,帮忙联系一下,至于奏疏,也由你来草拟。”

  “来瞻,你会署名吧?”

  徐琼问道,“且是为首的那个?”

  张峦皱眉道:“这是自然。事情是我提出来的,岂有自己坐视不理的道理?”

  徐琼终于松了口气,因为他见到张峦不靠谱的地方太多了,生怕关键时候张峦撂挑子,于是道:“那我这两日草拟好奏疏,先拿给你过目,等你我商定后,再拿给在京其他官员看。”

  “好,好。”

  张峦笑着应声。

  二人之间的隔阂,这一刻得到缓和,徐琼也终于看到了张峦身上的闪光点。

  徐琼道:“来瞻,不是我说你,陛下对你委以重任,更多是希望你在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支持他,提振朝中大臣的决心。有很多事陛下不方便说的,得由你去体会,向朝臣传达,然后再在朝会上说出来,造成一呼百应的局面。”

  张峦问道:“那……时庸我问你,如果让延龄去延绥领兵,你支持吗?”

  “怎会如此问?”

  徐琼皱眉道,“不是王世昌领兵吗?延龄一直都是在做钱粮筹备等后勤事宜,并未见他有实际带兵的才能。如果非要随军,让他听命于王世昌,不好吗?”

  张峦叹道:“这才是我今日来找你的真正目的。延龄那小子,一直都跟我说,要建功立业,一定得冲锋陷阵在前。当时我没多想……眼下西北一战,好像……愈发接近了!如果我还纵容他留在西北,甚至逐步接近王世昌,引兵北上……唉,要他有个三长两短,我张家……”

  徐琼道:“张氏一门,如今在陛下眼中,乃大明股肱之臣,无人能取代。延龄这是在图谋什么?你之前给他如何鼓励,才会让他有如此念想?”

  张峦摇头:“我家的发展计划,都是他给制定的!所以他作何念想,我不清楚……他的执念很深啊!”

  “来瞻的意思,这次除了要坚定支持陛下在西北用兵外,还要杜绝……延龄到第一线去领兵?”

  徐琼道,“你可有跟陛下商议过此事?陛下也同意延龄带兵?”

  张峦道:“我就是知晓陛下会同意,且推着延龄去一线,才更为担心。刀剑无眼啊……我人在京师,这不过才两年时间,就几次险些……唉!他要是去了战场……我都不敢想象有多危险。”

  徐琼安慰道:“你不必太过担心,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在京师,所要面对的都是宵小暗中施冷箭,与延龄所要面对的环境始终不同。如果你真想方设法把他给召回来……延龄不会……怪你吧?”

  “我……”

  张峦也很头疼。

  一边想让儿子不涉险,一边又希望儿子能建功立业,更知道自己屁大的本事没有,不能给儿子扯后腿……

  一边关心儿子生怕出意外,一边又不敢得罪儿子。

  张峦才是最纠结的那个。

  徐琼道:“我明白了,这事要是明确跟延龄说,他必定不会同意回京,西北一战他非参与不可,且还要在第一线带兵。你不想让他知道,你在背后……帮倒忙?”

  “对。”

  张峦点头。

  徐琼会意道:“既如此,那就创造个环境,让陛下认为,延龄没有实际带兵的经验,且平定草原并非一蹴而就,一场战事不能决定最终的胜负。不如让延龄在军中多积累一些经验和声望……直接传召他回京,怕是不妥,就留他在宣府或大同,不在第一线便可!”

  张峦道:“你的意思是……?”

  徐琼笑道:“你想啊,王世昌会欣然同意让别人凌驾于他之上?还是你小儿子这样一个稚气未脱的国舅爷?”

  “他自然不肯。”

  张峦笃定地道。

  “对,我也是如此认为,想王世昌这次擅自出兵河套,就足以体现他对建功立业有多急切。”徐琼道,“如今除了陛下外,对于延龄领兵出战之事,旁人不会轻易认同。连你这个做父亲的……不是也……”

  “我只是想维护他的安全,延龄本事是很强,但战场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比如说……赵括在没有真正领兵前,天下人都以为他是兵法大家,结果一上战场就露馅儿了,我不想他步此后尘。”

  张峦试着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不是扯后腿,只是为了顾全大局。

  徐琼道:“只要让朝中人知晓,陛下有意让延龄在西北治军,而不是去开矿……那接下来,不用你我出手,自会有人将他往后扯。到关键时候,你再跟陛下提,让他在宣大做一番历练,不让他上第一线,等之后几年再爆发战争,他挺身而出披挂上阵,为时也不晚。”

第836章 狮子大开口

  朱永在张延龄引介下,被调往延绥任总兵官,协同王越完成后续进兵计划。

  与此同时,被调去延绥的还有王越和张延龄在京师训练出的四千新军将士。

  加上留守京师作为火种正在训练新兵的两千老卒,以及张延龄麾下留在大同的一千护卫人马,基本上朱祐樘登基后训练出且装备新式武器的新军已全都用上了,大战随时都可以开启。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就是粮草到位。

  秋粮入库后,朝廷并没有调拨钱粮往西北,打算让西北将士熬一熬,过一个苦冬。

  毕竟朝廷刚把过去几年积欠的军饷发放到位,甚至连朝中大臣都没想到,皇帝通过盐税改革后得到庞大税款,会如此大方一次就给西北将士发放那么多。

  明明可以拖延个几年,慢慢把银子发放下去,方便各级官员上下其手,通过耗羡等方式,克扣部分钱粮,让过手的官将雨露均沾。

  皇帝非要一次发放,且还不是通过朝廷军政体系逐级发放,而是直接派人去西北,对照服役的将士名单,又经过巡察御史现场监督,一步发放到位。

  在朝中大臣看来,我们的俸禄积欠是通过折色等方式发放,到手的时间比起宣大和三边将士还要晚,凭什么才过几个月西北将士就又能拿到军饷?

  大明朝廷拖欠军饷又不是近年来才有的事,完全可以拿朝廷府库存粮少,资金压力大,各地灾情频发,且还有黄河改道工程耗费巨大作为借口,让西北将士勒紧裤腰带过过苦日子。

  文官的不配合,导致西北要打一场仗,还得张延龄自己想办法去凑军饷。

  并不是说给他自己凑,而是给王越凑。

  王越除了跟朝廷诉苦,不断讨要钱粮,还在延绥施行更为严格的财税征缴制度,而王越好像完全不留后路一般,把本来应该用来加固城关要隘的钱粮调度出来,作为出征草原的资金使用。

  将士们需要自备一定口粮,再就是催促朝廷调拨,还有就是去信跟张延龄叫苦……王越也知道,现在能解决他出征后钱粮补给的,就是滞留大同的张延龄。

  并不是说王越认为张延龄能凭空变出银子或是粮食来,也不以为张延龄能在短时间内让大同的煤矿出现收益……他知道的是张延龄带了很多商贾去大同。

  王越认为,张延龄肯定会像之前出售西山煤矿的承包权一般,在山西来一次故技重施。

  以山西遍地煤矿的情况来看,张延龄此举很可能会积累下过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王越不断跟张延龄游说,表明他准备以八千精锐加上一万民夫出征,把最初规划的六千人数字直接提升到三倍。

  开销增加近两倍。

  虽然后勤补给人员的消耗更少,诸如不装备武器弹药……但后勤人员多了,吃饭的人相应也多了,还得给运送钱粮物资的牲口准备饲料……

  王越就像狮子大开口一般,请求张延龄调拨的钱粮价值九十万两白银左右。

  而本身朝廷能调给王越的其实也就二十万两银子不到,加上他在三边筹集的银子不会超过三十万两。

  等于说还有六十万两银子的缺口,等着张延龄填补。

  张延龄就差直接给王越甩三个字……不要脸!

  为了打胜仗,王越最初不断在他面前表态,说区区一两千人就能打胜仗,可到了西北之后马上就变卦,或是以为朝廷离开他不行,非得让朝廷增加钱粮调派。

  虽然从执行层面讲,王越为手下将士争取更多的物资补给,也是为接下来的战事有更大的胜算,也算情理中事,但此举明显超出朝廷的承担能力。

  ……

  ……

  消息传回京师,张峦在家中看到李荣递来的王越讨要钱粮的奏疏,也不惯着,直接痛骂道:“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世间罕有!”

  李荣听到后,摇头道:“莫非这就是世人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张峦问道:“陛下是何态度?”

  李荣叹息道:“陛下还能怎样?即便……最初定下的六十万两,您这边不是说……也很难吗?现在陡然增加到九十万两……就更加难以实现了……必须得想办法啊!”

  “卧槽!”

  张峦皱眉,“什么六十万两?那是给九边各处准备的军饷,可不是给延绥一地的!现在王威宁要九十万两来打仗!如果加上其他地方将士的军饷,需要的资金恐怕得白银一百三十万两上下!”

  李荣面色尴尬:“是多了点儿,但有什么办法?”

  张峦道:“他不行,自会有别人行!”

  “您的意思,把王侍郎给召回来?”

  李荣很纳闷儿。

  当初举荐王越的人是你,主动替王越凑军饷的人也是你,现在就因为王越狮子大开口,你就打算将其当成弃子?

  张峦一脸怒容:“明明答应只供给六千人马的粮草,这已是极限了,他到底想作甚?”

  李荣道:“陛下怕的就是接下来的战事若不能取胜,最后赖是朝廷没有调给足够的钱粮和人马,不承认是他的过错!”

  “没那么大的脑袋,就别戴那么大的帽子!”

  张峦道,“无端地让人笑话!”

  李荣问道:“那……国丈爷究竟是怎么个意思?到底是筹措银子,还是说驳回王侍郎所请,让他维持原本的计划?还有……索性把他调回京城来?如今朝野议论纷纷,说王侍郎到延绥后,有点儿撒欢的意思,怕是没人能约束!”

  张峦嘀咕道:“之前不是说让吾儿能管得了他吗?怎么也失控了?”

  “张先生,您说什么?”

  李荣听了个大概,却故作不懂。

  张峦道:“没什么,得跟陛下说,他要的钱粮数目太多,朝廷不可能给!如果今年不能打,就让他退兵!

  “又不是说非得今年一战定胜负,现在朝廷不正在等鞑靼人给回信吗?如果鞑靼人来朝见,接受归附的条件,或许这一仗还不用打了呢!”

  李荣再问:“可咱家为何听说,如今徐阁老正在找人联名请奏,让陛下出兵教训一下鞑靼人……”

  “是有这么回事。”

  张峦道,“鞑靼人狼子野心不可信,我主张先给他们点儿教训,这样他们就算归附,也更有诚意一些。”

  李荣脸上呈现出喜色:“如此便说得通了,让王侍郎在西北适当打一仗,开销定在二十万两白银左右,只要能取胜,给鞑靼人一些教训,让其诚心来归附,那一切就定下来。未必需要大举出兵!”

  张峦道:“如果真是这样,用得了二十万两银子?给他五万两就不错了。”

  李荣面色尴尬:“总得顾全一下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这些本来就该发的。”

  “那这样……”

  张峦道,“李公公先请回,我这里斟酌一份奏疏,这两日就呈递上去。”

  “会不会来不及?”

  李荣提醒道,“从京师调拨钱粮到延绥,最少需要一两个月,即便现在调过去……也临近年关了!”

首节 上一节 818/8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